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转移与相似信息共鸣_学习迁移论文

知识转移与相似信息共鸣_学习迁移论文

知识迁移与相似信息共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 2987(2001)01—0032—04

引言

作为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迁移”现象历来为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所重视。人们都把迁移看作是“已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过程。”[1]可见, 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迁移产生的关键所在,而沟通这种联系的桥梁恰恰就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特别是相似信息的共振。这种相似信息的共振是迁移得以顺利实现的基础,本文拟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一、知识迁移中的相似性原理

按照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所谓知识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2]。在学习这个连续过程中, 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获得的动作技能、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这种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形成了知识的迁移。美国心理学家特尔福桑德指出:“迁移至少有一部分决定已学的东西和将要学的东西之间的相同要素。我们曾经指出,教学程序的某些方面在同一性的限度内起着一定的作用,如果迁移是学习情境和行将迁移其中的情境之间的同一部分的作用,那么一般说来,所学的教材应当具有已学东西的希望迁移于其中情境之间的最大相似性。”“因此,就产生了这样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即,如何提高学生对学习情境和与将迁移于其中的那种情境之间的同一性的知觉能力。对这种两个情境之间的同一性或相似性的知觉能力有一部分决定于在各种情境中练习辨认这种相似性的能力,这就提示我们,在学校和社团中应该使学生有大量的练习辨认各种情境中相似性的机会。在练习的各种事例中,即使各项作业的相似性是模糊的,但进行这样的练习也证明是有益的。”[3 ]特尔福桑德在这里实际上着重强调的就是,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新问题与已学习过的或以往问题情境中的那种相似性的能力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可以说,知识的迁移过程也就是识别相似性的过程。

从相似论的角度看,世界上的相似现象本来就是普遍存在的,识别相似性是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对相似性识别的能力越强,学习能力也就越强。新的学习内容与已经学习过的或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关键问题是如何确定二者之间的相似程度以及如何选择和如何匹配。因为新的学习内容与已有知识之间的相似性往往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或者一眼就能看出二者之间相似关系的。新的内容可能在某一方面与以前学习的A内容有相似性,而在另一方面又可能与已掌握的B问题存在相似关联性, 同时还可能在其它方面与熟悉的C问题有联系。因此,“如何识别, 如何选择相似性和综合这些相似性来解决新问题,才是认知策略的关键”[4]。 这同时也是掌握学习迁移能力的基础。

二、相似信息共振

张光鉴在《相似论》中指出,“如果在问题求解时,某个偶然的机会,相似块与问题求解的信息度达到高度的相似结合与相似匹配,产生了某种共振态,信息的幅度就会大大增加”[5]。 这里的相似信息共振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揭示了大脑在加工信息时相似信息是如何工作的原理。所谓相似信息共振,就是指在认知活动中大脑中某一信息被激活时,向与这一信息相似的信息扩散而引起的共鸣,也就是说,当一个信息被激活时,同类信息随之都被激活,从而共同处于工作状态。

相似信息共振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使大脑中已有的知识“活起来”的过程。人们大脑中存贮的相似信息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一种动态过程中,它一方面和感觉器官输入的信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匹配;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同大脑中已有的其它相似信息进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重组。相似信息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知识的周转,而促使知识周转的“动力”就是在认知过程中大脑会自觉地或下意识地按照相似性原理去工作,这个工作过程就是使外界信息进入大脑后同已经存贮的大脑中的信息进行耦合、接通和激活。因此,一个人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其能否有效地促进大脑中相似信息的共振有密切的关系。这种能力说到底就是他调用相似信息并使之处于共振态的能力。一个人大脑中存贮的知识经验越丰富,那么,他调用相似信息的能力也就会越强,相似信息就越容易进入共振状态,从而其能力也就会表现的越强。这就是所谓的“知识越广泛,实践经验又多,再加上一个好的方法,那么能力就越大”[6]的道理所在。

相似性的共振给知识的顺利迁移创造了条件。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知识的迁移过程就是相似信息的共振过程,或者说是由相似信息的共振引起的。因为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首先要激活原有的知识信息,使之产生扩散,从而与要迁移的新知识产生相似联系与共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迁移中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来,知识的迁移实质上就是新旧经验的整合,即通过概括使新旧经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在结构上一体化、系统化,在功能上能稳定调节活动的一个完整的心理系统[7]。

三、一堂语文教学课上的迁移案例分析

在格式塔学派看来,学习者必须发现两个知识之间的相似关系,迁移才能顺利产生。一般地说,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容易顺利地掌握新知识,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就越能揭示没有认识过的某些同类新事物的实质,并把新事物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中去。人们常说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以及类比等能力都可以说是因知识的迁移而形成的。按照奥苏贝尔的观点,无论是在接受学习还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只要是已有认知结构影响了新的认知功能,就存在着迁移[8]。 这就是说一切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必定包含着迁移。迁移是通过认知结构来发挥作用的。而认知结构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相似性知识单元。因此,迁移的产生和迁移在学习中的作用与相似信息单元密切相关。在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大脑中原有的相似性信息单元是影响新的学习的关键。学生的认知结构或者说相似信息单元又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中转化而来的。而教师在这种转化过程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认知迁移理论认为,迁移的可能性取决于在记忆中搜寻过程中遇到相关信息或技能的可能性。这样,教育的问题就成了如何增加学生在面临现实生活问题时提取在课堂中习得的相关材料的可能性的问题。由于提取的可能性与交互联结的数量有关,因此,任何增加交互联结网络的丰富性的教学方法,都将有助于增加迁移的可能性。这就是说,在帮助学生建立抽象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图式时,应给学生呈现最大范围的实例和这些知识的应用情景,以使学生了解课堂中习得的知识是如何应用的。而且,这些例子最好与真实的生活背景相联系,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每一知识的价值都要以在课堂外世界中的应用背景这一标准来衡量[9]。下面陈述的一堂语文教学课的实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理论。

一位教学有方的语文老师,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着重从课文题目分析入手,抓住联词“从——到——”做文章,让学生模仿这种句型格式造一个长句子。学生们很快就造出了“从平房到楼房,”“从农村到城市”,“从发明电脑到利用电脑”等许多同一句型而不同内容的句子。仔细分析一下便不难发现,学生们造的句子都是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显然,课堂上老师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一种句型结构来教给学生,同时又提示学生模仿这一结构来造与自己生活内容有关的句子,这就是一种输入信息,它激活了学生各自大脑中早已熟悉的生活经验,于是相似信息便自动被调用,从而造出与各自生活经验相似的句子。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相似信息共振与知识迁移的例子。相似信息的共振是在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之间产生的,老师的提示激发了学生丰富的联想和类比,使教材内容和句型结构与学生大脑中的生活经验产生了呼应,从而形成相似信息的共振。这样一来,经过学生大脑的加工,“信息幅度便大大增加了”。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起了关键的作用,他的提示使学生原本陌生的教材内容与学生自己非常熟悉的生活经验产生了联系和共鸣。这种相似性联系一旦建立便引起连锁反应,这就形成了信息的“扩散”或者叫知识的迁移。

奥苏贝尔认为,老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努力探讨观念之间的联系,指出它们的异同,消除学生认识中表面的或实际存在的不一致之点,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横向和纵向的融会贯通[10]。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主动进行知识迁移的兴趣和意识。引导学生去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本质上相似的特性。布鲁纳也认为,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发现以前未曾认识的观念间的关系和相似的规律性时所带来的自信感,这就会尽可能地唤起学生对所学东西的兴趣[11]。由此可见,只有在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心灵之间建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共振,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知识迁移。

四、结论

由上述论述可以看出,相似信息共振和知识迁移是密切相关的。为了促进学生积极迁移的观念,教师必须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具体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地创造和利用各种形式去激发学生的联想、类比和发现相似性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首先善于从自己的经验中形成丰富的教学图式,并善于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知识也在进行积极的迁移。可以说,相似信息共振是连接教师、教材与学生之间的纽带,也是形成知识迁移的基础和前提。

收稿日期:2000—10—15

标签:;  ;  ;  ;  

知识转移与相似信息共鸣_学习迁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