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多发伤现场急救护理探讨论文_陈星竹

高原多发伤现场急救护理探讨论文_陈星竹

陈星竹

(西藏军区总医院干部病房 西藏拉萨 850007)

【摘要】 探讨高原多发伤的现场急救护理措施。结合高原特殊环境分别从高原多发伤现场急救原则,现场急救护理模式;现场急救护理程序;护理观察要点;心理护理;转运后送等几个方面分析总结高原多发伤现场急救的护理措施。准确的伤情评估、合理的急救程序和全面的伤情监护,以及安全负责的转运后送,可有效提高高原多发伤的抢救成功率、减少伤残、降低死亡率。在高原急救现场准确判断伤情和及时的救护是抢救成功的基础,熟练规范的急救护理技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转运后送途中认真细致的护理是抢救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高原 多发伤 现场 急救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2-0298-02

随着祖国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西藏地区的建筑业、交通业、矿业等高风险行业不断繁荣,多发伤的发生率有增加的趋势。高原是一个特殊环境,其大气状况、地理条件、气候变化都与平原不同,其中对人类生命安全威胁最大的是低氧,缺氧环境加大了伤病员生存危险,特别是严重多发伤伤员,极易引起休克,多发伤急救以维持生命,最大限度地减轻创伤和防止并发症为目的,而主动及时有效的护理配合对抢救成功至关重要。高原上尤其是地广人稀的牧区医疗条件差,设备落后、技术力量薄弱、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多发伤伤者在转运过程中,死亡率高,因此提高多发伤伤者的院外或现场救治水平意义重大。护理人员在确保多发伤伤者一线的有效救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也为后续治疗奠定了坚实基础。

1 定义

多发伤是指同一致伤因素引起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解剖部位或脏器损伤,且至少有一处损伤是危及生命的。其严重程度依据损伤创伤程度评分(ISS)值而定,凡ISS﹥16分者定为严重多发伤。

2 高原多发伤现场急救原则

突出体现就急、就近、就地的抢救原则。多发伤病人初期的现场急救十分重要,先救命后治伤,先重伤后轻伤,先抢后救,抢中有救。在高原地区高寒、缺氧的特殊环境下,现场急救护理全程中都应注意为患者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及时纠正患者由于创伤和环境缺氧导致的机体组织器官缺氧显得尤为重要。

3 现场急救护理模式

3.1 现场伤情评估:在高原地区,由于高寒、低大气压和低氧分压给早期准确地判定伤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医护人员应通过“一看、二问、三检查”判断严重程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按“CRA SH PLAN”的方案快速检伤,不漏诊重要伤;按ABC法则准确评估伤情;优先处理威胁生命伤,如气道梗阻、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等;颅脑、胸、腹、大血管出血是处理重点。对群体多发伤员进行简单、快速、准确分类是及时有效抢救伤员的救治保证。在抢救过程中,复苏、伤情评估和紧急处理三者应同时进行。

3.2 现场急救护理核心为ABCU:A 呼吸道护理,保证呼吸道通畅。创伤所致气道阻塞及呼吸障碍是导致意外死亡的最快速原因。B 注意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变化,观察皮肤颜色,休克时血液灌注不足,组织缺血、缺氧。胸腹部创伤时因局部疼痛使呼吸浅快,易导致换气不足而加重缺氧,在高原地区危害更大。因此早期应给予高流量面罩吸氧6~8 L/min,尽快提高氧分压,确保PaO2>92%。C 循环系统护理,心电监护,严密观测心功能状态的同时,立即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应选择上肢、颈内(外)静脉、锁骨下静脉为宜。目的是及时有效地补充血容量和及时给予药物。但高原地区伤员的液体耐受能力小,即使输入远较平原地区正常用量少的液体也易诱发肺水肿和脑水肿,甚至并发右心衰竭,使得对高原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极为困难,导致伤病员生存时间短、病死率高[1,2],因此在高原地区快速补液的量应本着:量出为入、出量大于入量、使出入量达到平衡,做到有补有排、排大于补的原则。U 尿量监测,常规留置导尿,监测肾功能,了解抗休克的效果。

3.3 现场急救护理程序:快速实施一给氧、二通道、三配血、四置管、五包扎、六皮试。即(1)给氧:保持呼吸道畅通,高流量面罩给氧;(2)建立有效静脉通道、扩容抗休克。(3)配血:在静脉穿刺成功后,应立即常规行血液标本采集,以便及时做交叉配血及生化、红细胞压积等化验检查;(4)置管:抢救中一般均需留置导尿;(5)包扎:紧急控制活动性出血,严重多发伤引起的活动性大出血,出血快,失血多,因在短时间内丧失大量血液,直接造成患者血容量锐减而发生休克甚至急死。有明显外出血的必须立即用无菌敷料加压包扎止血,四肢损伤出血者,伤口包扎后将伤肢抬高可减少出血,合并骨折者,应给予夹板固定,怀疑颈椎损伤者要给予颈托固定;(6)皮试:青霉素及奴夫卡因过敏试验。熟练掌握规范的急救护理程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3.4 多功能监护:及时、全面、连续地观察病情并准确记录,有助于提供病情的动态信息,特别是有些伤员的损伤部位、程度尚不明确时,护士应做到有预见性的观察病情,针对可疑的症状、体征及指标等认真评估,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协助医生诊断。

3.4.1 观察生命体征:生命体征是反映危重病人病情变化的重要指征。脉搏的频率、节律、强弱可粗略估计心输出量和组织器官血液灌注情况。在血压下降之前即有变化,简便快捷,是生命体征观察中非常实用的方法。

3.4.2 观察尿量:尿量是观察病情及了解肾脏血液灌流情况的指标,也可反映生命器官血液灌流情况。常规给予留置导尿,并记录24 h尿量,注意保持尿量在30~40 ml/h。

3.4.3 观察胸部情况:高原地区因缺氧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增加,表现为出凝血时间延长和伤口持续渗血。为此应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观察胸腔闭式引流管水柱波动情况,防止引流管堵塞及脱落,经常更换敷料,适当加压包扎,同时全身应用止血药。

3.4.4 腹部观察:密切观察腹痛的性质、位置、有无加重以及伴随症状的改变。及时更换敷料,保持伤口干燥,保持引流管通畅。

3.4.5 ARDS的观察:由于高原地区气候干燥。空气稀薄且流动快,空气中含氧量减少,加之机体血液中SaO2和PaO2明显低于平原地区,胸腹部创伤病人易出现严重的低氧血症和呼吸衰竭。因此发生在高原地区ARDS病程进展较快且严重,早期监护是提高抢救存活率的重要手段。ARDS的治疗关键是如何提高PaO2,改善呼吸窘迫。气管切开、充分给氧和吸痰是关键环节。

3.5 急救心理护理:护士应以从容态度、熟练技术给予患者信任与安全感,同情关心患者家属,主动与其沟通,取得理解与支持。尤其对意识清醒的病人,心理护理应贯穿在整个急救护理中。

3.6 转运与后送:从我国高原的实际情况看,高海拔地区地域辽阔,往往难以在短期内到达低海拔地区,同时因道路交通条件有限,一味强调后送,难免会由于转运中翻越高山、路途颠簸、治疗中断等原因使伤者死于后送途中。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将就地治疗和必要的后送结合起来,以确保救治效果。转运途中应注意保护伤者。重点保持呼吸道、液体、引流管通畅,严密观察伤情,勤问勤查,加强监护。注意伤者面色、表情,呼吸深浅、均匀度,呕吐和分泌物引流液颜色、伤口敷料浸染程度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随时报告并记录病情。对已采取急救措施的患者所用药物、各种管道以及目前状况等做好详细交班,以便于院内医护人员有的放矢,争取时间进行处理[3]。

参考文献

[1]陈永龙,兰英,雷明全.高原失血性休克的病理生理及约物治疗研究进展.西藏科技,2000,6(93):23.

[2]罗德成,王俊元,杨仲强,等.高原失血性休克与代谢性酸中毒的研究.高原医学杂志,1996,3(6):1.

[3]周秀华.急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26.

论文作者:陈星竹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4年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4

标签:;  ;  ;  ;  ;  ;  ;  ;  

高原多发伤现场急救护理探讨论文_陈星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