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功能方式的特点及其启示_文化论文

文化功能方式的特点及其启示_文化论文

文化作用方式的特点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论文,作用论文,方式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和平、发展成为世界潮流的主题时,看似中立,无孔不入,如涓涓细流,浸染灵魂 的文化,其作用便更加显现了出来。对我国来讲,文化研究、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还体现 在,它是社会转型与改革开放的需要。激烈的社会转型,带来了传统的“解构”,道德 的冲撞,心理的震荡,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的巨变。要解决这一系列发生在意识形态、 文化领域中的问题,仅靠经济、政治是不行的。“解铃还需系铃人”,文化层面发生的 事情还要靠“化人”去解决。

再有,国内深入进行的不可逆转的全面改革,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开放的大背景 下进行的。我国是在发达国家已经走向后工业社会的时期,全面启动改革大业的。西方 的物质文明挟裹其价值观如洪水般涌入我国,对我国的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如何应 对挑战、抓住机遇,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全面提升人的素质,重塑民族的魂魄,势必 上升到突出的地位。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现代化的中国共产党责无旁贷地必须重视文化的 建设,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又吸纳外来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熔铸出符合国情,代表时 代方向,具有教化功能的先进文化,切实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要做好文化的工作,就必须了解、掌握文化作用的方式,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一、文化作用方式的特点

与经济、政治相比,文化作用的方式有着其特殊性,这表现在:

1.弥漫状的“场”效应

文化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生产、交往等各个方面,它的存在与作用更多地不是以“ 外在化”为主,而是以渗透的“内化”方式为主,在悄然无声中融入人的内心世界与实 践活动。它的因子无法从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中剥离出来,独立存在, 只能通过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才能表现出来。另外,文化因子之间的作用,文化 具有的力量,很难通过可测的、量化的数据得到。这一点与经济、政治不同,一个国家 生产力发达的程度、政府的控制力、被拥护的程度等都可以通过相当权威,又被政界、 民间认可的统计方法,得以量化。这是因为,文化的作用呈发散状、绵延状、缠绕状, 类似现代物理学中的“场”效应。它貌似无形,但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吞噬力、征服力 ;强势文化就更是如此,它像一张巨大的“潜网”,无时不刻地释放着能量,罩住人的 手脚、身心,使人无法挣脱,直至被完全同化。文化的“场效应”能以其无形的魔力, 强化同质的文化,消弭、吞噬、重构着异质的文化。而这一切都是在无声无息、无硝烟 中“和平”进行的。历史与现实中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唐代对印度佛学的改造,就渗 透着中国儒家文化对人生的关注、道德的追求、心力的认可,它借用了印度本土佛学的 “外形”,繁衍了儒学的真谛。改革开放中,我们从国外学来了许多在西方本土曾经很 成功的做法,如:股份制、审计制、招标制、足球联赛制……,但没有多久,就被中国 传统文化“重构”,带上了“中国特色”,而走了样儿,变了味儿。一些外国公司的经 营者在经历了中国的“本土化”经营改制后,不法的行为,偷税漏税、钻法律空子的事 也屡屡发生。中国落后的经营理念、法制环境,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同化”了。

文化的作用力不仅表现在空间的“场”的效力上,还体现在时间的长河中。从婴儿落 地时起,巨大、浓重、无所不包、无时不在的文化“场”就将他包裹,大量的、连绵不 断的、裹挟着民族文化的因子就日日影响、哺育着他,以特有的“场”效应,不知不觉 地同化、征服着场内的他,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涂上基本相同的文化底色和评价体系,从 而左右着他们日后,甚至一生的是非标准、价值判断、美丑尺度,难以磨灭,挥之不去 。

文化说雅即雅,说俗即俗,说高即高,说低即低。难以抗拒的“场”效应更强、更多 的是集中在“低”、“俗”文化上,即社会心理、民俗、世风上。它通过举手投足、一 颦一笑、大事小情,在秉承生活方式,学会生存技巧的同时,其文化的核心部分——思 维方式、价值取向、判断标准、审美情趣等,就在不知不觉中,渗浸入生活于“场”中 的人们的内心深处,使他们接受了携带着“文化场”信息的认知方式与评价标准。由于 它是在人们处于自发的、无抵抗的状态下,是在人们的心灵“不设防”中进行的,从而 能够以更大的同化力影响更多的生活、工作于常态中的群体,使其能量以几何数级增长 ,进而大大扩充了文化场的“场容量”,增大了其征服力。

文化的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它的核心文化,即“核文化”具有多大的吸引力。“核文 化”如果既密又强,其辐射力、吸附力、征服力即强;反之,稀松的“核文化”难以产 生强大的场效应,这是因为,核文化中的各个文化因子是貌合神离的,在常态下,还能 相安无事,一旦遇到非常态的考验时,则会迅速瓦解、分崩离析。

中国近代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在中国大陆不可能形成强有力的资产阶级的文化场。资 产阶级所要求的人权、平等、共和、自由等有时表面看来显得蔚为壮观,但关键时刻不 堪一击。甚至封建文化“抖一抖”,它也会迅速地败下阵来。反之,在经历了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之后的欧洲,资产阶级的文化奠定了牢不可破的地位,被它击得粉碎的封建 文化,任何借尸还魂的企图都难以得逞。历经沧桑而至今不绝的儒家文化,源于它的“ 核文化”是强有力的。焚书坑儒的强权行动亡不了它,新文化运动思想批判的利剑斩不 断它,新儒学的兴起,延续着它的命脉,不仅它的故土时不时掀起复兴的热潮,而且堂 而皇之地走向了世界。这说明儒家文化的生命力,也验证着儒家文化的“核文化”的功 力至今是强大的。

核文化的力量决定文化场“场效应”力的强弱,所以,文化场的改造关键在于对“核 文化”的改造。

2.以柔克刚的“太极”效应

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太极拳中似静非静、似动 不动、似柔则刚的功夫最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文化的“化人”作用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它是那样的无声无息、平和宁静。“随风潜入液,润物细无声”然而又是那样的强大无 比、不可抗拒。这是因为,文化深入人心的方式是以柔和、平静为基调的,又是以人的 常态状的生存空间为背景的。著名“心理分析学派”学者荣格说,人类普遍有厌恶冲突 ,寻求秩序的心理倾向。学界认为,这一观点得到了心理研究的广泛支持。(注:党同 英《中华经济时报》2002年2月7日)因此,“人化之物”“化人”的最好方式是以不知 不觉、自然而然为好。人的教化,从骨子里是排斥征服、抵制说教,追求愉悦、平和的 。研究教育方式与教育效果时,也不难发现,越是“随意”的、“人化”的方式,越能 让人身心松弛,敞开心扉,而吸纳来自外部的教育。日积月累后,又经过自发——自觉 ——自发的历程,而积淀于内心的深处,成为左右人的选择、判断的价值体系。反之, 说教的、粗暴的、强迫的教育方式引起人的反感、叛逆,在人感到“倒胃口”的同时, 也警惕地关闭了接纳外在信息的阀门,从而大大冲淡了教育的效果,得不偿失,甚至适 得其反。

皮亚杰在研究认识发生学原理时,提出了“同化”、“调节”在认识发生、发展中的 作用。“所谓调节是指客体作用于主体,主体使他的行为与客体适应(或配合)的那种方 式”,“同化是指主体将他的感知—运动的或概念的格局应用于这些客体的过程。”( 注:《发生认识论原理》[瑞士]皮亚杰著,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8页)主体、客体之 间的作用“应看作是在循环往复的通路中发生作用的、并且具有趋向于平衡的内在倾向 的自我调节的作用”,(注:《发生认识论原理》[瑞士]皮亚杰著,商务印书馆1981年 版,第67页)并“在我们思想上应该由‘被建立的’和谐而代之,这种和谐事实上是由 一个在机体水平上就已经起作用的过程所逐步建立起来的,并且是从机体水平无限地向 前扩展的一种和谐。”(注:《发生认识论原理》[瑞士]皮亚杰著,商务印书馆1981年 版,第70页)如果教育的方式简单、粗暴,违背了和谐,也就打乱了“调节”与“同化 ”,认识的链条都会断裂,使信息传递不到人的头脑中,更无法转化为人的自觉行动。 所以,霏霏细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是最有力的化人方式,它的作用远远超过强权下的 “暴力”征服。在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中也是如此,柔性的、平等的、引导式的教化, 远比粗暴的、强制的呵斥要有效得多。以硬碰硬、以强抑强,很可能是适得其反,两败 俱伤。以绵软、缠绕、虚虚实实、以守为攻的方式去进行的工作,可能起到征服、瓦解 、吞噬、消融对手的目的。

文化作用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按照马克思社会结构的理论,社会结构的骨架是由经济(生产方式)、政治(核心是国家 政权)、社会意识(核心是意识形态)组成的。狭义上的文化多指包容在人类生活方式、 行为方式、交往方式中的观念体系,属于社会意识。社会系统中这三个子系统相比,不 难看出:经济是基础,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政治是社会的心脏部分,对社会生活 起着调控的作用;思想文化是从属的、派生的。但换一个角度,从其生命力的延续性上 看,文化所具有的生命力是最强,作用时间的跨度也是最大的,特别是优秀的文化。历 史上野蛮的战争,暴力的入侵,革命的洗礼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改变一个国家、一 个民族的经济模式,瞬间引起政局的动荡、颠覆,改朝换代,甚至出现政治制度跨越式 发展或倒退的现象。但蕴含于民众心中的文化传统是割不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 又生”,它顽强地支配着百姓的判断,甚至潜移默化地浸染、征服着征服者,使其成为 这种文化传统的“俘虏”、“信徒”,即马克思所说“征服者被征服”。因此,文化的 得失、成败很难用一时的胜败和荣辱来界定。

拿破仑也曾说过,世界上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剑,一种是精神。从长远来看,没有精 神支持的剑总是要被无剑的精神所击败的。中外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是太多了。

3.判断文化强、弱的逆向思维

正由于文化的作用所具有的上述两个特点,因此,判断一种文化是强、是弱,常常不 能采取表象的标准。

首先,不否认强势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强势不可分。正如政治可以挟经济之实力而耀 武扬威;文化也可以仰仗经济、政治实力,堂而皇之地“入侵”经济、政治相对弱小的 国家、民族,以文化的征服,达到征服其经济、政治的目的。好莱坞电影借助其强大的 经济实力,成功的商业炒作,大举“入侵”其他国家;肯德基、麦当劳的快餐文化也依 托经济实力迅速向域外扩张。霸权带来的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破坏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 忧虑与不安,也引发了许多民族、国家的政府与民间对保护民族文化,抵御文化侵略的 由衷呼吁。研究文化的作用时,看不到这一点显然是不正确的。

但文化强弱的判断以经济、政治为唯一标准是值得商榷的。由于文化及其作用的特殊 性,文化强势、弱势的判断标准常常是复杂的。强势的经济、政治可以得逞于一时,但 在文化上的较量却是长期的,甚至没有尽头。如果文化的强势一直与政治、经济的力量 成正比的关系,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占领国能“屈服”于被占领国的文化。暴力的战争很 难击败优势的文化,更难创造出文化。以为革命战争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创造出新的文化 是错误的。法国大革命在这方面失败过,俄国的“十月革命”也证明了这一点。托克维 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提到“旧制度有大量的法律和政治习惯在一七八九年突然消 失,在几年后重又出现,恰如某些河流沉投地下,又在不远的地方重新冒头,使人们在 新的河岸看到同一条水流。”(注:转引自《读书》2002年第一期,第69页)高尔基原以 为“十月革命”在摧毁沙皇统治的同时,就可以诞生出新的、更加文明的文化,结果他 失望了。他说:“最令我震惊、最使我害怕的,是革命本身没有带来人的精神复活的征 兆,没有使人变得更加诚实,更加正直”,“对人的价值估量依然同过去一样低廉”, “捞起贿赂来还像以前的官员一样,还把人们像牲口一样往监狱里赶”,“这是一个很 坏的征兆,这说明在俄国只实现了物质力量的转移,但这种转移并没有加速精神力量的 增长”(注:《读书》1999年,第一期,第64页)文革十年,红卫兵以极其粗暴的方式“ 破四旧”,结果呢,反而是“四旧”变本加厉地卷土重来。

那么,最终决定文化强、弱的应是什么呢?我以为是这一文化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人性 ”,是这一文化“化人”(征服人)的方式在多大程度上迎合人性。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是生产力,而社会之所以进步是因为社会进步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群众渴望自 由,他们从心底深处支持、认同的是符合人性,给他们以解放、自由、正义、欢乐、愉 悦的文化。文化生命力的最终根源便在于此!所以,即使经济发展了,政治强大了,但 文化的取向与此相违背时,文化的力量便只能是貌似强大,实则虚弱。

具有“化人”强力的文化一定是有人性的文化。这种文化倾注着对人的深层关注、关 爱与关心,包容着对原本意义的生命的尊重与关怀,容纳了对人生意义的终极思索与不 懈探求。文化是人化之物,人始终是文化的中心。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说,越能体现人 性要求的文化就越具生命力、影响力、渗透力,哪怕在强权的蹂躏下也是如此。这一点 从伊斯兰教、佛教、儒学等东方文化的复兴中也能得到佐证。近几百年伊斯兰教在西方 世界的影响有增无减,究其原因,恐怕与伊斯兰教提倡的净心、节欲、平等、质朴的信 仰有关,它正好弥合、填补了西方文化张扬个性、追求物欲,铸造了一批批精神空虚的 “单面人”、“经济人”的空缺。自近代以来,儒学一直遭到严厉批判,似乎大势已去 ,但在发展市场经济,建立法治政体的现当代,还滋生出秉承儒学传统的现代新儒学。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究其原因,我以为这与儒学提倡道德自律、修身养性、克己 奉公、关爱生命,追求和谐不无关系。儒学征服人,同化人的力量就在于它始终抓住人 不放,抓住人的道德不放,抓住人求善求美的本性不放,这是它具有永恒魅力的关键所 在。

二、文化作用方式的启示

在和平发展的年代,谁想赢得未来,赢得明天,谁就一定要打赢文化战线的斗争。要 打赢这场战争,必须充分考虑文化作用的特殊性,寻找最适合文化作用的方式。

1.改造、清理文化场,正确确立文化场的“核文化”

文化的场效应来自“核文化”的内动力,清理文化场,只注重枝节,而不重视对“核 文化”的清理、确认,其工作常常是事倍功半的。只有认真研究、清理“核文化”,确 立正确的“核文化”,文化场才能以其为辐射源产生出强大的、携带正面效力的场效应 ,达到“化人”的目的。对“核文化”的清理,离不开文化的批判。文化的批判要求必 须正确地确立批判的对象与批判的武器。批判的对象确立错了,批判的武器再好,也没 有用武之地;批判的对象确定对了,而批判的武器不对或不够有力,文化的批判也不能 奏效。

前述儒家文化一百多年来遭到如此严厉的批判,仍不绝如缕,原因何在?我以为这与没 有抓准封建文化的“核文化”有关。那么,何谓封建文化的“核文化”,我以为,是血 统论之上衍生的等级制,封建社会的一切不平等都源于此。我们对封建文化开展的批判 没有准确地瞄向这一点,打了许多的外围战、迂回战,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五 四”运动请来了“赛先生”、“德先生”,但呼喊了近百年,两位先生落地生根了吗? 没有!因为要落实科学、民主,就必须找准封建文化中最影响科学、民主的因子。当人 还被宗法血亲束缚,还相信血统至高无上时,盲从、迷信、等级等怎么可能清除干净, 而让位于独立、创新、民主、平等呢?封建制度在我国的终结已近百年了,但直至今天 ,其生命力不谓不强,封建遗毒在各个方面的影响不谓不深,封建的东西即使在改革开 放20多年后的今天,也不难改头换面,死灰复燃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审视文化的 批判。相比之下,法国启蒙时期的文化批判值得我们思考。它以“自由、平等、博爱” 为旗帜,直指自然权利上的不平等,完成了人的自然权利与理性的复归,彻底击碎了封 建的“核文化”,使得封建文化无法复辟。

主宰今天中国文化的“核文化”一定是“代表先进方向”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它是我 们批判旧文化的锐利武器,要让它落地生根就必须清理不适合它生长的文化温床,找准 批判的对象,确立正确的批判武器是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2.采取自然、和谐、贴近人民的教化方式

文化的工作不能靠暴力,也不能靠强权。疾风骤雨式的群众运动不能奏效,行政命令 、政治斗争同样不能奏效。计划经济使我们的政治思想工作习惯于行政命令、形式主义 ,岂不知这种教育方式只能是改口不改心,革面不革心。违心地讲一些“组织”需要听 的话,装模作样地“做秀”,畅谈收获,都不能验证文化的教化达到了目的。在迫不得 已的情境中,人只是述说、表演的机器、工具,而人的灵魂却仍旧浸泡于原本的世界中 ,这种生硬的工作方式,只能培养“两面人”,而达不到文化教化人心的目的。一种思 想、一种文化、一种意识形态只有真正进入人心,才能起到作用,而文化化人的最好时 机是在人心不设防时。认清文化作用的这一特点,把工作做好、做细、做软、做深,才 能起到教人、育人、化人的目的。为此,一定要摈弃那种简单、粗暴、急于求成,带有 强制性、控制性的工作方法,多采取和风细雨、循循善诱,极具亲和力、感召力、征服 力的教育方式,靠近人民,走进人心。软有软的力量,慢有慢的功夫,与其靠硬、靠快 不能奏效的工作方式,还不如靠软、靠慢的教化功夫。因为它一旦进入人心,就可以成 为主体认知、评价、审美的参照,长久地存活,并自觉、自发地发挥作用。文化,无论 是在和平发展的年代,还是革命战争的年代,都将支撑人的精神,守望人的灵魂。当人 的内心现代化了,身外的世界才可以现代化。当人的内心真正“人化”了,身外的世界 才可以“人化”。人心的改变,灵魂的铸造,最终要靠先进文化的作用,先进文化又取 决于自然、和谐、平和、得体的教化方式,这需要从事文化建设、教育事业的人们认真 探索。

3.加大对文化力的研究,提升文化力的作用

当今的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的强弱,已用“综合国力”代替了单纯的生产力。综合国力 除生产力外,还包括政治控制力和文化的征服力。对文化资源的破坏,即是对生产力的 破坏;对文化资源的培植、挖掘,最终提高的是物质的生产力。因此文化不再是单纯的 ,只满足个人精神需求的要素,而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本。从一定的角度 讲,先进的文化也是生产力一点也不为过。七、八十年代,国际一些著名的大企业掀起 了创建、培植企业文化的热潮,在企业的内部形成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向心力、认同感 的小气候,正如松下公司提出的:不仅要生产一流的产品,还要生产一流的人才。健康 向上的企业文化发挥了物质生产力难以发挥的作用,在铸造了经济奇迹的同时,也铸造 了一批批的“企业人”。当东南亚的金融危机瞬间骤起,摧毁一些国家、地区经济命脉 ,使之几乎陷于绝境之时,韩国朝野涌动起一股自二战以来最为强烈的爱国热情、民族 意识,人人纷纷解囊相助,捐出黄金。民族精神捍卫了国家的尊严,也保住了经济的根 基。因此,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文化力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它关系到民心的安稳,关系到国力的强盛,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近代至今,我国都还不是经济上的强国,但从来不是文化上的穷国。悠远博大精深的 传统文化,以及经过中国共产党一代代人的探索、总结,而得到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三个代表”等先进的思想理论成果,世界各民族所创造的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 ,都值得我们挖掘、整理、继承、发展。和平发展年代,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越来越向文 化倾斜,这一点西方的学者亨廷顿早已看到了。在西方世界咄咄逼人的文化攻势下,在 国内由于激烈的社会转型,带来的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及文化创新的迫切需要,都要求 我们迅速行动起来,搞好文化的建设。认真研究先进文化的具体内涵,改进文化工作的 方式,充分发挥文化的教化作用,提升文化力,确保打赢文化战线上这场关系到民族复 兴的无硝烟的战争!

标签:;  ;  ;  ;  

文化功能方式的特点及其启示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