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布局研究_福州新区论文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布局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高新技术产业论文,布局论文,开发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72(2002)03-0027-07

一、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展区发展布局的现状

我国现有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它们主要分布于华北、华东和东南沿海地区,尤其集中于沿海地带的辽宁、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和广东。从南方和北方分布看,南方的高新区略多于北方。

表1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布表

地理区 高新区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数量

%

东北 7 13.21

沈阳、长春、吉林、哈尔滨、

 大庆、大连、鞍山

方 华北 13 24.53

北京、天津、威海、太原、青

  岛、郑州、石家庄、包头、保

定、济南、潍坊、淄博、洛阳

东 华东 8 15.09

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合

肥、杭州、上海、南昌

部 南 东南沿海 11 20.75

中山、福州、广州、桂林、深

方 圳、厦门、海南、佛山、惠州

、珠海、南宁

华中 4 7.55 武汉、长沙、襄樊、株州

内西北 4 7.55 西安、兰州、宝鸡

西 内西南 5 9.43 成都、重庆、昆明、绵阳、贵阳

部 外西北 1 1.89 乌鲁木齐

合计

53

100

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新区的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极大地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但也存在以下一些发展布局的问题:

缺乏统一规划。近年来,除了国务院批准兴建的高新区以外,各省、市、区甚至一些县、乡也都自筹兴办高新区,出现了“遍地开花”和“一哄而上”的势头,许多高新区有名无实,重形式轻内容,不仅浪费了土地,而且也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区位选择不合理。高新区的概念是从国外引入的,由于高新区所依靠的生存发展环境不同,它的发展也就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以世界第一个高新区“硅谷”为例,它的形成和发展几乎是完全自发的,没有上级的批准建立过程,没有所谓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以及差别税率,也没有具体的区域边界,远离大城市(距旧金山市近70公里)。其发展以土地价格低、邻近小城市以及高速公路等基本设施好、环境优美等为主要基础。

目前我国的高新区很多都布置在大城市内,土地价格高,发展空间少,对当地经济的驱动力小。这样的高新区容易成为高新技术产品商业区和技术展示区,不易引导出高新技术产业密集的新型经济带和城市群。

东西部发展不平衡。我国高新区的空间分布极不平衡,东部沿海的12个省市自治区集中了29个开发区,占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54.7%;中部9个省市自治区拥有14个开发区,占全国总数的26.4%;西部8个省市自治区仅有1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只占全国总数的18.9%。位于落后的西部地区的西藏、青海和宁夏等省自治区至今还没有经国务院批准的高新区。这与高新技术资源的空间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1999年,山东、江苏和广东3个沿海省拥有济南、淄博、潍坊、威海、青岛、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广州、佛山、中山、珠海、深圳和惠州等15个国家级高新区,占全国高新区总数的28.3%。而这3个省拥有的在校大学生数仅占全国总数的17.7%,其占全国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属研究与开发机构自然科学技术领域的科学家、工程师总数的12%,占全国三种专利批准总数的20.7%。可见,这3个省的高新技术实力与其在全国高新区中的地位不太相称。我国高新区这种分布态势与国际上比较公认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要依靠本国科技实力、高新技术产业的空间分布与该国高新技术资源空间分布基本一致的原则有着较大差距。

表2 东西部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对比项目东部西部比值

企业总数(个) 730724423:1

职工总数(人)1229521 321139

3.8:1

总产值(千元)408630364

64486146 6.3:1

出口创汇总额(千元) 10672165 373300

28.6:1

上缴税费总额(千元) 221762013749078

5.9:1

资料来源:根据《1999年中国火炬计划统计资料》整理。

布局不科学造成高新区缺乏集聚经济效益。所谓集聚经济效益是指能够不断地从外部吸收资金和人才,并不断向外部输出创新产品和分裂新的企业,使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就业机会不断增多。高技术产业集聚区是由许多相互有内在联系的研究机构、企业和一些服务性网络有机结合而成的。从我国的情况看,由于高新区布局往往只注意资金、智力和项目的投入,忽视了将这些要素有机结合起来的区位环境,致使其内部缺乏凝聚力,难以形成集聚经济效果。

二、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评价

我们综合国内外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高新区定量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成两级,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23个。

根据我国高新区发展的八大目标,我们把五个一级指标按其在高新区评价中的重要性依次排序为:①创新能力;②经济实力;③社会贡献;④区位条件;⑤对国际开放程度(简称国际化)。

然后建立定量评价的数学模型。我们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法)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进行表达和处理,为确定权重向量提供了科学的数量化处理方法。其次用模糊多因素、多层次综合评判法进行高新区发展排序评价,最后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将高新区分成几类,找出每一类共同的特点,以利于本文研究。其具体步骤是:

确定指标权重。首先建立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其次是构造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模型,最后采用几何平均值法计算权重系数。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计算结果见下表:

表3 高新区指标与权重

一级指标 权重 二级指标

权重

1.1 高新区制度建设(政策、法规、 0.24

管理、体制、风险资本等)

1.2 R&D经费占总收入的比例0.24

1.3 从事R&D人员占年末从业人数比例0.12

1.创新能力 0.351.4 人员结构:硕士以上人员人数占 0.11

 年末从业人数比例

1.5 创业中心毕业企业总收入

0.11

1.6 创业中心在孵企业数

0.09

1.7 人员培训 0.09

2.1 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

0.36

2.2 工业总产值

0.19

2.经济实力

0.24

2.3 净利润

0.16

2.4 高新技术企业数

0.13

2.5 人均总收入

0.16

3.1 上缴税费总额 0.4

3.社会贡献

0.14

3.2 高新区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城市

0.4

工业增加值比例

3.3 高新区年末从业人数

0.2

4.1 高新区所在地区的科技实力 0.45

4.区位条件

0.14

4.2 工作与生活环境

0.27

4.3 交通状况 0.14

4.4 累计建筑竣工面积 0.14

5.1 出口创汇 0.33

5.国际化 0.13

5.2 引进留学归国人员数

0.33

5.3 外资企业占区内企业比例

0.17

5.4 中国亚太经合组织科技工业园区 0.17

按高新区发展水平排名。从《1999年中国火炬计划统计资料》、国家科技评估中心提供的资料和《中国科技发展报告(2000)》等资料中得到高新区23项指标的特征值,采用扎德提出的最大、最小隶属度函数模型,可将指标特征值转变为指标隶属度,再采用模糊优化理论模型式求解关系的最优对象以及最优对象排序,可得以下结果。

表4 高新区发展评判值和排名

高新区 评判值 排名 高新区 评判值 排名 高新区 评判值 排名

北京0.9702

1 鞍山

0.1554

19合肥

0.0399

37

上海0.8679

2 杭州

0.1464

20吉林

0.0397

38

深圳0.6857

3 济南

0.1425

21淄博

0.0386

39

广州0.6059

4 贵阳

0.1414

22潍坊

0.0206

40

天津0.4345

5 惠州

0.1354

23襄樊

0.0205

41

苏州0.3683

6 兰州

0.1284

24昆明

0.0132

42

武汉0.3552

7 珠海

0.1171

25洛阳

0.0087

43

西安0.2873

8 重庆

0.0986

26海南

0.0083

44

青岛0.2868

9 哈尔滨 0.0955

27绵阳

0.0058

45

南京0.2739 10 福州

0.0894

28宝鸡

0.0050

46

成都0.2698 11 常州

0.0892

29株洲

0.0034

47

石家庄 0.2537 12 南宁

0.0867

30桂林

0.0017

48

佛山0.2134 13 太原

0.0790

31大庆

0.0017

49

郑州0.2097 14 威海

0.0747

32保定

0.0013

50

沈阳0.1976 15 厦门

0.0679

33 乌鲁木齐 0.0012

51

无锡0.1939 16 大连

0.0664

34包头

0.0007

52

长沙0.1696 17 长春

0.0538

35杨凌

0.0006

53

中山0.1648 18 南昌

0.0449

36

进行聚类分析。采用离差平方和聚类分析法,通过聚类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我们取综合评判值为高新区的指标值进行系统聚类,将高新区分成四类,综合评判值在0.5以上为良好,在0.25~0.5之间为一般,在0.1~0.25之间为较差,在0.1以下为极差。聚类结果如下:

表5 高新区发展分类

类别

高新区

 %

良好北京、上海、深圳、广州 8%

一般南京、武汉、石家庄、西安、成都、

 15%

青岛、苏州、天津

较差无锡、鞍山、长沙、郑州、佛山、沈 24%

阳、杭州、惠州、济南、贵阳、兰

州、中山、珠海

极差襄樊、威海、海南、福州、南宁、 53%

太原、哈尔滨、重庆、厦门、吉林、

合肥、常州、潍坊、长春、大庆、

绵阳、南昌、大连、昆明、淄博、

株洲、乌鲁木齐、宝鸡、桂林、杨

凌、洛阳、保定、包头

三、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布局的合理化方案

从上面对中国高新区的综合发展评价的定量分析来看,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只有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的综合发展水平好,仅占国家级高新区总数的8%。发展水平一般的高新区有南京、武汉、石家庄、西安、成都、青岛、苏州、天津等8个,占国家级高新区总数的15%。而发展较差和极差的两种高新区之和约占国家高新区总数的77%,这些高新区无论是区位条件还是创新能力、经济实力、社会贡献、国际化都处于相对弱势。表明中国高新区的发展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由此可以看出,我国53个国家高新区在发展布局上存在着严重不均衡现象,这种现象如不及时加以改变,不仅会造成资源严重浪费,而且会阻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条件差异很大,这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宏观战略布局必须首先考虑和面对的客观现实。在目前我国资金技术等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应把有限的资金、技术投放在具备条件的少数地区进行重点开发,建立起高新技术发展的“增长极”。中国高新区发展布局的指导方针应是:积极稳妥,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清层次,择优支持;南北兼顾,布局合理;实事求是,循序渐进。从我国高新区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前景看,我国高新区应当采取选择重点的布局战略,国家应做好全局性总体规划,分清层次,择优开发。在高新区发展布局上,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增长极和次增长极。从高新区发展的状况来看,应以北京、上海、深穗的高新区为主增长极重点开发,推动环渤海高新技术产业带、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和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形成。西安和武汉应列为战略布局需要的次增长极,加大扶持与投资力度,推动形成中部和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带。即在全国只建立这五大国家级高新区,以它们为重点,带动其他省级高新区的发展,形成全国五大高新技术产业带。

上述五个高新区的区位条件比较优越。主要表现在:(1)人口素质和教育水平较高,科研实力强,科研机构与大学集中,是全国人才、技术最为密集的地区,具有技术优势;(2)经济技术基础雄厚,第二、三产业均较发达,综合配套能力强;(3)基础设施完善,与国内外联系的交通和通讯网络发达,各类供应和服务设施齐全,具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良好投资环境和整体优势。这五个地区的地理分布比较合理,从长远看,它们对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对这些地区要进行合理分工,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北京应发展成为智力资源密集型的高新区,建设成为全国性的出成果、出产品和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以及教育、科技、高新技术产业一体化的高新区,成为高新技术的最大辐射源。上海、武汉、西安应充分发挥工业技术基础雄厚和智力密集的优势,建成以雄厚的工业技术基础为依托的高新区,在电子、生物工程方面大力发展耗能少、污染少、运量少、技术密度高和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深穗要充分发挥政策环境和对外开放的优势,重点发展知识与技术密集产业,产品应主要面向国际市场,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高新技术和产品出口加工基地。

这五个地区分别位于中国的东西南北中,如果将这三个主极和两个次极连接起来,在地理空间上就呈现出菱形状态的发展布局(见图1)。这种菱形布局打破了按地理要素划分经济发展区和经济技术梯度的模式,突出了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为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合理分工奠定了基础。它可减少生产要素空间转移的交易成本和摩擦成本,从而有利于建立地区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发挥高新技术增长极的聚集和扩散作用。

图1 国家级高新区菱形布局示意图

(二)把原先的47个国家高新区演变为具有省区意义的高新区。把除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武汉和西安外的原47个国家高新区演变为具有省区意义的高新区,依靠各省、市、区政府和经济集团的实力进行开发,形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省级高新区的设立,仍根据各省科技实力发展的具体情况,有步骤地逐步建立,不具备条件的省区不应设立高新区。在发展方向上应做好这些省区高新区的合理分工,发挥各自的优势,建成各具特色的高新区,以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所在省区的经济发展。

(三)对原有省级高新区或地方高新区进行全面整顿,不能达到省级高新区要求的一律取消资格,避免“遍地开花”所造成的资源浪费。

至此,我们提出了建立国家高新区菱形发展布局的合理化建议。这一建议虽然只选取了原六个国家高新区为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但却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资源的集中投入,从而为促成环渤海高新技术产业带、长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以及中、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快速崛起,并将这些地区早日建成带动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中国硅谷”创造了条件。

[收稿日期]2002-04-08

标签:;  ;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布局研究_福州新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