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重运动训练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举重运动训练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陈培友[1]2000年在《举重运动训练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概括性的论述了当前体育领域中计算机软件的应用现状,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对具体的举重运动训练系统作了详尽的分析。运动训练系统是以人为核心的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它由运动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三个子系统构成,每个子系统都有各自内在的运行规律,我们把它们抽象为实践主体、实践客体、信息三要素之间以及三要素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同时本文又分析了举重运动训练过程控制基本模式、方法及信息(数据)的流动过程、信息的处理方式,并总结了举重运动训练过程中所特有训练控制方法模型等。总之,通过对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的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并把分析结果反馈于运动员本身,使得教练员清楚地掌握每一个运动员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实现科学化管理。 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s)是能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及创造性思维与学习的环境,能帮助决策者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问题的交互式计算机系统。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它支持决策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决策过程的各阶段的支持能力。这对运动训练过程控制无疑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在对运动训练系统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又进行了大量的现场考察、调研,充分了解举重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环节,掌握举重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最后按照软件工程的方法、思想,设计并开发了举重运动训练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为支持整个运动训练过程,我们把系统分成举重运动员管理信息系统、运动训练控制系统、举重运动选材系统三个模块,分别进行了设计。系统集成了举重运动训练诊断模型、预测模型、统计模型、运动训练控制模型以及有关举重运动员常模型、个体常模、运动负荷模式等。旨在满足教练员对数据的日常处理,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决策模式进行运动训练控制,提高举重运动训练的科学化程度。本课题的设计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系统总体设计 ////4\NPW“人5;%?/7WIPj“ 2、系统人机界面的设计。3、运动训练数据库设计 4、模型库总体设计 5、多库协同及优化方法设计 6、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软件编码采用语言是VisualFoxPro和C语言;软件测试所需数据为 山东省各级举重运动队队员现场测试数据。为提高软件的有效性及开 发速度,我们采用原型化开发方法,在不断的测试运行中加以完善。 系统的开发采用面向对象的开发枝术,充分运用MFC类库基本 类,所涉及到关键技术是: 1、多窗口处理界面设计 2、几种类的设计,其中包括.工具条类、榆出文档类、打开数据表 界面类、预测、决策、评价方法类、举重运动训练模糊神经控制模型。 的建造等。 通过对举重运动训练系统的分析研究以及对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 设计与开发得出如下结论:曹 卜 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分析了举重运动训练系统的基本元素、结 构、和功能,建造了运动训练过程三维立体结构模型,从而为辅助决 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2、举重运动训练决策支持系统集成了预测、评价、规划、统计等 决策的技术;举重运动训练控制模型等,科学地实现了运动训练人机 一体 Jt,n而为运动 j)。Z练的科学。t匕管 12、科学 {c i)jl练提供了强有力的 决策支持。 3、系统的开发成功,为其它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辅助决策支持系 统的建造提供了参照。

董晋[2]2010年在《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评价和诊断体系的研究与建立》文中研究说明举重运动属于典型的体能类速度力量性竞技项目。现代女子举重运动从1981年美国举办首届全美女子举重锦标赛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正式的女子举重比赛已经走过来27年。女子举重是我国的优势项目,也是我国奥运金牌的重点项目。但是随着世界各个国家女子举重水平的迅速崛起,近年来已经开始冲击我国的优势项目,逐渐的缩小了与我国之间的差距。所以,我们要保持举重项目的优势地位,必然要坚持科学训练和走创新之路。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对于运动员技术现状的评价与诊断是运动训练过程的开始,是决定训练计划科学性的前提和基础,而运动技术的评价与诊断定量化、直观化、便捷化、信息化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这就给我们提出了“建立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评价和诊断体系”的课题。本研究依据运动训练学理论对女子抓举技术结构的认识,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影片拍摄法、影片解析法、逻辑论证法与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系统论的多维角度出发,根据运筹学层次分析原理对抓举技术结构进行了全新的审视。以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女子抓举项目前六名84名运动员和2004年中国举重队雅典奥运会模拟精英赛女子抓举项目七个级别冠军7名运动员的技术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影片拍摄法、影片解析法获得研究91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参数。将运动员的抓举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运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抓举技术的动力学分析框架和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建立了我国优秀大级别女子举重运动员和小级别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训练水平的评价和诊断技术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反映抓举技术整体技术的运动学指标体系和反映抓举细节技术的运动学指标体系。大级别和小级别女子运动员抓举技术整体技术的运动学指标包括伸膝提铃、引膝提铃、展体加速、铃升(%)、花费时间(%)、铃Vy增量(%)等9项指标;小级别和大级别女子运动员抓举细节技术指标从103项运动学指标中均筛选出23项运动学指标,并分别归类为6个主要生物力学因子,并按照它们特征值贡献率大小排序,小级别运动员技术因子的排序依次为:第二发力因子、接铃因子、发力姿态因子、水平运动因子、下砸力因子、第一发力因子。大级别运动员技术因子的排序依次为:第二发力因子、发力姿态因子、接铃因子、杠铃水平运动因子、第一发力因子、下砸因子。(2)依据抓举技术的指标体系总结了我国优秀大级别和小级别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整体技术和细节技术的运动学特征。(3)运用特征值法、相关性检验及专项理论建立了女子抓举技术训练水平的评价和诊断的整体技术模型和细节技术模型。(4)建立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评分评价系统,它包括我国女子优秀抓举运动员整体技术评分评价标准表和细节技术评分评价标准表。(5)构建了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诊断体系,它包括诊断方法和诊断决策支持知识库。诊断方法包括抓举技术模型诊断法和技术特征值诊断法。并将诊断系统运用于运动实践。(6)总结了目前我国部分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问题,细节技术主要集中于引膝回屈不足、展髋过早、发力后仰过大、展体幅度不足等问题;环节技术主要集中于引膝技术、展体发力技术、接铃技术、惯性上升技术,并针对上述技术指标给出了相应的对策。(7)构建了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评价与诊断系统的计算机应用开发设计的思路。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提出建议如下:(1)我国在女子抓举训练实践中要正确认识和全面理解抓举整体技术的含义,重新认识抓举项目对技术的突出要求,坚持“快、准”为核心的技术训练指导思想,并在这种全新的科学观念下展开科学系统的体能训练。并进一步应用综合多学科的知识和科学仪器设备加强对举重运动员技术训练的方法学体系的研究。(2)我国女子举重运动员在抓举技术训练中加强发力技术、接铃技术、惯性上升技术的训练,以改进引膝、发力技术,完善抓举的整体技术,以保持我国在抓举项目上的优势地位。(3)运动员技术训练的建议:采用高抓、垫人抓、膝上抓、垫铃抓、悬垂抓、直立抓、窄高抓、宽提肘拉、抓举支撑和颈后宽挺蹲等练习对技术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王举涛[3]2012年在《中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评价与诊断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举重运动属于典型的体能类速度力量性竞技项目。我国男子举重的整体实力比较强,是我国的优势项目和奥运金牌的重点项目。目前在小级别项目上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而大级别项目与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的实力相差较大。要保持举重项目的优势地位,必然要坚持科学训练和走创新之路。在运动训练实践中,通过评价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中对运动员竞技水平起决定性作用的子竞技能力的水平,发现运动员在训练中的优势与劣势,是训练实践中必然关注的课题。竞技能力评价与诊断的定量化、直观化、便捷化、信息化是运动训练科学化发展的必然。本研究以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男子举重比赛以及2011年全国男子举重锦标赛八个级别的前3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影片拍摄法、影片解析法、逻辑论证法与数理统计法,对我国男子举重运动员的核心竞技能力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举重运动员的核心竞技能力包括体能和技能,技术能力包括抓举技术能力和挺举技术能力。它对运动员总体竞技能力起着主导作用。(2)将我国男子举重运动员的8个级别,分为轻量级(56kg、62kg、69kg)、中量级(77kg、85kg、94kg)、重量级(105kg、+105kg)三个级别进行研究。(3)建立了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轻量级、中量级、重量级)体能评价的指标体系、体能结构模型、体能评分及评级评价体系、体能的诊断体系。(4)建立了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轻量级、中量级、重量级)抓举技术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能力结构模型、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能力评分及评级评价体系、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能力的诊断体系。(5)建立了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轻量级、中量级、重量级)挺举技术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挺举技术能力结构模型、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挺举技术能力评分及评级评价体系、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挺举技术能力的诊断体系。(6)建立了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轻量级、中量级、重量级)竞技能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竞技能力综合评分及评级评价体系、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综合诊断体系。(7)构建了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竞技能力评价与诊断系统的计算机应用开发设计的思路。(8)通过对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量化评价与诊断,直观地揭示出举重运动员竞技能力各个子能力间的相互关系及优劣势,增加了训练的针对性,明确了运动员训练的主导方向。(9)在对男子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评价与诊断中,技术的量化评价是无尽的,它需要不断的改进与完善。(10)建议我国男子举重运动员在训练中,体能训练以专项力量素质为核心,技术训练以细节技术为重点。(11)建议我国男子举重运动员在训练中保持核心竞技能力发展的均衡性。

刘琦[4]2009年在《篮球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体育领域也不例外。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信息管理技术在运动队训练和比赛管理中的运用。运动队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建立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之上的,方便教练员管理运动队中各种信息和数据的,极为高效和人性化的软件系统。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在国家级的一些单人体育项目上运用了此技术,但是,团体项目的相关软件开发还没有,数据库的建设也相对落后。篮球运动是一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团体项目,随着球队比赛与训练的进行,相关的各种数据与信息不断增加。如何实现有效地管理球队的各种信息,方便教练员更好地管理球队,提高比赛成绩,成为球队普遍面临的问题。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球队的需要,使用Excel进行管理,也无法满足复杂的管理要求。因此,就需要开发一套建立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上的篮球队信息管理系统。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软件开发法,专家访谈法,动画设计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以Access为后台数据库,运用VisualBasic语言和Flash软件设计开发篮球队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的主要功能和优点有:1,可以更加安全、高效的存储人员的信息,对球队队员、教练员基本信息、训练计划、训练成绩、生理生化指标、比赛技术统计和综合信息等的管理、查询和统计,实现比赛,训练的信息化管理。2,统计并自动分析运动员的各项生理和技术指标,比如,数据曲线图的自动生成,队员比赛效率值的统计,个人赛季平均技术统计等。3,查找信息速度快、效率高,可以检索有条件的信息。4,系统界面美观可操作性强,能够节省人力物力,只需一名信息录入员;5,系统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五名先发队员的特点,自动调用出事先设计好的战术动画,供教练员参考,实现了一个简单的决策功能。该系统仅仅提供一个突破旧的管理和统计方式,实现科学管理和科学训练的操作平台。要真正做到科学管理和科学训练,我们还是要做到训练必须与科研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效率。

雷建和[5]2006年在《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人体运动分析与建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体育科研的发展,利用计算机人体建模与仿真,进行运动技术诊断,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借助运动生物力学知识,进行运动员的人体运动仿真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用价值,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工作。传统的运动员建模方法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通过简化人体结构,列写运动方程,设定初始条件,对方程求解最终得出仿真结果。这种方法由于采用了简化模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较大的计算误差,而且模型修正困难,为此本文在系统分析了当前人体运动建模与仿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人体运动分析与建模的新思路。本文从运动信息的获取与分析入手,重点对人体运动过程中的地面反力信息、人体表面肌电(sEMG)信息以及运动图像解析的有关参数借助多种数学工具,进行了运动信息的特征提取与分类的深入研究,以抓举专项运动为例,采用多源信息融合的方法,实现了抓举运动过程的自动分解与识别,并基于逆动力学,建立了抓举运动模型,最后在分析了当前人体建模中的关节力矩估计存在的问题后,尝试了关节力矩多源信息融合估计的新方法,以期提高人体建模和仿真的精度,并为运动训练指导系统的构建打下基础。具体内容概括如下: 提出了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人体运动分析与建模的新思路,并在实验室原有实验平台的基础上,构建了人体运动过程多源信息获取的硬件平台。已纳入平台检测的信息有运动员人体运动学、动力学、运动图像、肌电信息以及人体惯性参数等。由于该平台是基于局域网和CAN总线的分布式结构,因此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借助多种现代信号分析和处理方法,对人体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肌电信号进行了特征提取和运动模式分类的详细研究,并对几种神经网络的分类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引入马氏距离(Mahalanobis Distance),提高了传统Fuzzy ART网络实现肌电信号分类时的学习效率,并在肌电—力(力矩)的对应关系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 在实验平台上设计了多种人体动作,以便对运动过程中的地面反力进

王统领[6]2011年在《运动项目制胜规律的理论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制胜规律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展开研究,在对已有研究梳理的基础上,对制胜规律的涵义、性质、特征、研究方法、研究要素等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提出项目制胜规律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以及一般性的操作方法,以期为今后我国的项目制胜规律研究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主要结论如下:(1)制胜规律的研究贯穿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始终,特别是同优势项目的发展息息相关,并呈现明显的时间特征,历经萌芽、停滞、初级探索、深入探索和全面探索五个阶段,各阶段研究展开的方面不同,发展的程度各异。(2)制胜规律的研究总体上存在着四个局限:概念不明确、研究内容狭窄、研究层次不清晰、研究缺乏项目特点。(3)广义的制胜规律是指项目的普及、提高和发展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狭义的制胜规律是指项目竞技体育比赛的取胜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4)制胜规律是规律在竞技体育领域的特殊表现,它具有规律的基本特点,如客观性、普遍性、内在必然性、历史性、可重复性等,此外,它还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概然性、经验性、复杂性。(5)制胜规律的整体研究方法有“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这两种研究方法各有优缺点,在研究中应该做到有机结合、合理搭配。(6)研究制胜规律的具体方法有: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系统研究、数量研究、经验研究、案例研究,研究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7)对于广义制胜规律来说,后备人才培养、训练、竞赛、管理等是制约现代项目健康发展的核心要素,是我们分析和研究的重点;对于狭义的制胜规律来说,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教练员的行为以及参赛行为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无论是广义制胜规律的研究还是狭义制胜规律的研究,对这些研究重点(制胜因素)的分析过程就是制胜规律的提炼过程。(8)制胜规律的提炼需要以下五个步骤:定本质、定对象;析要素,找联系;确定本质联系;论证做出结论;投入实践检验。(9)竞技实践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不可逆性决定了指导竞技实践的制胜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这要求我们要科学认识制胜规律作用的同时性、复杂性、不均衡性和相对必然性,并用发展的眼光和方法看待和研究制胜规律,务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将其应用到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及时修正。

龙望春[7]2013年在《四川省举重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监测与恢复研究》文中指出竞技体育发展到现在,竞争已经变得越来越残酷,在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长期处于高压力、高负荷的状态,这些特殊情况导致了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发生。人们认为疲劳是,在长期、反复受到同种刺激后,从而产生的一种生理现象或心理现象。举重项目属于体能主导类的快速力量性项目,该项目个人竞技及对抗性强,在比赛中试举次数有限,所举起重量超过了训练极限,动作时间短,成败就在一瞬间。由于长期承受着高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压力,心理疲劳成为一个困扰许多教练员及运动员的大问题。本研究通过对备战第十二届全运会的四川省五名举重运动员的心理疲劳状态进行监测,对运动员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地恢复和预防,以科学合理地指导四川省参加全运会比赛五名举重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探讨对举重运动员心理疲劳监测的可行性;并希望帮助运动员消除心理疲劳,形成良好的竞赛心理状态,在比赛中创造优异的成绩。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四川省举重队备战第十二届全运会的五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相互论证,采用肌酸激酶、睾酮、血红蛋白等生理指标对备战全运会的运动员进行监控。同时,通过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选择反应时和闪光融合频率测试的方法,对集训期间的运动员进行具体分析,了解他们的心理情况。目的:通过对备战全运会的四川省举重运动员运动疲劳心理学指标的测试和生理指标的测试,对各项测试结果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讨论,找出变化规律,并且尝试进行心理学指标与客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总结规律,指导训练,提高举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结论:通过本研究,我们注意到集训运动员的心理疲劳情况不单受训练计划中原有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影响,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我们发现相对于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来说,心理指标情况有滞后现象,并非完全同步;针对具有心理疲劳现象的运动员,采取合理的心理疲劳恢复手段,可以有效的缓解心理疲劳的状况,帮助运动员恢复心理状态,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比赛中创造优异的成绩;本研究对四川省举重队运动员在第十二届全运会取得良好的运动成绩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其中:黄忠,在85KG级的决赛中以抓举成绩173KG、挺举成绩197KG、总成绩370KG获得全运会85KG级比赛的银牌;女队袁王建获得女子63KG级比赛的第八名。

周东南[8]2018年在《轻负荷训练对青少年举重专项成绩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举重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运动,将杠铃以双手举过头,举起的杠铃重量为胜负依据。举重项目作为我国奥运战略优势项目,为我国奥运军团在世界大赛上争金夺银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竞争对手的不断增多以及举重技战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竞争对手与我国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被缩小。因此,为了继续保持我国举重项目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训练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对如何培养竞技举重后备人才便显得极为重要。举重属于无氧运动项目,目前对于青少年举重的训练方法和辅助练习都以无氧大强度专项练习为主,基层教练员往往忽视了小强度多次数的轻负荷训练。青少年业余体校,是我国训练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处于三级训练网中的基础环节,是我国培养高水平竞技运动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由于业余体校的运动员大都要一边上学,一边进行训练,训练任务又很重,他们不能像专业队一样系统的训练,再加上基层教练都抱有急功近利的心理,从而采用大强度训练,从而达到快速提高成绩的目的。但首先是在青少年阶段不适宜大强度训练,其次大强度往往使年轻队员刚学习的技术变形,不能形成正确的技术习惯,严重影响年轻队员今后的发展。因此本项研究以轻负荷训练对青少年举重队专项成绩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以河北省体育运动学校青少年举重队运动员为实验对象。通过六个月训练来分析和探讨小强度多次数训练对青少年举重运动员专项成绩的影响,从而为以后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训练方法提供参考依据。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运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在经过6个多月的实验训练后,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数据得出以下结果:一、两种训练方法都对青少年举重运动员基本素质方面的影响起到积极作用,在纵跳成绩上两种训练方法都有提高,但是效果不显著(P>0.05)。在30米、俯卧撑和背力方面,实验前后成绩都呈显著性差异(P<0.05),且实验组成绩提升幅度要明显大于对照组;说明轻负荷训练对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基本素质方面的提升起到良好的训练效果。二、专项素质成绩方面也起到良好训练效果:除了实力推效果不显著以外,其他几项都起到良好的训练效果:窄速拉和宽速拉分别由实验前的89.87±3.72和80.33±3.75增长为实验后的104.13±2.64和94.21±2.01实验前后呈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训练效果显著,且成绩提高幅度大于一般训练法;前蹲和后蹲成绩分别由实验前的89.27±2.46和104.26±1.53增长到实验后的100.41±4.15和115.13±2.75,实验前后成绩呈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训练效果显著,且成绩提高幅度大于一般训练法;窄硬举和宽硬举成绩分别由实验前的102.87±4.19和79.93±3.11增长为实验后的120.33±3.49和89.73±2.66,实验前后成绩呈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训练效果显著,且成绩提高幅度大于一般训练法;高抓和高翻分别由实验前的64.21±1.97和71.21±2.51提高到实验后的73.07±1.79和84.47±1.68,实验前后成绩呈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训练效果显著,且成绩提高幅度大于一般训练法。抓举和挺举分别由实验前的81.53±4.22和88.67±3.31提高到实验后的90.53±3.83和96.87±2.51,实验前后成绩呈显著性差异(P<0.05),训练效果显著,而且提高的幅度优于对照组。

周映采[9]2014年在《2012年伦敦奥运举重运动项目上挺动作失败归因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观国内外对此上挺技术研究上未多见,且停留在一般的经验体会上,目前研究方向在于哪些原因直接与间接导致了上挺失败原因,国内有大量的训练指导方针与结论建议,但实际并无统计于赛会中最常见的上挺失败动作,也无统计中上挺最常见导致上挺失败动作的成因。本文运用文献数据法、录像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问法、综合分析法,透过最新世界举重技术规则,研究举重上挺技术,对2012年伦敦奥运举重运动项目A组参赛运动员进行挺举比赛试举统计,列出伦敦奥运上挺动作失败归因,对其分别进行整理与归纳并加以分析,并且汇整出技术动作改进训练的方法。本研究结果如下:1)2012年伦敦奥运举重运动项目,A组举重参赛运动员,比赛总人数为155人,男子运动为80人;女子运动员为75人。2)针对2012年伦敦奥运举重比赛,挺举动作失败动作总计有13个失败动作(硬举、二次推、向前送、向后送、手未橕、收腿掉、没进肩、重心向前、重心向后、膝盖向下、预蹲失败、手脚未到位、后脚未踩稳)。3)男子A组94KG级抓举比赛成功率最高,而69KG级成功率最低;女子A组75KG级抓举比赛成功率最高,53KG及58KG这两个量级成功率最低。4)男子组挺举试举失败次数102次;高于试举成功次数92次,男子组56KG级及62KG级的失败率高于成功率。62KG级及105KG级的上挺失败率高达90%以上;85KG级上挺失败率有76.92%;女子组挺举试举成功次数为129次;高于失败试举次数86次,上挺动作失败率达到68.6%。女子组虽失败率在统计呈现偏低,但在上挺的失败率来说7个量级中有6个量级在上挺动作中失败率都在60%以上,其中女子组48KG级已经达到90%。5)男子组挺举失败动作,没进肩失败动作占总失败动作百分比为29.2%,;女子组挺举失败动作,没进肩失败动作占总失败动作百分比为23.0%,。以上为本研究结果摘要,研究主要目的为对现代举重技术发展趋势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引起举重教练员对上挺技术训练的重视,能够在今后举重训练中对上挺技术正确掌握、改进与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举重运动训练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陈培友. 曲阜师范大学. 2000

[2]. 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评价和诊断体系的研究与建立[D]. 董晋. 山西大学. 2010

[3]. 中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评价与诊断体系的研究[D]. 王举涛. 山西大学. 2012

[4]. 篮球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刘琦. 武汉体育学院. 2009

[5].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人体运动分析与建模研究[D]. 雷建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6

[6]. 运动项目制胜规律的理论研究[D]. 王统领. 北京体育大学. 2011

[7]. 四川省举重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监测与恢复研究[D]. 龙望春. 成都体育学院. 2013

[8]. 轻负荷训练对青少年举重专项成绩的影响[D]. 周东南. 河北师范大学. 2018

[9]. 2012年伦敦奥运举重运动项目上挺动作失败归因与对策研究[D]. 周映采. 北京体育大学. 2014

标签:;  ;  ;  ;  ;  ;  

举重运动训练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