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与农业转型内在关系的历史研究_农产品论文

农村产业与农业转型内在关系的历史研究_农产品论文

乡村工业与农业转型内在关联性的历史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联性论文,乡村论文,农业论文,工业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工业,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乡村工业中的农产品加工在比较效益、市场潜力和安排就业能力上都较其它行业占优势,是影响农业转型的重要因素,在乡镇企业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很大的潜力。因此,乡村工业要以多种形式参与农业发展,增强与农业的关联性,推动现代工业与现代农业的融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工业,产生和发展于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这就决定了它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中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作用。乡村工业与农业转型有着特殊的内在关联性,主要表现在乡村工业通过建立“以工补农”基金为农业提供资金,发展农业产业链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和农用工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本文主要就近十年来乡村工业在发展农业产业链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和农用工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两个方面在农业转型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乡村工业进一步推动农业转型的途径。

一、乡村工业中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农业转型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推进贸工农一体化进程。在这方面,乡村工业中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一)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为乡村工业中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乡村工业明显表现出“三就地(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和就地销售)和“围绕农业办工业”的特点。但是一段时期内,乡村工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仍然较为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条件下,乡村工业中农产品加工业没有原料来源。国家统一将大宗农产品低价收购之后,按计划直接供给城市轻工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以优先保证城市加工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乡村工业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几乎是不可能的。乡村工业中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随着改革的深化而发展起来的,这主要是由于农产品购销体制的改革,使乡村工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有了原料。1985年农产品统派购制度改革后的几年,乡镇企业发展速度极快,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近50%,乡镇企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5猛增到1/2以上,每年吸纳闲置农村劳动力上千万人。我们虽不能简单地将农产品统派购制度的改革与乡镇企业总体上的发展归结为纯粹的因果关系,但在农产品统派购制度改革之后,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很快,却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乡村工业中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比重,已由80年代中期的不足1/4发展为超过1/2。可见,自农产品统派购制度改革以后,农民能直接掌握农产品资源,于是乡村工业中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

(二)乡村工业中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由于乡村工业中农产品加工业有了很大发展,1994年乡村工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达7419.61亿元,比1987年的804.21亿元增长8.22倍(未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平均增长率达37.3%。此外,乡村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在乡村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保持在30%左右,呈相对稳定状态。也就是说,其发展保持了与乡村工业同步发展的速度。进入90年代以后,乡村工业中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城市工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这使城市工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在整个农产品加工业中所占份额明显下降。

农产品加工业在乡村工业中所占份额不高,并不是农产品加工业的生产利润比其他行业低,机械制造业与食品制造业的效益比较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就机械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这两个行业而言,作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食品制造业的经济效益明显好于机械制造业。除了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税一项机械制造业比食品制造业高之外,其余各项,如全员劳动生产率、百元固定资产实现产值及实现利税等,都是食品制造业效益比机械制造业效益好。因此,如果受比较利益驱动,在资金稀缺而劳动力密集的农村,农民会把食品行业排在机械行业之前作为优先选择的行业。但直至1994年,乡村工业中食品制造业产值仍不足普通机械制造业产值的1/5,这主要是由于乡村工业中农产品加工业起步较晚等原因所致。

在整个农产品加工构成中,乡村农产品加工业份额增加,城市农产品加工业份额下降,则主要是效益差异造成的。1991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食品制造业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润为2.59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5.76元的44.9%,1993年、1994年全国工业企业食品制造业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润下降为负值,影响了城市工业中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此相对照,乡村工业中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产品商品生产率,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迈进,从而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三)乡村工业中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前景广阔

乡村工业中农产品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农产品由原料生产到进入消费领域形成最终产品的过程大都由农民来运作,农民所获得的利益就会大大提高,而且,农产品加工业创造的利润是留在农村经济领域内的。再者,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占用资金较少的农产品加工行业正适合我国农村的实际。那么,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潜力究竟有多大呢?以食品加工业为例,80年代末,工业发达国家的食品加工业产值都是农业产值的好几倍,如日本是2倍,美国是3倍,西德是4倍,英国是9倍,而我国1994年食品加工业与食品制造业的总产值之和只是农业产值的1/3左右。可见,我国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无疑是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的。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城市工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份额正在逐步让位于乡村工业,这主要是由于乡村工业的经营效益较高。农产品放开经营后,价格明显比统购统销时期提高,而乡村工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却发展得越来越快,占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份额越来越高,这不仅是地缘优势造成的,更主要的还是效益优势的结果。因此,乡村工业所承担的农产品加工的份额将会越来越大。当然,由于农产品加工业在我国现阶段是前景极为广阔的行业,从发展趋势来看,国内外大型企业介入农业的可能将逐步变为现实,这种形势对于乡村工业来说,也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极好机遇。

二、乡村工业的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农业转型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转移。1978年以前,城乡隔离,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工业化限于城市范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业转移,劳动力就业结构有了很大变化。1995年,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为52.2%,比1978年的70.2%下降18个百分点。

(一)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情况

乡镇企业的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1978年乡镇企业职工只有2826.8万人,1995年增加到12861万人,增长3.55倍,年平均增长9.3%。乡镇企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农村小城镇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有必要明确的是,十多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不完全是由乡镇企业承担的。近十年来农业劳动力比重变化状况与乡镇企业人数增长速度的相关性检验表明: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状况与乡镇企业人数增长速度的相关系数只有0.505,这就意味着农业劳动力比重的下降还有将近一半的因素是乡镇企业以外的条件造成的。

(二)乡镇企业进一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行业选择

我国农业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总数的比重很大,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农业从业人员占社会总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美国的近21倍,日本的9.6倍,德国的16倍,英国的25.6倍。要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改变我国现有就业构成,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1978~1995年间,我国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多一点。若按这个劳动力转移速度计算,我国要赶上美国的水平需要50多年,要赶上日本的水平也需要40多年。因此,如何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大课题。

根据行业特性和今后发展趋势分析,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是乡镇企业进一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佳行业选择。

如前所述,农产品加工业由于占用资金较少,全员劳动生产率较高,因而是乡村工业应优先选择的行业。那么,它在转移农业劳动力方面的贡献与其他行业相比,是否也占优势呢?答案是肯定的。这里以1991年机械制造业与食品制造业效益指标为例,来分析这两种行业安排就业人员的能力。据统计,该年度食品制造业与机械制造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为43457元和21169元,实现产值分别为223.09元、11.76元,实现利税分别为10.05元、20.59元,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为5.76元、7.67元。假设投资100万元从事食品制造业,再投资100万元从事机械制造业,那么,食品制造业与机械制造业一年内各自实现的产值分别为223.09万元和11.76万元,可安排劳动就业的人数分别为51人和6人。假设这两个行业的产品销售率都为100%,那么它们可实现的利税各自为12.849万元和0.895万元,人均创利税分别为0.252万元和0.149万元。

由此可见,在资金稀缺的农村办企业,即使不考虑别的指标,单考虑转移劳动力这一项,也应优先考虑食品工业,而不是机械工业。在相同投资条件下,前者转移劳动力的人数是后者的8.5倍。因此,如果今后新办的乡村工业在行业选择上偏重像食品工业这样的农产品加工业,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将会有所加快。

除了加速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以外,还有一条潜力很大的路子可供选择,这就是在乡镇企业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我国的就业构成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明显偏低,而在我国的乡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构成就更低了,1993年从事商饮业的乡村劳动力占全国乡村总劳动力的比重为2.14%,低于全国平均5.7%的水平。从我国乡镇企业的现有行业构成状况看,第三产业发展也明显滞后。一般来说,第三产业投资少,安排就业也比较容易,即使是在乡镇企业中也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在安排就业人员上是占优势的。

那么,我国农村现在是否到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时候呢?人们一般容易将农村第三产业不发达的原因归结于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生活消费水平低等,事实上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1985年我国非农业居民消费水平为802元,到1994年农民消费水平为1087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已接近1985年非农业居民的消费水平。然而,现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状况仍远远落后于1985年我国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水平。1985年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16.7%,城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1994年乡村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只占乡村劳动力人数的4.46%。显然,用农民消费水平偏低来解释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是不合适的。农村第三产业现状与现在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消费水平不相适应,尤其在东部地区,乡村工业已较为发达,经济水平也比较高,而东部农村商饮业从业人员仍不足乡村劳动力的5%。

近年来,乡村工业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向资金密集型转移的趋势,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所下降,如果以后只是单纯寄希望于乡村工业转移农村劳动力,预期将很难出现持续大幅度地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情况。

因此,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潜力很大部分已不能只寄希望于乡村工业了,而应该把重点放在第三产业上。可以预见,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乡村第三产业,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速度。

三、乡村工业要参与农业发展,促进农业的转型

乡村工业内部主要部门的产值结构与城市工业内部主要部门产值结构的相似系数是相当高的。1984年城乡工业14个主要部门产值结构相似系数为0.721,1987年为0.837。现在城乡工业产值结构的相似系数仍然居高不下,根据我们的计算,1994年城乡工业14个主要部门产值结构的相似系数为0.806。

由此可见,城乡工业结构的同构程度是比较高的,这从城乡工业行业产值排序情况也可以看出。1995年的统计显示,城乡工业前14位行业中相重合的有8个,而在这8个重合的部门中,纺织和食品这两个与农业直接相关的行业分别排在城乡工业基本相同的位置上,二者不仅在产值排序、占总产值的比重上基本相同,甚至在产值绝对数上都很接近,如城市工业1994年食品加工业产值为1418.15亿元,乡村工业1994年食品加工业产值为1683.87亿元。这种纺织工业、食品工业城乡各据半壁江山的情况,说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关联性,跟城市工业与农业的关联性相比,并无很大的差别。此外,如前面第一、二个部分所述,农产品加工业和农用工业在乡村工业中所占比重也很小,因此可以说,乡村工业的发展与农业发展的关联性在现阶段还是不高的。取1984年~1994年的产值数据计算二者的增长速度,然后计算二者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乡村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的相关系数为0.459,二者的相关度还是很低的。

尽管乡村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的相关度现在还很低,但乡村工业在推进农业的转型方面仍然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而且是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除为农业提供资金积累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更为重要的是推进农业迈向贸工农一体化。乡村工业参与农业发展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形式是,农业公司为总公司下属的一个子公司,全国有名的一些经济发达的村庄都是如此。在这些地方,农业现代化水平已经相当高,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的劳动生产率并不低于乡村工业企业中从业人员的劳动生产率,收入水平的差距也不是很大。平衡产业发展的社区机制在这些地方是比较强的,如果农业子公司发展滞后,总公司采取措施加快农业发展速度,诸如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引进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更新农机设备等,就可促使各公司之间的发展呈相对平衡状态。在这些地方,看不到现代工业与农业的巨大反差,而是呈现工农业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的局面。在这种形式中,工业子公司的工厂从属于哪个行业内并不是固定的,因此,这种贸工农一体化的形式,特征主要不是产品内容上的一条龙,而是经营机制上的一体化。通过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便水到渠成。

第二种形式是,一体化不是体现在经营机制上,而是体现在产品内容上,往往是在一个地区出现以某一产品为龙头兴办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了当地农业和商业的发展。这种状况在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出现得比较多,一般是以本地的主要大宗农产品或名特优资源为依托,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并组织销售,使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市场对接。如优质米生产基地的粮食加工厂、海产品基地的鱼类加工厂、生猪生产基地的肉联厂等等,这些企业的兴办,促进了贸工农一体化的协调发展。

第三种形式是,围绕农业兴办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实体。在乡镇企业中,第三产业发展总体上相对滞后,但在一些产业发展比较平衡的地方,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实体发展状况还是好的。这些实体的业务内容,包括市场信息的提供、农用物资的供应、农业科技的推广、农产品的销售等。在这些地方,农业已突破了传统模式下的封闭结构,处于与市场对接、与别的产业互相衔接的开放结构之中。

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之间的二元分割正在我国的一些地区走向一元化的融合,在这种融合的过程中,乡村工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简短结论

1.乡村工业对农业转型的影响,除在上交“以工补农”基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城市化建设等方面对农业提供外部支持外,还表现在乡村工业与农业这两个产业之间有内在关联性,即乡村工业中农产品加工业和农用工业的发展,是影响农业转型的重要因素。

2.乡村工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在乡村工业中的份额约为30%,近年来乡村工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在整个农产品加工业的份额有了提高。乡村工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广阔的前景,有资源、地缘优势,在比较效益、市场潜力和安排就业能力上都较其他行业占有优势,要进一步引导和扶持这一产业的发展。

3.乡村工业中的农用工业有了很大发展,近年来占整个农用工业的份额有所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还处于低水平阶段,对乡村工业中农用工业发展的要求很高,但农业比较效益低,对农用工业品的需求拉动底气不足,乡村农用工业脆弱,因此,要大力扶持这一产业的发展。

4.从行业特点和今后发展趋势看,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在乡镇企业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条件已经具备,如果政策引导得当,有可能造就继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和进入乡村工业之后再度出现大幅度转移的又一个高潮。

5.目前乡村工业的发展与农业发展的相关性还不是很高,但是,要加速农业的转型,乡村工业无疑是一支重要的推动力量。除了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用工业、第三产业外,乡村工业要以多种形式参与农业发展,增强与农业的关联性,推动现代工业与现代农业的融合。

标签:;  ;  ;  ;  ;  ;  

农村产业与农业转型内在关系的历史研究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