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理论产生的原因--以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为例_宏观经济学论文

经济理论产生的原因--以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为例_宏观经济学论文

经济理论缘何而起——以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而起论文,以新论文,古典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约翰逊的观点

28年前在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哈利·约翰逊作了一个演讲,他试图通过探讨凯恩斯学说快速兴起的原因,为更好地理解60年代末、70年代初货币主义学说的兴起提供基础。在他的论文中,约翰逊将论述集中在寻找凯恩斯主义革命及货币主义兴起的共同特征上,并试图用它们来解释这些理论的兴衰。他认为,在解释专业经济学家们何以接受新思潮时,有两种要素起着重要的作用:1.新经济理论产生的客观社会环境;2.新经济理论的科学特征。

约翰逊认为,凯恩斯革命及随后货币主义的兴起均是对客观社会环境的反应,在该环境中,既存正统理论明显地与现实中许多显著事实不相符。在凯恩斯革命中,这种不符指的是持续和严峻的失业问题:在英国,20及30年代的经济现实显然粉碎了充分就业和均衡是经济运行常态的谎言,1921年及1938年期间,英国的失业率从未低于10%,并且在1931年和1932年超过了20%。虽然在凯恩斯看来,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但却表明它很不稳定。凯恩斯希望充分就业是常态而非例外,为此他费尽心神地试图在资本主义体系内修改规则以保持和加强资本主义。出于这个目的,凯恩斯提出了革命性的新经济理论去解释现存严峻的失业问题,并竭力为之提供药方。相应地,在60年代,通胀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社会及经济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凯恩斯主义却不能提供一个充分解释和解决方法,从而使得货币主义乘势而起。

约翰逊所提出的第二个因素是:新经济理论具有一些“内在科学特性”,正是这些特性使得这些新萌发的学说获得学术界的接受。现行正统理论与现实中许多显著事实不相符自然是新经济理论得以快速传播的最有利环境,但是,仅此似乎不足以说明新经济理论何以兴起;因此,在强调这一点的同时,约翰逊还提出了成功发展的新经济理论所共有的五个“内在科学特性”。在他看来,这些科学特性是重要的,因为正是由于新经济理论具有这些特性,它才吸引了年轻一代的经济学家。

约翰逊所提出的5个特性简要概述如下:1.新经济理论在学理上对当时正统理论的核心命题形成有力冲击。2.新经济理论吸收了现有理论的正确因素,同时尽可能地给予这些有用概念以新的名称。3.新经济理论在理解上具有“适当的难度”,这种困难将“吸引较年轻的学者或学生的兴趣,并向他们提出挑战”。4.一个更引人入胜的新方法论的出现。5.在计量经济学家们看来,重要的新实证关系发展,同时这种发展适用于决策估计。

80年代末,作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三大基石之一的“理性预期批判”挑战了整个宏观经济学,并导致它的重构。令人感兴趣的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恰恰是从货币主义宏观经济学中破茧而出,并逐渐演化成与货币主义分庭抗礼的独立学派。经济理论缘何而起?这一问题可以从分析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求得解答。

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内在科学”特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由理性预期假说、持续市场出清假说以及总供给假说三大理论基石构成的,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卢卡斯,斯坦福大学的萨金特,哈佛大学的巴罗,明尼苏达大学的普雷斯科特和华莱士。

Brian Snowdon及Howard Vane 认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兴起, 是因为具有约翰逊所提及的一些“内在科学特性”,这些“内在科学特性”包括: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现行正统理论的核心命题具有冲击力。萨金特及华莱士在两篇很有影响力的论文提出了政策无效性的命题,他们指出,只有未被预期到的货币惊讶才具有实际产出效应,同时,这种效应只是在短期内有效。在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及操作上,政策无效性的命题具有与凯恩斯主义及货币主义不同的重要含义。它意味着当局即使在短期内,也不能通过运用系统的货币政策来影响就业和产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这一观点对凯恩斯主义造成的冲击和伤害显然比货币主义大。

新古典宏观经济理论在形成的同时吸收了当时正统理论中的合理成份。在新古典货币惊讶模型吸收货币主义关于通胀及自然失业率假说分析的同时,实际商业周期方法采用了正统新古典增长模型,并以它作为框架,对总量波动作定量分析。这种继承与发展被认为是一些经济学家回归新古典分析的短期性的最新尝试。它被认为是新古典范式的一个自然发展。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具有逻辑魅力和智慧,并且有挑战性,它的形成吸引了年轻一代经济学家。新古典革命将宏观经济学推向一个更新且更为抽象的方向,同时引入了在“较为年长的经济学家的工具箱中”找不到的新技巧,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由于具有更好的数学训练,年轻一代的经济学家可以消化新的技巧。理性预期革命是“令年轻技术主义者兴奋的天赐之物”。进一步讲,在70年代,由于较大模型的求解要求更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电脑的广泛使用,经济学家对理性预期模型的兴趣日益浓厚。在凯恩斯革命时,对于年轻一代经济学家而言,掌握一门新技巧是令人鼓舞的。在回顾70年代,凯恩斯主义者对他的观点的反应时,卢卡斯指出“这使我感到自己走在时代的潮头”。这种感觉显然找到了追随者。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有着更为引人入胜的方法论。新古典研究议程已经带来了包括正式一般均衡方法在内的方法论框架。Minford在1991 年曾将新古典方法描述为“在这一领域唯一的理论游戏”。正如Hoover在1992年所言,尽管新古典主义者“可能只是占宏观经济学家的很小比例”,但他们成功地培养出Blanchard在1992年所指出的“回到基本”的精神力。在这基础上,新古典经济学家强调对第一原则回归的重要性,该原则试图为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模型建立可靠的微观基础。顺着卢卡斯批评的思路,这一指向微观基础的动向为未来的繁荣提供了基础,因为当预期是理性的时候,总量计量估计关系中的参数并不因政策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偏差。新古典主义者认为,偏差只能通过在给定经济主体们偏好及技术的情况下,回到第一原则以及解决潜在的最大化问题而得到防范(Hoover,1992)。如果讲凯恩斯在1936 年为经济学开拓了一大片学术沃地,那么在1970年,堪当此角者非卢卡斯莫属。

与大多数传统方法相反,新古典理论家们在他们的分析中强调正式数学技巧,而对常规的实证检验则评价甚低。这在实际商业周期理论校准方法的运用中尤其如是,该方法包括为模型参数选取数值,随后采用一个计算机,模拟在各种随机冲击下,一系列被转换为重要宏观经济学变量的特定模型的表现。模拟结果会与主要宏观经济的时间序列相比较。对于一些经济学家而言,正是这些新研究技巧对实际商业周期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实际商业周期理论是理性和中性化的,它具有发展具有重大差异性的各种模型的能力。这一特性对新一代宏观经济学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尽管卢卡斯将实际商业周期理论对实际因素(对应于货币主义)的强调视为一个“错误”,他也不得不承认Kydland及Prescot“将宏观经济模型带入了一个新领域”(卢卡斯,1987)。

三、结束语

在分析新经济理论缘何而起时,不能脱离客观的社会经济环境。在约翰逊观看来,新经济理论“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并不在于学术界,而是在政策领域”。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早期发展确实与通胀危机相关,但70年代中期出现的滞胀却成为它与货币主义决裂的起点。

近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在追赶世界学术前沿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两者间的差距已经大大缩小;随着学术交流渠道的拓宽以及交流频率的提高,国外经济学理论的最新发展基本上能很快地传递到国内,并且被迅速尝试应用到对我国现实经济社会问题的研究中去,从而形成一个又一个的理论浪潮。如果仔细观察,这些现象具有明显的特点:能够使国内掀起学习和研究浪潮的通常是与我国现实经济问题密切相关的学说,如新制度经济学(尤其是其中的产权理论)、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在这当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往往是中青年经济学家。这些现象及特点之所以出现,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 对此感兴趣的读者相信能从约翰逊、Brian Snowdon及Howard Vane对凯恩斯学说、货币主义以及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缘何而起的分析中得到启发。

标签:;  ;  ;  ;  ;  ;  

经济理论产生的原因--以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为例_宏观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