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品社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引导及培养论文_徐天霞

谈品社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引导及培养论文_徐天霞

徐天霞 山东省沾化县泊头实验学校 256809

加强小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启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源头,是小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正像教育家顾明远所说的:“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要通过引导学生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和发现创新的能力。教学中,要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自由地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能对某些带有共性的看法或结论质疑,得出自己的结论。

一、课堂中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堂是小学生接受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的主要阵地。课堂上,教师要经常地诱导和启发小学生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并且使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问,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杨振宁教授讲,他的老师泰勒上课奇谈怪论多,错误也不少,常常是就多种多样的问题和学生研讨,启迪学生思维,有时争得面红耳赤,常常无法做出最后的结论。就是这种看似无序的不规范的教学,使学生得到了发展,获得了真传。究其原因,与强化问题意识无不关系,问题激活了学生思维。小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它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注重“存疑”,把问号装进学生的脑子里,进而让思想在学生脑子中产生出来。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经常表现出疑惑、惊奇和探究的欲望,使小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的思维之中,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杜威认为:“知识决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它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一部分,既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它始终有待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如同人们始终会遇到新的、不明确的、困难的情境一样。”可见,探究是包括学生学习在内的一切活动的本质属性。探究赋予学习者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者通过独立、深入地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雪球越滚越大,使探索更广泛、更深入。从问题开始,由解决问题再到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使整个学习过程在探索中获得了发展。

二、让学生在体验中提出问题

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该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要发展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根据已有的经验直接领悟事物的本质并迅速做出判断的思维。直觉思维浓缩了思维的信息加工过程,敏锐洞察客观事物的本质,直接理解和判断,是认识的顿悟和灵感的迸发,被认为是创造性思维的指路标。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做出直觉思维的示范,如大胆假设、猜想,让学生感到直觉思维的重要性,并模仿这种方法;其次要尽可能多运用启发式教学,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探索热情,有效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就提出,最好的阅读方法是猜读法。特级教师魏书生也喜欢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运用猜测、尝试的方法解决不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却比较容易发现毛病。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思想碰撞、组际交流来解决。一石激起千重浪,引导学生讨论体味主题思想,很多学生能从质疑中捕捉到思想火花,从与同学的讨论中吸收新的思想,提出自己新的判断。有的学生认为,不能凭经验办事,不能戴有色眼镜看人;有的学生从病由轻到重到不治而亡的教训中得出了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启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

三、培养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品德与社会课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在具体情境中产生的问题,是真实而鲜活的问题,有别于教师闭门造车杜撰出来的“伪问题”。情境由于具有现实感,还易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强大的动力。例如我们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插入一些鲜活的问题:“死海为什么不死”、“探测气球升空的奥秘”、“从人的影子长短判断地处哪个温度带”、“探索地球的形状与大小”等等,让学生对这些问题思考探究、发表意见。这些作业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同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又需要学生调动自己的一切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任何一个真正的问题都包括:起点,即已知条件;目标,即人们所期望得到的结果;障碍,即阻断起点与目标之间的因素。其中,障碍是问题解决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有些问题障碍简单直接,学生可以轻易解决;但大多数障碍非常隐蔽而且曲折,教师就必须通过搭设阶梯、降低坡度的方法使学生能够逐渐通过起点状态一步一步地走向目标,最终解决问题。

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并在发现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必将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论文作者:徐天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4年3月总第11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3

标签:;  ;  ;  ;  ;  ;  ;  ;  

谈品社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引导及培养论文_徐天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