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运行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_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运行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_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运行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经济运行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集中到一点,就是开辟了一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道路。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无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意义。但是,近几年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却出现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宏观调控存在某些误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需要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市场经济无论何种社会属性,都不排除宏观调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几百年的实践证明,宏观调控是经济、法律和行政的综合调控。中国市场经济运行中,从中央到地方都在讲加强宏观调控,强化宏观调控力度等等。笔者认为,中国市场经济运行中固然存在宏观调控力度不够的问题,但更应引起注意的问题是:行政手段占据了垄断地位,忽略或淡化了经济、法律等手段。由于习惯性的领导说了算,行政命令充斥市场。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行政命令多如牛毛。在行政命令下,政企分开的业绩扭曲到从过去的单一行政隶属关系变为多头隶属。多头指令迫使企业谁的话也要听,谁的事也要办。企业领导处于穷于应付的局面。

二、费大于税。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依法纳税,增强纳税意识,建立健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收体系,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功绩之一。税利并存或税费并存逐渐过渡到以税为主或以税为本。然而,在中国现实的市场经济运行中,税利并存得到了根治,代之而起的是税费并存和费大于税。一些政府行政经费不足,提出“创收”,各职能部门利用权力大开“创收”门道,收费名目由几种上升到几十种,收费标准与日俱增。单个企业上缴的费大于同期上缴税额的几倍。强制收费比依法纳税的调控力度强上加强。强化收费,谈化纳税,形成城市中的普遍现象。因为税收是国家的,而费收却是单位自己的。各职能部门利用权力收取的高额费用,多数用于给单位职工谋福利、发奖金、送红包。费大于税,使企业不堪重负、苟且偷生。因而出现了天津十七八个收费部门吃倒了一个“亚细亚”、挤垮了一个“晋苑宾馆”的现象。企业不景气,在一定程度上与费大于税息息相关。

三、金融市场为何问题颇多。金融市场是市场体系中重要的要素市场。金融市场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中发展较快的是信贷市场、证券市场和民间融资市场。在信贷市场上,信贷资金财政化与财政资金信贷化形成信贷市场问题的重头戏。同时,企业资金信贷化,城市合作金融机构存贷失控和有款到期难以对付,以及“黑利”(即贷款时需支付10%的好处费)蔓延等,给信贷市场蒙上了阴影。在证券市场上,期货市场上手续费收取随意性强而无约束,天然胶手续费每手20—120元不等, 绿豆每手10—60元不等,上市证券商专门以收取高额手续费聚敛资金不纳税。这些问题,使进市交易商望而生畏,期货市场也因此难以步入正轨。股票市场作为现货市场虽好于期货市场,但部分亏损企业包装上市,以及庄家垄断市场的行为,使股票市场好景不长。特别是全民炒股带来的社会问题,更加剧了股票市场问题的复杂性。金融资本变相进入期货、股票市场,虽然得到了整治,但这种行为至今还依然存在,有些证券公司实质上就是金融资本的证券公司。在民间融瓷资市场上,国家虽对私人钱庄给予取缔,但历史延续下来的民间融资经久不衰。资金供需失衡使这种市场由明转暗。与之同时,本来按规定仅限于在金融机构之间发展的拆借市场也变着法进入了民间融资市场。

四、买方市场缺乏真正的经济意义。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是中国推行软着陆战略取得的成果,是实施货币适度从紧政策的表现形式。但认真研究现实中的买方市场的形成过程,不难发现买方市场的形成是伴随着国内购买力或潜在购买力由强转弱的过程。企业在转轨过程中,有70%以上的国营企业效益下滑,企业发不了工资或缩减工资总额,30—40%的企业职工下岗分流,使以工资为主要收入的大多数职工购买力减弱,潜在购买力已因此而遇到从高向低挤压。在社会集团的购买力上,企业开源无望,节流便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购买力和集团购买力在“从紧”线上运动的时候,货源充足,价格下降,买方自然形成市场主导。所以,目前我国出现的买方市场是在收入不足的情况下形成,这种买方市场缺乏真正的经济意义。可以预测,一旦企业复苏,买方市场随之即变为卖方市场。所以,增加经济的有效供给仍然是应当着重研究的重大课题。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不应当形成新的剪刀差。市场经济的法则莫过于等价交换的平等竞争。历史上剪刀差的形成表现在工业与农产品之间的不等价交换,使农民和发展农业后劲受到了挫折。当今的新的剪刀差则是工业的上游产品价格偏低,而下游产品价格偏高,上游产品与下游产品是在不等价交换下进行的。上游产品集中于重工产品、能源产品,而下游产品则集中于轻工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产品。国家在宏观政策上,至今实施上游产品计划价和下游产品市场价,价格政策上的双重标准,使以上游产品占主导地位的中部及包括部分西部地区省份出现价值流失和经济发展萎缩,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鸿沟不是缩小而是拉大。上游产品的省份做贡献,下游产品的省得效益,这不是市场经济法则。尽快研究新的宏观价格导向政策,根治不等价交换是当务之急。

六、三大板块传导运动战略不是飞鸟型战略。曾几何时,中国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制定了三大板块发展战略,即按区位特征将全国分成三大板块,即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板块。根据这一战略,首先发展东南沿海省份,在东部经济起飞后幅射或传导中部发展,然后辐射或传导西部。三大板块战略使东部在集中人、财、物和优惠政策导向下迅速起飞。而东部的发展起飞在是中西部特别是中部做出巨大贡献后取得的。如今的三大板块发展战略变异为飞鸟型战略,即东部起飞后,一跃跨入西部,对西部实施类似东部的投资政策和其它优惠政策。投资重点、投资策略、投资项目、投资规模等在西部全面启动。这样势必形成“两头肥、中间瘦”。东、西两部刮中部,中部越来越滞后。经济发展不平衡变异为中部经济的畸型。这种状况应当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标签:;  ;  ;  ;  ;  

市场经济运行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