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多项技术联合应用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体会论文_周理超

磁共振多项技术联合应用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体会论文_周理超

长沙市中心医院 410004

【摘 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多项技术联合应用于乳腺癌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6年3月57例乳腺癌患者,对所有患者行T1WI、抑脂T2WI、动态增强、弥散加权成像进行扫描,然后评价上述诊断方法对乳腺癌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经过分析,57例患者中,共有64个病灶,其中良性病灶占31.25%(20/64),恶性病灶占68.75%(44/64)。经过诊断,ADC阈值为1.21×10-3mm2/s,良性病变患者的ADC值为(1.41±0.43)×10-3mm2/s。恶性病变患者的阈值为(1.01±0.23)×10-3mm2/s,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中,采取磁共振多项技术对患者乳腺良性和恶性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适合广泛推广。

【关键词】磁共振;乳腺;弥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

近年来乳腺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尤其是乳腺癌,而且乳腺癌的发病人群具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磁共振是一种具有较多优点的影像学诊断仪器,其软组织对比度良好、能够发现常规影像检查中难以发现的乳腺疾病,而且能够很好地显示患者术前病变位置、范围、性质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等,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意义[1]。本文以我院57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磁共振多项技术联合进行乳腺癌良恶性病变的诊断,观察其诊断结果,报告见下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到我院就诊的57例乳腺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4年4月至2016年3月,患者年龄最小的21岁,最大的67岁,平均年龄为(44.37±3.59)岁,57例患者中,经病理诊断,共有病灶64个,其中良性病灶20个(31.25%)、恶性病灶44个(68.75%)。

1.2 方法

采用Philips 3.0T超导MRI进行扫描诊断,采取双乳横轴位快速梯度回波T1WI扫描,T2WI采用横轴位以及矢状位脂肪抑制的短时翻转恢复序列扫描,弥散加权成像采用单次激发自选平面回波序列扫描。所有患者均采取动态增强扫描,采用0.2mmo/kg的钆喷酸葡胺注射液进行横轴位动态增强扫描,然后静脉注入10ml的生理盐水,在注药前,先对蒙片进行扫描,高压注射器注入对比剂后同时扫描,每期扫描67s,共扫描8期。

扫描所得图像中,肿块位置清晰可辨,而且可测量肿块大小,在弥散加权成像所得图像上,测量ADC值,在MRI动态增强扫描所得图像上,描绘形成时间和信号强度曲线[2]。

1.3 诊断标准

良性病灶诊断标准:病灶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恶性病变诊断标准:病灶呈不规则的毛刺,边界模糊,且有凹陷状况,腋窝淋巴重大。

参考BI-RADS系统对患者的病灶性质进行评价,对ADC值进行诊断,从而得到AC值的诊断阈值,当ADC值<阈值时,则可诊断为恶性病灶,若ADC值>阈值,则可诊断为良性病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对患者的病灶进行评分,1分表示诊断为恶性,0分表示诊断为良性。若最终评分≥5分,则表示诊断结果为恶性。

1.4统计学处理

文中所有数据均录入SPSS20.0软件处理,良性病变患者及恶性病变患者的ADC值用( )表示,采用t检验,当P<0.05,表示良性病变患者及恶性病变患者的ADC值对比,存在显著差异。

2 结果

良性病变的ADC值为(1.41±0.43)×10-3mm2/s,恶性病变的ADC值为(1.01±0.23)×10-3mm2/s,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经过分析得出,ADC诊断阈值为1.21×10-3mm2/s,将诊断结果进行分析,诊断结果为良性时,ADC值<1.21×10-3mm2/s;诊断结果为恶性时,ADC值>1.21×10-3mm2/s。

3 讨论

在对乳腺癌患者的诊断中,采取常规MRI诊断能够对患者病灶形态、信号强度以及内部结构准确显示出来,而采取动态增强MRI对乳腺癌患者进行诊断时,能够通过对比剂将增值状态的肿瘤间接地反映出来[3]。在对乳腺癌患者的诊断中,将动态增强扫描与时间-信号的强度相结合,能够更容易检出患者的病灶所在,部分病灶的病变虽然存在一定的临床症状,但是若采取常规MRI影像进行检查,其检出的可能性较低,或无法准确定性,而采用动态增强扫描能够做出正确的诊断[4]。

在采用常规MRI扫描成像时,弥散加权成像的空间分辨率较低,而动态增强扫描所得的解剖图像明显具有更高的质量,而且在扩散加权图像上,能够观察到患者的某些腺体组织,因此在临床诊断乳腺癌患者中,应将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强化的部位与ADC值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对患者的诊断效果[5]。

本文中57例患者中有64个病灶,其中良性病灶和恶性病灶分别占31.25%和68.75%,经过诊断分析后,ADC诊断阈值为1.21×10-3mm2/s,其中良性病变患者的ADC值为(1.41±0.43)×10-3mm2/s,恶性病变患者的ADC值为(1.01±0.23)×10-3mm2/s,两组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综上所述,采用磁共振多项技术联合应用于乳腺良恶性病变患者的诊断中,能够对患者乳腺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进行准确的诊断,临床诊断价值较高,适合广泛推广并借鉴。

参考文献:

[1] 李维,宋玉印,徐秀月等.磁共振多技术联合应用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11):20-22.

[2] 李维,周旭洋,张文武等.磁共振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8):22-22,23.

[3] 王开香,邢伟,俞胜男等.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鉴别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1,17(4):323-326.

[4] 张东坡,李优伟,毛磊等.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5):66-70.

[5] 白伟,陈自谦,叶友强等.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J].临床军医杂志,2011,39(2):272-274.

论文作者:周理超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8

标签:;  ;  ;  ;  ;  ;  ;  ;  

磁共振多项技术联合应用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体会论文_周理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