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学报质量管理的几点思考_大学论文

关于高校学报质量管理的几点思考_大学论文

关于高校学报质量管理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报论文,质量管理论文,几点思考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高等学校学报的根本出路在于走向社会,实现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主动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以此征得社会有关组织的支持。学报的生命力在于办出特色,唤起社会的需要,赢得越来越多的读者。学报的质量最终取决于作者的队伍构成和编辑人员的敬业精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精神产品的商业化,有力地冲击着高等学校学报的办刊方向,使高等学校的学报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个时期来,学报同仁普遍感到稿源不足,来稿的质量也有所下降,这使学报的质量受到威胁;学报编辑人员受市场经济的诱惑,人生价值取向发生变异,对过去那种甘为别人作嫁、在默默审阅别人的稿件中付出青春的人梯生涯开始感到厌倦,这更使学报的质量蒙受着内伤;办刊经费的日渐拮据,造成了稿费低廉,减弱了对作者的引力,同时也使编辑过分清贫,一些人不得已而另有他鹜,这使学报几乎陷入了困境。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如何保持并进一步提高学报的质量,打开高校学报办刊的新局面,使高校学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确是我们学报同仁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就此,笔者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以就教于大方。

一、学报应冲出高等学校的围墙,走向社会,实现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结合。高等学校的学报是综合性的理论刊物,它的产生和存在是基于高等学校自身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这也是我们常谈的学报要为教学、科研服务。又因为一个学校的学报水平是这所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所以大部分高校又都坚持以发排内稿为主的原则,这就自然地形成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这种自我封闭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特别是象我们这样的地方院校,这种自我封闭的弊端就越来越显得突出。如一些质量较差的内稿因比例要求而优先发排,一些质量较高的外稿不得不暂时让一让,有时则因近期排不上而不得不忍痛割爱。高等文科院校由于学科齐全,各学科在学报上都要占有一席之地,这就又形成学报内容的多学科性,面面俱到而又面面平常,平分秋色必然突出不了重点,也必然办不出特色。学报的内容强调为教学、科研服务,而高校文科的教学、科研又长期存在着脱离社会实践的倾向,这也就使学报与空前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特别是同市场经济的大潮若即若离,在主战场的外围徘徊,从而造成一种读者越来越少的冷清局面。由此而来的便是学报与商业色彩的绝缘,我们许多学报虽有登载广告的商业许可,但是由于订户与市场大潮的隔绝,学报的大好封面,连广告也拉不来,不得不抱个金碗没饭吃。学报办刊的路子越来越窄,学院气派与火热的现实反差太大。我们要么继续这么冷冷清清地抱残守缺;要么就解放思想,冲出高校的围墙,从自我封闭的状态中走出来,实现与社会发展实践的结合,走出一条新路子。

学报办刊与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这里有两重意思:一重意思是学报办刊人员主动走出校门组稿,进入社会,主动配合地方上的经济建设,参与重大社会问题的讨论,真正有助于国家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征得地方党政领导机关和有关企事业单位的支持与帮助,借以争取赞助和扩大发行,使办刊经费的紧张局面得以缓解;另一重意思是引导校内作者关心经济建设的实践,引进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发挥高校知识密集的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出谋献策,把为教学、科研服务同为经济建设服务结合起来。这是一条坎坷之路,但从长远看,高校学报的真正出路可能就在于此。

二、尊重作者,建立友谊,调动作者的积极性,扩大稿源,提高稿件的质量。作者是刊物的生命源。编辑工作是以作者的劳动成果为处理对象的,编辑人员的才华在鉴别与处理稿件中展现,但不可能越俎代庖,因此,编辑人员劳动成果质量的高低,在本质上决定于作者所提供的稿件的质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形象说明着编辑与作者之间的依存关系。正因为这样,学报的编辑人员就不能不在感情上把向本刊投稿的作者尊为上宾,并通过工作联系和情感沟通与越来越多的作者建立起友谊。对越来越多的年轻作者,编辑则更应以满腔的热情去扶植他们,可能的话,也可有意地帮助他们在研究与写作上有所提高。如有的编辑对作者的稿子有所删削、调动,或在文字上有所润色、加工,而在同作者见面或通信时,则开诚布公地予以研讨、切磋,这对于增进同作者的友谊,达到共同提高是很有意义的。

我们现在面对的作者群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学有所成,根基雄厚,治学态度严谨的中年教师和科研人员,其中也包括扎实做学问的青年教师,他们的文章厚积薄发,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这是我们学报作者队伍的中坚;另一类是功成名就的老教师和科研人员,他们曾经是学报作者群的骨干,但由于年事日高,已经退休或临近退休,自己在人生之路上大都认为已无所求,所以也大多辍笔罢耕,编辑部收到他们的稿子也就日见其少,这是近年来质量较高的稿件数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再一种情况是相当多的作者为着晋级评职的需要,临文草草急就,缺乏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材料积累,有时甚至是很好的题目,但因急功近利,结果也只能是平庸之作。这种“等米下锅”的作者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他们有的人甚至想方设法与编辑拉关系,企图“多蒙关照”,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专业技术人员除此无别的路可走。但这种情况却给学报事业造成了困难。学报编辑一手托两家,一方面是学报,一方面是作者。无原则的迁就作者,学报的质量就失去保证,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只顾及学报的质量,大批的稿子就要退回,直接的后果是编辑难以做人而多方树敌。没办法,只好在两者之间折衷,质量降低些,稿子放宽些,矛盾缓和些,求得一个消停的日子过。这样一来,学报也就平平淡淡消磨了生机。

我们如何走出困境?我以为对学报作者群的中坚力量无疑要政策倾斜,他们的文章凡质量上乘者,及时发表;对那些老一代专家学者,主动登门拜访,请不吝赐稿;对那些多为急就章的作者,要多理解,多解释,更重要的是多帮助,就文论文,提出具体修改意见,一方面促其提高,另一方面为其文章的发表创造条件,使他们感到编辑人员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实践证明这样做,就有可能在学报的周围团结起越来越多的作者,并在作者提高的过程中实现刊物质量的提高。

三、办刊与教学、科研结合,有计划地组织专栏,每期在学科上有所侧重,办出特色。长期以来,学报作为一个独立的业务部门,不经常与教学单位联系;教学单位也无求于学报,二者关系松散。实际上,学报与教学、科研单位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学报的作者群是由教学、科研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构成的,离开了教学、科研单位的支持,学报就失去了生命源;教学、科研单位的研究成果需要靠学报发表,离开了学报,教学、科研单位的成果失去了发表的园地,这二者本来就是一种依存关系,过去那种互不相关的状态是不正常的。我们搞了两年试验,把学报办刊同教学单位的科研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具体做法是系里科学研究活动的成果由系专家小组向学报推荐,以此作为对学报的支持;学报则以专栏发表的形式推动教学单位的科研活动。试验的结果是好的,系里的科研活动增大了吸引力,调动了广大教师科研的积极性;而系里成批地推荐稿子,又有力地支持了学报,扩大了稿源。由于系里推荐稿件是经过系里学术报告会筛选的,一般质量较高,这又促进了学报稿件质量的提高。

办刊与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带来的效应有以下三点:

1.学报由原来各期凑稿,逐渐转向有计划地组稿,变办刊无主题转向每期有所侧重,形成一定的专业主题,以专栏的形式发排,开始出现办刊的特色。由于不同专业有了计划性发排,这使各类专业人员有计划地选题撰文,急就章明显减少了。再加上稿件由系里推荐,且有学术报告会的形式促其与听众见面,作者又不得不倍加慎重,对稿件细加斟酌,结果促进了稿件质量的提高。这是我们所追求的主要效应。实践证明,效果是好的。松辽学刊(社科版)自1992年实行专栏组稿以来,所发稿件的国内摘登复印率在逐年提高,1992年为年发稿量的17%,1993年为30%。当作者的文章被国内文摘刊物摘登复印时,他们欣欣然向编辑通报,我们也为他们高兴,更为他们为本刊争得荣誉而深表谢意。

2.由于学报提供了发表阵地,有力地推动了系里的科研活动的开展,密切了学报同教学单位的关系。自有计划地组建专栏以来,系里负责科研工作的领导同志主动同编辑部商议工作的机会多起来了。系里根据学报组稿的意图,及早部署科研计划,公布学术报告会时间,使专业人员从容开展科研活动,以保证稿件的质量。两年以来,一般都能按计划实现组稿任务,保证了稿源和刊期。

3.组成专栏,集中反映某一专业的当前的学术水平,有利于学科间的信息沟通,也有利于扩大学校的影响,学报开始形成特色。学报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理论刊物,意在反映本校各学科的学术水平,但是由于长期发稿无主题,有什么发什么,所以始终是处于发稿分散的状态,不能在一定时期内反映某学科研究的基本水平。在计划组稿,进行专题发排以后,情况有了变化,一个专业的一批有质量的稿件在一期刊物中以专栏形式发出后,无论是校内的领导和读者,还是外校的同行或读者,阅完本专栏的文章,便可对该专业一个时期来的学术研究和其达到的水平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足以做出一个基本的评价。这无论是对于校际交流,还是在对学校的宣传方面,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发扬编辑“甘做嫁衣”的敬业精神,仍然是提高刊物质量的基本保证。编辑是一项良心活,就看自己取什么态度、立什么标准了。如果是应付差事,敷衍塞责,那就会来稿照登,不费心,不费力,当一名甩手编辑,这自然清闲自在;如果再借发稿权为个人谋一点私利,这也可算一桩美差,然而,这样可就苦了刊物,而且这样的编辑也是做不长的。如果是以办刊为己任,每篇稿都追求尽善尽美,一切都要个好,这就要审读认真,加工细致,版面设计力求精美,校对追求准确无误。编辑之余,还要登门拜访,向专家征稿,那可就要繁忙劳累,工作永远做不完了。可也就只有这第二种态度,才培育了多少匡才济世的报刊,成就了多少业绩卓著的编辑家。那些名垂史册的报刊和名见经传的编辑家同样为人类的文化事业做出了极其宝贵的贡献。

然而,编辑工作毕竟是默默无闻的,在他们的辛勤汗水浇灌下,一篇篇文章,一部部著作以其精美的印刷品形式问世了,一批批的学者、专家成名了,而编辑仍在默默无闻的工作,他们真正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这种工作确实需要无私的奉献,确实需要不计个人得失。我们的前辈正是这样的走过来了。但是,在今天市场经济大潮涌来的时候,在专业技术人员靠科研成果晋级提升的时候,在他们默默贡献而不一定得到重视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失去了平衡,他们开始怀疑自身价值的存在。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大部分编辑人员本来就是素质较高的专业人员,他们在其他专业岗位上同样可以科研硕果累累,只是由于他们从事了编辑事业,才不得不以大部分精力从事这默默无闻的劳动。当编辑人员由于心理不平衡而另有他务时,编辑的质量就面临着威胁,这确实是我们正在面对的现实。制定政策,稳定编辑队伍,继续发扬编辑人员甘心“为人做嫁”的敬业精神,仍是确保刊物质量的关键一环。

领导重视与政策保证是提高编辑队伍素质的根本保证。所谓领导重视,是领导应把编辑同其他专业人员同等看待,改变那种“编辑谁都能干”的偏见。编辑工作不仅是跑印刷厂,打包发行等事务工作,更重要的是对稿件的审读与加工,版式的设计与安排,这其中需要的功底自然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只有干过编辑的人才是体会最深的。政治水平、生活阅历、知识基础、写作能力,无一不需要具有较高的水平。印刷成品的版权归作者所有,但翻开底稿,从文字到标点又留下了编辑多少细心的手迹。至于那些因编辑的点睛之笔而使文章增色的事例,那无不是编辑才华的显现。要办出高水平的刊物,需要有高水平的编辑,这是领导干部在配备编辑人员时应首先想到的。

所谓政策保证,是指对编辑人员的一切福利待遇应同其他专业人员同等对待,对其学术水平与科研成果的考核,应同其编辑成果挂钩,从而给编辑人员以有利于刊物质量提高的导向,使他们凭自己工作的特点去平等地参加竞争。不然的话,他们为了自身应得的利益,便会在个人的科研上给予过多的投入,由此而给予出版物造成的内伤,同样也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的。

编辑工作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永远是一项功在千秋的神圣事业。我们在阅读别人编辑的书刊时,依稀看见了这些书刊的背后曾为它的问世而伏案劳作的编辑的身影;我们在阅读自己印出的书刊时,也经常情不自禁地回味在编辑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苦恼与欢乐。服装设计师看着台上五彩缤纷的服装模特表演,他心中会涌起生活的满足,我们做为编辑人员,当看到自己编辑的刊物给人们以有益的精神享受时,也同样会在内心漾出会心的微笑的。

标签:;  

关于高校学报质量管理的几点思考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