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档案的形成规律_科技论文

科技档案的形成规律_科技论文

科技档案的形成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规律论文,档案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技档案形成规律是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理论基础,因此它是科技档案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自然形成论”之不足与科技档案形成的有意识性。

过去的科技档案管理学和档案工作中常常使用“自然形成规律”一语,直到现在有的档案工作者还在使用。但科技档案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产物,如果“自然形成规律”中的“自然”是指科技档案在科技工作中“自然而然”,不加人为作用的那么一种形成规律,这是不正确的。实际上档案的形成不能离开人们的一定思想和社会实践,不能离开档案的形成意识。科技人员如果不具有档案形成意识,它所形成和积累的文件就不可能满足档案工作的要求,也就不能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档案。许多档案工作薄弱的单位,不注意形成、积累文件材料,最后仍然是没有完整的档案形成。

1980年以前,档案界确实存在着科技档案的“自然形成”思想,表现在理论上,主张科技档案的工作范围以“收集为起点”。我们把这种思想理论简单地称为“自然形成论”。“自然形成论”,说到底就是认为档案材料的形成、积累和取舍,完全由现行任务决定,而不需要档案工作思想的注入和指导、参与。

1980年全国科学技术档案工作会议从工作制度上动摇了“自然形成论”的理论基础。该会讨论制定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第六条规定:“各单位应当把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纳入科技工作程序和生产、科研、基建等计划中,列入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第十条规定:“科技档案部门有责任检查和协助科技人员做好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工作”。这些规定和思想,都表现了科技档案形成的有意识性。

与“自然形成论”相对立的思想理论是档案的“有意识形成论”。其核心思想是科技人员在完成现行任务的同时,必须有意识地形成完整、准确、系统和规范化的档案材料。

档案“有意识形成论”并不是说人们可以违背科技工作的程序和要求,任意形成有关文件材料,或为了某些个人目的而形成不符合实际的文件材料。相反,档案“有意识形成论”认为必须在科技工作的进程中,在完成每一个工作环节的同时形成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文件材料。档案的“有意识形成论”说到底,就是强化文件材料的记录性和凭证性,使形成的文件有根有据,准确可靠地反映有关工作的整个过程。档案“有意识形成论”也并不是要求科技人员把档案材料的形成工作放在第一位,使现行工作服从档案工作。于光远同志在1981年中国档案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档案学术讨论会的报告中讲道:“档案是处理事务的有意识的副产品”这句话讲的极为深刻。首先,它说明了科技成果和科技档案的主从关系,第二,说明了形成档案的有意识性;第三,说明了档案也是一种产品、一种“成果”,不过它相对科技成果而言,是一种“副产品”。我们知道,副产品是从属于“正产品”的,这也说明了完成现行任务和形成档案的主从关系。

档案“自然形成论”向“有意识形成论”的转化,标志着档案工作向更高阶段的发展。档案的有意识形成思想,发挥了档案人员和科技人员的主观能动作用,从根本上保证了科技档案的来源和质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科技档案是人们在科技活动过程中有意识形成的,但它是从属的,受科技工作的逻辑程序所制约:其一,随着科技工作的进程而形成相应的文件材料;其二,科技工作的逻辑程序,决定了科技档案的有机联系或因果关系。这一结论,也是科技档案形成的基本规律。

二、科技文件的双重性质与科技档案的形成原理。

在通常情况下,科技工作中形成的文件均具有一定程度的双重性质,即既具有成果性质,又具有记录性质。所谓成果性,即科技工作中形成的文件都是科技人员一定程度的创造性劳动成果。在科技活动中形成的文件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成果性,不过,有些属于阶段性成果,有些属于最终成果罢了。所谓记录性,即科技工作形成的文件都一定程度地反映和记录了该项工作的过程、状况或结果。科技文件的双重性质,是科技文件最基本的属性,人们对科技文件的利用,说到底就是利用科技文件的这两种性质。现行工作主要利用的是科技文件的成果性,尤其是最终成果,如研究报告、设计文件等。档案工作主要是利用科技文件的记录性,因此它强调形成文件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凭证性。记录性是档案材料的生命线。

为了强化现行工作中形成文件的记录性,使形成的文件既能满足现行任务的需要,又能适合档案工作的要求,就必须在科技工作中注入档案工作机制。注入的基本方法,就是把科技文件的形成、积累和整理归档工作纳入科技工作计划、纳入科技人员职责范围、纳入科技管理(档案管理)工作之中,即把形成档案,作为科技工作的第二任务。现在有许多科技单位,在鉴定、验收科技成果时,同时邀请档案部门验收档案材料;在申报科技成果奖时,要有档案部门签署有关归档材料是否合格的意见,同时还明确规定没有完整、准确、系统和规范化的文件归档,不准申报成果奖。在科技工作进程中,文件的记录性是可以通过加入档案工作机制而进行强化的,反映了科技档案的一种形成规律。

三、科技档案的形成过程及其社会功能的不断完善性。

在档案学中,一般认为科技档案是由科技文件材料转化来的,这并没有错,但不全面。档案工作发展到今天,转化为档案的“文件材料”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那种“自然型”文件材料,而是在科技工作中加入档案工作机制后形成的“强化型”文件材料。这就是说,科技档案的形成不是从文件材料的转化开始的,而是从文件材料的形成时就开始了。不过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科技文件虽然从它的形成时就孕育了档案本身的内在因素,但从它的主要性质和社会功能上讲,究竟还不是科技档案。科技档案具有成套性和依据性特点,正因为它具有的这种特点,使它具有历史再现功能,我们常说的科技档案可以重复有关研究成果的研究过程,说的就是它的历史再现功能。档案记录性、依据性的完善性,来自形成文件的完整性和记录材料的准确性。这就是档案总是以完整的成套性存在的道理。

科技文件材料主要是围绕着现行任务形成的,但加入了档案工作机制后,使形成的文件更加完整、准确和符合规范化要求,这就使它具有了转化为档案的基本条件;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却不具有档案意识,结果是文件残缺不全,甚至完全没有保留下来。但人们还是在社会中的各个角落,包括在国外和地下尽可能地进行收集和挖掘,而这些“收集物”必须通过鉴定,才能把它作为档案保存起来,可惜其社会功能是很不完善的。当人们具有了档案意识后,档案成了有意识的产物,是完整、准确、系统的成套性材料。在载体形式上,也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这就形成了现代型的档案,因此它的记录性、依据性也是最完善的,具有了历史再现的功能。科技档案社会功能的完善性与档案的形成过程有关。如果档案的形成过程是完整的,它所具有的社会功能也是完善的;否则其社会功能不会完善。

科技档案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形成、积累、整理(组卷)和审查鉴定。科技文件的形成,无疑是档案形成的起点和最基本的要素,如果没有适合于档案工作的文件产生,档案的形成就无从谈起。如果人们缺乏档案意识,绝大多数的文件在现实工作中会外流(上交、外发、赠送)甚至丢失、散失、损坏,结果最后仍然使形成的档案残缺不全,其功能因此也是不完善的。档案社会功能的完善性,来源于文件的成套性,因为只有成套性文件,才能发挥文件的群体作用,即发挥有关文件的历史再现功能。审查鉴定是档案形成的最后一个环节,它起着科技文件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作用。在档案界,许多同志认为“审查鉴定”不会使文件起到内在的性质上的变化。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审查鉴定”虽然不能改变文件群的内容、性质,但能使文件群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和规范化要求等技术指标得到确认。在现实工作中产生的技术文件,因为是在档案工作指导下产生的,一般都是眉目清楚的;对于文件反映的技术内容,凡属大的项目都有技术鉴定。因此它的审查鉴定比较容易。档案是社会产物,除它自身必须具有一定的客观内容外,还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规定和手续。审查、鉴定,既是归档文件增加了新的信息内容,使人们便于或能够利用,又是档案工作的必要手续,通过了“审查鉴定”就等于发给了文件转化为档案的合格证。

综上所述,科技档案的形成过程是形成、积累、整理(组卷)和审查鉴定,如果我们掌握它,而且付诸于实践,就可使形成的档案具有完善的社会功能;如果忽略了某一环节,必然使形成的档案残缺不全,其社会功能也是不完善的。科技文件的形成、积累、整理(组卷)和审查鉴定及其社会功能随着这一过程的逐步完善,反映了文件转化为档案的整个过程,这也是科技档案形成的一般规律。

四、科技工作的“三步曲”与科技档案的成套性。

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科学实(试)验。科学实(试)验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主要分为计划、准备阶段,研究实施阶段,成果总结阶段,即所谓科学研究“三步曲”。

1.计划、准备阶段。科技人员在进行具体工作之前必须根据总的科技工作规划、计划,提出科研工作题目和工作方案。其中也包括查阅有关科技档案。资料调研的目的,一是深入了解,是否为重复项目;二是为制定方案提供参考、借鉴。科研计划、准备阶段,应形成的主要文件有任务书、方案及方案论证等。大型试验更为复杂,还要产生许多协调性文件,如协作会议纪要、协议书等;大型试验更要有周密的计划,要相应的形成试验大纲等,而且大型试验涉及到许多新的测量方法和技术问题,这又要在准备阶段开展许多预研课题,包括某些新的测量手段和仪器设备的研究、研制等,这将产生许多文件。

2.研究实施阶段。项目、课题、产品研制工作方案被批准后,就可以进入科研实施阶段。科研实施阶段首先应提出实施计划,包括工作进程、人力分配、设备器材使用、经费分配、外协进展计划等。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科学实(试)验或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取得有关数据、依据,有些项目,还要进行复杂的计算。科学研究、试验是探索未知的创造性活动,有些试验要反复进行很多次,才能取得预期结果;有些研究项目可能完全或部分失败。但为避免后人走弯路,形成的文件材料亦应归档。

3.总结鉴定阶段。在科研实施工作中已经取得预期结果的情况下,也就是科学试验中已经取得了足够的数据、素材,就可以进入成果总结阶段。成果总结阶段就是凭借实验中得到的大量数据、素材进行分析、综合,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以文件形式表示出来。科学研究成果的形式一是论文、报告,即知识产品;二是新设备、新材料,即物质产品。但任何物质产品都可以以文件形式表示,也只有以文件形式表示的科研成果才宜于储存和交流,也才能算最终成果。

每一项科技成果都要鉴定,这样又形成鉴定书和有关鉴定材料;有些成果还要申请奖励,这又形成各种奖励文件。此外,在国防科研试验系统,由于主要承担的是试验任务,这样在每次试验中还要接受生产单位大量有关产品图纸、数据。这部分文件在一些单位称之为“型号资料”,这类档案可称为“相关档案”。

科技工作除遵循“三步曲”的逻辑规律外,还常常以具体的工作任务、目的划分工作范围,即以课题、项目、产品设计等为单位专题进行。如果是大型项目还必须根据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分为若干子课题,子项目,部件、组件等更小的范围进行工作。例如卫星发射工作,就分为产品安装测试,发射控制,运行控制等各个工作项目。

科技工作具有严格的逻辑程序,这种逻辑性,决定了形成文件材料的相互联系性或因果关系。例如科技项目的方案、计划,与研究实施状况、结果密切相关,这就是说科技工作形成的任何文件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一组具有有机联系的文件材料”的组成部分。由于科技工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及具有严格的程序性,决定了科技文件形成的成套性。又由于科技文件的成套性,又决定了科技档案均以成套形式存在。由于科技档案的成套性特点,使科技档案具有了明显的记录性和历史再现功能。所谓历史再现功能,就是依据科技档案,就可以再现有关科技工作的历史状况,而不成套、不完整的档案,只存在一定程度的记录性,却不具有历史再现功能。科技档案的成套性的形成规律是建立在档案“有意识形成论”基础上的。如果科技人员没有档案意识,或科技档案人员不抓形成和积累工作,而靠“自然形成”,如上所述,其档案必然是不完整的。

五、超前归档制度和科技档案的现实作用。

传统的档案学认为档案是使用完毕的文件转化来的,但在科技领域中不完全遵循这一规律。科技工作中有相当多的文件,在刚刚形成后就首先归档,然后再开始使用,或归档和现行使用同时进行。例如,在许多设计单位底图形成后首先归档,然后作为使用工具供复制使用。也有一些试验成果其原稿形成后,首先打印若干份,随即将其原稿和正文1-2份归档保存,其他打印本即发送有关单位使用。科技文件先归档后使用,或一边归档一边使用的特点,我们称它为超前归档,它是科技档案形成的重要规律之一。科技文件的超前归档,科技文件先归档后使用或归档使用同时进行,好处很多:一能有效地保护档案,使档案材料免于在使用中造成丢失、损坏;二文件的使用范围可以得到控制,有利于保密安全。科技文件的超前归档,使科技档案具有明显的现行作用性质。

档案的“有意识形成论”,使现行工作形成的文件具有明显的档案材料性质;而超前归档制度又使科技档案具有明显的现行使用性质。反映在科技档案工作中,也就是基层科技档案室的功能上,它既是科技档案室,又是成果室,不论是档案室,或成果室,它们都是首先为现行工作和经济发展服务。国外档案界一般认为,文件在现行使用阶段不能转化为档案。这样,文件转化为档案要存在一个相当长的“过渡”过程。国外许多国家设立了文件中心,使文件在文件中心实现这种过渡。在我国也有许多档案人士极力效法、学习。在实际上,我国的基层档案室,有着多重功能,既为档案的现实使用服务,又为档案的历史使用服务,同时还承担着为国家输送历史档案的任务。

综上所述,科技文件、成果在形成后,不等使用完毕便超前归档,或使用和归档同时进行,这既是我国科技档案工作的特点。科技文件在现行作用阶段的超前归档、超前转化,是科技档案形成的重要规律之一。

六、科技档案形成的长期性、复杂性与分阶段归档。

由于科技文件材料产生于有关任务、课题和项目的全过程,因此,有关科技活动的研制、生产周期,就是科技档案的形成周期。小型课题、项目,一般一二年最多3年即可完成,它所形成的文件量小,可由科技人员自行积累,自行登记,整理归档。一些大中型课题、项目,尤其是大型项目,也要经过几年的研究试验周期。大型课题、项目,由于涉及的单位多,专业复杂,形成的文件载体类型多,内容错综复杂。例如大庆30万吨乙烯工程,只竣工档案就达18225册,涉及的单位有美国、日本、英国和西德4个国家的21个公司和国内的25个设计院、35个施工单位。这也反映了科技档案的一种形成规律。

由于大中型项目、课题科技文件材料成的上述特点,文件材料的积累、归档不能单靠科技人员,而必须采取档案人员和科技人员相结合的办法。

1.对于一些形成关系简单,且阶段性比较明显的专题性研究课题,可以采取分阶段归档的措施,如开题报告、调研材料、工作方案和研究大纲等依据性文件,可以作为第一个分卷,首先归档;实验原始数据等材料都可以相对集中后分阶段作为第二、三个分卷归档,最后归档成果报告和鉴定材料。

2.对于某些大型项目,前期形成的依据性文件、综合性文件,作为综合案卷整理归档;对于实施阶段中,凡能分解为相对独立的子项目者,均由科技人员作为小型项目看待,单独形成、积累文件,单独整理归档;总结阶段形成的文件,结合整体整理工作归档。

3.对于涉及单位多,形成文件错综复杂的大型工程项目,必须有专人负责文件的接收、登记、使用和积累工作,并监督工作过程中对文件的修改工作。这部分工作实际上属生产工作的组成部分,可由档案室负责,也可由生产技术专门人员负责。这样形成、积累的文件实际上只保证了文件的齐全性,在任务完成后或归档时必须筛选、分类,然后再根据档案工作要求组织案卷。这种集中式的整理归档工作往往需要数人、几十人,用几个月甚至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大庆30万吨乙烯工程、辽阳石油化学纤维工程,都是采用此种办法形成、积累文件和整理归档的。

七、技术实体的变化性与科技档案的更改。

在科技档案工作中,正由于档案的依据、凭证性质,而常常需要修改某些科技档案。这是由于某些客体发生了变化,作为客体记录物的档案,自然应该随之而更改。需要修改的科技档案,主要是基建档案、设备档案和产品档案等实体档案。某些需要改建和扩建的工程项目,必须有改建、扩建方案,设计和施工材料归档;在科学实验中有些仪器设备稍加改进,便可提高测量精度或增加新的功能。改变后的仪器设备,亦需归档更改部分或附加部件等有关材料;在产品生产领域,常常有些产品只进行一些部件、或工艺改革,使产品质量在某方面得到提高或开辟新的用途。这种在旧产品基础上的技术改革,自然应该改变原有产品档案。

在科技档案工作中,许多档案也是不能修改的,如科学研究档案、水文地质档案、气象档案、天文档案等。但是这些档案随着科技工作的进展却可以延续和补充,对有关归档文件在内容上作某些修改。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要弄清,就是科技档案更改和科技文件更改是两回事。在科技工作中,一项工程和产品设计,在文件形成后,在施工和试制中常常发现一些问题,包括设计、计算错误和材料变更等等。这些文件的更改,虽与科技档案工作有关,但属生产性质的问题,不属档案修改范围。一般说,档案人员并不亲自承担上述基建项目、仪器设备和产品档案的更改工作,但档案部门必须监督这一工作的执行情况。

综上所述,由于科技档案其记录客体的变化性,以及科技工作的连续性,一些科技文件在归档后可以修改、延续和补充,这是科技档案形成的重要规律之一。人们掌握这种规律,并用于档案工作实践,就可以使自己保管的档案更加准确和完善。

标签:;  ;  ;  ;  

科技档案的形成规律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