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创新优势与我国中小企业集群效率的提高_产业集群论文

产业集群创新优势与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效率改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与我论文,小企业论文,集群论文,国中论文,产业集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产业集群创新优势的理论发展

国外主流的产业集群创新优势理论研究主要有四大派别,即马歇尔(A.Marshall)的外部经济理论、韦伯(A.Weber)与巴顿(K.J.Button)的集聚经济理论、欧洲区域创新环境研究小组(GREMI)的创新环境理论以及波特(M.E.Porter)的新竞争经济理论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集群的创新优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1.外部经济理论

马歇尔(A.Marshall,1890)在《经济学原理》中较早地进行了小企业群落的研究。他(1920)在探讨外部经济时发现,产业集群与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之间关系密切,并指出专业性工业产生集聚的原因在于可以获得外部经济提供的好处,包括提供协同创新的环境、共享专业化劳动力市场和辅助工业的服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方便域内顾客等。外部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是“发现了一种产生聚集的‘空气’——协同创新的环境”。

2.集聚经济理论

韦伯(A.Weber,1909)从工业区位论的角度对企业集群进行了深入研究,首次提出了集聚经济的概念,探讨了产业集聚的因素,量化了集聚形成的规则。另一位区位经济学家巴顿(K.J.Button,1976)在企业集群理论研究中的独到之处在于讨论了企业集群与创新的关系:①企业地理上的集中必然会带来竞争,而竞争促进创新。②地理上的集中本身就有助于商品制造者,供给者与顾客之间产生一种更为自由的信息传播,相当数量的创新正是由于顾客需要和解决供给问题而产生的结果。③集中地优越的通讯工具加快了域内企业采纳创新成果的速度。这样,巴顿把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3.创新环境与创新网络理论

欧洲区域创新环境研究小组提出了环境创新的概念。他们把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同创新活动联系到一起,强调域内创新主体的集体效率和创新行为的协同作用,认为企业集聚可使群内企业共享单个企业无法实现的大规模生产、辅助产业的专业化服务,专业化机构创造以及企业组织创新的好处。之所以创新厂商集聚在特定区域而又保持了各自运行的独立性,是因为区内良好的创新环境物质的存在。而创新网络理论则更注重集群内企业之间、企业与相关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正是这些中小企业相互之间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沟通与接触,才形成了有效的创新网络,从而使企业内部产生了一种内生的创新力,推动着集群创新的不断发展。

4.新竞争经济理论

波特(Michael.E.Porter,1994)认为产业集群更多地发端于一两家具有创新性的企业,他们刺激集群区内许多其他企业的成长,如美国的MCI与AOL(美国在线)带动的华盛顿电信业集群。他(1998)在解释为什么企业集群对竞争优势至关重要的原因时,对集群创新做了较详细的阐述,认为:企业集群能够提高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并日益成为创新的中心。企业之间的持续联系有助于企业通过相互学习来改进技术、机器及部件的适用性,以及服务及市场观念,激发创新思维;企业集群的柔韧性和迅速反应能力有助于企业抓住市场机会并采取创新行动,使本地供应商及合作者也卷入到创新之中;另外,发生在企业集群内的竞争压力、潜在压力和持续比较等也构成了企业集群的创新优势。

二、我国产业集群创新优势的缺失对中小企业集群效率的影响

自1991年来,我国先后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数十个省级开发区。2000年,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总产值为1779.6亿元,出口创汇185.8亿美元,还出现了自知识产权、著名品牌及规模效应明显的企业和集团公司;同时,中小企业集群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尤其是在浙江、广东、江苏南部等地已初见雏形。但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难以满足产业集群生成的条件:资金缺乏、劳动力与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动不自由,市场供给不充分,市场格局基本上是地区性的,很难维持高度的产业集聚,地区经济制度虽不反对产业集群,但政府干预过多等。因而,我国产业集群的总体发展并不令人满意,发展的速度较慢、规模也上不去。究其原因,现有的产业集群成长过程中的创新优势的缺失是造成我国中小企业集群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产业集群是一种产业组织形式,其创新优势的发挥要通过国家宏观环境、集群和群内企业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来实现。为了便于说明问题,笔者根据集群成长的相关理论,建立了我国中小企业集群成长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维度构架(见图1),并在此基础上,从三个层次对我国产业集群创新优势的缺失进行深入分析。

图1 中小企业集群成长的三维度分析构架

1.宏观维度:产业集群国家层次的创新优势缺失

(1)产业结构趋同,缺乏统一的产业布局和规划。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集群仍然维系着上个世纪80年代的技术含量不高、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状况。由于不是根据市场需求、地区文化等条件,而是根据国家即期出台的产业政策、会议精神为了“建区”而建区,争相发展一般性的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项目,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开发区、高新区、集群区的产业结构趋同,再加上缺乏合理的分工协作,“小而全”,使很多群内企业丧失了创新空间和活力。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地区优惠政策差距缩小,增加了企业的区间流动,导致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

(2)产业政策、制度缺陷,产业集群创新环境缺乏。政府在科技园区扶植上,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主要向区域倾斜,而很少投向优势产业和技术,区内企业与地方机构关联不强,外资引进“来者不拒”,重视招商引资的行政业绩而忽视引进项目的区内配套、带动能力,产业关联效应不明显;基础设施、教育、法律等公共物品和信息、技术、声誉等准公共物品的投资建设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因而群内企业不可能大量投入,但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另外,政府的行政干预过多且应有服务不到位,使企业生产活力不强,无法嵌入全国乃至全球价值链中去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产业集群内缺乏良好的创新环境。

2.中观维度:产业集群层次的创新优势缺失

(1)产业关联度低,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协同创新网络不完备。产业集群内的相关产业活动应通过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来提高产业组织效率。我国中小企业集群产业关联度低,互补性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不充分,尤其是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业务关联更少,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的集体效率和规模经济效益,缺乏集群应有的社会植根性,从而难以形成协同创新网络环境,集群的整体效率得不到提高。

(2)集群成长因子条件短缺,影响集群持续创新能力的提高。尽管我国产业集群吸引了大量人才,但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和管理等因素的限制,高层次的专业化人才极为欠缺,加之专业化的中间品投入商少,政府和行业协会对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提供不足,产品多样化水平低,且因片面追求价格竞争优势而导致产品质量不过硬,以及信息服务滞后、网络效应不明显等,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创新能力的发挥,阻碍了集群持续、潜在的创新能力挖掘,使得我国中小企业集群不能以创新为中心推动发展。

(3)创新媒介服务不足,区内支持性产业发展不健全。中介组织是中小企业集群运行的支持系统。高效的中介组织的介入,有利于中小企业集群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目前我国集群区内的中介组织建设严重滞后,且不少是作为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而建立起来的。在激烈市场竞争条件下,诸如金融、保险机构、专业律师、会计师事务所、创业咨询、专业人才培训等中介组织严重不足,从而对集群的良性代谢和创新优势的发挥造成很大的影响。另外,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区内的住房、生活服务、交通电讯等支持性服务产业、互补性产业建设不足,也对集群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如昆明花卉产业的发展,受制于火车、飞机等运输产业无法供给,使花卉产业的集群效果极不理想。

(4)集群科技创新机制缺乏,科技成果和企业生产结合不充分。科研机构是技术创新与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集群持续创新能力的重要技术外溢来源。只有科研成果、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注入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去,才能使企业生产具有持续的创新活力,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集群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中小企业集群中“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机制严重缺乏,除中关村等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结合较好外,普遍缺乏合作氛围或合作的项目投资较小,不利于创新优势的发挥和整体效率的提高。

3.微观维度:产业集群内企业层次的创新优势缺失

(1)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文化。产业集群本身就是一个孵化器,而企业家冒险精神,创业精神在这个大的孵化器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创建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前两个阶段。我国产业集群中的大多数企业是由中小型民营企业、家族企业组成的,往往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重要岗位上基本上是自己的亲属或亲信,排挤“外人”管理,无法调动大量资金投入创新项目,更不能形成鼓励冒险、创新而容忍失败的企业文化。企业基本上保持初建模式,生产效率难以有实质性的提高。

(2)缺少联合行动的主动性,竞争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集群内的企业缺乏地缘优势上的主动联合行动,宁愿“搞单干”,也不愿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导致一些关键性的零部件或相关服务不从区内购买而不远万里从国外进口;同时,市场竞争不是促进了创新,而是增加了区内企业的相互博弈和同行业的恶性竞争,如片面追求短期利润和价格优势而造假蒙骗、偷工减料、信用低下,并力图压制新企业的进入等,湖南邵东产业集群的名存实亡就是例证。这样,群内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不能通过相互学习来改进技术,进而提高整个集群的效率。

(3)内部管理和风险机制不健全。区内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不足、技术更新慢、管理人员素质低以及区内风险机制的不健全、风险规避困难等等,都会影响到企业集群的效率。

三、产业集群创新优势下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效率改进

1.政府层次:调整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创造良好的产业集群创新环境

政府产业政策应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地区产业特点和区位条件,突出创新优势在中小企业集群区内的推动作用,积极引导、规范竞争、促进合作。

(1)明确政府职能,地方政府的工作要以维护集群企业良好市场竞争、技术创新环境为重点,避免行政干预企业的市场化正常运行;制定专门的产业集群政策,在技术创新、土地管理、决策咨询、融资担保、人才培养、国际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而且,对集群的优惠政策要有明确的政策导向,从原来的向区域倾斜调整到向技术和创新倾斜上,同时外资的引进也必须与集群区域的产业具有关联性。

(2)优化集群的产业结构,使其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创新型、技术型、特色型集群过渡,积极引导处于创建期的集群的技术创新趋向,不断促进成长期、成熟期企业集群的升级改造和技术进步;还要鼓励企业创新,为集群内大企业的垂直分离形成专业化衍生企业提供政策条件;积极进行集群内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公用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机构等公共物品建设和信息、技术、经验等准公共物品的传播,培养高级资源要素,优化集群结构。

(3)鼓励专业化人才、劳动力的异地转移,办好各种形式的人才市场;引入风险保障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等。另外,促进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之间的合作,可以提高集体效应和集体行为能力,从而促进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分工合作。

2.集群层次:强化产业关联,培育中介机构,营造企业间的协同创新网络

(1)推进企业关联与协同创新。群内企业对于集群整体竞争优势的依赖和寻求各自发展的内外压力,使它们之间处于不断的竞合博弈之中,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竞合关系。企业关联可以推动企业间的相互学习、互补联动,而协同分工则可以创造出远高于资本成本的收益。因而,集群内的企业间应充分利用协同的四种形式,即资源或业务行为共享、营销与研发的扩散效益、企业相似性和企业形象共享,强化集群生产体系的专业化分工和配套协作,加强集群企业的协作关联意识。另外,大企业亦应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市场成长条件,从内部垂直分离出专业化衍生企业、自助机构,并积极开展与群内中小企业之间的转包合作业务,促进两类企业在群内的良性对称或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的发展。

(2)培育专业化中介机构。中介机构是实现产业集群创新优势的助推器,可使群内企业获得资源共享、专业化服务等区域集聚效应带来的好处。中介机构可以提供专业化的金融、保险、法律、商业,投资决策、创业咨询、外贸与企业并购等方面的服务,如专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内中介机构建设,关键在于中介组织自身业务水平和技术能力的提高。同时,还要注意消除对私营、民营中介组织的歧视,规范民营中介公司的业务行为,营造公开透明的法律环境。

(3)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机制。集群内企业在首先强调自身技术进步的同时,还应积极开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技术创新始发性来源的合作,充分利用科研机构的高智力优势,把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通过协议合作的方式由这些专门机构加以解决,从而引进了创新活力,节约了企业成本。

3.企业层次:引进创新机制,培育企业家精神,推进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发展

持续创新能力是产业集群的生命力,是保持企业集群经济优势的一个持续性动力。技术创新停滞或技术断层,必然对企业集群生命力构成威胁。

(1)企业家精神。我国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大多数是民营中小型企业,因而在其创新机制的构建中,企业家精神尤其是核心领导人的创业精神,对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创新机制和学习能力。群内企业应积极建立员工学习机制,营造企业内部学习氛围,培养员工的创新思维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学习能力等,充分调动员工潜力,从而提高整个集群的运营效率。

(3)技术进步。鼓励群内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推动企业实施高端市场战略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从而提升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和集群内企业的整体效率。

标签:;  ;  ;  ;  

产业集群创新优势与我国中小企业集群效率的提高_产业集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