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视角下的岭南地区古建筑重建与开发应用研究论文_陈煜彬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摘要:岭南地区在建筑风貌修复与重建这个命题上,过去已取得相当成绩,本项目尝试从建筑学与文化旅游结合的角度出发,研究古建筑重建的整体布局、空间模式、功能、流线、重点节点等对文化旅游开发的价值。希望创建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型,作为对岭南地区古建筑保护理论的实际检验和补充。

关键词:文化旅游;古建筑保护;古建筑重建

一、融合与矛盾------文化旅游视觉下的建筑设计领域

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业中的一种特殊方式与潮流,由于其受众面广,一直获得旅游者的欢迎与青睐,在国内人均GDP不断上涨的同时,人们对文化与旅游的需求会有大幅度的提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2亿4千万旅游者参加文化旅游活动,这种旅游形式灵活,不单包括休闲、美食、购物等一般功能,更是领略地方文化、民俗风情等较高层次的旅游方式,而寓教于乐、观光游学等热词,普遍关注的是“学”,也是文化旅游所承载的最重要部分。

古建筑风貌在体现地方文化内涵、展示传统文化等方面内容,是重要的载体之一,在协调好保护与利用关系的前提下,各种更新研究显得十分迫切。当前的各种重建与保护,有些过于市场化,目标在于迎合大众,过多地以“景区”方式打造,以至于弱化其建筑学的内涵与背景。在另一种思路上,建筑学人在史学领域内对其进行“教条式”的修复,与市场完全脱节,对商业以及旅游完全抗拒,最终其价值也没有得到最好的体现,而生命力周期也大打折扣。

二、基于实践的研究目标

本论文试图不局限于在建筑学领域内进行问题讨论,而是探索一种充分考虑两个领域互相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旅游开发模式,既区别于以往保护规划中缺乏区域特色、风貌千城一面、质量良莠不齐、忽视长远发展的问题,也让建筑学价值的群众认可度更高,因此本论文尝试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行的讨论,以探讨该类型项目的具体操作方式。

三、项目概况

南香山位于广东省增城西南部,与罗浮山、西樵山并称“广东三樵”。此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且素有风水宝地之称。南香山东线东低西高,现状山路婉转曲折,途经石刻“湛子洞”、莲花书院原址,并可直达山顶,凭栏远眺,风光绝佳。

图1南香山

莲洞书院遗址于南香山东侧山麓,后侧四峰如屏,左右如椅,中有一茎如梗,垂若芙蓉然,谓之乎莲花之意,用地两侧泉水潺潺出乎两崦之间,合而东出石淙,实为风水好局之域。

现场依稀可见其时所建之台,分四等,高差约5米,而遗留下的墙埂、柱础、断梁等均杂乱堆置,后人严重干扰了原布局,致使其面貌已不可考。

当地政府锐意对当年的莲洞书院进行重建修复,并对整个南香山进行统筹规划,借景之利打造“广东三樵”之一的旅游胜地。

四、建筑学的讨论----溯源

基于一个具有严谨学术性质的重建工作,首先需要确认的是,设计应还原莲洞书院的哪一段历史,再横向去挖掘其时的片断与蛛丝马迹,据《寺志》所载“屡毁屡建,屡圯屡楫,达五百余次”。几度兴废,致使遗址目前还保留明、清等各个时期的一些历史片断 但豪无疑问,湛若水在明代嘉靖年间的那次修建,打开了莲洞书院名留青史的一页,因此本设计将以该历史片断作为一个出发点,尝试去摸索其时之貌。

遍寻同时期的县志所载,虽无具体的图形描述,但能从侧面反映其时学宫以及祠堂的一些形制与风貌,可作为重建工作的重要参考;据湛若水所著《娥眉莲花洞开创书馆记》,其中有关于莲洞书院形制上的描述如下:“卜其上为正堂三间,左右为偏堂各三间,左右为翼廊,其前为讲堂五间,翼廊如之。又其前为门楼三间,又将诸生馆於东崦西崦者数十间,以俯流游息,正学以时焉。其材皆取用於淫祠”这是对该书院最为直接的形制描述。

横向探寻湛若水周边所建之址,大多已毁失考,本团队将调研的范围扩大至岭南一带,挖掘以下颇具参考意义之处:

湛若水墓:位于增城永宁街陂头,该墓随山势由上而下分成四级,正中坟包独特,用灰沙筑成一座四柱三间的碑楼,湛若水墓犹如一个微缩建筑群的布局,严整规矩,仿佛寓意湛若水端正严谨的一生。

图2湛若水墓

湛怀德祠:位于新塘镇群星村,该建筑湛若水为曾祖父所建之祠,其独特之处在于拜亭装饰有典型的官式风格,后进屋顶形式为歇山,这些特征在岭南建筑里实属少见

图3湛怀德祠

尚书府、尚书牌坊:毁于文革初期,菊泉中学目前还遗留其府邸的遗址,据《新塘镇志》(1989年版)所载,湛若水官至三部尚书,后人在尚书府门前建有牌坊,以纪念湛若水其人,后毁于文革,据老照片所示为三间木构牌楼,依稀可见其装饰精美,细节丰富。据本团队所考,其恩师陈白沙在江门所建之祠亦有相似做法,目前保留完好,我们相信这是最能体现其传承意义的一个重要建筑。

图4尚书牌坊

五、文化旅游背景下的讨论----布局

方案的重建策略是:核心建筑遵循历史文脉,周边环境以旅游开发为主导,适应当代旅游发展作为前提。

书院名山,沿袭千古,然而书院在当代已丧失其实际用途,更多的是体现现代旅游策划的需求,承担的是一种教化及祭祀缅怀的功能。因此,本设计的定位是,在还原建筑旧貌的同时,进一步满足现代旅游策划的先进理念,并对其进行适度的延伸与功能补充,逐步形成该区域的核心景点,带动整个南香山景区的旅游开发,而同时,这种开发应该以现状保护作为前提,并为日后的文物挖掘与展示预留足够的准备空间。

经多次调研,我们对岭南建筑的开间尺寸进行对比归纳,并据旧制开间进行原貌布局,以此作为整个规划的礼仪主轴,同时在后进增加藏书楼,与后山相连,扭转成轴,形成初步的设计方案。整个建筑群将从原址的第三级台阶开始进行布置,前两级台阶由于遗留的文物较多,设计将利用现代的建筑手法进行处理------扇形玻璃盖顶可供观赏性的保护,亦是书院门前泮池的象征。

主轴两侧以两偏殿为依据展开,增加左右两路建筑,满足祭祀以及展览的功能,作为原建筑的补充;临溪两侧生舍参考文献所述,采取灵活布局的方式,以俯流游息,北侧将步行道进行北移,建筑临水布置,西北侧竖文峰塔,作为整个规划的制高点,寓意笔杆平地而起。

图5最终设计方案

整个建筑群将形成礼、祭、学、游四大主轴,礼仪轴位于中路,以跨溪石桥与上山步道进行引领,形成魁星门---泮池遗址---大成门---讲堂-----大成殿----藏书楼,整条轴线延绵200米,成为整个建筑群的统领;祭祀轴位于右路,定位为湛若水祠,首进牌坊以尚书府为蓝本进行重建,后进供湛若水像,尽端以纪念公园和文峰塔作为结束。国学轴位于左路,运用现代建筑的手法进行处理,两进之间插入玻璃钢构进行围合,并利用地面高差抬起,形成国学讲坛,可满足各种学术论坛举办的需要游览轴将横向贯穿整个建筑群,两侧生舍将局部保留内部分隔,大部分将完全打通,形成展厅,用以陈列日后挖掘的文物,北侧将置换成旅客服务中心、茶室等,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

针对南香山东线总体规划布局为:一路石径依山水,四区八景美共赏。主山道将沿溪水上行,联系着周边各个景点,并可直达山顶观景平台。该山道把支路及主要景点和祭祀、观光、体验等各类旅游功能串连在一起,形成东线的旅游主轴。

沿主轴整体策划为四个主要景区:游客中心服务区、甘泉历史文化区、书院游览体验区和山顶健身休闲区。游客中心服务区将结合室外停车,以游客接待、旅游周边商业为主,甘泉历史文化区将突显科普教育功能,冰裂纹景观寓意寒窗苦读,亦是湛若水赡田文化的再造;书院游览体验区是山中之魂,游者可感受书院文化的熏陶,触摸千年文化的痕迹。处于山顶健身休闲区,则可俯瞰整个南香山,晨光驱散雾气,洒在书院屋顶,在周围的青翠中颇显雅致沁然。

结束语

对文物以及历史的充分尊重,才能体现莲花书院项目的人文精神与普世价值,而对现代旅游策划的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对项目进行运作与发展,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才能造就莲花书院项目的成功,续写南香山的新时代篇章。

参考文献

[1] 马菁.以文化旅游为导向的历史城镇保护与利用研究.重庆大学,2010.

[2] 常青.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保护与利用设计实验.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3] 凌晓明.基于民俗建筑文化的湄洲岛妈祖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及景观构筑建议.华南理工大学,2010.

论文作者:陈煜彬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9

标签:;  ;  ;  ;  ;  ;  ;  ;  

文化旅游视角下的岭南地区古建筑重建与开发应用研究论文_陈煜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