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的实证分析论文

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的实证分析论文

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的实证分析

王姗姗

(伊犁师范大学 新疆 伊宁 835000)

摘 要: 在定性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的基础上,定量分析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结果表表明:新疆农民家庭经营性纯收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量的关联度最大达到0.882;在新疆人口快速增加及低转移的情况下,城镇化响应程度越来越强;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转移数量较大,成为新疆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渠道;新疆经济对农业的依赖性还是很大。基于此分析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差异的成因,为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政策参考。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新疆

一、引言

实现农民增收、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就是“三农”问题,要解决“三农”问题,实质办法就还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镇与农村之间的要素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目前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不高等因素,阻碍了劳动力的转移,剩余数量多,尤其是民族聚集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比重较大。故研究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这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剩余劳动力最早由Thirlwall(1999)提出,区分为静态剩余和动态剩余。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拉尼斯和费景汉(1989)提出人口流动模型,并对刘易斯模型的不足进行了修正和扩展,他们提出人口增长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阻碍,确立“临界最小努力”的概念和准则,扩大了剩余劳动力的范畴。美国经济学家Todaro M P(1991)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不仅取决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还取决于城市就业率和失业率。我国最早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申靖(2008)首先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计算农业实际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再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农村劳动力资源(在劳动年龄内)-农业实际需要的劳动力数量,计算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郭春梅(2010)提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积极作用。在现有研究成果中,对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影响因素分析不够深入,以上文献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关于新疆劳动力转移效应的实证经验研究,为本文方法的使用和改进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的理论分析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明显的阶段性、周期型、地域性、兼业性特征,且并非永久性迁移。从经济学角度看,农村剩余劳动力为谋求生存资本,从失业到就业、从边际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边际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提高了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并积极推动产业经济增长。然而劳动力转移的同时伴随着其他经济要素的变化,下面就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效应进行理论分析:

(一)农民增收效应

对农户而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因是获得收入,外出劳动力不仅能够获得更高的报酬,而且他们的转移还能带动家庭中其他劳动力积极地转移出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为追求经济收益和更高的生活水准,能够直接反应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货币效用指标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即农民收入的非农效应。

(二)城市化效应

城市化是相对于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而言的,其实质是促进城乡居民享有公平的发展机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地转向城镇,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一般来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即劳动力转移可能是城镇化发展快慢的因素之一,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也会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程度。当农村剩余劳动力量大时,为减轻家庭负担,会去城市或邻村谋职,农村劳动力发生流动,城市人口增多,那他们的需求必然会扩大,从而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

(三)就业效应

凭借SPSS17.0一类统计学软件统计并调研相关的数据,频数及百分比(%)运用到显现计数资料,统计指出P<0.05时,具备其统计学的意义。

(四)产业结构效应

根据区域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农民的传统心理和家庭关系束缚,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部分是兼业性转移。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但经济增长所能吸纳的劳动力相对较少,因此社会就业压力增大,而调整三次产业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劳动力被制度划分为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且实施不同的就业政策,这种“城乡二元”型的就业政策加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难度,这种就业制度的不合理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社会资源和福利享受等各方面都存在不平等。经济发展是一个不断淘干农业剩余劳动力“蓄水池”的过程。结合目前国情看,城乡均存在失业或就业不足的现象。在“城市化抑制”松动的情况下,向大中城市迁移并寻求就业机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选择。

三、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量化分析

根据新疆劳动力数据的可获取性,以及考虑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对比分析可知:运用平均产值计算法的结果误差相对较小,其中最大误差率不足8%。据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新疆全区常住人口人口为2181.33万人,同五普相比,规模增加了33.54万人,年均增长率达到1.68%。2018年新疆转移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279.6万人次,其中南疆四地州转移就业占62.1%,可见在新疆人口总人口逐年递增的背景下,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也呈增长趋势,虽然每年均有一部分劳动力进行了转移,但其转移速度较慢。从整体上看,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整体也呈递增趋势,个别年份因产业发展迟缓未能吸纳足够量的劳动力。1990—2018年乡村人口由843.2万人增加到1221.58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7.72万人,由于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规模仍然较小,促使新疆农村剩余数量快速增加。

(二)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的实证分析

2.城镇化效应

利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对基因组DNA模板、Taq酶、dNTPs、Mg2+、引物浓度进行5因素筛选试验。反应体系总体积为25 μL,每个组合按表1所示的量添加,分别取5 μL扩增产物在1.5%琼脂糖凝胶中进行电泳分析。

在闽东这咫尺之地,因为银冶,皇上、朝臣,地方官吏,矿主、矿工,乡绅、百姓各色人等,聚焦白银,或认其为已定之事而振振有词,或为民请命陈情呼吁,或绞尽脑汁不择手段欲从中渔利等等,各种利益链交织,可谓层深面广,在此名利场上,各种角色,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皆为银来。狂热的白银追逐,催生了闽东左近区域丰富多彩的白银文化。

1.农民增收效应

2018年新疆三次产业就业比例分别为48.73%、15.61%、35.66%,从带动经济的贡献情况上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增加,结合新疆三次产业就业规模变化情况看,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稍胜于其他产业,就业结构呈“三、一、二”的比例现状。由于新疆第一产业基础厚,从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较多,且逐年下降幅度较小,2001—2018年平均每年下降0.93%,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经研究发现,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还存在着从第一产业直接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现象,与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不符,且转移慢,比重小。为深入分析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量对不同产业就业比重的影响,采用扩展的C-D函数对数形式设定模型:

根据模型结果可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量平均增加一个单位,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就会增加0.012个单位,第二产业增加0.03个单位,第三产业0.04个单位。由此可以看出:说明第一产业中包含了隐形剩余劳动力,急需转移出去,以提升农业劳动力生产率,提高第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转移数量较大,成为新疆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渠道。此外,新疆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年均增长幅度远远高于第一、二产业,而从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可以看出新疆就业人员仍然以第一产业为主。

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直接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从而影响了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从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看:据统计数据表明,新疆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0年的684元增加到2018年的11975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1%;从数值上看新疆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与全国水平基本持平。从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看: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占89%,到2018年占比达到55.3%,虽然比重有所下降,但与全国同期比较,其比重高出近20%,新疆农村居民收入主要是依靠家庭经营性纯收入。利用关联度模型计算新疆农民收入结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量的关联系数,得出家庭经营性纯收入关联度最大达到0.882,其次是工资性收入。说明新疆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生于劳动力的转移来提高。

城镇化发展是城镇人口聚集的必然过程,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从而带动非农产业的发展,最初期的表现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扩大。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第一产业流向城镇,区域城镇化进度加快、城镇体系随之演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城镇化响应强度越大,表示作用越小。据统计数据计算结果表明:1991-1999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量对城镇化响应强度系数是逐渐下降的趋势,到2000年及以后开始平缓增大,说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城镇化的作用日益明显。从城乡结构看:新疆城乡人口比例仅由1990年的1:1.23增加到2000的1:1.96再下降到2018年的1:1.04。从整体上看,在新疆“人口高增长及劳动力低转移”的状态下,城镇化响应程度越来越强,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就目前看来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将持续增加。

lny =β 01lnx

3.就业效应

在同一时期的美国,也曾经出现过一个关于美术馆建筑的提案(图3a),该提案由建筑师亚历山大·杰克逊·戴维斯(Alexander Jackson Davis)提出,尽管未被实施,但这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由专业建筑师提出的美术馆设计。该设计并未参照欧洲主流美术馆的形制,但同样以神庙建筑作为原型,其平面形制与帕提农神庙(图3b)十分相似——入口门廊,内殿以及横向的内室的设置都体现了对帕提农神庙的效仿。同时室内采光系统也有所创新,建筑师为了让光线弥漫到墙上而不是地面上,将屋顶天窗设于边侧,并通过横向挡板的反射将光线转变为漫射光。

如图10所示,当正向及反向分别加载至BC和B′C′段卸载时,卸载路线分别沿34和3′4′进行,卸载刚度分别取K34和K3′4′;采用拟合法对卸载点34和3′4′之间的所有实测数据进行拟合,分别得到正向加载BC和反向加载B′C′段所有数据点的卸载刚度K34和K3′4′;然后再对各阶段所有卸载刚度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采用幂函数进行非线性回归拟合,分别得到K34/K0与Δ3/(+Δm)及K3′4′/K0′与Δ3′/(-Δm)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曲线,如图12所示。

4.产业结构效应

由于劳动力综合素质与选择就业的机会呈正比例关系,选择就业的机会越多,适应环境的能力就越强,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就越快,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结构的变动。1990年新疆三产产值结构比例为39.8:31.8:28.4,到2018年结构比例转变为17.6:46.4:36,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上升趋势缓慢,新疆第一产业产值低而比重高,而二、三产业产值高却比重低,与新疆“鼓型“产业结构的比例现状相对应。利用回归模型分析得出: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量对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的贡献率分别为4.8%、2.3%、0.98%。说明农业对新疆经济的贡献还是很大的,对农业的依赖性强。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并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转变,新疆的第二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相比较全国来说,发展还是较慢,导致了新疆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落后于全国。

四、结论与讨论

选择新疆这样一个具有区域特性、民族特色的区域作为研究个案,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助于推动经济建设、实现农民创收,对解决“三农”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论文在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的理论基础上,对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并结合“推-拉”定理分析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差异的原因,即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推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吸纳力,结果表明:农业发展释放的劳动力在“二元”经济体制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等因素阻碍下并未完全转移出去。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方面,文章从城镇化推进、产业聚集和增收效应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城镇化的发展;新疆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转移规模较大;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民增收,使得消费水平有了提高。但就目前研究情况看对农村劳动力问题的研究不够全面,考虑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源头、转移途径、流向分析是后续继续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李德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分析[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4.

[2] 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2-13.

[3] 李靖.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3(3).

[4] 费景汉,C.拉尼斯.劳动力剩余读经机的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 王姗姗(1989.03-),女,讲师,统计学,区域经济,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 本文系伊犁师范学院课题《西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项目“精准扶贫”模式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 2017YSYY26)阶段性成果。

标签:;  ;  ;  ;  

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的实证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