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性教学在小学音乐欣赏综合课中的运用论文_谭玉婷

趣味性教学在小学音乐欣赏综合课中的运用论文_谭玉婷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省 成都市 610101)

摘要: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今的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欣赏综合课教学已经不是以教师机械化的反复聆听音乐、讲授音乐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阶段。在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突出欣赏综合课中的趣味性,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已经成为音乐教学研究员和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目标,也成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趣味教学;小学音乐;欣赏综合课

趣味性是趣味教学中独一无二的特征,它具体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最大限度的乐趣,这种乐趣在方便教师的教学的同时,又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了学科知识。音乐课程作为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为学生们提供审美体验的艺术,又因其“人类非语言的交流形式之一”的特点[1],使得趣味性这一教学方式在小学音乐欣赏综合课中变得愈加重要。

一、小学音乐欣赏综合课的现状

欣赏综合课是小学音乐课程中最主要课型之一,主要通过对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使之能从音乐中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然而在实际的小学音乐课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欣赏综合课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缺点。

1、欣赏教学模式的单一

欣赏教学模式的单一是目前小学音乐欣赏综合课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欣赏综合课这一课型包含了两个重要的因素:第一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欣赏音乐为重点,第二是参与教学方式的综合性。而欣赏教学模式的单一就具体体现在了这两个因素上面。“你问我答”是传统音乐课堂上最常用的教学模式之一,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提问为中心,学生则处在一个较为被动的学习状态,除此以外,在实际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喜欢连续不断的提问,重点就开始偏移到提问上,忽视了音乐欣赏,长此以往,容易与提高审美能力的宗旨背道而驰。与之相反的是,教师最容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让学生毫无意义的反复聆听,原本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就较为短,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生理性厌倦,从而注意力被分散,最终导致课堂气氛冷淡,教师的教学目标难以达到,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也消磨殆尽。

2、欣赏教学活动的固化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常常会设计一些与音乐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吸引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一种一举多得的教学途径。但是在一线的小学音乐欣赏课堂中,教学活动在实施中还存在一些固化的问题。比如说教学活动流于表面形式,学生只是单纯的参与到音乐中,没有结合音乐要素,也没有做到有效的参与,教学活动结束之后除了课堂氛围有所改善,对知识点毫无所知,这样的活动跟普通游戏在本质上有何区别?还有另一种固化的现象,就是教学活动的设计“换汤不换药”。涉及节拍的教学活动就是拍手,无论欣赏哪种类型的音乐;涉及典型节奏的教学活动也是拍手,不管是否可操作,无论欣赏内容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参与活动的方式永远局限于固定的某种方式,这种机械的参与过程很难给学生美的体验。

3、欣赏教学手段的匮乏

一节完整的欣赏综合课的教学中除了包含有效的教学活动之外,还需要丰富的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指师生在教学期间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者设备。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课堂中除了传统的音乐课本、黑板、粉笔,还出现了种类繁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幻灯片、投影仪、音响、电脑等等。[2]由于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和地形地貌的差别,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一部分偏远的乡村还在逐渐普及当中,为了使所有的学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加快它的现代化是十分必要的。

二、欣赏综合课中的趣味性教学

面对当前欣赏综合课出现的一些弊端,音乐教学研究员和音乐教育工作者们都有着相应的策略,但无论哪种策略基本上都重视学生在参与音乐过程中的感受、重视学生的心理状况、重视学习氛围,老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更加凸显“趣味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欣赏综合课中节拍的趣味性

节拍是音乐要素中一个非常重要组成部分,由强拍和弱拍有规律的组合而成,在乐谱中具体是指在一个小节内音符的总长度。[3]怎样凸显节拍这个知识点的趣味性呢?

节拍的具体化。抽象的音乐知识具体化。为了让学生清楚的了解曲目的节拍特点和强弱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具体的方式参与到音乐当中去,比如说在强拍处拍手、跺脚,又或者加入教室中其他便于应用的音源,如凳子、书本等。这种将节拍具体化参与的方式可以简单明了的让学生参与到其中。

节拍的可视化。可视化在音乐课堂中一般是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点或者内容用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说节拍的强弱规律,强拍可以用(●)表示,弱拍用(○)表示,这样视觉上的强弱对比更加强烈。有时候欣赏一些作品时需要运用指挥拍,教师可以附上指挥图示加以教学,这样会使学生更加了解知识点。

2、欣赏综合课中节奏的趣味性

节奏的含义是指:将时值长短不一的音组合在一起,也可以说是音长与音强的组合。节奏常常被人们喻为“音乐的骨骼”,有了它才会支撑起其他的音乐要素。瑞士著名教育家达尔克罗兹也曾说过“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过需要加以诱发、引导之后为音乐所用”,小学阶段正处于节奏感培养的黄金时期,用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节奏的掌握,正是我们将要探讨的内容。

在节奏中加入体态律动。体态律动教学是达尔克罗兹的教学体系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也是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方法。小学阶段的孩子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当他们听到音乐后跟着节奏通过身体的方式有规律的表现音乐,既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又能吸引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节奏中加入小型打击乐器。小学课堂中经常使用是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所设计出一套节奏性的乐器。在使用奥尔夫小型打击乐器之前,为确保课堂教学秩序,教师要讲乐器的正确演奏姿势,要提前讲好使用乐器的注意事项以及使用完毕之后收回乐器的一系列事项。

3、欣赏综合课中旋律的趣味性

音乐中的旋律是由一系列不同或相同音高的音,用一定的高低关系和节奏关系联系起来的一种音的序列。教师在欣赏教学过程中对旋律正确且有效的把握将会加深学生对音乐思想及情感的理解,同时也能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图形谱是在进行旋律教学中最常涉及一种有效的方式,它利用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图形来高度概括音乐旋律的进行方向、力度的强弱对比、速度快慢的变化等等。根据图形谱学生在欣赏音乐过程中能够清晰的看见音乐中旋律及各种音乐要素的变化。

以图形谱《跳圆舞曲的小猫》为例,乐曲A段的旋律整体的起伏带给人们一种轻快慵懒的感觉,B段乐曲情绪出变得更加欢快,图形谱也随之变化,最后从图形谱中可见A’段重复了A段旋律。在乐曲的图形谱中除了能看旋律和情绪发生的变化以外,还能清晰的看见乐曲的曲式结构为ABA’的三部曲式,相同的乐段用了相同的表现形式。

结尾

小学音乐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开始,在培养学生各种音乐知识和音乐素养方面是尤为重要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课程的趣味性,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乐于学习。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曾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学主动学习知识有多么重要。趣味性教学在小学音乐欣赏综合课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它也是一个刻苦专研且循序渐进的过程,此篇文章的只言片语仅是一个开端,未来将会继续深究,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高荻保治.音乐学科教学法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1.

[2]高荻保治.音乐学科教学法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186.

[3]袁善琦.儿童趣味音乐教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54.

作者简介:谭玉婷(1995.11-),女,重庆人,单位: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历:研究生在读。

论文作者:谭玉婷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6

标签:;  ;  ;  ;  ;  ;  ;  ;  

趣味性教学在小学音乐欣赏综合课中的运用论文_谭玉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