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的特征与现实_宏观经济论文

论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的特征与现实_宏观经济论文

试论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的特点及其现实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现实性论文,宏观经济论文,试论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从理论特点的角度,对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进行了探讨。指出,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与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相比,其特点主要是:重视对制度因素的分析;以微观经济理论为基础和出发点;对唯物辩证法和抽象法的运用贯彻始终;理论结构的开放型、大容量等等。作者认为,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的这些特点,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东西。在宏观调控的具体操作中应该体现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的特点,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制度因素发挥积极的有效的作用,协调好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关系,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在宏观经济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上,要重视基础性理论研究,要注重和发挥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的优势和特长,吸收借鉴其他理论合理有益的成分,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宏观经济理论。

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与当代西方经济理论[①]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其中就宏观经济理论而言,前者就不像后者一样,有一个与微观经济理论相对应的、相对独立完整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中没有宏观经济理论。相反,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中,宏观经济理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已构成马克思整个经济理论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关于这一理论的具体内容,学术界不少人已对此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探讨和归纳,不仅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这一理论的存在及其价值,而且向世人展示了这一理论的博大与精深。本文拟从另一个角度,即理论的特点,就马克思的这一理论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理论的制度性

这是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的突出特点,也是它与西方宏观经济理论最本质的区别。社会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物质基础,是各种经济理论关注和研究的终极课题。但是现实中的任何社会物质生产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社会物质生产活动中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属性抽象掉,从而把这一活动归结为无制度因素的自然的永恒的过程。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恰恰相反,它极端重视社会生产关系,即制度因素在社会物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始终把它置于整个经济理论的核心地位之上。社会生产关系是现实中社会物质生产活动最本质的东西,将其抽象掉,就不可能科学准确地说明任何现实经济问题。

马克思在他的宏观经济理论的经典著作《资本论》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②]他还进一步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③]这里所指的“现代社会”,显然是资本主义社会。这说明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所研究的,是现实的、活生生的、在一定的具体的社会生产关系中发展变化的经济形态,而不是虚无的、飘渺的、非历史的、永恒的社会。即使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研究,马克思也是把它严格地限定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条件下,对其进行谨慎地原则性探讨,并使这种探讨建立在现实的经济发展趋势之上,而不致形成毫无根据的空想。这较之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笔者认为当前似有必要强调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的这一特点。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许多人将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的这一特点淡化了、忘却了。一谈起市场经济言必称“西方”,过分强调了市场经济的共性,忽视甚至否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属性。在宏观经济的政策主张上,几乎全部照搬西方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和手段。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明确指出了社会再生产不仅是物质产品的再生产,而且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如果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宏观调控方面,不注重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巩固和发展,只重视物质财富的积累和增加,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很可能就会出现名不副实的问题。现实的生产关系在社会物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并不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无足轻重,它起码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它直接决定和影响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的效率;二是它决定和制约着社会物质生产活动必须服从和满足某些特殊的社会经济利益,以及物质财富在社会不同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分配。联想到当前公有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整体效率不高,社会分配不公现象日趋严重等问题,更加使人感到有必要重视和强化制度性因素在我国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二、理论的整体性

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一个逻辑关系非常严谨的整体,它的微观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理论通过逻辑的链条衔接得几乎天衣无缝,无法截然分开。可以说,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如果离开了他的微观经济理论,就会变得不可理解。在马克思看来,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宏观经济的运动是由微观经济中众多的个体细胞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错综复杂的运动综合而成。因此,要想解释宏观经济现象,必须对微观经济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把握,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对宏观经济进行科学地研究与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第一句话便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④]可以说,马克思的整个宏观经济理论,就是建立在对商品——这个微观经济的元素或细胞的分析之上的。

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中最为精彩和经典的部分,是他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这一理论最为典型地体现了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整体性的这一特点。马克思明确指出:“社会资本的运动,由社会资本的各个独立部分的运动的总和,即各个单个资本的周转的总和构成。”[⑤]因此他在分析社会总资本的运行之前,首先从微观上用二个整篇的篇幅,分析了单个资本的循环与周转。然后在此基础上,他才浓笔重墨从宏观的角度,对社会总资本运动进行了极为精辟深刻的分析,从而完成了他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试想,如果没有对微观经济运行作出这样的详尽科学的分析,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能建立起来吗?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逻辑的严密性已经把资本循环理论、资本周转理论以及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融为一体,使它们之间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密不可分的程度:离开了对单个资本运动的分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就会变得不可理解,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就会失去理论的支撑,进而失去其完整性、科学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在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和具体操作上,有无必要体现或考虑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的这一特点呢?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在国民经济运行中,每一个国家都会遇到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协调问题。宏观经济目标与微观经济目标的过分背离,必然会导致整个经济运行的无序及效率低下。但是人为强制地把宏观经济目标与微观经济目标统一起来,实践证明在现有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的效率也不会高,甚至会更糟。客观地讲,由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涉及的范围不同,关注的问题不同,因此追求的目标必然也会不尽相同。但是二者之间毕竟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如何认识与把握这种联系,寻找二者之间的过渡和衔接点,掌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使宏观调控既有利于实现自身目标,又不伤及微观经济的正常运行,这是当前宏观调控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的宏观调控往往不能从宏观与微观的统一整体性出发,因而容易出现左右摇摆:要么强调微观经济搞活,忽视宏观经济的平衡与及时的调控,结果导致经济过热,经济秩序混乱,直至经济形势全面恶化;要么强化宏观调控力度与功能,不顾微观经济的承受能力,结果导致经济的猛烈收缩和震荡,使众多企业经营难以为继,市场大面积萧条,整个经济陷于不景气之中。因此,我认为在今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应重视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统一性问题,特别在宏观调控中,要注意从整体性出发,衔接、协调好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避免经济运行的大起大落。

三、理论的辩证性

马克思经济理论在方法论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运用了唯物辩证法。这一方法融汇在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之中,并贯穿始终。可以说如果不了解、掌握这一方法,就不可能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版跋中,首引用了一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资本论》的评论,并针对这一评论指出:“这位作者先生把他称为我的实际方法的东西描述得这样恰当,并且在谈到我个人对这种方法的运用时又抱着这样的好感,那他所描述的不正是辩证方法吗?”[⑥]并强调指出:“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⑦]明确申明了他的辩证方法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方法不同,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马克思对他自己的这一方法十分偏爱,以至在《资本论》的有关篇章中他“甚至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⑧]马克思之所以在他的宏观经济理论中,极力推崇和运用辩证方法,是因为他看到了这一方法在本质上与他的理论是一致的。他极其深刻地指出:“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⑨]这段话可以说是理解马克思经济理论辩证性的一把钥匙。马克思正是运用这一方法,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并最终必然走向灭亡的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规律,它揭示出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客观必然性,矛盾的对立与斗争推动了事物的不断发展。在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中,这一规律的运用极为出色。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产生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的内在矛盾入手进行剖析。他首先分析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然后分析了决定这一矛盾产生和发展的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进而揭示出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商品与货币的对立,随着矛盾分析的逐渐深入,终于揭示出劳动与资本的对立,这种对立的发展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不断发展和激化,必然会导致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的周期性震荡,是资本主义宏观经济产生各种问题的总根源,并最终导致资本主义走向灭亡。

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实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分析,通过对二者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辩证分析,阐释了资本主义宏观经济中各种令人迷惑的现象。马克思分析问题的这一方法,对于我们今天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经济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自80年代初开始进行的经济改革,实质上是一种生产关系的调整。这种调整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改革所取得的成效,使有些人产生了一种错觉,误以为改革具有无所不能的神奇威力,甚至形成一种可怕的思维定势:中国的一切经济问题都可以、也只能通过改革来解决。这就未免过分夸大了改革的作用和功能。实际上中国的经济改革,主要是在调整理顺生产关系方面,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对改革寄予过高的期望,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按照马克思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分析,我国经济改革的作用,至少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是受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二是受它自身发挥作用的特定范围的制约,如它不可能超越自身发挥作用的特定范围,去解决生产力自身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因此,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经济问题,不能仅仅依赖改革,而应借助于马克思的辩证方法,深入分析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从中引出应有的结论和对策。

四、理论的抽象性

应该说,任何经济理论都程度不同地具有某种抽象性。为了达到特定的研究目的,将被研究事物的某些属性舍象掉,以便更准确地把握被研究对象的性质及其规定性的研究方法就是抽象法。马克思在他的宏观经济理论中,极为重视抽象法的运用。他说:“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⑩]马克思的抽象法是一种由具体到抽象,然后再回到具体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完整地把握应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由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即“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11)二是由抽象还原为具体的叙述方法,即“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12)前者是一个不断舍象的过程,后者是一个不断还原的过程。但是后者还原所导致再现的具体,已经不能完全等同于现实中的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因此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13)马克思明确指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4)马克思在他的名著《资本论》中极为纯熟地运用了这一方法。例如他在谈到《资本论》各卷的研究对象时,曾强调指出:“在第一册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册研究的对象。”(15)在第三册的研究中,他又将前二册研究中所撇开的各种因素再补充进来,加以研究,从而使理论的具体与现实的具体“一步一步地接近了。”(16)这方面的例证在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中,几乎是俯拾皆是,而且也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因此我们就不在这方面再浪费篇幅了。

在当前,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的这一特点,能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我认为起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理论的层面上,它告诉我们,要想获得对宏观经济运行机体相对正确的理论认识,就不能跟着感觉走,就事论事,而必须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抽象法。只有运用这一方法,才可能有效地剥离和剔除宏观经济运行机体中的那些起干扰作用的非决定性因素和属性,才可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宏观经济运行机体的本质,才可能在处理宏观经济的现实问题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马克思理论创作的实践表明,这是一项需要付出相当大代价的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工作。它的完成不仅需要付出大量的长期的艰苦劳动,而且还需要有一种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甚至经得起生活贫困折磨的献身精神。反观当前我国经济理论界的状况,却实在令人担忧。在相当一部分经济理论工作者中,盛行着一种急功近利、甚至唯利是图的浮躁之风。他们轻视或放弃基础理论的研究,而热衷于搞对策性研究。但是由于缺乏基础理论的支撑,他们的对策研究往往显得底气不足,只能对宏观经济运行出现的紧急情况,提出一些治标性的应急措施或对策,而对宏观经济运行深层次的重大疑难病症,却显得力不从心或束手无策。这种状况说明,我国的基础性经济理论研究工作亟待加强。可以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经济理论工作者戒除浮躁,安安稳稳地坐下来,运用科学的抽象法,扎扎实实地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进行一番艰苦深入的研究。二是从实践的层面上,它告诉我们,运用理论来解决现实问题,要注意它的适用性。任何理论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它与现实之间不可能划等号。所以当运用某种理论解决现实问题时,一定要首先弄清楚这一理论具有哪些假定前提,即它的抽象性何在,否则可能就会发生“吃错药”的现象。如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些人就曾盲目地将一些西方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引进来,不顾我们的国情来解决我国的现实经济问题,以致造成不良的后果。就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来讲同样如此。如果我们不弄清楚它的抽象性何在,它的诸多限制性条件,运用时超出它的适用范围,也会出现谬误。这方面的教训我们不少人都还记忆犹新,但愿以后能够避免。

五、理论的包容性

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与当代西方经济理论有着共同的渊源,它们都来自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但是随着经济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二者之间的差距却越来越大。西方经济学在其发展中,由于不断追求理论形式的完美、结构的严谨以及分析的精密,而逐渐背离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传统(即百科全书式的开放型研究),越来越多地将经济运行的诸多基本因素排除在研究视野之外,以至形成一个容量日益狭窄的封闭式理论体系。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却恰恰相反,它出色地继承和发展了古典经济学的研究传统,对经济运行的研究是一种视野极为开阔的全景式的研究。在这种研究中,他几乎将所有的基本经济因素和经济变量都纳入到他的理论体系之中,都把它们作为理论体系中的内生变量来处理,从而形成一个容量极大的开放式理论体系。正如国内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马克思经济理论的这一特点,使其可以包容其他经济理论所研究的问题,同时又为其他理论所没有研究或无法研究的问题,提供了基本的理论结构和分析方法。(17)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正是在这方面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它不仅没有像有些人所诋毁的那样“已经过时”,“已经丧失了存在的价值”,反而比任何经济理论都有着更为广阔的理论发展空间。作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经济理论,自然也具备这一特点。

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的这一特点,对我们建立科学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宏观经济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一种盲目的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有一种宏观经济理论加以指导。否则就会陷入盲目性,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往往会面临一种理论选择的困惑:在市场经济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众说纷坛、派别林立而又不适合我国国情;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显然已不合时宜;马克思的宏观经济理论尚需丰富和发展;……即现有的宏观经济理论中没有一种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因此,理论创新的任务自然而然地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理论创新在经济理论已得到充分发展的今天,既无必要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排斥其他理论而另起炉灶,完全可以在吸收借鉴其他理论的合理有益成分的基础上加以综合而成。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包容性的这一特点,恰恰可以为这种理论创新提供现实的可能性和基础。值得庆贺的是,这方面的工作国内已有部分学者开始进行了。(18)笔者相信,经过经济理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宏观经济理论,一定能够建立起来,并将对实践发挥重大的积极的指导作用。

注释:

①本文所提及的西方经济理论包括宏观经济理论,系特指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11) (12) (13) (14) (15) (16)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101、114、339、111、111—112、112、112、99—100、18、18、18、19、394—395、395页。

(17) (18)见樊纲《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标签:;  ;  ;  ;  ;  ;  ;  ;  ;  ;  ;  ;  

论马克思宏观经济理论的特征与现实_宏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