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考试命题创新的基本思路探讨_物理论文

物理中考命题创新的基本思路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中考论文,基本思路论文,物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着一些与新课程改革不相适应的现象: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单向、轻多维,重积累、轻探索。究其原因,根源在于教育教学观念落后。作为基础教育的选拔性考试——中考,它的涉及面广、影响力大,对初中物理教学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笔者认为,加大中考命题创新力度,有利于促进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和学科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扭转上述不良现象的一条有效途径。其基本思路是:从直叙提问走向情境展现,促进物理教学由重视知识结论的教学转向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从理想、抽象走向生活实际,促进物理教学由重视解题训练转向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从单向封闭走向多维开放,促进物理教学由重视定向思维转向重视发散思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知识应用走向信息构建,促进物理教学由重视知识积累转向重视科学探究,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使中考物理试题更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实践性、探究性和导向性。

一、从直叙提问走向情境展现

直叙提问就是把问题直截了当地叙述出来,学生只要记住相关结论,就能正确作出解答。直叙提问式的试题虽然可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但它只要求知道是什么,不要求知道为什么,长期大量使用直叙提问式的考题,容易导致物理教学只重视知识结论的教学,而忽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甚至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结论,这正是出现“高分低能”现象的原因所在。针对这一情况,在物理中考命题中应注意变直叙提问为情境展现,促进物理教学由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向重视过程的教学。

例如,考查“声音的产生”,直叙提问式的命题表现形式一般为:“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学生只要记住声音产生条件的相关叙述,就可以作出正确解答。而情境展现式的命题则是给出一组物理事实或相关的实例,要求从中分析归纳出相应的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如果这样来表述:“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平静的水面,水面会激起波纹;人讲话时用手触及喉咙,手会有什么感觉;将一些碎纸片放在空文具盒上,用笔敲击文具盒,在文具盒发声的同时你还看到了什么。这些现象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是______。”同样是考查“声音的产生”,但学生单靠死记硬背是回答不出来的,必须经过分析、概括才能找到它们的共性和其中蕴含的物理本质,从而归纳、抽象得到相关的物理概念或规律。要适应这样的命题形式,物理教学中就必须注重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向学生展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发生、形成和发展的物理情境和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2009年江苏省物理中考卷第8题就是考查学生是否清楚、明白“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征”等知识形成过程,是否能把物理概念和规律与具体的物理情境有机地联系起来:

如右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这样的试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二、从理想、抽象走向生活实际

理想模型是对事物原型本质特征的简化描述。物理理想模型不仅有利于揭示物理现象及其变化的内在规律,而且由于抓住了物理系统在思维结构上的共同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统一的观点,达到认识上的概括化。初中物理涉及的问题多为理想模型问题,主要是把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进行抽象化、理想化,利于学生学习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但是,如果物理教学长期千篇一律地进行理想模型习题的训练,就会使学生的认识停留在一般性的抽象事物上,学生的建模能力得不到提高,遇到具体问题时往往不会具体分析,难以把具体问题进行模型处理。中考命题长期使用理想模型化的习题,是导致初中物理教学进行大量重复解题训练的重要原因。因此,中考命题应从理想模型走向实际问题,努力引导物理教学由重视解题训练转向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例如,2008年江苏省淮安市物理中考卷第24题“有关气体的压强问题”,不是抽象地给出问题,而是利用有关罐装食品能否安全食用的生活实际,要求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其含义,并再列举生活中一例类似现象,学生只有在足够的生活体验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并灵活运用物理知识,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又如,2007年山东省烟台市物理中考卷第6题“有关省力杠杆问题”,没有直接给出一个抽象杠杆,而是给出了生活中瓶盖起子的两种不同用法,要求学生把实际的瓶盖起子抽象成杠杆,在找出支点和力臂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判断。再如,湖北省黄冈市物理中考卷中的“家用饮水机问题”,是一个既贴近生活,又符合初中物理水平要求的实际问题,它把初中物理力学、热学、电学等知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有效地考查了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和建模能力。要适应这样的考试,物理教学必须从浩繁的题海训练中挣脱出来,多给予学生一些实际问题,多指导学生进行建模思维演练,逐步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命题改革实践说明,命制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的考题,命题者必须勤于观察、勤于实践、勤于思考。笔者所在的物理备课组曾以“电磁炉”为背景进行命题,不仅查阅了大量有关电磁炉的知识,还拆开了几个不同品牌的电磁炉进行观察研究,组内所有成员也进行了长达两周的研讨。中考命题改革不仅对中考命题者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同时也给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从单向封闭走向多维开放

传统的物理中考试题多为单向封闭式,题目给定的条件和要求结果一般是必要的也是唯一的,学生根据题目给出的限定条件(包括直接条件和隐含条件),由概念、定律、定理出发,经过演绎、推理得到个别结论,再代入条件得出确切解(所有题目都有确切解)。这种单向封闭的命题模式使物理教学过于强调整齐划一的解题要求,久而久之会使学生思维形成定势,制约学生的思维品质特别是发散思维的发展。如何使物理教学走出“格式化”的误区,引导学生思维正确健康发展?在物理中考命题中,应有意识地将命题思路从单向封闭转向多维开放,通过命制开放题(包括问题开放、过程开放、结论开放),给予学生选择和展示的空间,鼓励学生敢想敢做,培养创新精神。

例如,2005年安徽省课改实验区物理中考卷第7题“图示分别为太阳系和原子结构行星模型,请你指出两者之间相似或不同的某一点”,就是一道问题和答案(结论)都开放的试题。解答此题要求学生真正理解太阳系特点和原子的核式模型,并有一定的分析、归纳和语言组织能力。尽管试题开放性很强,但其物理情境非常具体,不会造成学生偏离学科知识答题的问题。又如,2002年湖北省黄冈市物理中考卷第19题“失事飞机的黑匣子问题”和第20题“选择器材做实验”,是两道条件、过程、结论全开放的开放题,题目给定的条件和器材很多,要求的物理量和可做的实验很多,计算方法和实验方法也很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生活体验、能力层次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解答,这样宽松的要求,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以充分发挥。这种多维开放式的命题,要求物理教学必须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开放的多维学习环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活学习的能动性,启迪思维的广阔性,促进学生树立创新精神,优化思维品质,提高科学素质。

四、从知识应用走向信息构建

知识的积累越多,解决问题的效率越高,是知识应用型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知识应用型试题是对知识的直接应用,是原始的。在知识立意的命题考试中,知识的积累显得尤为重要。初中物理教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就是处于“教会学生学会原始应用”的状态。其结果是,学生只会应用,不会探究,缺乏基本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为了避免这种状况,新的初中物理大纲和教材增设了科学探究的内容(并列出了部分探究课题)。为配合和促进新课程改革,中考命题改革应作出积极反应,将命题思路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从原始应用转向信息构建,引导物理教学由重视知识积累转向重视科学探究,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所谓信息构建,就是通过文字表述、图表数据等呈现方式将要考查的内容构成一定的信息系统(这些信息一般是教材上所没有的)和探究情境。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理解和观察分析,从中获取有用信息,或得出正确结论,或探究新的规律。例如,2009年江苏省物理中考卷最后一题“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汽车防冻液”,就是通过文字表述、图表数据构成信息系统,要求学生从信息系统中获取有用信息后,结合所掌握的知识解答题设问题,学生如没有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就不能较好地解答。又如,2007年重庆市物理中考卷第17题“通过实验模拟出电灯忽明忽暗现象来探究其中原因”是一道原因探究题。由于题给现象与初中物理常见现象(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相悖,迫使学生去探究,去大胆猜想和假设,当猜想和假设能圆满解释现象时,学生的探究即获成功。此题探究的基础是串联分压规律,当学生知道固定电阻的串联分压作用随电流的增大而增强时,问题的解决就有了希望。对于探究题,要注意评分标准的制定,评分原则宜宽不宜紧,宜粗不宜细,应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希望,有所收获——这是对学生科学探究的一种实事求是的评价,有利于激励学生热爱科学探究,参与科学探究。要适应这种命题改革,物理教学必须重视科学探究,注重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广泛吸纳科普知识,开阔知识视野,养成科学探究的良好习惯,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思想方法。

物理中考命题思路与物理课程改革联系密切,直接影响物理新课程的实施和对教师教育教学的评价。因此,应积极创新物理中考命题思路,在中考命题中把握重点、突出创新,使命题改革服务于教学改革,服务于教材改革。

标签:;  ;  ;  ;  ;  

物理考试命题创新的基本思路探讨_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