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领导权威的几点思考_矛盾处理论文

关于建立领导权威的几点思考_矛盾处理论文

关于建立领导权威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导论文,权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在论述权威问题时提出:“权威,……是以服从为前提的。”“没有权威就不可能有任何一致的行动”〔1〕。 古往今来,权威对领导者、领导集团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实施统御的必备条件,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社会需要权威,才能实现稳定、统一,领导需要权威,才能有效地进行协调、指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不要领导权威、如何建立领导权威、建立和维护领导权威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条件,这些都是值得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走出对权威认识的误区

在新旧体制更换交替的时期,出现了许多与以往不同的新情况、新矛盾。领导权威问题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对权威的认识和运用也出现了种种误解。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剖这些误解的产生及其危害,尽快走出误区,以便对权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误解之一:市场经济不需要领导权威。一些人认为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要求自主、自由,而权威则强调统一、服从,如果强调权威就会抑制竞争。这是一种错误、片面的理解。自主与统一、自由与服从是辩证统一的。权威强调的统一与服从,是建立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之上的,自主、自由的竞争也必须在统一、集中的指导下进行,必须服从国家的宏观调控,在党纪国法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社会愈向前发展,生产力水平愈高,权威的作用就显得愈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加强和发挥权威的作用,才有真正的自由竞争,如果离开权威去讲自主、自由,只能带来无政府的混乱状态。

误解之二:金钱加宣传就可以树立权威。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导致一些人一切向钱看,崇尚拜金主义,认为有钱就有威。有些人甚至不惜用钱去跑官、买官,认为有官就有权,有权就有人吹,电视上有影、电台里有声、报纸上有名,其威则立。这种金钱加吹捧的权威,是一种市侩的、庸俗的、扭曲的权威,也是一种腐败的行为,与共产党人的权威观是格格不入的。

误解之三:权力加压力就可以树立权威。有些人走上领导岗位就打官腔,摆官架,整天板着面孔,动辄训人,以为“威风”就是威信,有权就可以有威;有的喜欢假借职权,以权压人,以势压人,以为权势就是权威。这也是对权威的曲解。权威是不能赋予和赐给的,它只能靠领导者自己的实践来树立,靠个人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以及为党、为国家、为人民所作的贡献来树立。有“权”有“势”不一定有“威”,有“功”有“为”才会有“威”。

误解之四:资历加学历就可以树立权威。有的人认为资历越深,学历越高,权威就越大。这也是一种误解。资历和学历只是衡量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阅历和知识水平的标尺,同权威没有必然联系。权威与领导者的品德、才干密切相联,是他们行为的正确性和领导艺术的科学性的体现。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干,没有为人称赞的实绩和贡献,即使资历深、学历高,同样没有权威。

权威是凝聚意志,维护统一,增强团结的根本保证,正确认识和理解权威,走出“权威”的误区,对于提高领导水平,规范组织行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的权威,组织的权威,中央的权威,只能强化,不能削弱。而权威的建立,既不能靠上级封,也不能靠权力压;既不能靠宣传吹,也不能靠金钱抬;既不能靠资历和学历去树,也不能靠耍小聪明去骗,只能靠全心全意地、尽心竭力地、坚持不懈地为人民办实事,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使领导权威真正地逐步地树立起来。

二、建立领导权威的根本所在

㈠领导权威来自于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正确反映

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世界上千差万别,形形色色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态。领导权威是一种物化了的观念形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意识论,领导权威也来自于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正确反映。从中国革命的历史来看,我们党为什么在全国人民中有很高的权威,毛泽东为什么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中有崇高的威望,因为在中国革命遭受挫折、中国人民苦苦寻求救国道路的时候,是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了客观性原则与主观能动作用的统一,使中国革命走出了危机,从失败走向了胜利。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人民群众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现实中,深切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带路人,人民的大救星,因此,对党、对毛泽东的崇敬心情油然而生。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权威正是在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的实践中高高地树立了起来。毛泽东晚年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极左路线使权威神化和偶象化,权力被滥用,人民遭浩劫,毛泽东和党的威信和形象也受到了损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文革期间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路线,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人民得到了很多实惠,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党中央的权威、邓小平同志的威望也在人民心中高高地树立起来。实践证明,只有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存在和变化,坚持客观原则与主体能动作用的统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地当时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走具有本地特色的革命或发展道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谋幸福,才是建立领导权威的根本所在。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地区、一个县市也是这样。作为一级组织,一名领导者,要树立自己的权威,必须深入调查,摸清实情,熟悉区情、县情、乡情,根据上情,结合下情,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方略和决策措施,引导并组织起群众为之奋斗,取得群众的信任与共鸣,其权威就能树立起来。

㈡领导权威来自于对矛盾关系的正确分析和处理

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碰到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矛盾。作为领导者要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认真分析把握矛盾和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关系,善于抓住和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这是我们党的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建立领导权威的关键所在。

正确分析和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关系,在方法问题上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是运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辩证观点,抓住主要矛盾,确定工作重点。国有国情,省有省情,县有县情,乡有乡情,上至党和国家,下至每一个地区、部门和单位,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都有着不同的主要矛盾,其工作重点则各有不同。只有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工作重点,集中精力解决工作运行中的各种问题,才能把领导权威树立起来。拿我们河池地区来说,资源丰富与经济贫困是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因此,扶贫开发是河池地区的工作重点。在运作过程中,我们既看到扶贫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又激发起尽快开发致富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既加快开发速度,也不搞急于求成,既希望上级多支持,也不依赖等靠要。近年来,我们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攻坚战来打,根据河池地情,制定了“四开放”、“三结合”、“三为主”的工作思路,即思想开放,政策开放,资源开放,市场开放;坚持富县与富民相结合,以富民为主,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以造血为主,坚持就地开发与异地开发相结合,以就地开发为主,以开放促开发,开发促发展,以解决群众“两缺”(缺粮、缺钱)“两难”(交通难、饮水滩)为重点,以实现“两个稳定”(稳定增加农民的粮食收入,稳定增加农民的现金收入)为目标,建立明确责任,实行分类指导,改革扶贫方式,狠抓扶贫项目,大力开发效益型农业,加速发展资源型工业。经过近10年的奋战,全地区脱贫人口达95.19万人,贫困人口的比例由72.2%下降到45.2%, 扶贫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其二是对各种矛盾的处理,必须掌握好“度”。不论人们做什么事情,处理什么问题,都有一个“适度”的问题。俗话说的“掌握分寸”、“过犹不及”,都说明把握事物、处理矛盾要适度。比如处理正职与副职的关系,作为正职的要掌权而不揽权,放权而不失控,大度而不糊涂。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有荣誉要让,有责任要担。作为副职要支持正职,当好参谋,不能越权,要摆正位置,当好配角,不能抢出风头,要埋头苦干,执行决策,不能夸夸其谈,评头品足。这样一个班子才能思想同向,工作同步,团结协作,形成合力,才能在群众中有“威”有“信”。其三是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好的方面转化。矛盾双方是互相渗透、互相贯通的,在一定条件下,对立面可以互相转化。在实际工作中,作为一名领导者要十分注意抓住机遇,创造条件促进事物的转化。比如执行上级指示与当地实际的矛盾,关键在“结合”上作文章,既要坚决贯彻上级指示,又要从本单位、本地区的实际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一方面要吃透“上情”,把上级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具体化,另一方面要明了“下情”,通过抓点带面,微观突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种实事求是的、具体化的有机“结合”,会使领导权威得到进一步提高。

㈢领导权威来自妥善处理群众的利益关系,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

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求真务实、为民办事,则是新时期群众对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工作实践的迫切愿望。群众心里有杆“秤”,你求真务实,妥善处理群众利益关系,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群众就会信服你,跟你走,你就会有威信。你对处理群众利益关系束手无策,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解决问题不痛不痒,当图有虚名的“花瓶官”,混世混事的“糊涂官”、好逸恶劳的“享乐官”,群众就会对你嗤之以鼻,你就不会有威信。因此,作为领导者,一定要时刻注意理顺群众利益关系,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早在三十年代毛泽东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特别强调要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他说:“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2〕在新形势下, 群众的利益关系是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有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关系,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等等。要处理好这些关系,一是要采取疏导方针,有理、有利、有节地做好群众的说服教育工作,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采取“过火”行为,避免和防止矛盾激化。二是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寻求两者关系的一致性,并较快地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满足群众的合理需求。三是要增加政治、社会生活的透明度,通过舆论宣传、对话座谈、参政议政等措施。广开进言渠道,实行双向沟通,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四是要脚踏实地,每年为群众办几件实事,并形成制度,坚持下去,在这方面,要抓好五个环节:⑴把深入调查研究,摸清群众的所思所想作为办好实事的基本点。这是办好实事的前提。⑵把国家建设的需要与群众迫切的需要作为办好实事的着眼点。这是办好实事的关键。⑶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统一起来,作为办好实事的出发点。这是办好实事的重要条件。⑷把群众的支持,各方面的配合作为办好实事的动力点。这是办好实事的重要基础。⑸把落实一套过硬的措施,加强检查督促作为办好实事的注重点。这是办好实事的根本保证。群众是通情达理的,只要我们态度诚恳,措施得当,方法对头,就能够建立起政通人和,鱼水情深的党群、干群关系,领导权威就会在这种关系中不断得到升华。

三、建立领导权威对主体自身的素质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事物的内部。从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看,建立领导权威,既要重视外部条件的影响和推动,更要重视内部因素——自身素质的锤炼和提高。因此,在建立领导权威过程中,领导者必须苦炼内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靠坚强的党性、人格的力量、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去建立权威。领导者自身素质的锤炼和提高,大致包含以下内容:

㈠牢记宗旨,矢志不移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准则。牢记宗旨,矢志不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建立领导权威的根本所在,也是领导者建立领导权威的首要前提。如果一事当前,先考虑自己,在触及个人利益问题上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势必影响自己的威信。人民群众是最讲实际的,他们往往通过掌权者如何用权来认识评价我们的党和领导干部。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是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还是把职权当特权,图谋私利,这是领导者思想境界高低的分水岭,也是一个实际的考验。要经受得住这个考验,首要的问题是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淡泊明志,志存高远,宗旨在胸,以民为本,这是对领导干部的起码要求。特别是对于一大批新进领导岗位的年轻干部,更要到艰苦的地方去经受锻炼和考验。艰苦环境有利于改造世界观,促进革命化,有利于增长才干,提高能力,有利于培养艰苦奋斗,顽强进取的精神和作风。当然,如果在艰苦地区工作,只看到贫穷与困难,看不到希望与出路,一味怨天尤人,不思进取,那就会使群众失去信心,也没有威信可言了。只有牢记宗旨,坚定信念,迎着困难上,百炼才成钢。这样,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领导权威才会逐步树立起来。

㈡全局在胸,心系群众

领导干部既要统揽全局,又要心系群众。所谓统揽全局,就是要具有开阔的眼界,熟悉国情,了解世界,在各项工作中能够以大局为重,善于从全局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所谓心系群众,就是要掌握群众脉搏,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虚心向群众学习,多为群众办实事,直正做到心系百姓千万家,安危冷暖心上挂。建立领导权威,既要有统揽全局的大将风度,又要有心系群众的爱民之心,象周总理那样既悉心照顾每一棵小树,又时时看见大片森林。要经常到基层去调查了解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及时解决群众的问题,进一步理顺群众情绪,化解群众矛盾,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扎扎实实地为群众排扰解难。在处理群众中的矛盾时,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既要有刚强意志,又要充满人情味;既要抓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又要抓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及时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让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和组织的关怀。这样,党的威信和领导的权威就会在群众中树立起来。

㈢躬身做官,挺腰做人

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是建立领导权威对主体素质的内在要求。权威与人格,息息相关。人格力量是建立领导权威的前提,只有具备良好的素质和形象,才可以孚众望、树威信。所谓躬身做官,挺腰做人,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是内在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具体说来,就是一要做勇敢的人。要敢于实践,敢于冒险,敢于创新,具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胆略和气魄。二是做老实的人。要实事求是,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向,按客观规律办事,观察事物,处理矛盾,解决问题,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办事要有科学态度,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敢讲真话,能办实事。三要做聪明的人。要博学多才,见多识广,学习全方位的知识,锻炼综合性的能力,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有真才实学才能有威信。为此,要勤于读书,善于思考,掌握辩证法,克服盲目性。遇事不停留在朴素的感情上,而是把理性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加以提炼升华,摸索和掌握事物规律性的东西。四要做克己的人。要克己奉公,律身以俭。公生明,廉生威,实生信。做到廉洁勤政,心不贪,嘴不馋,身不污,手莫伸,视清贫为富有,以贡献为光荣。这不但是事业的需要,也是人格的需要。领导干部决不能靠耍权术、仗权势来提高威信,而要靠人格的力量,模范的行为,高尚的情操去影响周围,辐射社会,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五要做宽厚的人。要关心干部、关心群众,与人为善,有一种容人、容言、容事的宽阔胸怀。在与下属相处时,要和颜悦色,大度融融,宽以待人,热情诚恳,给人以安全感、信任感、追求感、必胜感、使命感,使下属感到同你在一起才有所作为、有所发展进步。总而言之,只有躬身做官,挺腰做人,老实做事,勤政务实创伟业,俯首甘为儒子牛,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权威。

躬身做官并不是要求领导者把自己混同于一般老百姓。“官”,就其品格、行为规范、思想境界而言,当然要比一般人高。领导者除了具有一般人最起码的人格情操外,还必须具有共产党人特有的崇高道德境界和精神风貌,特别是中高级干部,要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政治家的五条要求来严格锤炼,努力使自己成为政治立场坚定,革命意志坚强,思想政治水平高,领导工作能力强的治党、治国、治军的领导人才,做到既来自于人民,又服务于人民,影响和带领人民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四、加强和维护领导权威,还有赖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作保证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3〕领导权威如果没有制度作保证, 也会发生扭曲,被滥用,甚至走向反面。因此,加强和维护领导权威,必须建立和完善一套约束机制,通过机制的作用来保持权威的真实性、长久性和连续性。

㈠坚持与健全民主集中制,自觉维护党中央的权威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最重要是正确认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个人同集体、组织的关系,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加强和维护领导权威,首先要加强和维护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权威。如果闹独立性,搞地方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不维护中央权威,地方也就没有权威可言。在一个领导班子内部,既要充分发扬民主,又要坚持正确的集中。如果民主不够,搞一言堂,就会万马齐喑,如果集中不力,各自为政,就会一盘散沙。这样的班子一定没有权威。领导集体没有权威,个人也就没有权威。因此,领导者要模范执行民主集中制,严格按民主集中制办事,防止出现特殊党员和特殊干部。加强和维护中央权威,最重要的是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决策和政令,做到令出必行,令禁则止。同时,要把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地方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并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去落实中央的决策,从而实现国家的发展目标,进而实现地方的发展目标。

㈡建立和完善用人机制,防止用人失误

人事问题是一个既复杂又敏感的问题。怎样选人,用什么样的人,既决定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走向,又对领导权威有重要的影响。如果起用了一批德才兼备、廉洁勤政、勇于开拓的干部,就会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领导班子就有威信,就能对当地的领导树立一种良好的形象。如果用了一批庸人、坏人,不称职的人,导致不良后果,既阻碍经济的发展,也使群众失去信心,党的威信与形象受到损害。如果自己的部下出现了碌碌无为之辈,甚至出现品质不好的坏领导,就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直接影响领导的威信。因此,领导者必须坚持公道正派用人,用公道正派的人,建立一种择优汰劣、公开竞争的用人机制,使干部在同一起跑线上,奋力竞争拼博。是千里马赛场上见,是英雄豪杰战场上见,是经济能人商海上见,是得力干部实绩上见。创造一种让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励先进,推动后进,鞭挞迂腐,使群众看到党和政府的用人导向,真正是起用那些人民公认、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实绩显著、能力强的干部,从用人导向中看到党的希望。这样的领导和班子,才能得民心,顺民意,有威信,才能一呼百应,众志成城。

㈢建立科学决策机制,提高决策水平

实行科学决策,是领导者最重要的职责。领导干部的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决策失误既影响领导威信又给党和人民造成损失。为了确保决策的准确性,领导者在思想作风上,要实事求是,不能当“四拍”干部,即拍脑袋出政策,拍胸口作保证,拍肩膀拉关系,拍屁股逃责任;在工作方法上,要深入调查研究,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程序决策。在决策过程中,要坚持领导、专家、群众三结合,既要坚决贯彻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和上级的决定,维护中央和全局利益,又要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代表和反映当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要建立一个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决策机制。决策前,要心平气和、兼收并蓄,掌握各类信息,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决策中,既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防止独断专行,又要综合分析,正确集中,把握时机,当机立断,择优而决;决策后,要加强检查,跟踪实施,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时要保持决策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从而提高领导决策的权威性。

㈣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防止权力滥用

实践证明,失去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同样,失去监督的领导也容易走向反面。加强和维护领导权威,必须建立一套严密完备的权力监督机制,不能把权力的正确运用寄托在某种美好的愿望上,或某个人的身上,而应着眼于监督机制的约束上。这就是说,要建立领导班子内部相互监督的机制,通过坚持和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个别谈心制度,交心通气制度,打招呼诫免制度等,使领导班子成员相互之间加强监督;要建立上级对下级的检查监督机制,广开群众对干部民主监督的渠道,通过上下监督,约束权力的滥用;要强化党内纪律监督和实施的权威,严格纪律约束;对那些违犯纪律的人,决不搞下不为例,要严肃处理,维护纪律的严肃性;要增加政治透明度,强化新闻舆论监督,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领导干部中的先进典型,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对那些腐败分子及党内的蛀虫,要曝光鞭挞,扶正压邪。通过监督机制的有效运作,保证领导班子的纯洁的、令人信服的领导权威真正树立起来。

综上所述,领导权威不是主观愿望的产物,也不是当上领导就会自然形成。领导权威是对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和运用所产生的影响力、凝聚力的集中反映。领导权威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影响于实践。因此,建立领导权威离不开领导者主体充分发挥认识的巨大能动性和实践的巨大能动性,只有求真务实,全心全意为人民办事,谋幸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锤炼和提高,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权威。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551页;

〔2〕《毛泽东选集》第二版第一卷137页;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293页。

标签:;  ;  ;  ;  

关于建立领导权威的几点思考_矛盾处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