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理论的解放思想与研究_情报学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理论的解放思想与研究_情报学论文

解放思想与我国社会科学情报理论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社会科学论文,情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推动了全党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这次思想解放对我国社科情报事业和社科情报理论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20年前我国的社科情报理论研究几乎一片空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仅仅用了20年的时间,我国社科情报理论研究空白的现象得到了根本改观,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其主要表现在:

1.社科情报理论研究的论文数量迅速增长。 我国社科情报事业于1975年虽已略具规模,但理论研究滞后的现象十分突出。社科情报理论研究著述在那时是个空白,直到1979年我国刊物上方出现了三篇介绍国外社科情报事业的文章。可以说,我国的社科情报理论是从1979年以翻译介绍国外情况起步的。1979—1985期间,我国的社科情报理论研究大多还停留在翻译和介绍的层面上。据统计,1979—1985年期间,共发表翻译介绍类文章94篇,占同一时期全部社科情报文章的42%。其中1984年34篇,占该年社科情报文章的55.7%。直到1986年后,这一比例才降至10%左右。这说明在我国社科情报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量翻译和介绍世界社科情报理论,开阔了乍起的我国社科情报界的理论视野,为理论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80年3 月中国社科情报学会会刊《情报资料工作》(原名《资料工作通讯》)创刊。它为社科情报理论界提供了一个探索、对话、争鸣的园地。迄今为止,这份刊物仍是社科情报领域的唯一核心期刊。我们通过对该刊的统计分析,可以窥见我国社科情报工作理论研究发展之一斑。1980年至1997年在该刊发表的社科情报理论研究论文数以及在当年论文总数所占的比例如下表:

年份 80

81

82

83

84

85868788

89

论文篇数 145

13

10

16

21589196

30

百分比 4.3 1.5 4.0 3.2 4.9 6.5 17.9 28.1 29.6 34.8

年份 9091

929394959697 合计

论文篇数 2828

312828151620

548

百分比25 22.9 25.2 17.5 19.1 11.5 14.4 20.8 100%

从上表可以看出,论文数量在总体上呈正态增长。这说明,社科情报界理论兴趣的逐步提高。尤其是1986年至1988年是理论研究的最热时期。共发表论文245篇,占论文总数的46.4%,达到1980—1985 年论文总数的3.1倍。从论文的内容看,也由微观业务经验的描述为主导, 转变为宏观理论探讨为主导。这说明理论研究水平的逐年提高。

论文数量激增,社科情报理论专著相继问世。据统计, 1980 年至1995年出版发行的社科情报理论著作有14部。

除此之外,各省市社科院情报研究所编辑的“内刊”,也是刊登社科情报理论研究成果的重要园地。如山西社科院情报研究所的《信息波》就曾以专栏形式报导社科情报理论争鸣;江西社科院情报研究所的《社会科学情报》曾编过两次专辑,讨论情报学理论问题;一些省市图书馆刊物、科技情报类刊物、社会科学刊物也零星地发表了一些社科情报学方面的学术论文。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举行首届年会时,就曾收到论文160多篇。 该年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和《情报资料工作》组织的论文评奖活动,不仅收到地方社科院和图书馆的论文,甚至还收到了许多非情报专业的研究人员的论文。以上说明社科情报学的理论研究之踊跃,队伍之广,影响之大已遍及全国范围,展现出社科情报领域百家争鸣的可喜景象。此外,有些单位和个人还结合教学需要,编写了一些讲义,如华东师大图书馆学系编的《社会科学情报工作导论》、《社会科学情报系统》,上海社科院情报所编的研究生课程讲义《社会科学情报理论与方法》等,都在一定意义上丰富了社科情报理论,扩大了影响。

2.社科情报理论研讨会频繁召开。学术研讨会是理论研究的重要形式。它在社科情报理论探索、创造中起到催化作用。我们可以从学术讨论会中清晰地看到社科情报理论研究的规迹和发展历程。

十年动乱刚结束不久,社科情报工作正处于恢复性发展时期。社科情报工作者的理论思维也从“左”的禁锢中逐步得到解放。他们在刊物上对资料属性、资料工作的内在规律及图书资料工作的任务和宣传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理论探讨。这场讨论从1980年10月开始,一直延续到1982年。此后,学术活动日趋活跃,各种形式的社科情报理论研讨会、交流会和座谈会纷纷举办。1984年3 月召开的全国社会科学图书资料情报“七五”规划会议,中心议题虽是制订全国“七五”图书资料情报工作发展规划,但是与会代表充分认识到:我国社科情报工作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理论指导和工作手段的原始。于是强烈呼吁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情报学体系并就学科建设进行了理论探讨。1984年12月,中国社科院情报所首次召开了社科情报理论和方法讨论会,就情报概念、社科情报工作的组织、国外社会科学情报学等课题进行了探讨。1985年11月,社科情报理论讨论会在武昌召开,其主要议题是:社科情报工作的服务方向和服务形式、社科情报工作的客观规律及社科情报学的研究对象。这两次学术讨论会的召开加快了理论研究的进程,我国社科情报的理论研究也从此开始起飞。

1986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的成立,推动了社科情报理论研究的开展,在社科情报界掀起了一股理论研究热潮。1987年3 月《情报资料工作》举行社会科学情报理论建设问题的“圆桌讨论会”,重点探讨了社科情报学的立学问题。不少同志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形成了争鸣的局面。这次会议使社科情报学的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并造成了一种更为良好的学术氛围。同年6月, 全国中青年图书馆学与情报学新观点、新思想、新方法研讨会在上海举行,并把社科情报理论的问题作为一个专题讨论,全方位探索了社科情报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1988年11月,中国社科情报学会首届年会在京举行,围绕“社科情报服务”主题对社科情报服务的观念、途径、有偿服务等问题作了深入的研讨,为探索新形势下社科情报服务工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1991年3月,中国社科情报学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 对我国社科情报面临的严峻形势和现代化手段及情报网络建设薄弱的问题展开了讨论。1993年12月,举行了“社会科学信息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就市场经济环境下社科情报理论建设和实践问题进行了讨论。1995年12月,中国社科情报学会第三次代表会上首次吸收企业家参与社科情报领域的学术活动。此举增强了学会和社科情报工作的生机与活力。会议着重讨论了社科情报事业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社科信息需求的变化、探索社科信息和市场经济接轨的途径和方法。1998年5月,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了“98全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学术讨论会”。与会代表围绕共同的未来,就图书情报学学科建设、信息技术与电子图书馆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次会议是图书情报领域以研究生为主体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学术会议,充分说明了我国的社科情报理论研究出现了质的飞跃。

3.社科情报理论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开展理论研究,首先要解放思想。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毋言理论的创新、突破和飞跃。经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两次思想解放运动,社科情报理论界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是勇于引进、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引进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拓展了本学科思维空间,启发了研究思路。如社科情报理论与政策科学交叉研究,产生了社科情报政策理论。在此基础上,又讨论并制定社科情报政策和指导思想与原则、社科情报政策的模式与类型、体系与结构等。二是随着视野的开阔,理论研究者对已有的主题重新进行审视,发掘了一些新的研究层面和研究主题。如对社科情报源的研究。这一问题的研究前期已有比较系统完整的论述,但研究者根据大众传媒提供的动态情报需求,适时地提出了“动态情报源”的概念。三是社科情报理论研究紧跟时代步伐,引进了新的研究主题。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信息市场和信息产业问题受到普遍关注。社科情报理论工作者,还以极大的勇气投入到信息市场和信息产业的有关问题研究之中,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探讨了社科情报在信息市场中的运行机制、经营策略等一些理论问题。

4.社科情报理论研究方法不断更新。社科情报理论工作者,在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社会大背景下,打破了头脑中的陈规陋习,改变了一些陈旧的思维定势,对沿用多年的传统研究方法,进行了大胆的探索。逐渐摒弃了那种直观的经验描述研究方法,开始运用逻辑的理性思辩方法,文章旨在追求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并尝试性地运用实证研究、定量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进行理论研究。如王崇德的《马太效应的定量表述》(《情报资料工作》97.4)对马太效应的表征作出定量表述,并利用数据对比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分析。黄纯元的《“信息政策”的多义性及其原因》(《情报资料工作》98.1)就是对英美、日本、中国的相关文献的初步调查中,进行多元比较分析,从而对“信息政策”的多义性提出独特的见解。刘胜群、陈已华《社科情报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及AHP方法》(《情报资料工作》92年第3期),引进系统论中的科学方法——层次分析法(AHP法), 对社科情报成果进行综合评价等。社科情报理论界不仅引进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而且还把科学学、社会学、心理学、认知科学、数学等学科,与社科情报的独特规律结合起来进行深研细究。

5.社科情报理论研究的手段日趋现代化。

随着电脑的普及、现代化技术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于社科情报理论研究之中。现在常用数据处理有关数据库软件,如Foxpro,电子表格软件Excel、统计分析软件spss。这些数据软件都有良好的用户界面, 使用起来非常简单。它能通过菜单方式方便灵活地对数据进行分组、汇总等基本运算。它为社科情报理论研究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研究手段。

6.社科情报理论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不断加强。为了保证社科情报理论研究的健康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科情报界还注重了人才的培养。1979年,中国人民大学创办了社科情报专业。1980年,该校档案系开设了社科情报大专班,培养出我国第一批社科情报专业人才。华东师大图书馆系自1979年以来开设情报学课程,1983年开始招收了四名攻读社科情报专业的研究生。这是我国第一次培养社科情报专业的研究生。1984年该系又成立“情报学研究室”,把社科情报学作为研究重点之一。1985年1月,他们又举办了社科情报资料讲习班, 普及社科情报工作的理论和知识。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中山大学图书情报系也一直开设社科情报学课程。据统计,到1989年我国自己培养的情报专业研究生已有16名,截止1988年底全国共有46所高校开设了社科情报学课程。与此同时,社科情报理论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还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1987年,国家教委在新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单独开列了社科情报专业,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同时也是情报资料工作者长期锲而不舍努力的结果。

另一方面,社科情报队伍的在职教育也引起了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苏州大学及河南、北京、内蒙古、浙江等地的社科院情报研究所和中国社科情报学会等都先后举办了不同内容与专题的研讨班、专修班、函授班和短期培训班。武汉大学还建立了全国情报干部培训中心,成为我国正规培训情报干部的基地。《情报资料工作》开辟的社科情报知识讲座,为广大在职情报人员开设了第二课堂。通过上述社科情报教育的有关举措,进一步壮大了社科情报理论研究的专业队伍。

三中全会以来,社科情报理论研究所取得的上述成就,从根本上讲,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事实表明:理论研究是一种评判已知、探索未知、创造新知的追求真善美的理性活动;没有广袤的视野和开阔的思维空间,是很难想象的。而解放思想,就是从原有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的一种思想超越过程。思想一经冲破禁锢,就会开阔思维空间,为思想发展和理论创新营造一种自由、宽松、和谐的思想环境。如果没有党的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没有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也就不会有社科情报理论研究的肥沃土壤。

过去20年,我国社科情报研究的发展历程可谓坎坎坷坷。鉴往知来,笔者认为,要开创新新世纪社科理论研究的新局面,必须进一步认识社科情报理论研究是一项开创性和探索性的工作。它需要冲破陈规的勇气;需要锐意探索勇于创新的胆魄;需要矢志不移艰苦奋斗的精神。非此不足以建立起具有多维色彩的,前程灿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科情报理论体系。

标签:;  ;  ;  ;  

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理论的解放思想与研究_情报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