中国必须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产业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中国必须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产业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中国必须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产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民族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民族产业的发展壮大是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三个基本条件之一

十几年来对外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实行对外开放就是将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就是使中国经济成为国际分工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国际分工的格局则是在国际竞争中形成的,所以,实行对外开放的真正涵义实际上就是参与国际竞争,而不是获得来自外国的“免费的午餐”。可以说,对外开放和国际竞争根本就是同一块硬币的两面。

从世界各国发展市场经济和实行对外开放的历史和现实看,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国际竞争意识和是否能不断增强民族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于能否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具有极为重要的决定性意义。发展市场经济和实行对外开放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从世界范围看,没有一个不发展市场经济和不实行对外开放的国家能够实现现代化,但在实行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国家中,至今也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些国家(或地区)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在当代世界上,一个缺乏国际竞争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的国家,是不可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这就像在市场经济生活中,只有竞争力强的人才能致富,只有竞争力强的企业才能存在和发展一样。

1997年下半年开始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又一次给了我们这方面的警示:发展中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可以获得推动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同时,也必然会伴有潜在的风险。抵御风险的根本力量只能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民族产业。泰国、马来西业、韩国等爆发金融危机的根源之一,是这些国家的民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对削弱,特别是严重的泡沫经营损害了实业(特别是工业)发展的环境,而台湾之所以能够避免金融危机的严重危害,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其产业和企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建立市场经济;第二,实行对外开放;第三,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产业,特别是民族工业。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可以实现前两个条件,但要实现第三个条件则是更困难的事情。发展民族工业的关键不仅仅是一个建立起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问题,而在更大意义上是一个增强民族工业国际竞争力的问题。因此,当中国大胆地走上了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道路之后,发展民族工业,增强民族工业国际竞争力的问题就更为迫切地提到了我们的战略议程之上。

二、根本的出路是增强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实行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最突出的表现之一是,我国已从一个弱国发展为一个工业生产大国,国际比较利益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80年代以前,我国产品与重要贸易国之间存在很强的绝对的比较利益关系,基本的国际分工关系是:我国以初级产品换取外国的制成品。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产业升级和技术扩散导致我国工业品的档次与其他工业生产国逐渐接近,差异性缩小,替代性增强,而可替代性越强,工业品之间的市场竞争就越激烈;同时,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商品的需求结构也逐渐与其他国家相接近:例如,过去,我国主要生产和消费低档工业品,外国的电视机、照相机、电冰箱等对我国大多数居民来说是不可企及的“奢侈品”;现在,我国居民也要购买电视机、照相机、电冰箱等高档商品,于是,所有的工业生产国,尤其是工业大国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都看中了中国这个有巨大潜力的市场。正在此时,我国也建立了许多生产这些已属“大众消费”品的工业企业,而且,生产能力迅速扩大。到90年代,我国已成为一个工业生产大国,市场容量第一次成为关系我国工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总之,十几年来,我国经济与其他主要工业生产国之间的结构特征差异和比较利益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所以,不可避免地,我国与其他工业品生产国之间的产业竞争大大增强了。

我国经济国际竞争态势重大变化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我国市场从严密封闭到大幅度对外开放,使国内外市场逐步融为一体,我国国内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组成部分,我国民族工业必须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上同外国产品进行竞争。由于我国潜在市场巨大,各主要工业品生产国争夺中国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随着国内、国际市场的沟通、融合、企业的行为和制度必然发生许多变化。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现象是:我国与外国工业之间的竞争从主要是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到大企业及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而各国大型企业之间的国际竞争越来越具有全球战略的性质。

经济改革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利益格局日趋多元化,国内、国际竞争相互交织,中外企业之间既可以竞争,也可以合作,“对手”与“伙伴”的角色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甚至,有的中国企业或地区还会把和外国企业联合(采取合资、合作、联营等各种方式)作为同本国其他企业或其它地区竞争的手段。正是在这种极为复杂的利益格局中,有些人甚至误认为连“民族产业”(或“民族工业”)的概念也可以取消了。

但是,无论国际竞争的态势如何演变,无论利益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一个事实至今没有改变,而且有着进一步强化的趋势;民族产业是国民经济稳定和发展的最实质性力量,民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仅决定了一国是否能够保持持续、稳定、快速的经济增长,而且,决定了一国是否能保证国家经济安全。东南亚金融危机提出了严重的警告:失去民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甚至忽视民族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国家经济安全将承受巨大的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经济开放度越大,国家经济安全面临的风险也就越高。

三、正确处理发挥比较优势与增强竞争优势的关系

对于必须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人们不会有很大的异议。但是,对于如何增强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人们的看法可能会有不小的分歧。尤其是在东亚各国爆发金融危机之后,看到韩国实行大公司战略和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人认为,中国应该吸取韩国的教训,不要急于发展大公司和过快地进行产业升级,而应该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在产业调整上千万不要做“高不成,低不就”的事情,既放弃了技术层次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没有建立起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导致产业发展在国际竞争中陷入严重困境。

经济落后的国家应该主要靠发挥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来说是技术水平比较低的产业),还是也应该以更大的力量去发展技术水平较高的产业(一般来说是资本密集度较高的产业),尽快实行产业升级,是一个已经争论许多年的老问题。特别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各发展中国家都必须在产业发展中对此作出十分困难的选择:即如何在发挥比较优势和增强竞争优势上进行正确的战略决策?

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学派认为,国际经济关系完全是由“比较优势”所决定的,竞争优势实际上就是比较优势,只有尽可能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才是最有效率的。所以,发达国家主要发展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国家主要发展劳动密集的低技术产业,这样的国际分工对大家都有好处。但是,发展中国家大都不太相信这样的理论,它们认为,如果不实现产业升级,就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长期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经济发展不会有令人满意的前景。它们从自己的切身经验中认定:比较优势并不等于竞争优势,竞争优势可以突破比较优势的限制,而且,在现实中,比较优势只有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和发挥出来,所以,竞争优势比比较优势更具有战略意义。

实际上,任何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都是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比较优势涉及的主要是各国不同产业(或产品)之间的关系;而竞争优势涉及的是各国同一产业之间的关系。比较优势最终归结为一国的资源禀赋;而竞争优势则更加强调企业的策略行为和国家战略行为。比较优势理论的实践意义主要是强调国家间产业分工与产业互补的合理性;而竞争优势理论则主要强调了国家间产业竞争和产业替代的因果关系。

当然,尽管在理论分析中,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是可以区分的两个不同概念,但在实践中,它们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常常是不可分割的:第一,在一国的产业发展中,一旦发生对外经济关系,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就会同时发生作用;第二,一般来说,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可以成为竞争优势的内在因素,也可以说,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第三,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即使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缺乏竞争优势,也无法获得发展;反之,非常缺乏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较难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换句话说,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相互依存的。

实际上,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本质都是生产力的国际比较。也可以说,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各国产业生产力优势的不同表现。简而言之,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政策含义是:发挥比较优势意味着更加强调各国的产业发展应该“扬长避短”,而增强竞争优势则意味着更加强调各国产业发展的现实道路是“优胜劣汰”。正确处理发挥比较优势与增强竞争优势的关系的实质就是要更好地将“扬长避短”策略与“优胜劣汰”战略结合起来,一方面必须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国情,充分利用国际分工的因素,另一方面又必须有民族自强的产业发展战略,争取国际分工中更为有利的地位。

标签:;  ;  ;  ;  ;  ;  ;  

中国必须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产业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