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经济改革与发展_经济论文

印度的经济改革与发展_经济论文

印度的经济改革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印度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的国家。它位于亚洲南部之中央,是东南亚和西亚联系的交通要冲。印度国土面积297.47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七位,现有人口已达9.18亿,而且还以每年平均2%的速度增加,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与我国比较, 印度国土面积为我国的31%,人口为我国的76.5%。

印度于1947年8月15日宣布独立,1950年4月1 日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50年代,中印两国关系友好,在文化、贸易等领域的合作关系有了较大的发展。60年代,中印边界发生过冲突,两国关系出现曲折。70年代,两国关系有所改善和发展,从1977年起,中印双方恢复了直接贸易关系。

印度是混合经济体制的国家,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长期实行着相对封闭的经济政策,因此,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仍比较低。1994年,全国GDP规模只有2870亿美元,人均GDP313美元。与中国比较,GDP总量相当于中国的56%,人均为中国的72%。对外贸易方面近年虽有所发展,但与其人口大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仍很不相称,1993年印度外贸总额143.1亿美元。相当于中国进出口总额的22.6%。

印度推行改革开放的新政策,始于1991年7月。由于海湾战争、 苏联解体等外部因素的冲击和国内政党、种族、教派之争造成的政治动荡,使印度经济于1991年处于崩溃的边缘。当时,海外劳务收入争剧下降,石油进口支出大幅度增加,导致外汇储备下降、 外债余额上升。 到1991年6月,国家外汇储备仅剩10亿美元左右,外债高达720亿美元。

为挽救印度经济,拉奥总理上台后,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帮助下,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由于实行了新的市场经济政策,印度在世界经济舞台的角色逐渐受到瞩目。经过四年的改革开放,印度经济已经度过了危机,正在逐步走上稳定发展的轨道。四年中,GDP增长率分别为1.1%、4%、4.5%和5.5%。 对外贸易也有了长足发展。1993—1994年度(印度会计年度为每年4月1日至次年3 月31日)出口增长19.8%,进口下降1.3%;国家外汇储备也增加到138亿美元,引进外资40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达到25亿美元。通货膨胀率由1991年的17%降为1992年的9.7%、1993年的8%和1994—1995年的10%左右。

近年来,印度在经济发展中,将农业放在最优先的地位。印度人口中,农村人口所占比例很大。在60年代和70年代分别成功地推行了“绿色革命”和“白色革命”,解决了粮食问题和奶制品供应问题之后,于80年代中后期推行“蓝色革命”,即大力发展水产品生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印度政策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实行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剪刀差。具体措施是:(1)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入。从1991年到1994年分别比上年多投入8.4%、9.5%和20%。(2)增加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投资。例如, 1993/1994年度财政预算中用于农业发展的支出占6.2%, 比上年支出额增长39.2%。另外,各级政府取消了对农产品流通的限制,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和支持价格,以补偿农民的投入。政府还发放4000亿卢比化肥价格补贴,以缩小城乡收入剪刀差。

随着印度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值在其GDP中的比重已从1950 年的51%下降到1993年的30%。然而,全国依赖农业为生的人口仍占2/3。与我国比较,1994年中国农业增加值为8231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 的18.7%。印度农业产值占GDP比重之大表明整个经济发展之不足。

另外,印度虽有7500公里的海岸线,经济海域达202万平方公里, 河流总长度2.8万公里,且有3万公顷的水库和湖泊,然而,其水产品生产却并不发达,全国水产品总产量仅为220万吨。按人口平均计算, 印度年人均占有水产品2.4公斤,中国为17.5公斤,为印度的7倍多。

印度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着诸多困难,其中有:

1.缺乏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 尽管拉奥政府成功地控制了通货膨胀和外汇危机,但反对党一直利用教派之争和民族主义情绪反对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在议会中处处为难政府。还有一些长期困扰政府的老问题如旁遮普问题、克什米尔问题等始终得不到解决,加之印巴关系紧张,这些都是政府推行改革与发展经济的障碍,一时难以克服。

2.国营企业改革难,印度国营企业有237 家, 其中亏损企业高达104家,政府一直试图推进国营企业的私有化改革, 关闭一些扭亏无望的企业,但是遇到了很大阻力。一方面,有关政府主管部门不愿意放权;另一方面,国营企业职工担心失业,也不愿意让企业私有化,各政党控制的强大的工会曾发动多次全国性的罢工,致使私有化进程受到阻挠,至今改革成效不理想。

3.财政赤字居高不下。拉奥总理执政的前三年中,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分别为5.9%、5.2%和7.3%。1995/1996 财政年度政府财政赤字为5736亿卢比(约合164亿美元),占GDP的5.5%。 由于大批国营企业亏损和对农业补贴数额巨大,政府减少赤字的目标难以实现。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使回落的物价指数呈现反弹,1993年物价指数已下降到了8%,1994年和1995年又回升到了10%。物价上涨引起利率上升, 从而抑制了经济的回升,引起失业人口增加。加之印度外债余额已达840 多亿美元,今明两年进入偿债高峰期,这对政府平衡预算增加了更大压力。

4.基础设施落后,工业生产增长缓慢。印度的公路、铁路、 港口、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远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能源、电力供应不足,物别是石油供应短缺,40%依赖进口。电力严重不足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据估计,每年缺电约占11%左右(有资料来源称,未来四年电力供应量只可满足需求量的一半),使一些工厂开工不足,停工停产。通讯事业也是印度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之一。当前,全世界平均每百人有10部电话,而印度只有2部,只及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5。与我国相比,我国1994年已实现每百人平均3.2部电话。 印度基础设施薄弱影响了工业发展和外资的流入。

从总体上看,90年代以来印度政府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被视为继我国之后亚洲深具潜力的市场。

中印两国领土相邻,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根据各自国情都在进行改革开放,以图发展本国经济,改善人民生活。自70年代末两国恢复直接贸易以来,双方政治关系有所改善,经贸往来逐步发展。据1995年上半年统计,我国向印度出口额为3.74亿美元,占我国同期出口总额697.8亿美元的0.54%;印度向我国出口1.82亿美元, 占我国同期进口总额566.14亿美元的0.32%。随着两国经济的发展和经贸合作的加强,两国经济贸易合作的水平将会逐步得到提高。

标签:;  ;  ;  ;  ;  ;  

印度的经济改革与发展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