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活动个性化的研究

血管活动个性化的研究

陈孟勤, 曹济民[1]1996年在《血管活动的个性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体内不同部位的血管功能活动均具有各自独特的性质,称为血管的个性(individuality),主要表现为不同器官或区域的血管对同一刺激的反应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血管的这种生理学特征保证了血管能在不同部位与不同机能状态下作出不同反应,巧妙地完成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满足机体不同部位的血供需要。血管活动的个性化是血管生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阐明血管活动的客观规律,对研究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血管个性化的研究不多,对其机制知之甚少。本文针对血管活动个性化中血管自身的主要机制结合有关研究进展,包括笔者实验室的工作作一概述。

曹济民[2]1995年在《血管活动个性化的研究》文中提出机体内不同器官或部位的血管活动表现出明显的个性现象,称为血管活动的个性化。血管活动个性现象的存在,是满足机体在各种复杂的内外环境变化情况下各器官、组织不同血供需求的保证,同时也与某些重要的血管疾病有密切关系。因此,阐明(尤其是从细胞、亚细胞及分子水平上阐明)血管活动个性化的机制,不仅可以促进血管生物学的发展,而且还可以为临床上某些重要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但迄今对血管活动个性化机制的认识还很不彻底。本工作着重研究血管受体和平滑肌细胞信号传导在脑血管(以基底动脉为例)和某些外周血管的差异,并分析其与血管活动个性化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 一.我们首先在离体灌流血管收缩功能实验中,观察并比较了大鼠基底动脉(BA)、尾动脉(CA)、肾动力(RA)、肠系膜动脉(MA)、主动脉(A)和肺动脉(PA)对血管紧张素Ⅱ(AⅡ)、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VP)、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和神经肽Y(NPY)的反应性。其中最具特征性的是BA。BA对AⅡ和NE基本无收缩反应(极个别BA有弱的收缩反应),但却对5-HT、AVP和NPY有收缩反应。外周其它几种血管对上述激动剂均有收缩反应。进一步用Fura-2荧光光度法测定在上述几种激动剂作用下BA环和MA小肌条平滑肌细胞[Ca~(2+)]_i的变化,结果与上述血管收缩功能实验结果相符,即BA在给予AⅡ和PE后[Ca~(2+)]_i并不升高,但在5-HT和AVP之后[Ca~(2+)]_i明显升高。MA在上述激动剂(PE、AⅡ、AVP)刺激下[Ca~(2+)]_i均升高。 二.由于脑血管和外周一些血管对上述激动剂的反应性存在如此明显的差异,我们认为这可能主要是脑血管和外周血管受体分布不同所致。于是我们用特异性工具药用血管收缩功能实验法比较了BA和PA、CA及RA在AⅡ受体、AVP受体和肾上腺素受体分布的差异。主要结果有:

张慧霞[3]2017年在《冠脉狭窄长度及左主干分叉类型对病变严重程度影响的血流动力学研究》文中认为冠心病治疗方式的选择依赖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目前常用冠脉狭窄率对冠心病严重程度进行评价,但是在解剖学上,冠状动脉的狭窄率与其造成心肌缺血间并无绝对相关性,因此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本文利用几何多尺度仿真计算的方法探究了狭窄长度以及分叉类型对冠心病严重程度的血流动力学影响。研究内容如下:1、狭窄长度对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在病人的冠脉模型前降支上建立狭窄率为50%的长度分别为3mm,5mm,10mm,15mm,20mm,25mm六种不同三维模型,然后将三维模型耦合个性化的集中参数模型进行有限元数值计算。提取流量、壁面切应力、壁面切应力振荡指数3种血流动力学参数,从这3个参数对比分析病变的严重程度。2、狭窄长度病变行冠脉搭桥术后血流动力学研究。在病人的冠脉模型前降支上建立狭窄率为50%的长度分别为3mm,5mm,10mm,15mm,20mm,25mm六种行左乳内动脉搭桥术的不同三维模型,然后将三维模型耦合个性化的集中参数模型进行有限元数值计算。提取流量、壁面切应力、壁面切应力振荡指数3种血流动力学参数,从这3个参数对比分析不同狭窄长度冠脉搭桥术后桥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环境。3、不同分叉类型对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在病人模型的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分叉处做狭窄率为80%的七种不同的分叉三维模型,然后将三维模型耦合个性化的集中参数模型进行有限元数值计算。提取流量、壁面切应力和壁面切应力振荡指数3个血流动力学参数,从这3方面对比分叉类型对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对于狭窄长度的研究结果显示,总灌注量随着狭窄长度的增加会有略微的减小,整体的变化不大,最大的变化量大约9ml/min,最大变化率是3.85%,15mm后保持不变,狭窄区域的平均壁面切应力随狭窄长度增加而增加,平均壁面切应力振荡指数随狭窄的增加而减小;当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狭窄长度从3mm增加到15mm,竞争流不断减小,且变化明显,最大变化量为23.56ml/min,最大变化率为60.83%,但是当狭窄长度到达15mm后,竞争流不再发生变化,桥血管壁面切应力越来越大,壁面切应力振荡指数越来越小;对于分叉病变的研究结果显示,从总灌注量来看,7种病变之间差距很大。分支(回旋支)存在狭窄病变类型的灌注量小于分支不存在狭窄的,与SYNTAX评分结果吻合,但壁面切应力和壁面切应力振荡指数并无规律。结论如下:狭窄长度的增加对心肌缺血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是当行冠脉搭桥术后,随着狭窄长度的增加,由于竞争流的存在,桥血管的远期通透性会增加,从治疗方式来看,狭窄越长,更适宜选择冠脉搭桥术。分支存在狭窄的左主干分叉病变比分支不存在狭窄的病变,总灌注量更小,心肌缺血程度更严重。本文通过对冠脉病变长度以及左主干分叉类型对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血流动力学研究,为临床上对中等狭窄率病变的治疗以及分叉病变的严重程度判断提供了血流动力学的理论依据,为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建议。

郭旭[4]2013年在《个性化可穿戴式血氧与血压无创监测系统》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进步,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终端的迅猛发展,穿戴式电子设备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环境的恶化、食品安全的威胁、各类慢性疾病患者的年轻化等都促使现代人对自身健康监测更加重视。但已有的监测设备不仅体积大、功耗大、操作复杂,而且在血压等一些生理参数的监测上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对精度造成了很大影响。这些都使得市面上的健康监测设备无法很好地融入到现代人忙碌且高效的生活当中。所以一款个性化穿戴式的健康监测设备是具有研究意义的。血氧饱和度和连续血压值是反映人体生理机能的重要参数,在健康监测领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个性化的无创连续血压测量方法克服了传统血压测量方法的缺点,对于日常情况下血压的监测具有一定的优势,有效的反映出血压实时变化的趋势。同时,由于血压大幅变化可能会导致身体内的氧供给不足,引发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因此同步测量血压与血氧饱和度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本文主要针对这两个参数进行研究,设计并实现了个性化可穿戴式血氧与血压无创监测系统。本系统包括血氧检测节点,心电检测节点以及Android智能手机三大部分。通过分立的传感器节点,分别同步采集血氧脉搏波和心电信号,通过蓝牙传输到Android智能手机当中,实时显示出被测试者的心电和血氧脉搏波形,并计算出心率、脉率、血氧饱和度和血压估测值。基于个性化和穿戴式的特征,本文对指环式血氧探头的佩戴和基于脉搏波传导时间的个性化血压估测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制作了一款简易的指环式血氧探头,并通过对其自身以及与指夹式血氧探头的对比实验,验证了它的精度与实用性。在个性化血压建模方面,针对七名被测对象进行了的血压估测建模和误差分析。本文对三种血压估测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模型1为线性模型,模型2为一阶双曲线模型,模型3为二阶双曲线模型,三种模型的误差均小于AAMI国际标准规定的5±8 mmHg误差范围,其中模型3精度较高,对SBP和DBP的误差分别为2.86242±2.7283mmHg, 3.8331±2.995 mmHg。

杨川, 王炜, 李伟[5]2005年在《面瘫的临床分类及个性化治疗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介绍根据面神经及面肌的状况进行面瘫临床分类法,并根据此分类提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方法根据不同的面瘫类型,分别应用:面神经吻合术、跨面神经移植术、跨面神经移植调控术、带血管神经的游离肌肉移植术、带蒂肌肉转位术修复面瘫。结果1999至2005年,收治的面瘫病例中:行面神经吻合:15例;跨面神经移植:5例;跨面神经移植调控:6例;带血管神经游离背阔肌移植:58例;带蒂胸锁乳突肌转位:65例。结论针对不同临床分类的面瘫病例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有望获得较理想的临床效果。

吴文征[6]2011年在《基于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人体缺损下颌骨重建及生物力学分析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正朝着高精度、高速度、高效率以及复合材料加工的方向发展。具有诸多优点的快速原型制造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先进制造技术,它是最近20年来世界制造技术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快速原型制造技术是机械工程、计算机技术、数控技术以及材料科学等技术的集成。由于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特殊成型原理,使得该技术非常适合制造结构复杂的生物医学模型,如人体的下颌骨等。计算机建模与仿真已经成为21世纪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技术,为人体下颌骨的生物力学仿真分析等提供了重要手段。如何利用现有技术有效地进行人体下颌骨在实际咬合中的生物力学分析,来达到提高手术精度、缩短手术时间、优化手术方案、减轻患者痛苦的目的,已经成为下颌骨生物力学仿真分析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在相关项目基金的资助下,进行了先进制造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的交叉学科研究,通过采用快速原型制造和计算机建模与仿真技术对基于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人体缺损下颌骨重建及生物力学分析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建模、仿真分析和临床实验研究,为其结构优化、临床手术方案的规划和设计提供重要参考依据。达到了提高手术精度、优化手术方案、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痛苦的目的,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意义和一定的先进性、前沿性,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论述课题的研究背景以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综述快速原型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的发展现状;介绍计算机建模与有限元生物力学仿真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论证基于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人体缺损下颌骨重建及生物力学分析交叉学科研究的必要性和前沿性。(2)采用基于逆向工程的三维CT重建技术,针对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的临床病例存在下颌骨肿瘤手术前缺少患者三维模型导致对患者病症处了解不充分等问题,研究螺旋CT的DCIOM格式数据与PC机之间数据的传输。完成从人体下颌骨二维CT数据到下颌骨三维数字模型的重建过程。完成缺损下颌骨的虚拟重建和种植体的建模。达到术前准确诊断患者病情、优化手术方案的目的。(3)采用面向特定患者的个性化多平台协作建模技术,针对传统下颌骨重建手术植入钛板的标准化、不匹配等问题,研究针对特定患者的下颌骨钛板个性化建模方法,建立下颌骨钛板的个性化模型,达到优化设计个性化钛板3D模型的目的。并针对钛板在使用过程中的疲劳损坏问题,对钛板进行疲劳仿真分析,优化钛板结构,从而达到提高钛板使用寿命的目的。(4)采用基于逆向工程CT数据的人体下颌骨FEA建模方法,研究建立患者原始下颌骨、切除肿瘤后的重建下颌骨以及植入种植体下颌骨的FEA模型的方法。并基于此模型采用骨生物力学和有限元集成的仿真技术,进行多种下颌骨模型在不同载荷情况下的生物力学分析,达到优化牙种植体设计方案、提高手术精度、降低手术风险的目的。(5)采用多喷快速原型制造和个性化设计辅助下颌骨重建技术,针对传统下颌骨重建钛板的统一化、塑形时间长、术后存在并发症等问题,研究制造下颌骨RP模型及个性化植入钛板的方法,术前设计并制造出下颌骨的RP模型以及个性化的下颌骨植入钛板,解决了在手术过程中花费数小时进行下颌骨钛板塑形的问题,达到了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减轻病人痛苦的目的。(6)针对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实际临床病例中的传统下颌骨重建手术时间长、风险高、患者遭受较大痛苦等问题,将课题的研究成果RP技术应用到临床实验中,通过临床验证并对比分析5例典型病例,应用RP技术在下颌骨重建手术中可以缩短约2小时的手术时间,同时可以提高颌骨修复质量和手术精度,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手术风险等。术后3个月移植骨段对位愈合良好,患者张闭口运动、语言和吞咽功能正常,临床实际效用明显。

张丽[7]2015年在《有氧和力量训练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和脂代谢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很多学者采用非药物疗法对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作用进行了研究,其中,运动疗法因副作用小、疗效好等优点逐渐受到关注,在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后,运动降压的效果逐渐得到公认。然而,针对人群的运动干预实验实施难度较大,对比条件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致最佳的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等仍有待确认。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老年原发性I级以及临界高血压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有氧及力量运动干预方案,探究有氧结合力量运动干预对血压、血脂以及体成分的影响,以期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高血压运动处方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的主要工作为:(1)构建了一种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个性化运动处方制定方案。通过对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频率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构建运动处方的模式;根据健康体征检测、体质测定与评价,制定出合理的个性化运动处方。(2)给出了实验对象分组方案与对照实验方式。通过制定的实验对象筛选标准和实验对象分组原则,筛选出符合研究要求的受试者32名(男5名,女27名),平均年龄64.30±4.68岁。通过制定的对照实验方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19人)执行有氧操和哑铃抗阻循环抗阻训练为主的运动处方,对照组(13人)无任何运动干预,两组均不改变饮食、运动及生活习惯,实验时间为10周。(3)建立了实验数据对比分析的评价方法。通过对受试者个性化运动干预前后的身体形态指标(身高、体重、腰围、臀围、体脂率)、生理指标(舒张压、收缩压)和生化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的测试数据对比分析的评价方法,验证本实验的降压效果。本文实验组受试者较运动前相比,收缩压和脉压有显著的下降(p≤0.05)。甘油三酯显著性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则显著性提高(p≤0.05),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有降低趋势。体重、腰围、臀围、体脂率、体重指数(BMI)则均有显著性降低(p≤0.05)。对照组受试者的实验前后测试数据对比则无明显改善。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可得到如下初步结论:个性化有氧与力量运动处方对中老年原发性I级及临界高血压患者有明显的降压作用,能改善其脂代谢状态和身体成分,并能有效促进其健康状况和体适能水平。

李萍萍[8]2014年在《南京大学体育保健课教学的实验探究》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两会网络热点调查显示,教育改革首次跻身关注度前十。两会聚焦高等教育众多热点话题包含: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从有教无类到因材施教;全方位推荐教育改革发展及关注教育公平等等。表明教学改革的重点越来越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转变。随着高考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病残学生也可以享受到公平的高等教育,学生生源结构有了重大改变,这就要求高校的教育模式相应的改变,满足大学生群体多样性的要求。然而传统的高校的体育保健课却存在种种问题。教学目标不明晰;教材内容单一;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单一、呆板;忽略了保健班学生的需求,忽略课外活动的重要性等等。这是远远满足不了保健班学生的需求的。并且,因为将保健班学生单独进行教学,却忽视学生特点的传统教学,反而会导致身体病、残、弱的学生丧失了其享受体育教学的公平,偏离了保健课设置的目的。高校保健班学生生理条件个性化显著,特点鲜明,心理敏感,锻炼意识淡薄。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心理保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本研究围绕保健班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实验,增加保健班学生对体育康复保健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应用,刺激保健班学生良好的运动体验,能自主采用科学的身体锻炼方式,影响自己的体育认知、体育意识,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了验证本次教学实验对保健班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文应用了文献资料法、实验法、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本研究以南京大学保健班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1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的实验干预。测量工具为身体自尊量表与锻炼态度量表,所得数据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教学实验的实践在保健班教学中运用的效果显著。本文结论如下:1、因保健课教学对象较普通学生生理与心理的特殊性,保健课教学目标在注重身体康复、运动技能掌握的同时,也要注重心理保健。2、注重保健课中理论教材与实际相结合,促进学生正确的体育认知,指导保健班学生根据自身条件科学参加体育锻炼。3、保健课的教学围绕学生需求实施,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的运用,加强师生互动,刺激学生积极的运动体验。4、适当降低教学目标,创设梯度目标、层次目标,能提高保健班学生体育运动参与率及积极性。5、在教学中加入身体康复的教学内容,并在技能教学过程中运用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康复,并对培养稳固持久的体育锻炼态度有着重要意义。6、运用运动处方,加强对保健课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

佚名[9]1992年在《199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重点项目指南》文中研究表明1991年生命科学的重点项目指南公布了11个项目,批准资助了10个项目,资助总金额506万元。未批准资助的一项是“中药的免疫调节作用”。该项目未能获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受理的申请书还达不到重点项目的要求、难以选出择优资助的申请外,该项目的指南也有缺陷:项目名称过大,研究范围太宽,目标不够集中,给申请者带来困难,需要重新撰写项目指南,经评审组专家认真讨论,项目名称改为“补肾益精、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类中药复方的免疫调节作用机理研究”。该项目在1992年重点项目指南中重新公布,请申请者按新指南要求提出申请。

黄敏强[10]2017年在《3D打印个性化β-磷酸三钙间孔工程骨支架修复大段骨缺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计算机辅助技术和3D Plotting快速成型技术设计和制作出适用于新西兰大白兔骨缺损实验研究用的个性化间孔β-磷酸三钙骨修复体。2.对3D打印的支架模型外形尺寸和内部微结构进行表征测量,以明确其打印精度,探究实验材料尺寸精度对骨修复结果的影响。3.将间孔β-磷酸三钙与自体骨复合成骨组织工程骨修复体与不作任何处理的间孔骨修复体同时植入新西兰大白兔的桡骨大段骨缺损模型中,比较相同环境下两种骨修复体对治疗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效果,并证明材料植骨具有减缓材料降解的作用。方法:1.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的三维测量以及个性化β-磷酸三钙间孔骨修复支架的三维设计:用mimics10.01软件对6只新西兰大白兔CT扫描的桡骨数据进行重建和测量。以此数据为基础在soliworks软件中设计出长为15mm,宽和高对应的骨缺损修复模型,并以STL格式保存文件。2.计算机辅助模拟新西兰大白兔桡骨骨缺损的手术过程:在NX-Imagewarer软件中运用分离、区域划分等操作在距离新西兰大白兔肘关节30mm处模拟截出长15mm的大段骨缺损,得出新西兰大白兔大段骨缺损的三维模型。将Soliworks软件中设计出的大段骨缺损间孔模型导入Imageware13.2软件中,并模拟植入到骨缺损模型中。3.将新西兰大白兔自体髂骨松质骨骨粒植入间孔β-磷酸三钙间孔骨修复支架中,并随机植入新西兰兔一侧桡骨骨缺损中;新西兰大白兔在全麻下,手术切开双侧桡骨前侧,并用高速磨钻在双侧桡骨制造出长15mm的大段骨缺损,随机将植入自体骨粒的间孔骨修复体与未做处理的间孔骨修复体植入与其匹配的桡骨骨缺损处,并使骨修复体与残端嵌合紧密。4.术后4周、8周、12周在相应的时间点处死新西兰大白兔取双侧桡骨标本进行标本实体观察、X线片检查、HE染色、Masson染色和Micro-CT扫描观察,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经过扫描测量计算新西兰大白兔桡骨中段的直径为4± 1.2mm,通过soliworks软件设计出来长15mm、宽和高分别为5mm,孔径为3mm、孔间距为2.4mm、内部为400μ m微孔结构的大段骨修复体的三维模型。2.经过3D打印技术制备出了长15±0.83mm,宽和高分别为5mm±0.65,孔间距::孔径=0.8的间孔β-磷酸三钙间孔骨支架实体。间孔结构为支架内部提供填充植骨的空间,为原位成骨实验提供模型基础。扫描电镜图像结果表明支架的内部微孔结构合理,孔间连通率高。3.手术过程中,骨支架与桡骨缺损区匹配良好,说明新西兰大白兔大段骨缺损模型的个性化设计精确。4.术后大体标本观察发现植骨支架骨缺损修复速度和修复强度明显优于未植骨组。1)术后4周、8周、12周空白对照组的桡骨均未见修复,出现残端骨髓腔封闭,部分与尺骨融合;2)术后X线片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植入材料逐渐降解,新生骨组织不断长入;3)术后Micro-CT扫描及缺损区三维重建及骨密度测量发现,骨重建过程中,植入组的新骨爬行替代更加顺利。4)术后4周HE染色结果表明植骨组与未植骨组新生血管数量相当,与文献报道一致[26],术后8周HE染色结果显示植骨组的新生骨较未植骨组多,术后12周HE染色发现植骨组材料几乎全部降解,新生骨量明显增多,部分材料已经完全被新生骨替代;未植骨组材料大部分降解,新生骨量较少,出现骨不连。Masson染色结果发现:术后4周、8周、12周植入组均可见较多的蓝染新生骨组织,并随着时间的增长骨量不断增多,而非植骨组仅见蓝染的胶原纤维和少量新生骨组织,植骨组的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采用CAD设计技术对骨缺损模型和个性化骨修复体进行三维设计,精度高、实用性和可重复性强,并可以模拟手术修复过程,能提高手术修复的成功率,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2.CAD精确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制备3D打印个性化间孔β-磷酸三钙间孔骨支架,其孔隙率大,连通率高,匹配精度高,与缺损区嵌合紧密,有利于骨细胞的长入与增殖。3.3D打印个性化间孔骨支架复合植骨能减缓支架的降解速率,能较好提高骨缺损修复的速度,为临床上解决大段骨缺损修复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探索思路。不足之处,目前3D打印支架仍处在一些缺陷,如烧结后出现皱缩,皱缩率及料降解速度控制困难,实验缺乏大动物实验支持。

参考文献:

[1]. 血管活动的个性化[J]. 陈孟勤, 曹济民. 生理科学进展. 1996

[2]. 血管活动个性化的研究[D]. 曹济民.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5

[3]. 冠脉狭窄长度及左主干分叉类型对病变严重程度影响的血流动力学研究[D]. 张慧霞. 北京工业大学. 2017

[4]. 个性化可穿戴式血氧与血压无创监测系统[D]. 郭旭. 东北大学. 2013

[5]. 面瘫的临床分类及个性化治疗的研究[J]. 杨川, 王炜, 李伟.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05

[6]. 基于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人体缺损下颌骨重建及生物力学分析研究[D]. 吴文征. 东北大学. 2011

[7]. 有氧和力量训练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和脂代谢影响的研究[D]. 张丽. 合肥工业大学. 2015

[8]. 南京大学体育保健课教学的实验探究[D]. 李萍萍. 南京大学. 2014

[9]. 199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重点项目指南[J]. 佚名. 生命科学. 1992

[10]. 3D打印个性化β-磷酸三钙间孔工程骨支架修复大段骨缺损研究[D]. 黄敏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

标签:;  ;  ;  ;  ;  ;  

血管活动个性化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