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信息化究竟应该“转化”什么?_审计软件论文

审计信息化究竟应该“转化”什么?_审计软件论文

审计信息化究竟要“化”什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为什么“化”

(一)信息化是覆盖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对于政府审计而言,信息化的发展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你愿意适应它或不愿意适应它,它都已经到来。

(二)信息化是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可以说,审计信息化本身是国家信息化或者说是国家电子政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电子政务本身也是审计的一个重要对象。这就产生了两个范畴,即:审计的生产系统(审计管理系统)和审计的监督系统(审计作业系统)。

随着信息化的推行,政府的很多职能都会被电子所代替,所以我们原来审计的对象及系统,都变成在计算机网络上运行了。同时,政府审计现有的审计力量与审计任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公众对政府审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再有,我国经济活动呈现国际化、多元化发展,财政体制的不断改革,审计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审计风险也日趋加大。这一切,对我们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不掌握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我们的审计就犹如木箭加火枪去对抗光电和飞船。

这里有3个具体的数字,按照《审计法》的规定,我们要对全省十几万个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而目前全省的审计人员大约3500人,每个审计机关平均每年审计30几个项目,这也就是说我们(按140个审计机关计)要把全部被审计单位审计一遍起码要用15~20年。另据统计全省绝大多数审计机关每年的审计金额仅占所应监督的资金金额的25%不到。再看一个数字,我国2005年中央财政可用财力2万亿元,中央直接支出近9千亿元,1.1万亿元以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的方式给了地方;同年,地方可用财力2.6万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近1.5万亿元。这就是说,在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下,开展财政审计,如果中央和地方、省和市县不协同起来,靠手工审计,可能财政的盘子谁也搞不清楚。当环境变化时,我们需要主动地进行调整,审计也只能在信息化这个大背景、大趋势下,了解别人的发展情况,提高我们的效率,而提高效率最有效的方式是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否则,“三个失去(注:“三个不懂,三个失去”:

李金华在审计机关内部连续掀起令审计系统警醒的“三个失去”。

◆1999年提出:审计人员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将失去审计的资格。李金华走了两步“棋”,一是到审计署驻南京特派办亲自安排了打破计算机审计瓶颈的攻坚战,开发了审计数据采集分析软件;二是派审计业务骨干充实审计署的计算机技术中心,集中力量围绕审计业务开发软件,推广应用计算机技术。

◆2004年计算机审计小有建树,相当一批计算机审计骨干成长起来之后,李金华又提出:审计机关的领导干部不了解信息技术,将失去指挥的资格。李金华又要求审计机关的各级领导迅速完成从“摇旗呐喊”到“排兵布阵”的转变。

◆2005年底,金审工程验收大会上,李金华进一步提出:审计机关的综合管理人员不会运用计算机技术,将失去任职的资格。)”就将成为事实。

(三)审计信息化将使审计工作发生三个转变

刘家义审计长早在几年前就提出:审计信息化将使审计工作发生三个转变。即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当然这“三个转变”是逐步实现的,动态审计、远程审计还需要大环境的配合才能铺开,但发展的方向是不容置疑的。

(四)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审计信息化除了将使审计工作方式发生三大转变外,还有三个重要的转变。即:

审计信息化建设必将推动广大审计人员思维方式的转变;审计信息化必将使审计系统的信息传递加快,促进审计成果共享,加强审计机关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协同作战,使分散的力量进一步聚合,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效力;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审计质量一条重要途径。、

现在看来,审计信息化建设还是基础差,困难多,发展不平衡。我们要拓宽视野,要立体的、全方位的思考问题,逐步实现审计监督全过程的数字化、自动化。否则,明天信息化就把审计“化”了!

二、“化”什么

在谈审计信息化要“化”什么前,我们先就审计基本理论问题作一些思考。

(一)审计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

1、为谁审计。审计不能是为自己审计,而是为别人而审计,为立法者、为高层管理者、为委托者、为社会大众审计。我国的国家审计,体制上为行政模式,主要是为高层管理者审计,一定程度上也为立法者审计。立足于发展,我国将逐步走向为立法者审计以及社会大众审计。

2、审计谁。为谁审计决定了审计谁的问题。立法者和高层管理者,不仅有立法权和行政权,而且作为所有者代表在一定程度上拥有所有权。审计谁的问题,就国家审计而言,通常都是审计立法者或高层管理者下属的有国家资本(国家财政资金或国有资产)的单位。

3、审计什么。审计假如侧重于真实性方面,责任要有不同介质的信息载体予以反映,这些信息又是源于财政、财务活动以及经济管理活动,这就决定了审计的客体至少是三个层次:会计资料及其他有关的资料;财政、财务活动;与财政、财务活动相关联的行政管理活动。可以看出审计与会计、管理之间的关系,会计提供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并对其真实、合法和有效等负责,审计的责任是进行审计并发表意见。

4、什么时间审计。要求审计的会计报表通常是年度会计报表,被审计的时间应当是一个会计年度。要对一个年度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就应当改变以往“一年审一次,一次审一年”的做法,而是“一年审多次,多次审一年”。经过连续不断的审计(持续审计),对年度会计报表发表意见,而且要年年如此。侧重于真实性审计必须这样。侧重于合法性、效益性审计,审计行为的频率和跨度则可不必拘泥于此。

(二)什么是信息化

什么是信息化?很多人认为,信息化就是买一台计算机连接计算机网。人类发明了许许多多工具,只要学会了就能使用。唯有计算机不同,必须要再设计才能使用。计算机只能算是个半成品,计算机要加上用户设计的算法才能形成真正的工具。如果你想清楚了,计算机系统就成功,你若没有想清楚,系统就会放大你的糊涂。的确,信息化是要使用计算机和网络,但它不是计算机简单地模仿手工工作。信息化早已突破了计算机技术的范畴。就审计而言,审计信息化的过程就是依据审计基本理论的审计再造过程,是审计机关所有的人的思想改造过程。一句话,关键要看是替代还是改变。

(三)审计与计算机

审计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审计的发展,计算机只是实现审计目的的手段,也是实现审计目的的基础设施之一,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审计的发展。前些天,我在一个审计组,看到两个同志分别写的两个审计工作底稿,从两个审计底稿中看到,他们审计的内容、问题可以说是完全一样的,可是在记录的“问题类型”却不同,且“法规依据”、“意见”表述也不规范。如果把这样事交给计算机去做,想必不会是很容易的。

建设不是目的,它仅仅是实现信息化的手段,应用才是目的。应该以解决审计需求为目标,要贯彻审计应用至上的指导原则,无论在规划中,还是建设中,都应该把审计应用放在第一位。

(四)急需要信息技术帮我们解决的问题

当前,需信息技术帮我们解决的问题不算少,在这就不一一举出来了,介绍两个有代表性的。

第1个问题,需求连自己都没搞清。

应该说,需求分析是一个系统成功与否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砝码。可是需求分析却往往被忽视了。

我们常听到审计人员在使用某计算机审计软件不成功后说:“这个软件不能满足审计需要。”应该了解软件开发人员是较难真正理解审计某些特殊需求,有些设计与现有流程不匹配是难免的。审计业务人员惯性的思维方式有可能对系统需求的提出产生影响。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更多不是技术问题,80%都是在业务流程合理化调整方面带来的困扰。其实,依笔者看,审计信息化建设中,审计需求才是最好的“专家”。

第2个问题,没把数据当回事儿。

关于数据的重要性,所有人都能说出一二三来,但落实到系统中,往往就被放到了第二位或者更靠后。在一个单位里,数据的采集不仅仅是某一个部门的事,所有业务部门都有责任提供详细、有效的数据。目前,我们不仅没有实现的数据互通,而且还存在数据无效的问题,这样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应用效果可想而知。我也常常考虑,经济责任审计没有大量资料积累你怎么去审计,无从下手。我们要对某单位财务状况,资金状况了如指掌,全面掌握它,很多事情是要进行比较的,要了解它的过程,只有了解它的过程进行比较,你才能发现它的问题。也就说我们要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提出新的信息。而存储、计算、物理性的比较,计算机比人要强的多。

(五)审计信息化究竟要“化”什么

1、审计信息化就是“化”审计的核心业务和主导工作流程

审计信息化首先要“化”审计的核心业务和数据及主导工作流程。任何一个审计机关,无论是中央的、省的,还是地县,它必须依法进行审计,即它的核心业务就是审计;核心业务作业的主要对象就是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数据,而核心业务的运作过程,审计实施阶段就是审计的主导流程。我们能够看到,信息化建设许多成功的案例,总是紧紧地围绕着他的核心业务、数据和主导流程来开展的。如:海关信息化就是围绕着其主流业务的“报关单”;税务信息化就是围绕着其主流业务的“税收征管单”等等。

因此,审计信息化要以预算执行计算机审计为龙头,推进其他各项计算机审计的协调发展。具体展现有两个方面:第一,方向。选择以预算执行联网审计为主线的系统建设方向,理由有二:(1)预算执行审计是中央和地方、省和市县可以共同协作的任务,(2)财政审计一体化更需要信息技术综合能力的支持。第二,路线。根据预算执行联网审计的特点,我们要体现“把握总体、整体分析、全面评价、重点揭示”的审计思路。(1)必须要设计全面评价、重点揭示的审计分析模型及其审计专家系统;(2)必须要加强审计整体数据和历史数据的建设,建设审计数据分析系统。

2、审计信息化就是“化”人

在建造以计算机为支撑的信息系统时,如果计算机专业人员与审计业务人员不能很好地沟通,那么系统也必然最终导致失败。信息化最主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推倒那座以计算机技术为界的无形城堡,使城堡内外的人们彼此消除认识上、知识上和语言上的障碍,彼此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要达到这一目的,城堡内外的人应做不同的努力。城堡外面的人,应该勇敢地冲进城堡去,学习掌握计算机知识、信息化知识,最终成为行家里手;而城堡里面的人,即计算机专业人员,要勇敢地冲出城堡,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工作需要,学习经济管理知识,学习各方面的业务知识,以求使自己适应审计发展的需要。在美国、日本等国的计算机软件人员水平考试大纲都把经济管理知识列为重要的考试内容,日本的特级信息处理技术人员水平考试大纲中对会计知识的要求简直可与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相媲美。这也许正是“化”的具体内容所在。国内通常把它解析为:“培养复合人员”或是“解决‘两张皮’”的问题。

三、怎样“化”

先让我们看看省政府、审计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或主要任务。省政府电子政务目标是:全面推进全省各级行政机关信息化建设,推进管理决策网络化、公共服务电子化,监督手段科技化,实现政府全面信息化。

审计署国家审计信息系统的标志是:即一个满足现场、联网审计需要的审计监督系统,一个满足业务、管理和领导决策相融合的审计管理系统,一个满足数据存储、处理和共享的数据中心,一个满足各级审计机关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络系统等。

大的目标和任务都已明确,围绕我们的“审计的生产系统”和“审计的监督系统”,我们又该如何“化”?怎样“化”?审计信息化一定要以“把握数据、存好数据、管好数据、分析好数据、说清数据”为基本原则,以“监督手段科技化”为目标。具体完成:

(一)“划”规划

一个好的规划对我们的帮助是多方面的,它会让我们“划”清楚该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否则,就一定会搞成“N个平台,N个中心,N个项目”大同小异模式化的“万能”稿。这里有5点建议:1、先想清楚、“划”清楚信息化规划有什么作用,是“要钱”、“要交‘作业’”还是“要干事”;2、信息化规划必须要与本地区的实际紧密地结合;3、多“划”政策规划,少“划”工程项目规划;4、信息内容建设规划不能照搬国家、省的信息内容项目规划;5、信息共享是“划”的焦点和重点。

(二)“画”需求

需求分析是一个信息化建设的开端,也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石。在以往建设失败的项目中,多是由于需求分析的不明确而造成的。

简单的说,需求分析就是把业务流程“画”出来。“画”需求过程实际上是个沟通的过程,“画”需求的人员必须深入到审计和审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系统、客观的分析与调研,充分掌握现行管理及审计实施的第一手资料,了解相关人员对系统建设的想法和意见,在充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以科学的工作方法确定管理工作流程、数据需求、系统功能结构等,按照需求分析文档的规定格式整理成一份完整的系统需求分析报告。

(三)“话”培训

把人员培训作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证。没有一支新型的队伍,信息化是搞不成的,而当前审计信息化建设最难的难题就是人。为此,在计算机审计人员培养工作中,“要从重少数人培养,转变到改善审计机关的整体知识和人才结构,提高多数人的计算机审计知识素养。”计算机审计人才的培养要注意防止“精英化”策略,不能只注重培养个别尖子人才。一定要转变思路,在提高多数人计算机审计知识素养的基础上,突出审计业务骨干计算机审计知识的培养,使计算机审计发展有一个坚实而且长效的基础。笔者认为:1、今后一、两年间,应按照审计署AO认证考试培训大纲要求,对全省审计机关的全体人员,开展以促进审计人员普及应用AO为目标的“AO培训认证考试”,力争两年内75%的审计人员通过考试。2、要参照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水平考试培训大纲,通过举办“计算机审计应用水平提高班”和省审计厅组织的考试。对全省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人员进行“计算机审计应用水平”再提高的培训。

(四)“化”数据

1、用“化”数据来“化”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审计信息化,从本质的意义上看,有两个方面的要素构成。一是“化”信息,二是用信息“化”审计。这里的关键是前者,即“化”信息。我们知道,信息与物质、能源、土地等一样,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资源。经过“化”的信息与未经过“化”的信息有着本质的不同。经过“化”的信息,已经成了创造价值的价值。再用这样的信息去“化”审计,去“化”我们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就成为主动型的审计信息化。信息化的蕴藏着很多先进的管理思想,其中一点就是要量化和数字化,而不是跟着感觉走。如果通过审计信息化建设,使审计真正能靠数据决策;拿数据衡量;用数据控制。这也就是审计过程的目标。

2、“化”数据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审计监督系统”主题数据库(《审计数据备份和分析系统》或称广东省级审计数据分中心)。在以往的审计信息系统建设中,一般都是根据处理流程的需要编制审计软件,然后再根据软件的需要建立数据库;而我认为这样的开发过程颠倒了过来,开发审计系统,应该在战略数据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审计主导业务,开发主题数据库,然后,再围绕主题库来开发审计监督系统。

3、“化”数据的基础是:创建“被审计单位经济信息系统备案制”和“被审计单位经济信息电子数据报送制”。为配合审计主题数据库的实施,我们尽快实现“被审计单位经济信息系统备案制”和“被审计单位经济信息电子数据报送制”,要求隶属全省各级审计机关的所有被审计单位,将其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业务系统的相关情况向审计机关进行备案。同时,要求重点被审计单位,将其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业务系统的电子数据,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视同(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业务信息)纸质件的时间和内容等报送要求,向审计机关进行报送。

“备案制”和“报送制”是时时掌握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发展和变化前提;也是审计监督系统主题数据库建设、实施和应用的保障。

(五)“化”经验

审计人员都清楚,计算机应用绝对不能完全取代审计人员的审计职业判断,不能说有了审计软件就能解决真实、合法、效益的问题,即使是高度人工智能化,没有审计人员经验判断也不行。审计软件为什么难开发,就是因为审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而许多经验判断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或者是不能完全言传,要把经验形成规范性语言写在纸上就很难,从纸上改成电子语言就更难。所以,审计人员与计算机工作人员要密切协调配合,融为一体,把经验从审计人员的脑子中“挖”出来,不断地丰富计算机审计专家经验库。

(六)“化”标准

一年来,审计署制定、颁布了10多个审计数据规划、标准,为审计信息共享打下了基础,我们应积极宣贯和实施审计署组织构建以国家标准、审计数据规划、审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审计准则为主要框架的标准规范体系,全面保障审计信息化有序建设、有效运行。

(七)“化”安全

这里讲的安全是对取得的被审计单位数据的保密问题,有个例子,一个同志笔记本计算机有故障了,要求计算机管理人员拿到外边修理,报告里写到,这个计算机里有两年间一些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数据,请承办人注意保密或先将被审计单位数据删除后再拿出去修。这件事,首先要肯定他还是有保密意识的,考虑到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数据不能外漏。但是反过来看,两年了,你带着放有被审计单位经济数据的笔记本计算机满处跑,要是计算机丢失了怎么办呢?所以一定要相应的措施。数据的安全一靠技术,二靠管理,最重要的还是审计人员的思想上要引起重视,麻痹思想不能有。

标签:;  ;  ;  ;  ;  ;  ;  ;  ;  ;  ;  ;  

审计信息化究竟应该“转化”什么?_审计软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