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鉴定及其S_1基因核酸分析

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鉴定及其S_1基因核酸分析

张秀美[1]2008年在《肾型鸡IBV新疆株KIBVXJ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其S1基因序列的遗传进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通过对KIBVXJ株致病力检测(对鸡胚致病力试验、对鸡胚肾细胞致病力试验、对鸡致病力试验),表明KIBVXJ株可以致鸡胚出现典型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病理变化,对鸡胚肾细胞具有很强的致病力,致试验鸡出现典型的呼吸系统症状。免疫原性研究表明,KIBVXJ株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抗体。通过RT-PCR扩增,获得全长约为1700bp的KIBVXJ新疆株的S1核苷酸序列。对KIBVXJ株的S1基因序列测定与遗传进化分析表明,KIBVXJ株S1基因序列有较多的氨基酸置换、插入和与缺失现象;S1的裂解位点的序列为HRRRR,具有我国地方流行株的特征。遗传进化分析表明,KIBVXJ株与国内外的主要疫苗株亲缘关系较远,与国内近年来分离的A2株、LX4株和QXIBV株的亲缘关系最近,为一新的变异株。将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接种试验鸡,定期采血分离血清,用血凝抑制试验(HI)检测ND抗体,用间接ELISA检测IB抗体。结果表明,该疫苗能刺激机体产生良好的ND和IB特异性抗体。证明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对ND和IB具有良好免疫预防效果。

江国托, 刘思国, 步志高, 祁贤, 康丽娟[2]1998年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中国流行株免疫原基因的分子克隆与基因分型》文中研究指明从我国华中、华东、华南、华北、东北及西北等地分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流行株,经病毒的病原性、形态结构、理化特性、病毒抗原的特异性检测、组织嗜性、结构多肽及血清型分析等多方面的鉴定,对来源于我国不同地区的流行毒株免疫原S1基因进行了分子克隆及基因分型;RT-PCR扩增病毒S1基因,将S1基因5′和3′端分别进行分子修饰之后插入克隆载体pUC18的BamHⅠ/HindⅢ位点,在Ecoli中实现了目的基因的克隆;利用英国病毒株S1全基因核酸探针与流行株S1基因的重组克隆质粒分子杂交及目的基因5′端高变区核苷酸序列分析鉴定后,采用HaeⅢ、PVUⅡ和XbaⅠ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分析不同流行株S1基因cDNA。结果表明,我国流行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为6个主要的基因型;试验发现除与M41和澳大利亚T株相近基因型毒株之外,我国流行的毒株存在明显的分子水平的变异,这与病毒血清型鉴定的结果一致,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中国流行毒株免疫原基因S1的分子克隆及基因分型为该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及病毒遗传变异的主要分子基础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常维山[3]1997年在《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鉴定及其S_1基因核酸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对从患肾病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鸡肾脏中分离得到的地方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Z)的生物学、致病性、S1基因结构、PCR诊断和免疫预防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目前在我国流行的肾病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与典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基本相同,但其致病性已发生了较大改变,已从引起呼吸道病变为主转变为以肾脏损害为主。其致死原因主要为由间质性肾炎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肾功能衰竭。IBV—Z的S1基因碱基序列已出现了明显变异,与M_(41)比较变异率为25.6%,与JMK株比较为25.3%,且有插入或缺失,酶切位点和抗原位点也发生了明显改变。利用组合引物PCR技术可对IBV—S1进行基因型诊断。在一日龄对肉仔鸡进行IBV—Z油佐剂疫苗注射,可在四周龄诱生出高滴度抗体,较常规免疫方法提前一周。

吴此玲[4]2011年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陕西分离株的鉴定与M、N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文中提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给世界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IBV主要侵害鸡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泌尿生殖系统。IBV众多的血清型及其基因组的不断变异对IB的免疫防控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而且引起的疫苗免疫失败的现象越来越多。许多学者认为大量变异株的出现与活毒疫苗的应用有关,但目前我国IBV地方流行株的基因序列还不够完备,分子生物学方面有待更深入研究。因此,对地方分离株的分离鉴定及遗传变异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从陕西分离到的两毒株进行了M、N基因的克隆及遗传变异分析。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从临床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疾病的发病鸡群中先后分离到2株病毒,经过接种鸡胚、血凝试验、鸡胚矮小试验及动物回归试验,通过鉴定,2毒株均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而且具有很强的嗜肾性和致病力。2.参照GenBank中收录的IBV M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用RT-PCR方法扩增IBV SX-H09株和SX-W09株的M基因,扩增产物克隆测序后,测序结果与H52、W118、Ark99等参考毒株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SX-H09株M基因全长678 bp,编码225个氨基酸,而SX-W09株M基因全长670 bp,编码222个氨基酸,两毒株与参考毒株的核苷酸相似性和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86.5%~99.6%和84.5%~99.6%。两毒株都存在碱基的突变、插入和缺失。遗传进化树显示SX-H09株与DY07株亲缘关系较近,SX-W09株与其他毒株亲缘关系均较远。3.用RT-PCR方法扩增IBV SX-W09株的N基因并测序,与GenBank所收录IBV毒株的N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建立N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 SX-W09株N基因全长1230 bp,编码一条由409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其核苷酸与Ark99、H120、Gray等毒株的相似性为86.5%~89.9%,氨基酸相似性为89.0%~94.1%。SX-W09株存在碱基的突变。SX-W09株与Ark99、H120、Gray等其他参考毒株的亲缘关系均较远。4.将IBV SX-W09株N基因PCR产物经BamHⅠ和HindⅢ双酶切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构建重组表达载体,转化BL21(DE3),经IPTG诱导后纯化蛋白,用纯化的蛋白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用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制备的抗体。结果表明,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载体,ELISA检测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12800,Western blot检测具有良好的反应性,可以特异性识别IBV N蛋白。本研究分离鉴定了2株IBV陕西地方流行毒株,通过对毒株M、N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遗传进化关系分析以及N蛋白在原核系统的高效表达,为IBV的防治提供参考。

姜成[5]2006年在《鸡肾型IBV JL株的分离鉴定及免疫原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近几年来,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在吉林省各地鸡场常有发生,给养禽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了及时、准确的掌握该疫病发生发展规律,有效地对其进行控制,本研究开展了对吉林地区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原的分离鉴定及疫苗研制等工作。本试验采集吉林省鸡场疑似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病鸡病料,通过9~11日龄SPF鸡胚进行病毒的分离和传代,并对分离毒株进行了病毒的血凝性、血凝抑制性、致病性、鸡胚矮小化、电镜特征等生物学特性鉴定及理化特性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株病毒尿囊液经磷酸酯酶处理后均可凝集鸡红细胞,标准阳性血清可特异性的抑制其凝集性,致病力试验可复制出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病例,病毒传代物有明显的致鸡胚矮小化作用,透射电镜下可见有近似球形、直径100nm左右的冠状病毒粒子,理化特征符合传染性支气管炎特征,且与H120、IBV-X毒株间不能交叉保护。因此判定分离鉴定的IBV毒株为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并定名为IBV JL株。收获肾型IBV JL株尿囊液经纯化、沉淀等制备病毒抗原,并成功建立了间接ELISA检测方法。选用肾型IBV JL株制备灭活油佐剂疫苗,通过免疫保护试验、免疫效力试验、区域试验和田间扩大试验表明,制备的疫苗免疫效果确实、保护率高,能够有效地预防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生。

韦正吉[6]2007年在《广西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文中指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V主要侵害雏鸡的呼吸道、生殖系统及肾脏,引起产蛋鸡的产蛋量和蛋的品质下降,导致鸡的生产性能降低。由于病毒自身基因组易发生点突变、基因缺失、插入及重组,导致病毒不断产生变异,新的血清型和基因型不断出现。由于不同血清型IBV之间仅有部分或完全没有交叉保护作用,使得实际生产中免疫接种失败的现象不断发生。尽管广泛及频繁地使用疫苗免疫,但近年来广西许多鸡场仍发生IB,造成了较大的危害及经济损失。因此,了解和掌握目前养鸡生产上IBV流行毒株的分子变化的特征就成为一项有效防控IB的前提工作。从广西主要养鸡地区(包括南宁、玉林、柳州)疑患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发病鸡群中采集病料,应用鸡胚尿囊腔接种的方法进行病毒分离和培养,对有病变的鸡胚,取其尿囊液进行常规的细菌检查,阴性者通过血凝试验(HA)、致鸡胚矮小化试验、对新城疫病毒增殖干扰的试验及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进行检测。结果共有20株分离物均具有IBV感染特征,无直接血凝性,毒株对NDV有明显的干扰作用,病毒传代物有明显的致鸡胚矮小化作用,用RT-PCR方法成功扩增到IBV S1基因高变区Ⅰ(HVRⅠ)。为了解广西IBV现场流行毒株的遗传变异情况,对广西1985~2007年间分离到的22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S1 HVRⅠ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并与发表的其它IBV参考株及鸽子分离的冠状病毒株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和分析。系统进化关系显示这些毒株可分为5个基因群,其中有16个广西分离株属第Ⅰ群,它们与鸽子冠状病毒分离株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高,与Masschusetts(Mass)型疫苗株的同源性较低。有15个分离株在33~34位和34~35之间分别有4个和3个氨基酸残基的插入,GX-NN6在33~34位和34~35位之间则均有4个氨基酸残基的插入;GX-YL1、GX-NN2与常用的Mass型疫苗株的亲缘关系最近,同属于第Ⅱ群;GX-G、GX-XD与日本同一时期分离的毒株JP Miyazaki 89亲缘关系最近,属于第Ⅲ群;GX-YL6、GX-NN7与欧洲毒株4/91亲缘关系较近,属于第Ⅴ群。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广西存在着多种类型IBV毒株的流行,毒株S1基因HVRⅠ碱基的突变或插入比较普遍,可导致其氨基酸序列的变化,绝大部分毒株与目前常用的Mass.型疫苗株的亲缘关系较低。同一时期的分离株同源性较高,但缺乏明显的地域性差异。选取不同基因型的6株代表性毒株进行人工感染鸡的致病性试验,试验的结果表明,6株广西IBV代表性分离毒株均对鸡有较强的致病力,发病率为60%~100%;GX-NN4、GX-NN6和GX-YL5可分别引起鸡只30%、20%和60%的死亡。病理剖检显示毒株除引起严重呼吸道病变和肾病变外,还能引起消化系统及免疫系统众多组织器官的明显病变,病变出现的先后顺序为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到的IBV流行毒株(GX-NN4、GX-NN6和GX-YL5)是造成鸡群临床发病的致病力强的毒株。研究的结果表明,IBV的感染广泛存在于广西商业鸡群中,近年来广西现场流行毒株的遗传变异较大,对鸡的致病力较强。研究的数据结果为在实际生产中选择疫苗免疫和新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赵宝华, 李尚波, 王文成, 尹广东, 卫广森[7]2002年在《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X株S1基因序列的测定及同源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国外已发表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IBV) S1基因序列 ,设计了 2对引物并以 RT- PCR特异性扩增出IBV X株的 S1基因 ,基因产物大小为 1.6 4kb,与设计相符 ,对其进行序列测定后 ,与标准毒株 H5 2、H12 0、M41、BEAU和澳大利亚 T株的 S1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 ,X株与 H5 2、H12 0、M41、BEAU和澳大利亚 T株的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 75 .8%、76 .1%、76 .3%、75 .5 %和 76 .9%,由此可以看出 ,IBV X株与标准毒株在 S1基因上存在较大差异。

王文成, 赵宝华, 尹广东, 李尚波, 卫广森[8]2002年在《嗜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W93疫苗株S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测定》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国外已发表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IBV)S1基因序列 ,设计了两对引物并以RT_PCR特异性扩增出嗜肾型IBVW93疫苗株的S1基因 ,基因产物大小为 1.6 2kb ,与设计相符 ,对其进行序列测定后 ,与标准毒株H5 2、H12 0、M41、BEAU株的S1基因进行同源性比较 ,结果表明 ,W93株与H5 2、H12 0、M41和BEAU株的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 96 .8%、97.1%、96 .9%和 96 .8% ,由此可以看出嗜肾型IBVW93疫苗株与标准毒株在S1基因上具有高度的同源性

唐应华, 吴培培, 宫玉珍, 王永伟, 何家惠[9]2011年在《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DS10株S基因分析及其杆状病毒表达产物免疫原性鉴定》文中认为对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离株Ck/Jiangsu/DS10/2008株(DS10株)S基因进行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并与GenBank中的其他25株参考株构建进化树进行比对分析,研究其遗传进化关系。另将S基因克隆至杆状病毒表达系统pFastBac 1载体并转染Sf9昆虫细胞进行表达,经间接免疫荧光鉴定其表达,用琼扩试验验证表达产物的反应性。S基因序列分析表明,S基因高变区域主要集中在157~230位、349~433位、787~886位之间,裂解位点序列为SHRRRRμSI。遗传进化分析表明,DS10与Vic株处于同一分支,而与H120等常用疫苗株相距较远。经间接免疫荧光检测表明,S蛋白在Sf9细胞中得到表达,琼扩试验验证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反应性,表明所表达的S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本研究表达的S蛋白可为传染性支气管炎诊断抗原的研制、新型疫苗的开发等提供基础材料。

马光强[10]2019年在《贵州省某绿壳蛋鸡养殖场常见疫病感染情况监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探明2017年贵州省某绿壳蛋鸡养殖场主要疫病的感染情况,试验从发病鸡场采集11只发病鸡组织器官和30份临床健康鸡血清样品,应用ELISA方法对30份临床健康鸡血清样品进行禽白血病病毒(ALV)、禽呼肠孤病毒(ARV)、禽脑脊髓炎病毒(AEV)和禽败血支原体(MG)抗体检测,应用RT-PCR方法检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新城疫病毒(NDV)、禽流感病毒(AIV)和禽白血病病毒(ALV),应用PCR方法检测安卡拉病毒(FAV-4)、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和MG,并对发病鸡肝脏组织样品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用16S RNA引物对分离菌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及比对,最后通过药敏纸片法对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在发病鸡场中,ALV、ARV、AEV和MG的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0. 00%(12/30)、83. 33%(25/30)、80. 00%(24/30)和53. 33%(16/30); ALV和MDV的病原核酸检出率都较高,分别为100%(11/11)和81. 82%(9/11),而IBV、NDV、AIV、FAV-4和MG均未能检出病原核酸;从发病鸡肝脏组织中均分离得到1株革兰氏阴性杆菌,经序列比对证实该分离菌为沙门氏杆菌;分离菌对硫酸新霉素和硫酸安普霉素极度敏感,对磷酸替米考星、林可霉素、延胡索酸泰妙菌素和硫酸黏杆菌素高度敏感,对盐酸多西环素中度敏感,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和酒石酸泰乐菌素低度敏感,对酶法阿莫西林不敏感。

参考文献:

[1]. 肾型鸡IBV新疆株KIBVXJ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其S1基因序列的遗传进化分析[D]. 张秀美. 新疆农业大学. 2008

[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中国流行株免疫原基因的分子克隆与基因分型[J]. 江国托, 刘思国, 步志高, 祁贤, 康丽娟. 中国免疫学杂志. 1998

[3]. 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鉴定及其S_1基因核酸分析[D]. 常维山. 南京农业大学. 1997

[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陕西分离株的鉴定与M、N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D]. 吴此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5]. 鸡肾型IBV JL株的分离鉴定及免疫原性研究[D]. 姜成. 吉林大学. 2006

[6]. 广西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D]. 韦正吉. 广西大学. 2007

[7]. 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X株S1基因序列的测定及同源性分析[J]. 赵宝华, 李尚波, 王文成, 尹广东, 卫广森. 中国兽医学报. 2002

[8]. 嗜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W93疫苗株S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测定[J]. 王文成, 赵宝华, 尹广东, 李尚波, 卫广森.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2

[9].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DS10株S基因分析及其杆状病毒表达产物免疫原性鉴定[J]. 唐应华, 吴培培, 宫玉珍, 王永伟, 何家惠. 畜牧与兽医. 2011

[10]. 贵州省某绿壳蛋鸡养殖场常见疫病感染情况监测分析[J]. 马光强.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9

标签:;  ;  ;  ;  ;  ;  

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鉴定及其S_1基因核酸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