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铁车站深基坑渗漏及堵漏技术论文_吕朋朋

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宁波 315101

摘要: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往往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为基坑安全带来不必要的危害。深基坑开挖期间围护结构渗漏水是大多数基坑可能遇到的普遍问题。本文总结了某地铁基坑开挖过程中因地下承压水分布情况不明确、围护结构存在缺陷导致渗漏涌水险情,对渗漏原因及应急处置措施进行深入讨论分析,对类似基坑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深基坑;渗漏;堵漏

引言

随着城市地铁项目的不断推进,基坑深度不断加大,周边环境日趋复杂,深基坑施工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特别对于深厚软土、含有粉砂层、受承压水影响的基坑,围护结构渗漏涌水风险尤为突出。本文以某地铁深基坑围护渗漏涌水险情为例,对渗漏涌水发生原因及应急处置措施进行探讨,为相似工程问题提供借鉴与参考。

1 工程简介

1.1工程概况

某车站基坑设计为地下三层站,岛式结构形式;车站主体基坑采用地下连续墙+内支撑的围护结构,基坑长144.1m,标准段宽22.1m,端头井宽26m,标准段围护结构为深度52m、厚1000mm地墙,插入比约为1:1.167~1.188,开挖深度为24.051~24.274m;端头井围护结构为深度53m,厚φ1200mm地墙,插入比约为1:1.057~1:1.059,开挖深度25.720~26.005m。

基坑共设七道支撑,其中第一、五道为钢筋混凝土支撑,第二~四、六~七道为钢支撑的形式进行支撑。基坑主要位于软土层中,工程性质较差,为减少开挖阶段围护结构变形,提高车站底板所处地层的土体性质,车站基坑第五道支撑和坑底下采用三轴水泥搅拌桩裙边+抽条加固,加固范围宽5m、深3m间距4m;端头井坑外阴角处采用双重管高压旋喷桩加固,平面形式采用梯形,纵向长4m,横向长边4m,深度范围为地面下5m至坑底下3m,基坑围护结构剖面图如图1:

图1 基坑围护结构与地质条件纵剖面图

1.2工程地质条件

基坑开挖面土层主要为:①1a杂填土、①2黏土、①3b淤泥质黏土、②2b淤泥质黏土、②2c淤泥质粉质黏土、③1b含黏性土粉砂、③2粉质黏土;底板位于④2b粉质黏土及⑤1a黏土层中,基底以下主要为⑤2粉质黏土、⑤3c粉砂、⑥2粉质黏土、⑥3a粉质黏土、⑧3b圆砾、⑧1粉砂、⑨1T粉砂、⑨1c黏质粉土、⑨1T粉砂、⑨2b圆砾;墙趾位于⑧1粉砂层中。

1.3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本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本场区内承压水赋存于③1b粉砂、⑤3c粉砂、⑧1粉砂层进行承压水稳定性验算,其中③1b粉砂层位于基坑内部,已经开挖并隔断无需降承压水,⑤3c粉砂层被地下连续墙隔断无需降承压水,对于⑧1粉砂层车站小里程端头井抗突涌稳定系数0.966<1.1不满足要求需要降承压水,大里程端头井抗突涌稳定系数0.975<1.1不满足要求需要降承压水,标准段范围抗突涌稳定系数1.144>1.1满足要求。

2 围护结构渗漏险情

2.1 险情描述

车站基坑地连墙渗漏平面位置位于标准段WW18(厚1m、深52m)与端头井NW1(厚1.2m、深53m)地墙接缝位置处(如图2所示),深度约为底板以下1m(绝对标高-21.8m),漏水土层位于④2b层粉质黏土层。

该接缝位置土方开挖至-6m时出现渗漏水,漏水量较小;随开挖深度增大,该接缝处持续渗漏,开挖至底板位置时漏水量明显加大,初始时水质清澈,后为淡黄色含砂水。

图2 渗漏区平面图

2.2 前期抢险

初始发现渗漏水时,基坑开挖面较浅,经采用引流+注聚氨酯堵漏后渗漏水情况得到明显控制,堵漏后未发现明显渗漏水现象。待开挖深度加大时该接缝处渗漏水情况再次出现,4月28日再次采取引流+注聚氨酯堵漏,但效果不佳,且漏水位置沿接缝位置向下发展;待4月30日基坑开挖至底板位置处时,漏水量明显增大,水质初期为清水,经分析主要为坑外③1b粉砂层浅部孔隙承压水沿墙缝渗漏,现场立即采取坑外高压旋喷桩机钻孔注水泥浆堵漏,钻孔深度为29m(超过坑外加固深度2m),截至5月1日中午,渗漏水未明显减小。

2.3 后期抢险

经高压旋喷注浆堵漏未取得明显效果,且渗漏处水质开始变浑浊,出现淡黄色含砂水,经地质专家分析,主要为埋深约28m处的⑤3c粉砂层Ⅰ1层深部孔隙承压水层被旋喷桩机钻孔贯穿,沿墙缝涌出,为避免渗漏水大面积覆盖基坑区域,防止渗漏水量进一步加大,立即设置引流导管,在基坑低处设置集水围堰,并于渗漏水处浇筑混凝土防止渗漏水进一步扩大;坑外进行取孔,孔深为28m(超过坑外加固深度2m),采用双浆液(水泥浆+水玻璃)方式进行注浆堵漏,注浆效果明显,5月1日晚22:00,涌水险情得到有效控制。

为巩固堵漏效果,后续对墙缝进行坑内注聚氨酯,以便填充地墙后因渗漏流失土体空隙,当地墙接缝处有大量聚氨酯溢出时,停止注聚氨酯。

2.4 基坑变形监测数据分析

根据渗漏区域监测数据,坑外潜水地下水位、坑内承压水观测井水位在4月30日变化较大,水位最大下降2.4m,堵漏处理完成后水位缓慢回升。

受渗漏水及注浆影响,4月28日~5月1日期间,渗漏水区域围护墙体深层水平位移速率明显增大,最大为4.96mm/d,待渗漏封堵完毕后变形逐渐趋于稳定。

渗漏水期间立柱隆沉、墙体沉降变化较小,基本处于平缓状态,可见地墙接缝处渗水对地连墙沉降几乎没有影响。

3 原因分析

(1)地墙接缝处坑外加固及墙缝止水效果较差

出现渗漏处为端头井与标准段地墙接缝位置处,在地墙施工过程中由于成槽深度较大(53m),且标准段与端头井地墙深度不同、厚度也不同,WW18与NW1墙缝处存在20cm错台,受限于传统工艺,该墙缝处坑外旋喷加固存在盲区,加固体存在薄弱环节,动水作用下易出现渗漏水通道。

地下连续墙深度达53m,槽内泥浆比重较大,浮力较大,地墙下沉时出现偏转,导致塌孔夹泥现象,为后续基坑开挖留下安全隐患。在后续的基坑开挖过程中未及时发现地墙缺陷,未及时采取有效补救措施。

(2)基坑开挖墙体变形差异较大

基坑开挖过程中,标准段地连墙与端头井地连墙墙体水平位移有差异。其中靠近接缝漏水位置地墙变形XC9测斜点最大变形为91.51mm(23m深),端头井CX19测斜点最大变形为47.99mm(23m深),墙体变形差异较大,进一步加大地墙接缝之间的空隙。

(3)坑外承压水层未进行降压

场区内⑤3c粉砂层承压水考虑到被地墙隔断,未提前布设降压井;基坑外高压旋喷桩加固效果不理想,未起到隔水效果,⑤3c粉砂层承压水压力较大沿地墙接缝处渗漏。

(4)前期应急处置不当

开挖至基底时出现较大涌水未第一时间采取坑内封堵反压+坑外注双液浆封堵等有效措施,盲目采取旋喷桩机钻孔注水泥浆,导致承压水层被打穿,涌水险情扩大。

4 结论与建议

(1)应充分认识到围护结构、加固施工质量是有效控制基坑开挖安全风险的前提和保证。对于多种围护结构形式、处于粉砂层、受承压水影响的深基坑,尤其应注意阳角部位坑外加固效果及墙缝止水效果,提前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防范渗漏涌水风险;

(2)基坑监测是把控基坑安全风险的重要手段,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确保监测数据的及时准确有效的反馈,是提前预判基坑风险的重要途径;当发现监测指标超过预警值时,应组织设计、施工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讨论分析,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将变形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3)在基坑开挖前详细梳理基坑开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点制定相应的措施方案,提前制定应急处置措施,防患于未然。

(4)出现险情时应科学分析判断,果断采取有效应急处置措施,杜绝盲目抢险,以免险情扩大或出现次生险情。

参考文献:

[1] 杨国春,裴向军,阮文军. 深基坑开挖中的化学注浆处理涌砂涌水[J]. 探矿工程,2001(1):29 – 30.

[2] 张正,王涛,郑江,江元宏;某隧道工作井深基坑渗漏及堵漏处理技术[J].岩土工程学报,2010(32):353-357

[3] 庞宝根. 深基坑围护体发生流砂的抢救[J]. 施工技术,2000,29(10):13–14.

作者简介:

吕朋朋,男,工程师,主要从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管理及技术研究工作。

论文作者:吕朋朋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6

标签:;  ;  ;  ;  ;  ;  ;  ;  

某地铁车站深基坑渗漏及堵漏技术论文_吕朋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