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部社会发展与社会工作教育的互动_社会工作论文

论西部社会发展与社会工作教育的互动_社会工作论文

论西部社会发展与社会工作教育的互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社会工作论文,社会发展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学科,为求帮助人们达到有效程度的心理及社会功能,并籍着实现社会改革以加强全体人民的福祉[1],同时是一个社会福利的筹集和发送体系,社会工作者以其专业技能和职业操守,成为这一体系的重要载体。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中,西部地区正处在急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施西部大开发,三峡库区建设和移民安置,西部地区将因此面临更加复杂的社会问题。如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稳定、促进西部地区社会福利事业的健康、发展,就成为政府和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西部地区社会发展状况

中国西部地区土地面积54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6%;目前有人口约2.87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2.998%。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全国尚未实现温饱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于该地区,它也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几乎囊括了56个民族。从西部省区的社会基本情况看,有113个市,674个县,乡镇、街道4000多个。目前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约低20%;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约低4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不到东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

从西部地区社区服务机构资料看,社区服务设施有2300家,国家福利院有325家,社会养老机构有6800家,社会福利企业384家。1999年底,重庆取得资质等级证书的物业管理公司有325家,从业人员15680多人。随着社区建设和发展,各级社区服务中心的建立,各种福利机构的相应建立,将形成对社会工作者的较大需求。1998年,西部地区常年受灾面积13000万亩左右,受灾人口近1亿,民政优抚对象达800万,社会福利院、优抚疗养院等社会福利机构等单位7400多家。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新增下岗职工约150万人,仅重庆市进入再就业中心的就达13万人,如果按照国务院“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基础上逐步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的整体构想,西部地区的整体低保脱贫的工作需要更多的社会工作者:按照每一个县(市、区)5人计,每个街道、乡镇2人计,870个县(市、区)4000多个街道和乡镇共需社会保障方面专业人才12350人,目前西部地区这类人才不到1000人,加之每年按3%的自然减员率补充,每年西部地区需要专门人才3000名左右。以贵州而言,全省4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124万,占全省总人口3560万的31%;全省86个县,贫困县42个,占48.8%;贫困人口近64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8%。从扶贫情况看,也需要大量的社会工作者。

西部各省区从事社会管理的专业人才短缺。就重庆市而言,社会管理人才需求量大。仅从重庆社会保险局的资料看,2000年全市社会保险机构现有721人(原重庆市仅为320人,涪、万、黔为401人),工作人员数量在全国各省市中名列倒数第三名(仅决于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人均服务对象3429人,仅次于上海市和北京市。但是,该市近郊区社会保险机构人均服务对象高达11000人,是全国人均服务对象最多的上海市的二倍以上(即:上海人均服务对象为5000人,北京为4000人)。随着国家不断加大社会保险的改革力度,保险机构需要不断充实和加强,所以需要培养大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同时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水电工程,也需要大量的社会工作者参与。作为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工程建设,意义十分重大。但是也应当看到兴建三峡工程也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关于三峡工程带来的问题,正如朱镕基总理指出:“工程质量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百万移民是最大的隐患”。事实上,在三峡移民过程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矛盾。这里仅就万州区的移民情况调查为例。重庆市的万州区是三峡库区移民最大的城市。三峡移民属于政府指令性计划,具有明显的强制性。但是城市移民涉及千家万户,各种社会问题、矛盾会形成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对移民的顺利实施构成严重威胁,进而影响三峡工程建设进度。从调查的情况看,随二期移民的推进,各种矛盾骤增。仅从万州公安机关处置和参与处置的群体性闹事事件看,1994年为9起,1999年70起,2000年1-6月就达到77起。仅龙宝公安分局统计1999年群体性闹事涉及2432人,于上年相比增加35%,其中百人以上规模的由9起,与上年相比增加1.28倍。同时由于移民涉及基层干部的利益,少数政治素质不高的基层干部成为煽动闹事的组织者,使闹事朝有组织化方向发展。出现了集体到当地党政机关、重庆市政府、到北京上访等情况。出现了非法集会、游行、静坐示威、堵塞公交干线、冲击党政机关、围堵党政干部、散发宣传传单等行为。导致这些社会矛盾的原因首先是经济补偿太低,直接影响居民生活。据天城片区调查,其人均年收入在1200元左右的家庭有1300多户,占移民的30%。龙宝片区统计,特困有400多户。许多人没有固定职业和稳定收入,有的夫妻双双为下岗工人,一些老弱病残特困家庭靠“低保”度日。同时世代祖居于此,感情上对移民不能理解。而且移民安置中问题较多,如居民期望值过高;移民法规不完善;向群众宣传说服工作不够;工作方法简单、粗糙,缺乏工作技巧等。有效化解移民过程中的隐患,需要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介入。

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看出,发展社会工作教育,培育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已成为西部省区政府的迫切任务。

二、西部地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特点

在西方,社会工作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有着紧密的关联,[2]改革开放以来发达地区和沿海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促进了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发挥专业社会工作的作用使社会福利得到筹集和发送,用以提升人们适应社会变革的心理和个体能力,化解因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危及社会稳定的问题。从国外和我国的香港、台湾、澳门等地社会工作发展对社会稳定作用来看,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果,成为可资借鉴的经验。北京、上海等地社会工作发展不仅为专业的社会管理提供了人力和人才资源,而且对促进这些地区社会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得到政府认同和社会的高度赞许。化解社会转型中的问题和矛盾,迫切需要社会工作教育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使政府对社会工作专业形成认同,并促成互动。这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能够得到发展的重要条件。

我国社会工作从1979年创办以来,在北京和上海得到较大地发展。但是西部地区社会工作呈现出办学单位少、学历层次低、办学规模小、毕业人数少、专业师资短缺等特点。在西部地区只有极少数学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但学历层次低,主要面向民政部门和机构;虽然有极少数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但办学规模小,毕业人数少,社会工作专业师资短缺。就重庆这样一个拥有人口3000万的特大城市、33所高等院校中,没有一个高校开设社会工作本科专业(至2000年),与西部经济社会变革、发展不相适应。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施西部开发、兴建三峡水利水电工程和国有老工业基地改造,对西部社会发展和社会工作形成极大挑战。由于西部地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滞后于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历史形成厚重的国有经济成分“两个转变”迟缓,商品化、市场化程度较低,在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中,已经引起下岗、失业、贫困等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化解这些问题和矛盾,形成对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迫切需要。因此,在西部地区高校中创办社会工作专业已经成为政府管理部门思考和人才培养规划的重要内容。

同时活跃在基层社会管理及社会工作者群体也表现出这样的状况,一是专业人员少,在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化、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化过程中,工作压力大,显得力不从心;二是人员缺乏适应现实社会问题的素质,许多社会工作者缺乏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缺乏处理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三是没有面对社会转型和新型社会的经验,对迅速变革的社会感到无所适从;四是处理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不足。因此迫切需要专业的、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充实、置换和督导现有的社会工作者队伍。社会工作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三、社会工作教育与西部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

从社会工作的沿革看,社会工作是热心于社会公益和乐善好施的人们,通过一定方式筹集福利资源,用于扶弱济贫帮困。从微观的角度看,这有利于提高贫困及弱势群体的社会功能;从宏观的角度看,有利于化解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促进社会稳定的目的。当前我国西部正处在急剧的社会转型之中,市场经济的激荡、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区域性的开发,单位功能的弱化,社会管理群体的不适应等,已经出现较为严重的破产、失业、贫困、移民、种族冲突、灾害、吸毒、家庭问题、犯罪等社会问题。大量问题和矛盾的出现及其化解成为西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具有较长历史,发展至今,其中大部分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需求都集中于为个人和家庭提供心理辅导和强化他们的社会功能。虽然许多中国人也许有这些需求,但是中国现阶段发展的重点似应放在解决基本需求上,如在经济及社会变革及社区发展中所面对的宏观问题,包括就业、住房、收入保障、医疗保险、社区建设等。同西方相比,以个人心理辅导为本的微观社会工作在现阶段可能只会构成中国社会工作的一小部分。[4]西部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及其人才培养要注意有自己的特色,这是由区域性社会问题的特点决定的。社会工作教育应当注意评估区域性特点并使社会工作人才具有相应特色,应当根据社会发展对专业社会工作者的需求机遇,使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获得较大发展。

在西部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实现互动的手法极其重要。可以有以下考虑:

第一,正确评估地域社会工作教育状况,加强宣传,取得人们的认同。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北京、天津、上海等直辖市中,社会工作得到较大地发展,为这些城市的社会稳定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西部地区的今天正在经历发达地区的昨天,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东部和沿海城市落后,因此面临社会重新整合过程中的矛盾会更加尖锐,社会工作的任务会更加繁重,对现有从事社会工作的政府工作人员及其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西部地区人们对社会工作认同度总体较低。许多人仅在香港的电影或电视上接受过“社工”的概念,但对社会工作的本质和作用缺乏深刻地认识。同时由于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的功利性,高校毕业生对“社会工作”价值观有冲突,对“社会工作”奉献有加,缺乏理解和认同。主要表现在对社会工作的必要性认识比较高,但对自身参与社会工作或者选择这一门专业学科则有些犹豫彷徨,因为它的功利较小,社会地位不高等,使人们难以形成互动,从而制约社会工作的发展,制约社会工作者专业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工作者数量的增加。因此面对西部经济社会的特点,需要加大力度宣传应成为政府和从事社会工作教育人士的基本任务。

第二,推动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增强人们对社会工作的认识,还要创造社会工作能够得到较大发展的空间。不仅需要在高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还要逐步提高现有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还要充分地借助社会资源的推动作用;不仅需要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经验,更需要立足本土,结合本地的具体特点研究和开展社会工作。在开展社会工作教育中,要求社会工作者树立“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价值观念;掌握介入不同社会群体的技巧、处理各种矛盾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掌握筹集和发送社会福利资源的能力以及提升人们社会功能的能力。掌握协调政府、机构、家庭和个人事务的能力。与此相应,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必须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利用精神文明服务队和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实践形式,注重专业的务实性,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努力培育学生职业价值观、增强学生介入社会的能力、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努力拓展专业发展空间。

第三,寻求政府的支持是西部社会工作教育发展最重要的途径。这也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具体体现。西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依托政府,不仅取得政府道义上的支持,而且取得政府在物质上的支持。接受政府管理部门专业指导,接受专业人士的督导,以政府的基层管理部门及机构等为社会工作学生专业见习、实习基地和就业之地。同时注意将社会工作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政府基层部门和机构实务长处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努力创造条件参与政府和机构解决地区社会矛盾的工作中去。

第四,积极寻找国内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各种资源,是促进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对促进专业课程建设、加强师资培训,充实师资队伍;促进专业和课程建设;根据地区特点编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资料。努力寻求境外机构和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合作,学习和借鉴境外社会工作理论和实际社会工作的艺术和技巧,实现互助和资源共享,丰富和发展西部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经验。积极创造条件增加和开辟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践的场所,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努力培育学生职业价值观、增强学生介入社会的能力、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增强学生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逐步改变西部社会工作教育落后的状况。西部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专业社会工作者的需求机遇,使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获得较大发展。

标签:;  ;  ;  ;  ;  

论西部社会发展与社会工作教育的互动_社会工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