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危害因素及防止研究发展论文_杨先华,田娟娟,汤志新,蒋安科,蒲长明

心脑血管危害因素及防止研究发展论文_杨先华,田娟娟,汤志新,蒋安科,蒲长明

杨先华 田娟娟 汤志新 蒋安科 蒲长明

(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622750)

【摘 要】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措施。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并结合自身经验总结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措施。结果: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遗传、种族和家族因素;生活方式;年龄与性别;超重和肥胖;高血压和高血脂;糖尿病;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结论:要针对危险因素开展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749.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7-0125-02

【Abstract】Objective: combined with clinical practice experience, and to explore the risk factor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measures. Methods: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and combined with their own experience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Results: a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s genetic, ethnic and family factors; Way of life; Age and gender; Overweight and obesity; Hypertension and hyperlipidemia; Diabetes;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factors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factors. Conclusion: the risk factors to carry out targeted prevention measure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disease of heart head blood-vessel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1 心脑血管疾病概述

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先天性心脏病、特发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以及肺心病等。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心脑血管病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患病人数不断增加。有研究指出,每年我国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超过260万,在各种死因中比例最高,约占50%,因此也被称为“第一杀手”[1-2]。

心脑血管疾病在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威胁的同时,也给全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其中,对人民健康危害最为严重的是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从卫生部研究数据指出,到2020年全球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将达2500万[3-4],防治心脑血管病已刻不容缓。

2 心脑血管基本危险因素分析

2.1 遗传、种族和家族因素 遗传和家族因素在原发性高血压病因中是非常明显的,如患者存在有脑中风史、血压增高与本病密切相关史以及家族中有一级亲属有早发冠心病史(即男性<55岁,女性<65岁),则其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增加。另外,研究指出,不同种族的发病危险也不同[5-6],如美国墨西哥人心脏病危险明显高于本土美国人,美国黑人发生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明显高于美国白人等。

2.2 生活方式 研究证实:长期高热量饮食、钠盐摄入过多、大量饱和脂肪酸饮食、大量饮酒都是导致该病的重要因素。同时,吸烟早已被确认为冠心病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在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家进行的10项主要的队列研究结果表明:吸烟者冠心病的发病和死亡危险比不吸烟者约高70%左右[7-8]。运动情况也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有很大的影响,Powell等在对1985年以前开展的43项前瞻性研究进行系统的回顾分析后指出,静坐型人的发病危险是活动型人的2倍,体力活动与冠心病发病呈强的负相关关系[9-10]。

2.3 年龄与性别 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发病很早,并随年龄增长不断发展,产生相应的症状。男性多见,发病年龄早于女性,而女性发病年龄晚,绝经后发病危险明显增加。可能与激素分泌、社会活动不同有关。

2.4 超重和肥胖 超重与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肥胖对人体各系统均有不利影响,但以心脑血管受损较为多见。Framingham[11]等对随访26年的5209名男性和女性的心脑血管病发病资料开展系统性研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调整年龄及其他主要危险因素,发现无论是在男性人群还是女性人群中,肥胖均是心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独立预测变量。

2.5 高血压和高血脂 研究指出,血压升高,不论收缩期还是舒张期、也不论是稳定还是不稳定,在任何性别、任何年龄都能使冠心病的发病危险明显增加。而且,多数研究也证实, TC(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

2.6 糖尿病 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已确定的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远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一项随访期为7年的人群研究结果显示:2型糖尿患者中有80%死于心脑血管病,其心脑血管病死亡相对危险是一般人群的3倍多[12-13-14]。

2.7 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 冬春季节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主要是因为寒冷刺激可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高原低氧可能导致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微量元素锌、铬、锰、硒摄入减少,镉、铅的摄入增加均是冠心病的易患因素[15-16],药物中毒也可引起心肌损害。另外,近年来发现不少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8 社会心理因素 当今社会,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不断改变,同时人们的感情越来越复杂,社会心理致病因素也日益增加。生活事件对心脑血管病易患因素的影响是较为肯定的,许多报道证实,精神心理应激可以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对血压、血脂和血糖产生影响。

3 心脑血管基本预防建议

3.1开展健康教育,加强预防性宣传。预防性的健康教育对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意义重大。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明显下降的同时,患者因此而产生的医疗费用也大幅下降,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直接和间接效益将是无可估量的。因此,要有计划的开展以健康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教育,向群众宣传合理营养膳食、控制肥胖、积极开展体育锻炼等。

从而使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人群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改善社会心理环境,提高对社会应激的承受能力。

3.2 合理饮食 按照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制定相关的合理饮食方案,要大力提倡平衡膳食,素食为主。限制盐的摄入量,摄入应保持在每人每日5g以下。每日饮食规律、不宜过饱,从小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多吃具有降脂功能的食品,如香菇、木耳、洋葱、大蒜、芹菜等,每日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粗杂粮、米糠、海带、蔬菜、麦麸、水果等,多吃海鱼、鱼油及豆制品[2]。

3.3 改变不良行为 吸烟不仅是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一大杀手,同时又是肿瘤和各种呼吸道疾病的罪魁祸首,但是同时也是比较容易改变的因素,应将控烟作为一个干预重点,力争远离烟草。尽量不吸烟,并减少饮酒量。开展适量的运动,控制体重、防止肥胖。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对控制血糖和血脂水平,增强心脑血管的功能具有极大好处。

3.4 防止各种感染 不少心血管疾病是由感染开始的,因此要做好保健工作,适时接种免疫。年老及体弱者要增强机体免疫能力,选择性接种肺炎疫苗、SARS疫苗、流感疫苗等,以同时天气变化时要注意保暖,预防并控制各种感染,从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田向阳,石建辉,周山岚,等.北京市城区居民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监测.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1,35(4):228.

[2]北京地区防治冠心病协作组.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3):175~177.

[3]陶寿淇,武阳丰.医疗卫生人员心血管病防治知识〔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63.

[4]Gruber CJ,Tschugguel W,Schneeberger C,et al.Producton and action of estrogens[J].N Engl J Med,2002,346:340~352.

[5]魏华,郑建东.北京朝阳门社区高血压流行情况及相关因素调查.疾病监测,2001,16(8):331.

[6]Bush TL.The epidemiolog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postmenopausal women[J].Ann NY Acad Sci,1990,592:263~271.

[7]赵景波,张文彦,方庆伟,等.脑血管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国公共卫生,2000,16(2):99.

[8]贾娜,何青.女性冠心病的现状及其性别差异特点[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8(12):857~859.

[9]Powell KE,Thompson PD,Caspersen CJ,et al.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incidenc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Annu RevPublic Health,1987,8∶253-287.

[10]Mamolio TA,pearson TA,Wenger NK,et al.Cholesterol and heart disease in older person and women.Review of an NHLBI workshop[J].Ann Epidemiol,1992,2:161~176.

[11]冯泽甫,轩玉红,丁秀清.产褥期脑血管病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指南,2007,5(11):249~250. [15] Jeng JS,Tang SC,Yip PK.Mcidence and etiologies of stroke during pergnancy and puerperium asevidenced in Taiwan ese wonen[J].Cevebrovasc Di,2004,18(4):290~295.

[12]Hubert HB,Feinleib M,McNamara PM, et al.Obesity 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A 26-yearfollow-up of participants in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J〕.Circulation,1983,67(5)∶968-977.

[13]Fang J,Alderman MH.Serum uric acid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the NANESI epidemiologic follow up study[J].TAMA,2000,283:2404~2410.

[14]Sumino H,Ichikawa S,Kanda T,et al.Reduction of serum uric acid by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hyperuricaemia[J].Lancet,1999, 354:650 ~652.

[15]Haffner SM,Lehto S,Ronnemma T,etal. Mortality from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subjects with type2 diabetes and in nondiabetic subjects with and without myocardial infarction〔J〕.N Eng1 J Med,1998,339∶229-234.

[16]傅华,王家良,符宗胤,等.高血压病患者致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的量化评价.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1):68~69.

作者简介:

杨先华, 男,汉族,1982年12月出生,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心内科工作,

论文作者:杨先华,田娟娟,汤志新,蒋安科,蒲长明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7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1

标签:;  ;  ;  ;  ;  ;  ;  ;  

心脑血管危害因素及防止研究发展论文_杨先华,田娟娟,汤志新,蒋安科,蒲长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