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古村落改造工程设计研究——以广西六寮农庄建筑规划设计为例论文_莫军飞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0041

摘要:在古村落改造设计中,规划设计手法多样化,多见江南村落和北方村落的修复。对于桂北历史村落的研究甚少,本文旨在通过广西六寮农庄规划设计范例试图引入“村落场所精神”“载体修复”的概念进行创新性思考。从价值分析、空间肌理、村落场所、载体修复等各方面总结了历史古村落改造设计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历史古村落;价值分析;村落场所精神;载体修复;

一、历史古村落改造设计研究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飞速提高,优势资源及人才迅速向城市聚拢。形成城乡发展的差距明显,发展格局严重失衡,资本逐利的发展促使对历史村落文化的研究放在次要的位置。有些历史村落被大面积地破坏,或者盲目地改造,向城市看齐。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对历史村落的研究开始兴起,怎样保护历史村落的文化并通过市场运作使历史村落焕发新的活力。湖北保康县尧治河村以及深圳大水田古村都是近年历史古村落文化与发展结合的优秀案例。本次我将结合广西六寮农庄规划设计阐述相关分析路径及设计方法,以期对桂北古村落的保护规划有所探索。

二、广西六寮农庄建筑规划设计研究

1.六寮村概况: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安县浮石镇,村落中历史年代久远的土坯墙民居大部分已空置,村口零星布置了一些后建的二~三层砖混居住建筑。由于近现代的自发无序建设,破环了古村落的空间肌理。同时由于大多空置,使得古村落的民居年久失修,村北侧的古城墙遗址无人管理,损毁严重。古村落内有两眼涌泉,形成两支小水系,滋养了六寮村数百年。

2.设计任务中的主要难点:

a.寻找切入点:挖掘何种形式和内容,引领六寮村的发展。

b.载体修复:建筑年久失修,如何复原历史建筑原貌,新建民居融入整体风貌,让建筑重新诉说历史。

c.村落场所精神塑造:空间肌理混乱,如何梳理空间,让村落再次焕发场所精神。

3.设计路径及逻辑:

针对此项目,不能用常规思维,比如思考业态建筑形态等问题。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发现价值。我的设计路径及逻辑是:价值分析——核心价值——设计总体定位——场所塑造,载体修复

3.1首先我查阅了当地的地方志以及走访古村民居。从四个方面对村落的价值分析入手,得出村落的核心价值并以此确定此方案的设计总体定位,然后通过具体设计手法进行“村落场所精神”“载体修复”的研究。

a.自然人文背景:处于山环水抱的自然环境中,其山具有喀斯特地貌典型的“雄、奇、秀、幽”的特色。古城墙及古民居体现了悠久的历史,每一个古宅都有一段令人神往的故事。

b.古村风貌:现存古村落已有数百年历史,属于平地型汉族民居村落。建筑群落中,民居大部分为院落式,土墙黛瓦,三开间,山墙搁檩式构架,立面古朴大气,是桂北民居“活的博物馆”。

c.空间肌理:古村落民居主要分布于山脚下,根据地形自由排布,形态有机,街巷尺度窄但围合感强。公共空间主要位于群落周边。新建民居主要位于村落外部近国道。分布在主要道路两侧,布局较为随意混乱。

d.文化特质

武备文化:以“近山易防”为原则的民居选址。以“古城门、碉楼、瞭望台”为体

系的防御系统。以“厚墙、密檩,山墙连通”为体系的私宅防御系统。武备、防卫、

防匪,是整个古村落最重要的空间特色

农桑文化:以岩溶泉水的河流灌溉体系;500亩桑田、桑蚕为支柱产业;

3.2由以上分析,我得出该项目核心价值:

a .山水——建筑群体与禅意山林、岩溶涌泉相融合

整个古村落坐落在山脚下,让山林风景就在屋后,山林之中大面积的苔藓使空间禅意盎然。岩溶涌泉位于村落旁,成为村民重要的生活交流场所,成为村落的核心场所。在建筑单体的营造上,将传统的日常生活融于庭院之中,而在室内外空间过渡的环境之中,随处点缀着绿化,体现了传统健康生活对室内和自然的双重需求。

b.古韵——古村民居是乡土智慧的建筑表现

即使都是桂北民居,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长期演变的结果,是世世代代的六寮人经验的总结。随着物质舒适意识的传播,古村民居不断地改变着原有的形态,但一直不变的是它后面的精神力量和存在意志。载体的修复是要不断挖掘形式背后的逻辑,然后才能复原其历史面貌,让建筑诉说六寮村的历史。

c .田园——百亩桑田

桑蚕产业是当地的主要产业,主要景观和产业风貌展示需要体现桑蚕产业文化。

3.3由核心价值确定设计的总体定位:依托六寮的自然、人文资源,保持完整性、原真性,打造柳州最美的农庄古村落。以山水为基质,以历史为内质,以田园为特质。

3.4场所精神的塑造,载体修复

1)村落场所精神的塑造

村落的发展一定是保持或还原其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展示给游人以原生态的生活场景。必要的商业休闲设施的引入不能破坏原有人文生态,甚至将原住民全部移出而只留下空壳古村,舍本逐末,失去古村落的场所精神。每个村落都有其固有的精神气质,而这些都是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相关,并通过建筑,院落,水系的空间组合及村民的活动体现出来。村头的古树,村边的古城墙遗址,都是场所的象征,是村落场所精神的体现载体。对于这些载体,我们进行必要的复原和空间肌理的塑造,是我们进行古村落保护实际操作的核心之一。

由此我将六寮古村的功能区进行了合理分区:

a.荷塘风光体验区

利用现有水田,沿209国道设置百亩荷塘,形成一条特色绿道。成为第一道风景。

b.创意民居区

借鉴传统民居的材质和色彩、体量关系,对传统风貌进行现代演绎。

c.精品民宿及原住民生活区

历史就躺在那里,我需要挖掘每栋古屋的历史。梳理公共空间体系,形成舒适组团。给每一栋古屋寻找历史,并赋予它具有历史感的名字。我认为原住民也是人文景观以及村落精神的重要体现者,需要和民宿相间而设,而不是把他们简单地安置在别处,而且我们应保留当地桑蚕文化的适当设施和生产养殖空间。当然由于人道关怀,我们需要对原有居住设施进行改善升级,使其适宜长期居住。道路分级,用水系和路径分隔主要道路宽3.5-5m,可行驶电车;次要道路为内部道路,只能步行。外观维持古宅之简拙,室内环境和景观细节尽量精致,达到休闲度假顶级体验。

d.共享农场

打造百亩桑田,充分体现六寮的桑蚕产业特色,并将养蚕和采桑叶等融入现代共享农业的概念。

e.禅意山林区

恢复山林的自然野趣,点缀精致的细部景观,营造宁静有禅意的休闲山林。

2)载体修复

房屋以及古城墙,水系,道路等承载六寮村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最直接的体现者。对这些载体的修复不能盲目的加固修整,而是要考据和合理的修整。使形态充分体现当地特色,同时必要的功能进行适合现代生活的改造,提升生活品质。以下就建筑的修复举例阐述。

a. 对现状的调查:

•材料均为就地取材,色调接近自然;

•外墙下部多用石材,上部用土坯砖。

•屋顶为山墙搁檩,上直接铺瓦;

•风格古朴,较少多余装饰。

•在较大的宅院,外隔墙洞多做券洞

b. 整体色调控制策略:

整个村庄的建筑色调以土坯黄、香杉褐、奇石灰、中国黑为主色调。以白色和砖红为辅助色。

c. 古宅修整策略:修旧如旧,大拙小精

改造前:

•屋顶:大都为平屋顶,设栏杆或设琉璃瓦小披檐

•墙体:以瓷砖墙面、水泥墙面、红色砖墙面为主

•门窗:现代铝合金门窗

•地面:水泥地面为主;•排水:设有明沟排水

改造后:

•整体格局:拆除后期改建、搭建的墙体(材料再利用)。

•屋顶:根据可视原则,在局部加坡屋顶,可为双坡、单坡、反向坡等,形成丰富的界面层次。

•墙体:主体用稻草漆涂刷墙面,局部用白色涂料或仿古漆。使整体色调为黄色+青砖+白色。

•门窗:结合传统门窗样式,简化构件,形成新的门窗形式。

•构件:在檐下和挑板下增加构件和局部装饰,体现精致的细节。局部外立面用木质格栅包裹。

•地面:结合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利用植被和排水沟排水蓄水。

三、结语

历史古村落就像有生命力的有机体,她在人文和自然的历史中延续着自己的发展历程,参与其中的不仅有构成村落主体的建筑,水系,空间,树木,庭院等等,还有原住民的生产生活活动。一个完整的历史古村落改造设计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研究,对建筑风貌的载体修复以及对特定村落场所精神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做到了这些,历史古村落的生命才可延续并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何建忠. 新农村建设中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的问题与对策[J]. 老区建设,2008(21).

[2]刘红艳. 论贺州古村落文化资源保护的意义[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1).

[3]李和平.论历史环境中非物质意识形态遗产的保护[J].城市规划学刊,2006(2).

[4]刘沛林.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第一版)[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8.

论文作者:莫军飞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6

标签:;  ;  ;  ;  ;  ;  ;  ;  

历史古村落改造工程设计研究——以广西六寮农庄建筑规划设计为例论文_莫军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