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性心肌病32例临床分析论文_彭齐强

张家界市慈利县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湖南张家界 427200

【摘 要】目的:分析酒精性心肌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情况。方法:回顾分析32例酒精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各项诊断结果以及治疗方法、效果。结果:32例患者经对症治疗后,26例戒酒成功的患者症状明显控制,治疗后半年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min步行距离、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显著改善;而6例戒酒不成功的患者症状有加重表现,其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加,6min步行距离减少、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未能戒酒的患者与戒酒成功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显著,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酒精性心肌病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发现相关症状后,可在心电图、心脏彩超以及实验室检查等的综合检查下早期确诊,并给予对症治疗,但戒酒是改善其临床症状、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酒精性心肌病;临床特点;诊治

酒精性心肌病是一种以心脏扩大、心律失常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心脏疾病,患者一般有五年、十年甚至更久的大量饮酒史。有调查数据显示,30-35岁之间的中年男性群体中酒精性心肌病的高发人群,且患者如无法控制饮酒,五成左右可在3-6年死亡[1]。因而,对酒精性心肌病的临床特点的把握以及及时诊断、有效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我院收治的32例酒精性心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表现及诊断情况。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32例酒精性心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均符合酒精性心肌病的临床诊断标准[2],即:患者有长期大量饮酒史(饮酒时间超过5年,女性日饮酒量超过40g,男性日饮酒量超过80g);患者既往无其他心脏疾病患病史;经检查患者都有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临床表现;早期发现并成功戒酒后半年可见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患者中,男29例,女3例,患者的年龄在33岁到6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3±2.1)岁。患者的心功能分级为:NYHAⅡ级12例、NYHAⅢ级13例、NYHAⅣ级7例。其病程在2-8年之间,平均(4.8±1.3)年。其中,17例合并高血压,13例合并肝硬化。

1.2方法

1.2.1 临床表现

患者就诊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胸闷、憋喘、呼吸困难、心慌、四肢乏力、下肢浮肿等症状,并有呼吸频率及脉搏增快的体征。

1.2.2 诊断结果

患者入院后接受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及常规实验室检查。经心电图检查,可见所有患者均有ST段下移表现,其中13例患者伴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占40.63%)、8例患者伴阵发性房颤(占25.00%)、3例患者伴左束支传导阻滞(占9.38%)。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见所有患者均有心脏扩大表现,其中,左房扩大、左室扩大、左房左室同时扩大的患者分别有7例、5例、20例,分别占21.88%、15.63%、62.5%。经实验室检查可见,30例患者发生谷丙转氨酶和(或)谷草转氨酶升高。

1.2.3 治疗方法

患者确诊后,要求其立即戒酒,并在日常饮食中控制钠盐摄入,限制体力活动。同时根据其主要临床症状给予利尿药物、扩血管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及强心药物进行治疗,对电解质紊乱的情况进行纠正。补充维生素B1。在此基础上,给予曲美他嗪以及辅酶Q10治疗。记录其治疗前和治疗后半年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EF)等指标,通过6 min步行距离测试(6MWD)评估患者运动耐量。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2例患者经对症治疗后,26例戒酒成功的患者症状明显控制,治疗后半年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min步行距离、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显著改善;而6例戒酒不成功的患者症状有加重表现,其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加,6min步行距离减少、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未能戒酒的患者与戒酒成功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显著,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统计结果见表1。

3讨论

酒精性心肌病的发病具有隐匿性,到医院就诊时往往已经到了晚期,常规治疗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早期发现、诊断、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酒精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随着研究的深入,专家学者对酒精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有相对一致的认识,即乙醇可对心肌细胞、生物膜产生直接毒性作用,一方面,其可以阻断抑制心肌细胞对脂肪酸的利用,导致心肌细胞的线粒体发生变形和纤维化改变,破坏心肌细胞细胞膜的完整性,细胞内的钙离子与钾离子利用出现障碍,心肌细胞舒张功能受影响;另一方面,乙醇的代谢产物乙醛还可以发挥促进儿茶酚胺释放的作用,促进心肌损伤的发生,引起心肌肥厚,诱发心律失常;同时长期大量饮酒还会使其调节蛋白结构异常改变,心肌细胞受损;而酗酒造成的维生素B族流失也会使得心脏负荷增加,心功能不全发生。也有研究认为酒精的毒性反应与硫胺素缺乏有关[3]。患者心肌纤维结构的紊乱也会使其高血压的患病率升高,而高血压的发生又会加重心肌细胞损伤。长期大量饮酒可诱发肝细胞脂肪性病变,影响血脂、血糖及血压变化,可能对心脏病变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对32例酒精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了回顾分析,发现其并无显著特异性,但只要注意详细询问饮酒史,结合病人既往无其他心脏病史,且具备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衰等类似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多可确定诊断。如疾病发现早期彻底戒酒6个月后临床状态显著缓解则可更加证实。在治疗上,除了针对心律失常、心衰等的对症治疗外,曲美他嗪的使用可以在心肌细胞缺氧、缺血状态下发挥促进离子泵功能恢复,保证钠钾钙离子正常运转,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冠脉血流量的效果,实现心肌供血效果的显著改善。但是,治疗以及治疗后的戒酒情况不同,治疗效果差异较大,本文26例心脏功能明确改善的患者均为戒酒成功的患者,而6例戒酒不成功的患者则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提示早期彻底戒酒是改善其临床症状、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郭彤.60例酒精性心肌病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3):162-164.

[2]李俊宁,张鹏辉.60例酒精性心肌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9):60-61.

[3]李欣,周彦君.酒精性心肌病病例分析18例[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1):15.

论文作者:彭齐强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4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1

标签:;  ;  ;  ;  ;  ;  ;  ;  

酒精性心肌病32例临床分析论文_彭齐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