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高台阶”分祈及减坡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阶论文,物理教学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听到学生普遍反映:高中物理难学,以至“3+2”选课时,选修物理的学生越来越少。那么,高中物理难学在哪里呢?通过教学后的反思,我认为难就难在初高中的衔接中出现的“高台阶”。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顺利跨过这个“高台阶”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高台阶”产生的原因
1.初高中教材的衔接形成的台阶
初中物理教材与现行高中物理教材相比,有以下显著变化:①从直观到抽象。如运动的物体到运动的质点。②从单一到复杂。如从初中的二力平衡到高中的多力平衡;从初中的匀速运动到高中的变速运动、圆周运动、简谐运动;从初中的标量到高中的矢量,从算术运算(加减四则)到几何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③从浅显到严谨,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以上这些变化如何衔接就成了高一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同时,初中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而且比较表面化,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吻合的,并且其中的规律不复杂,实验原理简单,易于操作。而高中物理教材每节课的内容多,篇幅较长,叙述方法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方法也较多,有文字法、公式法、图象图表法等,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
2.思维方法上的差异形成的台阶
初中物理的学习,主要是形象思维,且静态思维多于动态思维。在思维活动方面初中学生一般都能够跟得上。而高中物理的学习,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刚进入高一的学生必须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完成认识能力上的一大飞跃,由此产生了思维上的困难。如初中研究力学问题,仅是从力的初步概念,重力的常识去研究,摩擦力只作为阻力形成来介绍而已。进入高中后,一开始就要对较抽象的弹力、摩擦力进行全面的定量和研究,进而还要进行受力分析,分清施力物体、受力物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平衡力等容易混淆的概念,还要选定研究对象、采用正确的研究方法等等。这些都是横在高一学生面前的台阶,跨不过它,高中物理将很难学下去。
3.能力要求上的差异形成的台阶
初中物理教学一般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提出问题,或者由实验得出结论,认识过程基本上是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而高中物理在探究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的物理模型出发,从已经存在的概念出发建立抽象的物理模型。学习过程也不一定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高一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很不习惯,自然感到物理难学。高中很多物理概念、规律要经过推理、分析、判断来得出,如牛顿运动规律就要经过推理才能得出。因此,对高中学生的推理和判断能力要求大大提高,高中物理教学中要求培养的能力有: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观察和实验能力等。高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具备这些能力,否则就学不好高中物理。这就形成能力要求上的高台阶。
4.学习方法的变化形成的台阶
在初中的学习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充足,因此,课堂容量小,进度慢,教师对重点难点有充足时间来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和纠正,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巩固。而到了高中,内容多,时间少,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全讲细,只能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对重点难点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强调,对各种类型的问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这就要求学生自己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掌握思路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刚入高一的新生,往往会继续使用初中形成的学习方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当天作业都有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消化、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习的良性循环,有的学生甚至形成昨天的还没弄懂,今天又学新内容,有的学生今晚补前天的作业,明晚补昨天的,形成恶性循环,这就是学习方法上的变化而形成的“高台阶”。
二、对高台阶“减坡”的思考
1.加强新旧知识的同化和更新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使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更新是认知结构的更换和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的认知结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作为高一物理教师应首先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教学中学生还是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的,但不能自觉地采用顺应的认知方式,因此,我们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顺应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例如,在力学的基础知识这一章中,相当多的一部分内容是在复习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加深后引入一些新的知识。如:力的初步概念和力的图示,属于复习性内容;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初步知识,初中也接触过。在教学中只要引导学生注意新旧之间的过渡和衔接,就可以帮助学生比较顺利地掌握大部分新知识了。我们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避免人为地“走弯路”,降低高中物理学习的台阶。
2.重视直观教学,注重概念规律的建立过程
高中物理教学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尽量采用直观演示,注意启发诱导,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多活动,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模型,设法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直观教学除了一些生活实例、实验外,也可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现实验所无法显示的层面。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模型,降低了高初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
3.重视习题教学活化概念规律的巩固
要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概念规律,应用自如,还必须通过活而精的习题训练、让学生多练习,进一步打开思路,深化所学知识才能实现。能力的高低,一定意义上表现为掌握方法的多少和运用方法的灵活、熟练程度。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反思解题的思路和步骤,反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反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