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中的探索--我们周围的动物及其与生存环境的关系_青蛙论文

大自然中的探索--我们周围的动物及其与生存环境的关系_青蛙论文

在大自然中进行探究——我们身边的动物及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活环境论文,大自然论文,身边论文,动物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生喜欢接近大自然,对于有生命的物体感到好奇。如何利用学生们对于生物的兴趣转移成对自然的理解,先由认知现象再解释现象,先由认知具体的物体再认知抽象的道理,这是对科学老师的挑战。如何设置丰富的、真实的学习情境,进行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的探索,具体地把握学习者所拥有的旧范式,并使之从常识水准上升到科学知识水准的范式转换。在自然环境下,以整合的方式进行观察、分类、预测和解决问题会比较容易,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尤其是自然观察者智能。让学生在自然情境中探究身边的动物及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是一次将建构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融入教学实践的尝试。

一、案例研究目标

宏观目标:充分运用大自然丰富的资源,视大自然为学生科学教育、审美教育的生动教材,并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愿望。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和创造,在参与中促进对话交流和理解,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并使其主动建构与问题相关的知识,掌握解决各种问题的技能,并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环境的态度、情感和道德,在环境中进行环境教育。

微观目标:在本案例中学生的任务是选择一种小动物,调查动物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的结构和功能与生活环境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可以选用多种方法表示调查结果,如通过撰写小论文、写诗、写歌曲、角色扮演、制作幻灯片等。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活动、小组活动,来发现自然界的规律,并采用多种方式来表达。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获得对本地环境的感性认识,以期能在认识环境的基础上热爱环境,产生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

知识目标:希望学生通过对自然环境的观察,能对生物非生物进行分类比较,并找出两者的本质区别。对所选择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进行观察,能够设计简单实验,进行实验研究并撰写实验报告。将收集资料整理成文,训练写作能力。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采用多种方式来表达。

二、案例实施办法和过程

(1)创设教学情境

科学老师向学生公布了一个消息:“学校的校园科技周将要开始,其中一项是对周围的动物进行调查,咱们班这次调查的主题是我们身边的动物及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大家可以对身边的动物进行观察研究,并且将调查结果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表达出来。希望大家积极参与,一起为我们的班级荣誉努力!”学生们愉快地接受了这一任务。

(2)搭建脚手架

教师首先要设法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原有经验,提出下列问题:

校园中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它们之间有哪些不同?

你曾经使用过放大镜吗?会正确使用吗?

将你所见到的生物分成动物和植物,并说明区分的理由。

你以前有没有留意观察过身边的动物,请描述其外形及栖息地或生存环境。

你能否设计简单的实验研究其形态结构和功能生活习性,并且写出实验报告。

你能不能把收集的资料撰写成小论文,或用写诗、写歌曲、角色扮演、制作幻灯片等方式来表达。

过程:学生对这个项目很感兴趣,他们自由讨论后,首先就生物与非生物、动物与植物的区别分别得出分类的标准。大部分学生会熟练使用放大镜,对身边常见动物的外部特征能够掌握。教师鼓励学生外出考察,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最后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自由参加蝗虫、河虾、蜗牛、蚯蚓、青蛙等五组,计划周末去开展活动。

(3)镶嵌式教学

将学生解决问题时所必需获得的辅助信息,镶嵌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案例实施过程中,教师向他们提供实验报告格式,帮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记录。在学生对制作标本感兴趣时,设计出一堂制作标本的课,向学生提供实验室、药品及专门实验老师指导。撰写小论文阶段,学生对如何整理资料,写出最终文稿存在困难,语文老师做了介绍指导,后由学生独立成文。有的学生想采用写诗的方式,语文老师对此表示赞赏,提供了个别指导。音乐老师、美术老师也提供了必要的帮助。

过程:学生自由组合为几个小组讨论,如何设计简单的实验来研究动物,学生七嘴八舌出了许多主意,但不得要领,如何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记录,更是茫然。这时,教师采用镶嵌式教学方式向学生介绍实验的设计及如何用实验报告来记录实验结果。

(4)主动学习

为了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小动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寻遍校内各个角落。利用放大镜,显微镜等进行观察,对于发现的问题进行激烈讨论。

过程:周末,蝗虫、蚯蚓、蜗牛三个小组选择了学校附近的丘陵,青蛙小组选择周围的农田,河虾小组选在小河边并准备了钓杆。有几个同学还带上相机,负责把所观察的动物和生存环境拍摄下来。有的学生带上记录本,随时记录观察的情况。青蛙小组的学生与田间农夫攀谈起来,向他了解关于青蛙的生活习惯,讨论青蛙越来越少的原因。蝗虫小组学生向挖野菜的人询问蝗虫的生活习性问题。学生还捕捉了蝗虫、蚯蚓、蜗牛、河虾、青蛙带回实验室,进行实验和研究。

(5)学生自己生成项目

学生在这次学习活动中,对动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同学将动物请回了家中,或饲养在实验室里,打算对其进行长期观察和研究,有同学在与他人的交流中,知道本地曾有过许多物种,在最近几十年逐渐消失,打算更进一步的进行了解查阅资料找出原因。学生对如何采集和制作标本产生兴趣,主动要求学习制作标本。

过程:学生在探索活动的过程中,主动生成其他相关问题并产生探索解决的愿望。如学生在观察青蛙时,从农夫那里了解到近几年青蛙的数目锐减,给水稻等农产品造成损失,从而想研究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在对动物进行饲养观察后,学生又产生了想要将蝗虫制为标本的愿望,教师及时给予支持,开设一堂标本制作课,学生将亲手采集的蝗虫标本制成了珍藏的标本,内心充满了喜悦之情。

(6)合作学习

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这是因为呈现给学生的“锚”中的问题非常复杂,在问题解决过程合作学习是必须的,还需要大量收集分散资料需要学生的分工合作。学生分为小组学习,能够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沟通。

过程:老师和学生互相讨论各小组实验记录,探讨蚯蚓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及其对土壤环境的适应,蝗虫和蜗牛对陆生生活的适应,虾的形态结构及其对水生环境的适应,青蛙的特殊呼吸系统对水陆两栖生活的适应。并且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就不足之处重新搜集信息进行研究。

三、案例活动中教师的角色

在活动中学生表现出的学习能力让人惊叹,教师角色从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探究的合作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教学中“平等的首席”。教师只有把握住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创造出愉快的科学教育,才能使学生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形成自然认识,塑造健全人格。教师、学生(学习伙伴)及由两者构成的学习共同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合作性的生生互动,相互评价、相互反馈,对知识建构有重要意义。要相信学生,他们身上有着无穷的创造力,不能仅仅教会他们一种技能,而应该让他们在主动探索中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会共有丰收的喜悦心情。

四、反思

教师的反思:情境式教学是一项全新的体验,教师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投入,通过这次活动,发现与以往呆板的课堂教学不同,利用田野调查让学生发现自然界的规律,在自然环境中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利用适应关系这一主题将学校周围的环境与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了解自己的环境并把它当作教室的延伸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从直观问题情境开始教学,学生能够持续活跃思考,始终兴致勃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们的小组合作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能够更加注重关于科学概念理解,关于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关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学生的反思:大多数学生觉得这次活动非常有意思,以往科学学习只是看图片、背概念、做题目的过程。这一次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和实践,领会到自然界的美丽和神奇,更好理解生物体(包括人类)对环境的依赖性。不少同学意犹未尽,仍然继续作观察记录,有一些同学对实践中发现的其他问题,如青蛙数量减少问题等产生兴趣,表示将要进一步研究。

俞晓宇摘自《环境教育》

标签:;  ;  ;  ;  

大自然中的探索--我们周围的动物及其与生存环境的关系_青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