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理论的评价与思考_价值理论论文

价值理论的评价与思考_价值理论论文

价值理论的评介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价值理论的意义

作为人类劳动的产品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可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即具有某种效用,马克思将其称为使用价值;第二,可以用来同别的产品交换即具有购买其他产品的能力,人们将其称为交换价值;第三,产品的生产要耗费一定人力和物力,人们将其称为生产成本。

在这三点中,只有第二点才成为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即在一个商品经济的社会中,由于存在着人们之间劳动产品的交换,那么其交换比例是由什么决定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形成了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理论。综观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我们看到价值理论是各派政治经济学的基石,不同的理论假说其根源在于价值理论的分歧。约翰·穆勒在所著《政治经济学原理》上卷“论价值”一章中,开笔就明确阐明,“我们现在将要讨论的问题,在政治经济学上占有非常重要和令人瞩目的地位,因此某些思想家以为,它的界限本身就是这门科学的界限。一位杰出的著述家曾建议将政治经济学称为‘Catallactics’,或交换学,另一些著述家则建议称之为价值科学。”〔1〕从这段话中, 我们看到在历史上一些著述家直接将政治经济学称之为交换学或价值科学,说明人们已经认识到价值理论在政治经济学中所处的地位及所起的作用。他又说:“在产业体系完全以买卖为基础,每个人多半不是依靠他自己参加生产活动的物品,而是通过出售之后继以购买的双重交换而获得的物品生活的社会状态下,价值问题却是根本问题。在这样构成的社会内,几乎一切有关经济利害关系的思考,都包含某种价值理论。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即使是极小的,也会使我们的其他一切结论产生相应的错误;我们的价值概念中存在任何模糊不清之处,都会使其他的一切概念产生混乱和含糊。”〔2 〕奥地利经济学家维塞尔也将价值问题视为政治经济学的首要问题。他说:“一个人对经济学做怎样的判断归根结底必须看他对价值作怎样的判断。价值是经济学所涉及的问题的精髓。价值定律之于政治经济学正象引力定律之于机械学一样。直到现在,政治经济学的每一个伟大体系都阐述各自的特殊价值观点以之作为应用于现实生活的理论的最后依据,若是不能用新的更完善的价值理论来支撑这些应用,为革新所做的任何新的努力都不能为这些应用打下充实的基础。”〔3〕

实际上,对商品价值即交换比例关系决定因素的回答,无非有以下三种选择:一是这种比例关系与商品的自身使用价值无关,而由生产过程中的所费决定;二是这种交换比例由使用价值即效用决定;三是由效用和所费两个因素共同决定。这些不同的回答形成了不同的价值理论。

二、供给决定论:价值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

供给决定论也是古典学派的价值理论。〔4〕

所谓的供给就是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商品物资,而商品物资又来自于生产过程,因此供给的实质是生产活动,供给的能力和水平决定于生产的能力和水平,生产活动的进行必须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即资本、劳动和土地,古典学派认为价值来自于生产过程,由生产所创造,而生产又是商品物资的供给,因此我们将生产决定价值的主张称为供给决定论。由于生产过程是资本、劳动和土地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认为价值来自于生产过程,那么自然从三个要素中去寻找价值的源泉。

一派认为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而资本和土地不参加价值的创造,我们称之为劳动价值论。但由于对劳动本身的看法不同,又形成了不同的劳动价值论。此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卡尔·马克思。

(1)威廉·配第。他是古典学派的创始人, 第一个提出劳动创造价值学说的人。他把价格区分为“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两种,前者指商品的价值,后者指商品的价格。他认为价格随着供求的变动不断变化,但波动的中心是“自然价格”,即价值。商品价值的实体为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其量为耗费的劳动时间。据此,配第认为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但配第认为并非所有的劳动都创造价值,只有生产货币(即白银)的劳动才创造价值。某种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与这个商品相交换的白银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2)亚当·斯密。 他是古典学派的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建立者,他的名著《国富论》的出版成为现代经济学的开端。斯密将商品价格分为“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前者指价值,后者为价格。他认为物品的价值乃是生产这个物品所耗费的劳动,并明确指出两个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取决于生产这两种商品各自所需要的劳动量,其衡量尺度为劳动时间。为此他举了海狸和鹿相交换这一著名的例子进行说明。但斯密又认为商品价值是由购买或支配的劳动所决定,并进而得出工资、利润、地租三项收入共同决定价值的结论。这样斯密就有了两种相互矛盾的价值决定观点。斯密将第一种情况看成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统一时的价值决定。而将第二种情况看成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时的价值决定。斯密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决定观点,分别被后人加以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政治经济学体系。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观点分别被李嘉图和马克思发展,形成了李嘉图学派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商品的价值由购买或支配的劳动所决定的观点被马尔萨斯和萨伊发展,形成马克思称之为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

(3)大卫·李嘉图。他批评了斯密的第二种价值决定, 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其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但这个劳动时间是在最差生产条件下生产出来的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根据这一规定,商品的价值量实际上是由生产过程中的边际劳动耗费所决定的。并且这个劳动耗费随着投入劳动量的增加而递增。因此,李嘉图得出了生产成本递增和收益递减两个规律。同时李嘉图提出了生产过程中不仅有劳动者的直接劳动耗费,而且还有用于生产的各种工具和材料的间接劳动耗费,它们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但李嘉图学派在解释利润的源泉及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问题上,却与自己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了无法克服的矛盾,导致了学派的破产。

(4)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以前的经济学家对于劳动创造价值只是作为一种前提假设,并未给予证明。马克思则从作为价值形式的交换价值分析中,逻辑地证明了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这一结论,并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马克思以自己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建立了商品货币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生产价格理论、收入分配理论,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及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根据。

将决定商品交换内在比例关系的价值归结为劳动具有重要的历史原因。经济学自从产生时起就以如何增进社会财富作为自己的对象。到古典学派时,人们将财富视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物品,而它又来自于生产过程,这样在探索商品交换比例时,必然从生产过程中去寻找。但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劳动又是财富增长的主要源泉,因此必然将劳动视为商品交换的内在尺度。

另一派认为资本、劳动和土地共同创造价值,我们称之为要素价值论。此派的代表人物为法国的经济学家萨伊。他认为物品的价值来自于物品的效用,而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的有用性,即使用价值。因而在萨伊看来,商品的价值由使用价值决定。但萨伊所说的效用,并非指人们的主观评价,而是指物品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客观属性。因此,萨伊将价值与价格作了严格的区分,价值是物品的内在效用,而价格则是这种效用的外在表现。如果买者支付了高于物品的价格,则是对不存在的价值付价。

由于价值来自于物品的效用,而效用又是指财富的使用价值,在使用价值的创造中,不仅有劳动,还有资本和土地,三者共同协作生产出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因此创造价值的就不只是劳动,还有资本和土地,他们共同参与了价值的创造,成为价值的源泉。同时,三个要素根据它们在价值创造中的贡献获得相应的报酬,劳动获得工资,资本获得利息,土地获得地租。对三个要素所付报酬成为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付代价,共同构成商品的生产费用,决定商品的价值。这种三个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理论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发展成为资本生产力理论。

通过对古典学派价值理论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该派在生产领域探讨价值的源泉,认为价值是生产过程的产物,是一个客观的东西。而价格则是在交换过程中现实地表现出来的价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由于价值来自于生产领域,而供求则发生在流通领域,因此供求不能决定价值,只能决定价格对价值的偏离,体现价值的实现情况。因此我们又将生产过程决定价值的理论称之为客观价值论。但在价值决定因素上,各派又有所不同。一派认为只有劳动一个因素决定,我们称之为客观一元论;另一派认为由资本、劳动、土地三个要素共同决定,我们称之为客观多元论。

三、需求决定论:价值理论发展的第二阶段

需求决定论也是边际效用学派的价值理论。

19世纪70年代,经济学发生了边际革命,出现了边际效用价值论,进而形成了边际效用学派。该学派认为商品的价值不是来自于生产过程,而是来自于消费者对于商品的主观评价。若消费者认为商品对自己的主观效用大,则商品的价值就大,否则就低。由于消费者本身就是需求者,且对商品的评价决定商品的价值,因此相对于供给决定论而言,我们将这种价值决定称为需求决定论。

由于对边际效用分析的方法不同,边际效用价值论又分为两派:心理学派和数理学派。

心理学派以奥地利学派为代表,门格尔首先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维塞尔、庞巴维克进行了系统发挥,并最终完成。

(1)门格尔。他认为满足人类主观愿望的效用是价值的源泉, 但随着人们享用财货数量的增加,其感觉到的效用却是递减的,即增加财货提供的效用小于以前消费财货提供的效用。他认为决定财货价值的是新增财货增加的效用。因此,财货有价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有用性和稀缺性。但门格尔并未提出“边际效用”这一概念。

(2)维塞尔。他十分推崇戈森定律。他认为根据戈森定律, 人们的满足随着消费财货数量的增加而递减,最后达到“饱和状态”,其效用下降到零。若再增加消费,则会走向反面,使人产生厌恶。但世上大多数财货都是稀少有限的,在达到“饱和状态”之前就必须放弃自己的需要,处于最后一点的需要为“边际需要”,它所提供的满足为“边际效用”。这个“边际效用”决定商品的价值。他还将边际效用分析应用于成本和分配理论,认为资本、劳动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价值间接地来自于它所生产的消费品的价值,并由所生产的消费品的边际效用决定;每一生产要素根据自己在生产过程中的边际贡献获得生产总收益中归属于自己的那部分价值。

(3)庞巴维克。他是边际效用价值论中最著名的代表。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来自于人们对其效用的主观评价。商品有价值,不仅要有用,而且还必须是稀少的。前者是价值的基础,后者是价值的必要条件。衡量人们对商品价值主观评价的尺度是边际效用,它决定商品的价值量,而边际效用的大小又由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决定。关于生产资料的价值,庞巴维克同样认为是由生产资料所生产出来的消费品的边际效用决定。如果消费品满足人们需要的程度越重要,评价越高,边际效用就越大,那么用于这种消费品生产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就越大,否则就越小。

数理学派是将数学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认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就是各经济事物的数量及它们的相互关系。该学派将价值视为商品之间交换的比例关系,即交换价值,否认价值的实质和内容,并将交换作为应用数学的出发点,认为交换就是两个商品间的数量关系,交换成立就是数量相等,一切经济问题都是交换问题。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杰文斯和瓦尔拉。

(1)杰文斯。他认为效用源于快乐, 并由幸福增加的程度来计算。他将这种效用称为价值,并认为效用随商品数量的增加而递减。增加的商品量与增加的商品所增加的效用之商为商品的最后效用程度,即边际效用,它决定商品的价值。在市场上交换物品的人总是比较两种商品的最后效用程度,从而决定愿意放弃多少自己的商品来换取对方的商品,以取得最大的效用。据此,他建立了自己的交换方程,提出两个商品的交换率是交换后各个商品量的最后效用程度比率的倒数。

(2)瓦尔拉。他认为价值源于商品的稀少性, 其量取决于最后效用被满足的程度,即边际效用,但只有在交换均衡时的最后欲望被满足的程度才决定价值。他运用数学方程式分析了商品交换的比例问题,并将分析从两种商品之间交换的比例扩大到全部商品,解释在最后欲望被满足程度的基础上,所有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是如何确定时,从而建立了“一般均衡理论”。该理论认为商品的价格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种商品供给和需求的变动不仅影响该商品价格的变化,而且还会影响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化。当所有商品的价格使得所有商品的供给和需求相等时,市场就处于均衡状态,这时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即商品的价值。

通过对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1 )商品的价值是一个主观的东西,而非客观存在物,与生产过程没有任何联系。 (2)消费资料的价值决定生产资料的价值,而不是生产资料的价值决定消费资料的价值。(3 )供给对价值的影响只是单纯从数量上来影响人们对商品的满足程度,进而改变商品的边际效用来影响商品的价值,而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耗费或成本所费与商品的价值无关。总之,在关于价值决定这一问题的解释上,需求决定论与供给决定论恰好相反,因此我们又将需求决定论称为主观价值论。

四、供求决定论:价值理论发展的第三阶段

供求决定论也是新古典学派的价值理论。

供求决定论是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解释价值的决定,是在供给决定论和需求决定论的基础上综合而成,它由英国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创立。

马歇尔直接将交换价值视为价值,并进而引申出商品的价格。他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引申出商品的需求价格,并认为需求价格同商品的需求量成反比;他又根据生产费用递增规律引申出商品的供给价格,并认为供给价格同商品的供给量成正比。然后,他便从供求关系来说明价值的形成,认为价值由供求双方达到的均衡决定,即商品的价格如果使购买者对它的需求量和生产者对它的售卖量相等,市场上的供求就处于均衡状态,这时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即商品的价值。马歇尔将这种均衡价格划分为三类:(1)暂时均衡决定的市场价格。 供给不能对需求的变化做出反应,均衡状态完全由需求决定。(2 )短期均衡决定的市场价格,供给能适应需求的变化做出调整,供给和需求在价格决定上起同等作用。(3)长期均衡决定的市场价格。在长期内, 生产者可以增加投资或转移资本到别的部门,从而增加或减少供给来影响需求,因此供给起着主导作用。以供求均衡价格为核心的供求均衡分析构成了西方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凯恩斯将供求均衡分析的方法应用于国民经济的总量分析,创立了宏观经济学,为政府干预经济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歇尔虽然将价值与价格视为同一的,但他仍然承认价值的存在。而瑞典的经济学家则干脆否定价值的存在,主张经济学应该放弃“价值论”而用“价格论”。他认为商品的价格源于商品的稀少性。由于满足欲望的财货是有限的,人类的一些欲望必定得不到满足,即现实的供给量无法满足人类实际欲望的需求,为使供求平衡就需要价格进行调节。在某一价格下,只能有一个相应的供给量,而只有愿意支付这个价格的人才能获得相应的需求满足。这种使供求平衡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

通过对供求决定论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当价值理论发展到该阶段时,已经从价值论走向价格论。这时对经济活动的分析,已由原来重视供给或需求的某一方面变为对供给和需求之间关系的全面分析。由于在供求关系上体现的是价格而不是价值,适应供求分析的需要,人们需要的是价格,而不需要探讨价格后面的决定力量——价值,因此人们必然将研究的视线从价值转向价格。这样原来服务于供给分析或需求分析的价值在供求均衡分析面前便失去了意义,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则是价格。

五、两点思考

1.价值理论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利益关系的客观反映。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新生的资产阶级任务有二:一是巩固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以最终战胜封建制度;二是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后者则是主要的并决定前者。而财富来自于生产过程,因此在探讨价值源泉时必然在生产领域内进行。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高,人是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必然使人们的视线放在劳动这个要素上,因此最先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但随着生产的发展,技术进步,资本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必然要改变人们的看法,将资本纳入价值决定之中;同时单纯由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将引起社会利益集团的对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因此产生了生产要素决定价值的理论。

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确立了它的统治地位,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财富不断增加,对于如何促进财富增长这一问题已不再是主要矛盾时,人们必然要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使生产出来的财富或社会现有的生产能力满足人们的需要上,这样对经济问题的研究必然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流通领域,即从原来的供给研究转移到需求研究。这样对价值决定因素的探讨也必然由生产领域转移到流通领域,即从需求上去寻找价值的源泉,从而产生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即需求决定论,它是需求分析的基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发现单纯的供给分析或单纯的需求分析已无法满足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需要,因此人们便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全面地分析经济运行。在此之前产生的供给分析和需求分析又为供求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这样适应供求分析的需要便产生了“供求均衡价值理论”,它成为供求均衡分析的理论基石。这时独立存在的价值范畴对于供求均衡分析已不再有意义,而需要的则是由供给和需求两个因素决定的价格。因此在价值理论上必然由价值论走向价格论。

2.价值理论的发展也是经济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已明确阐明,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的基础,是一个经济学派的支撑点。现实的经济生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为了对变化的现实作出解释,必然要产生新的经济理论,而新的经济理论则需要有新的价值理论,这样必然产生替代原来价值理论的新价值理论。

这种变革的实现可能有三种选择方式:一是在原有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增加新内容,进行充实和完善;二是对原有的内容进行修改,但不影响其基本思想,即修改和完善;三是否定原来的理论,完全以新的理论取而代之,即更新重建。究竟采取何种方式,则取决于理论本身发展的需要。

我国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其目标是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这就要求我们创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而作为经济理论基石的价值理论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与核心,为此必然要求我们在研究和批判传统价值理论同时,结合实际建立起新的价值理论,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才有坚实的基础。

因此,我国经济学界曾经发生的关于价值理论问题的争论,其实质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市场经济理论的争论,而不单纯是一个价值理论问题。这种争论将有助于推进市场经济理论建设的进程,更好地给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理论上的说明,促进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尽快地建立起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

注释:

〔1〕[英]约翰·穆勒著《政治经济学原理》上卷,第490页,商务印书馆。

〔2〕同上,第491页。

〔3〕[奥]维塞尔著《自然价值》第44页,商务印书馆。

〔4 〕本文所称“古典学派”指边际效用学派产生以前的资产阶级各经济学派,而不是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标签:;  ;  ;  ;  ;  ;  ;  ;  ;  ;  ;  ;  ;  ;  ;  ;  ;  

价值理论的评价与思考_价值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