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分析论文_董世能

58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分析论文_董世能

(云南省马关县人民医院眼耳鼻咽喉科 云南马关 663700)

【摘要】目的:研究58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效果,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诊治与预后提供有效的根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58例,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随访时对患者进行听力测试。结果:本组58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治疗后6个月均获得随访,其中47耳经修补鼓膜后完全成活,成功率为96.0%,无穿孔发生;55例听力提高10~15dB,占94.8%,3耳听力无改变;患耳的听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应根据患者的病变类型、病灶部位、咽鼓管功能情况来选择治疗方法。对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手术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应注意术前评估、术中手术操作、术后换药各方面,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治疗分析

【中图分类号】R7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5-0153-02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指发生于中耳黏膜、骨膜甚至是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常常合并慢性乳突炎。其发生较为普遍,常是由急性中耳炎救治不及时发展而来,主要分为单纯型、骨疡型和胆脂瘤型三种[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常见手术是乳突根治术,在一些基层医院,由于手术设备条件不佳,手术医师的基本功不扎实等原因,导致中耳炎手术干耳率极低,许多病例经保守治疗无效,需要再次行根治手术[2]。本文通过总结58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效果,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诊治与预后提供有效的根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58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39.1±10.6)岁,采用乳突平片作为诊断慢性中耳炎的诊断方法[3],所有患者均有持续或间断性耳流脓或黏液以及听力下降病史,部分患者伴耳鸣及耳痛,无药物过敏史,无鼻窦炎和慢性扁桃体炎等其他疾病。其中22例患者有耳流脓史,10例有眩晕史,32例有耳鸣史,23例有感冒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对于单纯型患者采用保守治疗,主要是局部用药,在患耳滴入氯霉素液或氯霉素可的松液;对于骨疡型患者若引流通畅者,以局部用药为主,引流不畅患者应该根据病变特征,进行手术治疗;对于胆脂瘤型患者,应及早施行改良乳突根治术或乳突根治术,彻底清除病变,预防并发症,以获得干耳,并酌情行鼓室成形术以提高听力。在全身麻醉下(部分采用局部麻醉)施行乳突再次根治术或加鼓室成形术(开放式),均采用耳后切口,术中轮廓化乳突术腔,彻底清除残存病灶,吸出脓性液体,行鼓室成形术者均采用颞肌筋膜修复鼓膜。若患者疑有颅内并发症,应该磨开骨板进行探查。若病变不重,可以在鼓窦处纵行剪开外耳道皮片,将鼓室病变进行清理,除镫骨及圆窗口需要保留外,鼓室内的坏死黏膜、肉芽、胆脂瘤等,应该予一并清除。术后9~10d取碘仿纱条,用4%硼酸酒精滴耳,1~2周后即可干耳。一般术后均无痂皮产生,很少再发生感染。

1.3 观察指标

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于治疗前对各个患者进行听力测试,治疗6个月后随访再次测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数据全部都使用t检验原理来比较资料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58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治疗后6个月均获得随访,其中47耳经修补鼓膜后完全成活,成功率为96.0%,无穿孔发生;55例听力提高10~15dB,占94.8%,3耳听力无改变;患耳的听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

3.讨论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大多是因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而造成的,若不及时治疗,病程加重有可能危及生命。治疗时应在控制炎症的基础上保证外耳道的完整性来实现听力重建的,病理类型不同,其治疗手段也不同。目前手术治疗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手术治疗的根本原则是完全清除病灶部位的病变组织,特别要把具有新生能力的肉芽组织彻底清除,以消除复发概率较高的解剖结构.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外耳道和中耳的生理结构和听觉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4]。在手术治疗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根据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病变类型、病灶部位、咽鼓管功能情况来选择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本研究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对于单纯型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对于骨疡型患者若引流通畅者以局部用药为主,引流不畅患者应该根据病变特征,进行手术治疗;对于胆脂瘤型患者,应及早施行改良乳突根治术或乳突根治术,彻底清除病变,预防并发症,以获得干耳,并酌情行鼓室成形术以提高听力。

本研究中58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修补鼓膜成功率为96.0%,无穿孔发生。主要跟临床医生手术治疗操作技巧有关,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中耳及乳突区的结构特点,对解剖结构熟悉,操作纯属,术腔注意足够开放,以达到中耳充分引流的目的。充分注意术前评估、术中手术操作、术后换药等各方面的工作,不能因为这是耳科常见疾病而掉以轻心。对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来说,术后处理及其护理也十分重要,手术时采取平卧,头偏向健侧,术耳朝上,术后第1天,如果没有异常反应,可以让患者坐起来或者下床活动同时可以逐渐扩大患者的活动范围,若患者进行人工钛质听骨链重建术或镫骨撼动术后,患者应绝对卧床至少3d,尽可能地减少头部的运动,以防止听骨移位,影响手术效果。同时术后应密切观察有无眩晕、恶心、呕吐、面瘫、眼球震颤、头痛、意识障碍、昏迷等颅内并发症的症状出现,同时鉴别是内耳刺激症状,还是麻醉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应根据患者的病变类型、病灶部位、咽鼓管功能情况来选择治疗方法。对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手术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应注意术前评估、术中手术操作、术后换药各方面,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于甲瑞,闫婷,杨爱萍.57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47-48.

[2]涂厚义,倪红丽.42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治疗失败的原因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12):2608-2609.

[3]张秀强,陈瑛,刘清明,等.高分辨率CT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耳鼻喉杂志,2004,18(7):396.

[4]童明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97例手术治疗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0):187-189.

论文作者:董世能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9月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30

标签:;  ;  ;  ;  ;  ;  ;  ;  

58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分析论文_董世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