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教育现代化的通行证--全国教育管理委员会第四次年会纪要_教育管理论文

管理:教育现代化的通行证--全国教育管理委员会第四次年会纪要_教育管理论文

管理:教育现代化的通行证——全国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第四届论文,年会论文,教育管理论文,专业委员会论文,通行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学校诞生那天起,教育管理便应运而生。但两千多年的中国教育发展史,关于教育管理的论述却寥寥无几。直至1902年,兴办洋务教育的清朝大臣张之洞在《筹定学堂章程》才涉及教育政策、法令的贯彻推行诸问题,算是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滥觞。民国时期高等教育专业始设“教育行政”课程,使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1949年后,“教育管理”课程仅作为《教育学》的一章,虽在1961年后高师重新开设了“学校管理与领导”课程,但也只维持了短短三年。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管理研究才枯木逢春,进入蓬勃发展时期。1991年,全国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目前,全国约有400多所高校设立教育管理专业,100多部教材、专著问世,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7月下旬,中国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在呼和浩特召开。40多位来自全国的学者专家围绕“面向21世纪: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主题,就“教育管理现代化”、“校长在学校管理现代化中的作用”、“教师管理现代化”、“中小学现代化管理与素质教育”等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会议期间,萧宗六、董祥智、吴秀娟、贺乐凡等知名学者为全区一千多名中小学教育管理人员举行了学术报告会,受到热烈欢迎。

管理是行动的哲学。管理现代化是一次全民的“智力革命”。社会变革、经济转型、科学技术极其强烈地冲击着教育领域,动摇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它必将带来教育管理的现代化

1983年,邓小平同志在“三个面向”的指示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任务。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将教育现代化纳入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

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必须要有教育管理的现代化。这已形成人们的共识。

管理现代化是一次全民的“智力革命”,它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意义,比之十五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对于西方文明的影响,将同样深远而毫不逊色。朱镕基同志早在1985年主编的《现代化管理》一书中所阐述的这一精辟见解对于教育管理现代化同样适用。

那么,什么是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呢?

华南师大赵敏副教授、江西教育学院胡小萍副教授分别作了如下阐述:“教育管理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新的教育技术和管理技术建构与新时期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教育管理模式的过程。”“教育管理现代化,是指教育管理活动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各方面发展变化的需要,在教育管理思想、体制、手段和方法等方面不断变革、创新和完善的过程。”

学校管理现代化,尤其是中小学管理现代化,是学者专家关注的主要课题之一。江苏教育学院阮承发副教授认为学校管理现代化应分三个层次:管理者观念的现代化是深层面。它虽涉及人的思想、意识,不涉及财物,但对学校管理现代化的影响力却最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组织制度的现代化是中层面。它规定着学校的隶属关系、机构设置、管理职责和权限划分等,是具有先进管理意识的人进行科学管理的载体,对学校管理现代化具有保障作用。管理技术装备现代化是表层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遥距通信、电脑和微电子的飞速发展,它强烈地动摇着传统教育的模式,改变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它能帮助管理者提高管理效率和效能。但它本身没有生命,需要具有现代管理观念的管理者去运用、操作,又必须以管理制度的规范化、程序化去支撑,才能发挥作用。只有这三个层面有机结合,才是真正的学校管理现代化。

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是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秩序的角度看,现代化就是法制化。华中师范大学董祥智教授就依法治校发表了以下看法:依法治校,就是在学校工作中信守法律至上的原则,依据宪法和法律法规确立的准则处理学校内部及外部关系,将学校管理制度化、法律化,从而成为学校教职工的意志和愿望的体现。依法治校是一种管理思想,将学校权力的运用置于法律原则的指导监督之下,不允许将个人权威凌驾于法律之上;依法治校是一种价值追求,提倡公正、民主,不以满足个人权欲为目的,而以体现教职工集体意志为标准;依法治校是一种方法,要将一切行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一些专家和学者呼吁:要进一步完备教育立法、执法、监督的法制系统,并使依法治教的观念深入人心,遵法、守法成为风尚。教育行政权的行使,要有法律授权,并有法定依据。

华南师大江月孙教授强调指出,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一定要和人本管理结合起来。因为学校管理主体、客体和目的都是人,它通过管理主体的人,对作为既是管理客体也是主体的人进行管理,最后达到培养人、发展人的目的。管理的核心是能动的人,管理的动力是人的主动积极性,因此,管理的现代化也是以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的。

在教育管理现代化的众多因素中,校长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什么是成功校长,如何做成功校长,这是教育管理现代化向中小学校长提出的一个崭新而富有时代意义的课题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

校长是学校的管理者。一个掌握了教育管理现代化“秘诀”的校长,一定是一位成功的校长。那么,如何办成功学校,做成功的校长呢?

上海教育学院吴秀娟教授,在研究了大批成功校长的实践和经验后,对成功的中小学校长的界定是:在为教育献身的责任感的支配下,能遵循规律,带动群体,进行创造性办学,把学校办成体现时代精神的,并获得显著成效的校长。

一名成功的校长,吴秀娟教授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四点:一是能以哲学和领导管理的视野审视学校教育,具有哲学的洞察力和科学的理论思维。能依靠哲学把握时代精神,走出种种彷徨和困惑,制定出适应社会发展,推进学校发展的办学方案,并能以创造性的劳动转化为办学的实践,又善于从学校的日常工作中看出本质,把握住教育和管理学校的规律,使学校与时代同步发展。二是能正确制定目标,坚定地去实现目标。由于目标是办学价值观的具体化和衡量成功的标准,为组织活动的专业化、信息沟通、权威形成及结构关系奠定基础。因此,通过目标能把大家的注意集中到实现目标的相关行为上。进行目标管理实行对每一个成员的定责授权,能使群众行为向着预定目标步步逼近。三是能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科学管理。重视学校中人的因素,深入研究学生、教工的行为规律,妥善协调各方面人际关系,调动学校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一个既有竞争、压力,又充满活力,团结合谐的群体。同时能大力开发学校教育资源,认真研究教育资源配置方式,通过民主管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效率和效能。四是能构筑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育人环境。既重视外部环境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因素,争取外界对学校的理解和支持。又要加强闭合,构建良好的内部环境,将学校的办学价值观内化在学校的物质层面、观念精神的层面和行为作风的层面上,形成富有特色和相对稳定的学校风格。

学者和专家们对我国当前近百万的中小学校长状况,表现出某些忧虑:这支庞大的管理队伍中,绝大多数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中很多人对“应试教育”那套管理方式得心应手,而对于教育管理现代化,无论是在思想观念上,还是在管理知识和能力方面,都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加强中小学校长的教育和培训,用现代管理科学知识武装他们,促使其转变观念、提高能力。同时,要尽快建立健全一套包括校长的培养、选拔、监督、考核、评价、奖惩等内容的制度和方法,形成有利于中小学校长成长的管理机制,促使我国中小学校长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实现教育管理现代化作好人才准备。

谁拥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谁就拥有高质量的教育。而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出自师资管理的现代化。面对教师管理专业化、终身化、民主化与法制化的世界发展趋势,我们应得到哪些启迪?

有人断言,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谁拥有知识,谁就拥有21世纪。教育如何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在实践的层面上,最终取决于是否有一支新型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因此,世界各国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管理越来越规范,培训与教育越来越重视,呈现专业化、终身化、民主化、法制化的发展趋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怎样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和作法,构建我们的教师管理的现代化呢?

上海师资培训中心高级教师王观凤,通过对现代化中小学教师管理的比较研究,提出四点看法:一是要重视教师职业要求的专业化。美国于80年代掀起教师专业化运动,随即波及许多国家。教师专业化在于以专业性的标准要求和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这就普遍要求教师有高度的职业道德,具有为教育奉献终身的精神,有适应时代需要的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富有创造性。通过对加强教师的培养,提高任用条件、严格考评制度,可以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而我国1986年后,尽管也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试行办法》,实行了《专业合格证书》制度,但由于经费紧缺,人事制度改革的滞后,缺乏激励机制等原因,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应借鉴各国的做法,设立机构,完善制度,严格管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二是提倡教师受教育的终身化。许多发达国家在教师的终生学习与继续教育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注重职前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内容上的前瞻性,同时取消教师资格的终身制,形成竞争上岗的激励机制。三是加强教师管理的法制化。在各国教育法律中,从教师的地位、待遇、任用条件、职责和义务、培养和进修、职称与考核等多方面进行了规定,我国教育立法工作起步较晚,虽对于我国教师管理走上规范化和法制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有关教师管理法律尚不健全,实施也不严格,这些问题亟需解决。四是着力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6年通过1983年修订向各成员国发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各国也通过立法确定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反映了国际社会重视教师地位和待遇的趋势。我国目前正想方设法提高教师待遇,但相对于我国颁发的《教育法》、《教师法》还有相当的距离,某些部门认识不够,政策不配套,落实不到位,造成教师地位和待遇有名无实。这些问题不解决,教师管理现代化恐怕终究只是一句口号而已。

中小学教育管理的现代化,要从素质教育的特点出发,加强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教学过程管理,构建学习主体参与管理和学习的新模式;尤其要加强中小学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中小学教育管理与素质教育,也是学者和专家们深入探讨的主要课题之一。湖南教育学院陈牛则副教授认为,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依据教育方针和教学计划,加强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教学过程管理。对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和课时要开足开齐,杜绝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的有悖于素质教育的行为。不能取消或者弱化其中一育,而要从各育的平等地位出发坚持全面性;其次,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点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要改革社会对学校、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特别是要构建学生主体参与管理和学习的基本模式:1、抓好学生参与一定事项的民主管理;2、转变工作职能,使班主任由班级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执行者成为设计者和指导者,强化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组织和执行职能;3、完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制度。通过由学生的自评、同学的互评和教师的总评等方式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4、在时间和空间上为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可能性。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课堂,组织学生主动、自觉、创造性地参加各种学科活动和兴趣活动,多设置活动课、模拟课,培养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

北京教育学院贺乐凡教授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视中小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对于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具有深远意义。因此,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要有机地渗透到德智体美劳各方面教育之中,贯穿于心理活动的全过程:在认识方面,引导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能较准确地认识和发现自己;在情感方面,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激励、自我调节,提高自控能力;在意志方面,引导学生自我监督、自我磨练,以提高战胜自己的能力;在行为习惯方面,引导学生自我计划、自我检查、自我修养,以提高学生自强能力,养成良好的自理习惯。中小学生自我管理应沿着自我管理计划、执行、检查、总结的程序,周而复始,螺旋式上升,使教育从一个层次向更新更高层次逐步发展。中小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的方法主要有6种:自学、自识、自控、自检、自理和自奖。

标签:;  ;  ;  ;  ;  ;  ;  

管理:教育现代化的通行证--全国教育管理委员会第四次年会纪要_教育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