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CT的配置和使用

成都市CT的配置和使用

苗春霞[1]2004年在《成都市CT的配置和使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目前成都市CT的配置、使用、管理现况和使用效率,对CT的成本、效益和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使用效率、检查阳性率的影响因素,提高成都市CT的有效利用,为全市更有效的配置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本课题对成都市县及县以上医院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内容是CT的配置、使用、维修和管理现状,并抽取1997年、2000年、2002年的病例,了解CT的分布、运行情况、维修情况、投入成本、收益、检查结果阳性率、有无诱导需求和对临床诊疗的作用,探讨使用效果的影响因素,提高成都市CT的有效利用,优化资源配置。 结果:1、成都市CT平均拥有量为3.5台/百万人口,服务面积平均为341.4平方千米/台。 2、CT使用率为77.4%,超时限运转率为61.3%,53.1%的CT是二手设备,二手CT年工作量只有全新CT的47.4%,二手CT超时限运转率为100%。 3、成都市每台CT平均配备5.76名工作人员,有工程技术人员的CT仅占10.3%。 4、CT的平均价格为255.8万元/台,62.8%的资金来自医院自筹或职工集资,年均维修费为17.0万元/台。 5、年均营运成本平均为71.05万元/台,平均每人次收费为380.0元,平均每人次检查成本为193.6元。 6、CT主要检查部位是头部(69.12%):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变的比例达37.3%;因外伤做检查的病例占28.2%。 7、CT检查阳性率为57.4%。CT检查病例中,47.0%能证实初始诊断,56.7%与临床最终诊断一致。 8、检查部位是脊柱、病变系统是骨骼系统、病变类型是退行性变的病例中,检查结果与临床最终诊断毫无关系的比例分别达28.0%、20.9%、29.7%。

张诗敏[2]2007年在《按资源共享原则建立大型医用设备检治中心的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建立非营利性大型医用设备检治中心的可行性,探讨可以操作的管理办法,并提出相关建议,为大型医疗设备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课题对2003年四川省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和使用调查资料再分析,内容包括大型医用设备的数量、分布、配置人员构成、使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对社区居民、使用过大型医用设备的病人、医院大型医用设备相关人员进行现场调查,了解人群使用大型医用设备的现状、满意度和对建立检治中心的态度及其建议。对四川省某检测医院进行个案研究,纵向分析从1992--2005年该检测医院的运行状况,总结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探讨建立检治中心的可行性。结果:1、四川省抽样调查的CT中,每台CT平均配备5.2名工作人员,专职很少,大多数为兼职。四川省CT抽样病例的总阳性率为59.7%,检查结论与临床最终诊断一致率为57.6%。成都市CT平均拥有量为3.5台/百万人口。病人日均占CT机时间平均为2.6小时/台,因此病人占机率仅为18.0%。2、53.2%的被调查医院相关人员赞成建立大型医用设备检治中心,同时有68.7%使用过设备的被调查病人赞成建立检治中心。3、在使用过设备的被调查病人中,有30.5%的存在以大型医用设备检查为目的的转诊,有54.8%的不是选择最近的医院进行检查,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是技术和条件。最近的拥有大型医用设备的医院与患者居住地平均距离为5.5公里。4、83.8%被调查医院相关人员都表示大型医用设备在医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62.5%的认为建立独立的检治中心是不可行的。5、成立初期,由于四川省某检测医院建立的合作网络,避免了重复建设放免实验室,降低合作医院成本。但是从十几年的发展来看,该检测医院是检治中心模式探索中不算成功的案例,从中发现检治中心的发展会遇到很多问题,如病源问题、成本问题等。结论:1、目前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使用确实存在数量过剩、检查效果不佳、重复检查、诱导需求、配置人员不合理等问题,建立检治中心确有其现实的必要性。2、建立大型医用设备检治中心在人群态度、地理上、社会效益上是可行的。3、从四川省某检测医院的案例可见,在目前的医疗竞争环境下,要设立独立的大型医用设备检治中心,其操作和运行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建立检治中心的过程中应该讲究策略。

陈云川[3]2011年在《统筹区域产业土地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选题是在国务院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2006-2020)修编背景下提出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5-2020)正式提出了我国土地利用及政府实施土地利用管理的新思维,即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协调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本文主要研究区域产业土地的新型利用方式,即如何统筹区域产业土地利用的问题。长期以来,因服从于重点开发和以生产力布局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需要,我国土地利用缺乏必要的约束,其结果是使我国区域间的经济和社会差距不断加大,同时产业结构趋同化明显。在土地利用系统内部,由于长期实行的分级限额审批制度,使地方政府在盲目追求政绩和GDP的情况下乱用、滥用土地,导致土地利用出现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如土地大量闲置或浪费、集约化利用程度低;土地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建设用地失控、大量占用耕地;建设用地需求旺盛,用地矛盾极端突出;土地内部利用结构和区域间配置结构均不合理,与经济发展目标不相适应等。为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协调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强化了构建主体功能区的战略要求。为此,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吸收前一轮规划中的经验教训,在涉及规划的理念、理论和方法上加强研究,以使土地利用规划满足“十二五”要求。其中统筹利用区域土地是新的条件下科学利用土地,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尚有很多问题有待认真研究。构建主体功能区依赖于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而后者在规划体系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专项规划。在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今天,产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必须对接才能顺利实施,这就对土地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方面要建立基于产业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构建产业土地统计体系,使土地利用类别能与产业类别对接,真正体现土地的资本属性而不是无偿资源,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对土地利用的管理与研究均基于现有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只重视农业中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而忽视其他产业土地类型的划分;既没有从产业角度对土地利用实施管理,也没有对产业土地利用进行系统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强统筹区域产业土地利用研究,改变过去那种缺乏约束、各自为政、零星布局等土地利用方式,用“统筹”的方法解决过去的问题,并借助产业土地利用规划发挥其扩大产业规模、调节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因此,基于产业的区域土地统筹利用研究,是区域土地利用的全新研究视角,故该选题具有深刻的现实背景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从两个方面研究“统筹”问题。第一是区域间的土地利用统筹。土地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要素和载体,统筹区域间的土地利用研究,旨在通过对土地要素的合理配置与利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全面发展,逐步减小区域间差距。第二是叁次产业的土地利用统筹。目的在于使土地利用规划能合理配置产业土地,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家鼓励发展的其他产业所需用地,促进产业土地利用符合主体功能区构建中对产业布局的要求,推动叁次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本研究涉及两大核心内容:一是区域产业土地利用分区的理论与方法及叁次产业土地利用管制措施的研究。这是实现统筹区域产业土地利用的依据,也是产业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内容。二是研究非农的二、叁产业土地需求及增量指标配置问题。在严格审查农用地转用的前提下,二、叁产业土地的统筹利用就成为统筹区域产业土地利用的关键问题,也是当前土地利用中缺乏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的问题。在土地利用管理这个强实践弱理论的领域,要构建统筹区域产业土地利用的理论和方法,必须为其建立一套理论框架。本文从梳理相关理论开始,为统筹区域产业土地利用这一实践性很强的命题搭建理论支撑,提出统筹区域产业土地利用研究是以统筹论、系统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理论为立论基础,以控制论、区域经济理论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理论为分析手段的理论分析框架。与此同时,从理论上探讨了统筹区域产业土地利用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因素,全面分析其产生的具体影响,提出了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宏观经济政策等五个方面是统筹区域产业土地利用研究的重要影响因子,为研究中的因素选择和规范分析提供基本框架。论文的实证部分主要从统筹区域产业土地利用中的关键问题出发,运用前述理论和统计学手段,通过模型分析,建立统筹区域产业土地利用的基本方法,并提出具体的措施与建议。其中,研究构建了完整的区域产业土地利用状况评价指标体系,用于分析和揭示区域产业土地利用的现状、变化和利用中的投入产出效益。产业土地利用状况既是统筹区域产业土地利用必须考虑的内生因素,也是统筹产业土地利用的重要基础。建立了统筹区域产业土地利用的分区管制方法,这是产业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和关键。它规定了各利用区的产业土地利用功能和利用方向,从“质”的方面为统筹区域产业土地利用奠定了基础。本文还提出了将区域二、叁产业土地需求和增量指标配置相结合,从需求与供给两方面调控区域二、叁产业土地利用,使其符合主体功能区和区域发展规划的要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是从“量”的方面解决统筹区域产业土地利用问题。具体而言,为了掌握区域对二、叁产业土地的需求,本文建立了相应的土地需求量预测理论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为科学地分配土地增量指标,本文从理论上研究了影响二、叁产业土地增量区域统筹配置的因素,提出GDP、固定资产投资、总人口数和财政支出四项指标是决定性的基础因素,而区域二、叁产业土地利用的边际贡献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将边际理论用于实证研究。随之,将基础因素和影响因素作为分析指标,通过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边际分析等计量方法建立起二、叁产业土地增量指标的区域统筹配置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运用研究形成的理论和方法对成都市统筹区域产业土地利用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与建议。综上所述,本文尝试初步建立统筹区域产业土地利用理论,其基本内容为:统筹区域产业土地利用理论是建立在统筹论、系统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理论基础之上,以控制论、区域经济理论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理论为分析框架,揭示区域产业土地利用规律,从质的方面研究产业土地利用功能在区域空间上的统筹定位,从量的方面研究产业土地在区域间的统筹配置,以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论文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1、选题具有超前性。现阶段的土地利用规划及相关理论研究,都没有从基于产业的角度进行,本文的选题是在过去土地利用理论与实践基础上的创新与深化。2、建立了区域产业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的分析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叁部分:区域产业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区域产业土地利用变化评价指标体系、区域产业土地投入产出数量评价。3、研究了产业土地投入量与产业产值的数量关系。分别对叁次产业产出与土地利用量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了一定的规律。4、构建了二、叁产业土地增量指标区域统筹配置模型。

刘丽, 廖志, 傅师亭, 周谦[4]1999年在《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的CT诊断与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提高窒息后脑损伤的诊断率和探讨窒息程度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对31 例窒息新生儿头颅CT的检查并进行轻、重度窒息的CT对比研究。结果:显示CT诊断脑损伤的阳性率为54.84% ,窒息程度与脑损伤的关系为: 轻度窒息组CT示脑损伤的发生率为44% , 重度窒息组为66% , 二者差异无显着性(P< 0.05)。结论:提示CT是诊断窒息后脑损伤的可靠检查手段,脑损伤的产生与窒息程度无明显正相关,不能单靠出生时窒息的严重程度而判断脑损伤的发生与预后。

陈伯超, 饶中和, 姚小刚[5]1997年在《CT诊断溃疡型胃癌1例》文中提出病员女性,56岁。因反复上腹疼痛伴消瘦3月多来我院就诊。查体发现中上腹深压痛,可扪及约4.0cm×3.0cm大小、质中、可推移的包块。B超检查提示胰尾肿大,因临床怀疑胰腺癌作CT检查。

张金戈, 彭婉琳, 夏春潮, 李真林[6]2016年在《提高大型医院CT设备使用效率的方法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提高大型医院CT设备使用效率的方法,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检查需求,使放射科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和临床。方法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6层和128层CT各1台纳入分析,与国内外相同机型的平均数据进行比较。借鉴华西医院放射科的经验,对CT设备的维保和使用实行精细化管理。结果统计时间内华西医院16层CT和128层CT检查人次分别为125 311人次、141 024人次;开机率分别为99.2%与99.4%。单个球管曝光时间16层CT为108.5万秒,128层CT为128.7万秒,球管使用寿命较长,高于国内平均水平。结论通过改变CT使用模式、建立和落实CT设备的维保制度等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大型医院CT设备使用效率。

徐欢[7]2013年在《成都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了解成都市近5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及社区卫生服务相关政策措施所取得的成效,总结成都市社区卫生服务进展并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完善相关政策,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采用普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调查近5年来36个重点联系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普查卫生事业经费、社区卫生服务相关政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情况及服务提供量等。抽样调查社区合理用药情况和社区卫生服务利用者满意度,随机抽取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调查社区合理用药情况,随机抽取611名社区卫生服务利用者进行满意度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2011年成都市有5个城区,常住人口1408.1万人。全市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72个。全市2011年度卫生事业经费和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分别达到500732.0万元和24455.5万元,人均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达到31.3元。2011年成都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固定资产总额平均为565.5万元,业务用房面积平均为2646.7平方米,总收入平均为1679.5万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岗工作人员总数平均为76.6人,其中在全科医师岗位上工作的医师数平均为10.3人,中医师数平均为7.4人,公共卫生医师数平均为1.0人,护士数平均为21.8人。2011年成都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总人次数平均为74680.3,出诊服务人次数平均为707.6,个人健康档案累计总数平均为57215.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人数平均为6344.1。2011年成都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100张处方用药总个数平均为219.6,每百张处方含静脉点滴的总处方数平均为12.8,每百张处方使用抗生素的处方数平均为36.9,每百张处方使用激素的处方数平均为2.0,每张处方费用平均为49.4元。2011年共调查成都市社区卫生服务利用者601人,有326人表示15分钟内能到达离家较近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占54.2%。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看病或利用服务方便度满意的人数占58.9%,对服务等候或排队的时间满意的人数占95.9%。结论与建议成都市医疗卫生经费投入逐年增加,社区卫生服务相关政策落实良好,社区卫生服务量位居前列。但社区全科医师数量不足,培训力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适当增加社区医师数量,增强培训力度;增加规范化建档率;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

朱正万[8]1995年在《CT对肾损伤的诊断18例》文中研究说明CT对肾损伤的诊断18例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610016)朱正万肾损伤常见,准确诊断肾损伤的程度对临床处理有很大帮助,国外已将CT做为诊断肾损伤的重要影象法。作者总结共18例闭合性肾损伤的CT资料,以探讨其诊断价值与适用范围。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1...

陈昱璨, 邹佳瑜, 孟川, 李强, 李易[9]2017年在《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的影像学表现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均行CT及MRI检查,分析CT及MRI对颅脑损伤异常部位的检出率及影像特点,对比CT及MRI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同时评价Rotterdam CT评分在判断颅脑损伤预后中的价值。结果 MRI共检出116处部位异常,CT检查显示87处部位异常,MRI对异常部位检出率80.0%高于CT60.0%(P<0.05);CT检查显示中型颅脑损伤患者脑严重挫裂伤及脑水肿肿胀,见外侧裂及脑池积血、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右侧额颞少量硬膜下血肿及左侧脑室后角积血,MRI显示颅板骨质断裂者在T2WI线处见信号影,头皮损伤检查中显示等T1、长T2信号影,脑部受力同侧或对侧发生挫伤者MRI显示皮质下片状异常信号影,T1WI见低信号影,T2WI为高信号影,信号均匀;CT诊断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的灵敏度、特异度与MRI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但其准确度61.90%低于MRI 79.37%(P<0.05);Rotterdam CT评分为轻、中、重型患者的死亡、中残及重残人数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及MRI对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均有一定诊断价值,且MRI在准确性方面占优势,Rotterdam CT评分可用于预后评估,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苏包兰, 郭强, 刘军[10]2005年在《股静脉穿刺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9年1月~2005年3月,我科为34例外周静脉穿刺困难患者选用股静脉穿刺,行造影剂团注完成CT增强扫描,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34例,男14例,女20例,40~78岁,均为各种原因致外周静脉穿刺困难者。1.2方法用60

参考文献:

[1]. 成都市CT的配置和使用[D]. 苗春霞. 四川大学. 2004

[2]. 按资源共享原则建立大型医用设备检治中心的可行性研究[D]. 张诗敏. 四川大学. 2007

[3]. 统筹区域产业土地利用研究[D]. 陈云川. 西南财经大学. 2011

[4]. 新生儿窒息后脑损伤的CT诊断与临床研究[J]. 刘丽, 廖志, 傅师亭, 周谦. 现代康复. 1999

[5]. CT诊断溃疡型胃癌1例[J]. 陈伯超, 饶中和, 姚小刚. 成都医药. 1997

[6]. 提高大型医院CT设备使用效率的方法探讨[J]. 张金戈, 彭婉琳, 夏春潮, 李真林. 现代医院管理. 2016

[7]. 成都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况研究[D]. 徐欢. 华中科技大学. 2013

[8]. CT对肾损伤的诊断18例[J]. 朱正万. 四川医学. 1995

[9]. 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的影像学表现分析[J]. 陈昱璨, 邹佳瑜, 孟川, 李强, 李易.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

[10]. 股静脉穿刺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体会[J]. 苏包兰, 郭强, 刘军. 齐鲁护理杂志. 2005

标签:;  ;  ;  ;  ;  ;  

成都市CT的配置和使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