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三伏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60例疗效观察论文_韩贺芳

冬病夏治“三伏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60例疗效观察论文_韩贺芳

安徽省利辛县中医院 安徽 利辛 236700

【摘要】目的 观察冬病夏治“三伏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 60例患者均在三伏天采用中药敷贴,以每年的头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正午前为佳。穴位选取:大椎、肺俞、膏肓、中府、膻中、天突、肾俞等穴位。中药选用:炒白芥子、细辛、制甘遂、肉桂、延胡索等。结果 治疗一年后治愈23例(38.3%),好转 35例(58.3%),未愈 2例(4%),总有效率96%。结论 三伏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可以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慢性支气管炎;三伏贴;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 R586.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5018(2016)04-317-01

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等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常并发阻塞性肺气肿,甚至肺源性心脏病。

慢性支气管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根据我国20世纪70年代对全国6000万人进行的普查,其患病率为3.82%。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递增,50岁以上者患病率高达15%。早期症状轻微,多在冬季发作,晚期症状加重,常年存在,不分季节[1]。中医认为外感风寒和风热是引发本病的主要因素。本组主要针对外感风寒引起的慢性支气管炎。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60例行冬病夏治“三伏贴”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均为本院门诊病人,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31岁,病程最长的31年,最短的2年半。

1.2纳入标准 符合《内科学》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病史在两年以上;非急性期发作。排除具有咳嗽,喘息症状的其它疾病(如肺结核,尘肺,肺脓肿,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慢性鼻咽疾患等)。

2 治疗方法

2.1穴位选取:大椎、肺俞、膏肓、中府、膻中、天突、肾俞等穴位。

2.2.2 中药组方采用炒白芥子、细辛、制甘遂、肉桂、延胡索等。将药物研末过100目筛,用生姜汁和匀调成膏状,制成大小适宜的药丸,放在5cmX5cm加圆圈的无纺布胶贴上,嘱患者暴露贴敷部位,其他部位注意保暖,将药丸贴在所选穴位加以固定。每年三伏天的头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正午前各贴1次,共计3次,一年为一个疗程,连续贴敷三年。一般4 - 6h取下,如有烧灼感可提前取下,敷药时皮肤有发热感或红晕,有痒感,小水泡属正常现象,不必担心。如有特殊不适或者水泡较大需及时告知,按需处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判断。临床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内伤咳嗽在两周以上未发作者为临床治愈。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未愈:症状无明显改变。

3.2 结果

本组60例患者,经追踪随访观察一年以上,临床治愈23例(38.3%),好转35例(58.3%),未愈2例(4%),总有效率96%。

4 讨论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将中药贴敷穴位(“天灸”)的一种外治法。所谓“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容易加重的疾病。“夏治”是指在夏天炎热季节,当疾病的病情处于缓解期或相对稳定阶段,根据中医辨证,结合针灸疗法,在人体的不同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达到减轻其发作症状的目的。清?张璐《张氏医通》采用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共为末,入麝香,调敷肺兪、膏盲、百劳等穴位冷哮。此法在20世纪80年代,被发掘用于防治冬天易发作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2]等。

穴位贴敷是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内病外治”及“天人相应”等理论为指导,《素问?血气调神论》指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春夏养阳是为秋冬养阴打基础,秋冬养阴是为春夏养阳做好准备。人体的阳气在夏天也达到最高峰,是补充阳气的最佳治疗时机。《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则也”。[3]

人生存于自然界中,自然界的季节转换、气候环境、温度变化等必将使人体产生相应的变化并与之相适应。入冬气候转冷,阴气占主导地位,阳气逐渐消弱。平素阳虚或受阴寒之邪侵袭,至冬季阳气尤显不足,内外合因,外邪袭肺而致病。而盛夏之季,阳气蒸腾旺盛,就会抑制阴寒之邪下伏,尤其是三伏天,酷暑至热,汗腺分泌旺盛,对经络穴位更为敏感[4]。此时人体阳气最旺,气血充盈,气机调达,经络通畅,兪穴最为敏感,故善养人体之阳气。此时肌肤腠理开泄,如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穴直达病处激发阳气、提高免疫力,达到治病求本目的[5]。本组所选白芥子,性辛温入肺经,温肺祛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细辛,性温入肺经,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甘遂,泻水逐饮,消肿散结。肉桂,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诸药配伍,共奏祛风散寒,温肺化痰,止咳平喘,温经通络之功。

“三伏贴”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可以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容易被患者接受,是一项在临床上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2012年8月第二版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2]杨梅香.“冬病夏治”运用三伏贴之体会[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志,2007,13(3):225.

[3]山东中医学院,河北中医学院.内经素问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63.

[4]孙斌,陆卫娟,倪晓明.膏药穴贴防治小儿慢性咳嗽临床观察[J].国际论坛,2007,22(2):27-29.

[5]胡月华,何扬子.张氏白芥子涂法在虚寒性疾病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3):741-715.

论文作者:韩贺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8

标签:;  ;  ;  ;  ;  ;  ;  ;  

冬病夏治“三伏贴”治疗慢性支气管炎60例疗效观察论文_韩贺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