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实际应用论文_石秀芬

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实际应用论文_石秀芬

摘要: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使教育从各方面产生了重大变革。以其全面性、高效率的优势,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多样化地呈现数学的美。适时恰当的选用多媒体来辅助小学数学教学,信息化后的知识将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并且用更新奇、更生动的方式呈现知识的曼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强学习的氛围。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数学

《新课标》中提到“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力工具。”这就要求要求教师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把以前那些只能通过叙述和想象来领会的教学内容,更直观地表示出来并加以应用。信息技术兼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若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方式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对信息技术加以重视,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1.小学课堂数学教学概况

1.1教学材料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自然科学,对于小学生所用的教材来,数学教材的吸引力就远比不上哪些印刷着精美图片的语文教材和英语教材,数学堂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应用题,也不可能听着音乐,打着节拍地背乘法表.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实际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如果学生们所面对的只是枯燥课本上的那些简单的图像和晦涩的概念,那么他们可能不太能理解所学的知识及其应用。

1.2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时代的发展和新课改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的方式比较单一、被动,缺少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和自主获取知识的机会。小学数学属于必修的基础自然学科,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授方法以单方面的主动灌输为主,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忽视了学生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单一个体,这种教学模式没有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思考的机会,忽略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拓展和培养,刻板的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会影响教学质量。这种“填鸭式”教育虽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成绩,但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小学生在接受大量的知识点同时却无法理解,很容易适得其反,很难自主地解决数学问题,尤其是数学难题,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巨大落差。而大量的习题练习加重了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也给学生的身体及心理造成负担,长此以往,小学生对数学形成逃避心理,进而产生排斥情绪,反而不利于数学的学习。而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此阶段的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差,而对具象的事物有更好的学习能力,调查发现,小学生语文成绩较数学成绩好,而对数学的喜爱程度也远低于语文。因此,如何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是当前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研究热点。笔者认为,教学模式的逻辑问题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间的矛盾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2.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影响

2.1激发求知欲望

就像教育家夸美纽斯说的那样,“教学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在教学中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创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动力,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数学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便于他们理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研究发现,小学生对动画、图形、语音等具象的事物更感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借助信息技术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点转化成动画、图形、语音、文字等形式,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畴内进行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将信息技术有效的整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既増强了师生间的互动,还能积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2便于理解

数学是对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进行研究的科学,而此类研究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理性的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公式定理以及由点、线、面等组成的几何 图形的理解,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利用抽象思维与合理想象共同完成。然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小于形象思维、理性意识小于感性意识,因而,很难在数学学习中形成理性的抽象思能力。长此以往,小学生对学习数学形成逃避心理,进而产生排斥情绪,不利于数学的学习。研究发现,小学生对动画、图形等具象的事物更感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借助信息 技术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点转化成动画、图形等形式,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畴内进行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将信息技术有效的整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既増强了师生间的互动,还能积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中,笔者在课前从互联网上搜集了大量有角度及无角度的图片,并将其置于同一图片中进行对比,制作PPT,在课堂上通过白板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种图片异同点。通过直观的图形观察,小学生们对“角”有了初步的认识。在那之后,笔者利用教室的桌椅、板凳、黑板等有棱角的物品进行举例说明,用三角尺等作图工具作为辅助画图,向学生展示不同的角并说明各种角的特点,学会区分,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画。整个授课过程中,小学生们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注意力,且踊跃参与授课的各环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学习效率显著提高。

2.3结合实际环境

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制造出知识运用就在身边的情境,拉近小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灵活的结合起来,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梳理与组织,便于学生掌握。还可为学生布置与数学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笔者在讲授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时,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了人体中许多有趣的比例:将拳头翻滾一周,它的长度与脚的长度大约是一比一;身高高度与双臂平伸的长度大约是一比一;脚长与身高长度大约是一比七……;如果知道这些比例,那么如果需要丈量一些细长的东西时,只要伸平两臂,量出这个东西具有的伸平两臂的长度的数量,这个数量再乘以身高,就是这东西的大约长度。这种授课方式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知识,也使同学们发现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利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结语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能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象化,使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使静止的问题动态化,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不但给课堂带来了新的视听体验,而且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不但学会了书本知识,还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无法传授的知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有助于圆满完成课堂教学的各项目标。数学教学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大媒体作用,让学生不断接触并且融合新的数学知识,才能广泛开阔学生的眼界,从而达到满足学生求知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仅是对小学数学教师的一个考验,更是对众多小学生的一个考验

参考文献:

[1]张晓贵,郭世平,方明华.论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原则与模式[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06).

[2]黄秀清.探究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19).

?

论文作者:石秀芬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8月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2/26

标签:;  ;  ;  ;  ;  ;  ;  ;  

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实际应用论文_石秀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