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发展现状--基于2006~2007年10家上市银行年报数据_银行论文

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发展现状——基于10家上市银行2006~2007年年报数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银行论文,业务收入论文,发展现状论文,我国论文,数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通过服务收费实现非利息收入的持续增长,是商业银行收益结构由利差收入为主向非利息收入为主转变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国内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所能带来的利润越来越小,为寻求和扩大盈利空间,各商业银行将目光投向了中间业务。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目前,国内银行业基本一致的界定是中间业务分为收费业务和表外业务,具体分为结算性、管理性收费业务;担保性、交易类表外业务;部分投资银行业务和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其他收费业务和表外业务9大类。

 (一)中间业务创新取得明显进展

 以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为例,截至2006年末,中国工商银行已开办中间业务500余种,包括结算、代理、理财、银行卡、信息咨询、担保承诺、投资银行、资产托管、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电子银行等10大类业务;中国农业银行已开办12大类400余种中间业务;中国建设银行已开办9大类500余种中间业务;交通银行已开办7大类200余种中间业务,初步形成了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相结合的中间业务品种体系,基本涵盖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所规定的所有业务领域。中间业务已从货币、信贷市场延伸到资本、黄金、外汇等新兴市场,从商品延伸到资金流动服务和资本流动服务领域。

 (二)中间业务发展产生了可观的社会效益

 各类中间业务的开办,一方面节约了大量的社会资金,提高了社会资金利用效率,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节约了大量的社会劳动,加快了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

 (三)中间业务收入增长不均,占比较低

 随着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发展的日益重视,各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较快。以工、中、建、交四行为例,2001年和2007年净手续费及佣金业务收入占比如表1。

 表1

2001年和2007年4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状况  单位:亿元人民币;%

银行名称工行 中行 建行

交行

2007年营业收入中占比 13.53 15.21 14.27 11.53

2001年营业收入中占比 3.50 13.00 5.42—

资料来源:数据分别来自工行、中行、建行、交行2007年报;2001年数据参阅相关参考文献。

从表1可以看出,6年间,中国工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速度最快,2007年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是2001年的4倍。而中国银行受开展中间业务时间较早、整个市场品种创新程度普遍较低等因素的影响,此项统计指标增速缓慢。而中国建设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种类上与中国工商银行基本持平,但是在增长率上与后者存在较大差距。总的来看,四行呈现出中间业务收入增长不均的状况。

二、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大幅增长,但增幅差异显著

2007年,10家上市银行共实现手续费及佣金收入1235.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90.01亿元,平均增幅为80.28%。扣除手续费与佣金支出,10家上市银行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618.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4.82亿元,平均增幅达96.46%(见表2)。

从增幅来看,2007年各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幅除深圳发展银行外,其他9行都超过了50%。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兴业银行等6家银行的增幅超过了100%,兴业银行更是达到了201.32%。从增幅差异程度看,大型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低于中小银行,增幅最高的兴业银行比中国银行高出了114.84个百分点。工、中、建、交四家大型银行平均增幅为110.43%,比其他六家中小上市银行的平均增幅略高出3.32个百分点。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方面,除华夏银行外,其他九家上市银行的增幅都高于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幅,增幅差距并不大。

三、占比较高的四项中间业务的比较分析

(一)代理业务收入大幅增长,中小银行增幅超过大型银行

代理业务的发展与营业网点的多少有密切的关系,如代理缴纳电话费(移动、固定)、交通罚款、煤气和天然气费、购电和水等传统业务。但是随着金融电子化的发展,客户也可以使用全天提供服务的自助终端、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办理上述业务。所以,部分中小银行代理业务收入的增幅超过大型银行收入的增幅也在情理之中。2007年,10家上市银行代理业务收入为536亿元,同比增加303.69亿元,增长221.89%。

10行中代理业务收入增幅最大的是兴业银行,增幅达到350.48%。在中间业务总收入增幅中,兴业银行也排在了第一位(250.78%),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落后9个百分点排在第二位,中国工商银行位列第三。四家大型银行中,虽然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的收入增减额、增长幅度和增量占比等三项指标均低于中国银行。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国银行将代销基金业务等手续费收入含在代理业务收入中,而工、建、交三行并没有在年报中对代理业务手续费做出说明,根据判断,应不含代销基金业务手续费收入。招商银行的代理业务(含代销基金、保险、证券等)可谓是异军突起,由于受网点布局等限制,收入上还与工、中、建等大型银行存在较大差距,但是随着金融电子化的普及,招商银行的代理业务会有较快的发展。从对增量的综合贡献度来看,大型银行显著高于中小银行,这说明大型商业银行的品牌优势和网点优势在代理业务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理财业务迅猛发展,带动业务收入快速增长

1.大型银行继续领跑,手续费收入猛增。受国内股市行情高涨带动,2007年各行理财业务呈现井喷式发展状况,理财业务的创新、理财品牌的打造与理财产品的销售均远远超过2006年的水平,在创造大量中间业务收入的同时,进一步充实了客户基础,完善了银行产品与服务体系。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共实现理财业务收入154.53亿元,比2006年增加122.39亿元,同比增长380.8%。中国建设银行共实现理财业务收入159.85亿元,比2006年增加107.35亿元,增幅为233.06%。交通银行共实现理财业务收入(基金销售手续费收入与基金管理手续费收入)28.05亿元,比2006年增加25.28亿元,增幅达9倍之多。中国银行并未在年报中单独列出理财业务收入状况,但在年报中写到:“2007年,中国内地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居民投资活跃,集团代理业务手续费收入尤其是基金代销收入大幅增长。”根据中国银行对外披露的2007年半年报业绩,2007年上半年,中国银行共实现理财业务收入28.90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加20.13亿元,增幅为229.5%。

2.中小银行销售良好,理财产品创新不断。招商银行2007年共发行人民币理财产品251只,销售额1131亿元;外币理财产品86只,销售额26亿美元,全行理财资产总值达到691亿元。实现代理基金和代理证券手续费收入24.4亿元,比上年增长466.3%,增幅超越中国工商银行等传统代销行。中国民生银行全年发行理财产品208期,理财售额余额达660亿元;深圳发展银行2007年引进、创新理财产品197只,理财产品销售额150亿元,较上年增加130.85亿元,增长673%。2007年,华夏银行实现代理基金手续费收入1.16亿元,比2006年增加0.93亿元,增幅为404.35%,在增幅上同样超越了中国工商银行等代销行。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和兴业银行未将此项数据在年报中列出。

(三)银行卡发卡数量飙升,带动中间业务收入增长

1.发卡量与交易额显著提高。根据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07年末,我国银行卡发卡总量达14.7亿张,同比增长30%。其中,借记卡发卡量13.8亿张,同比增长28%;贷记卡发卡量为7000万张,同比增长140%。6行2007年推出银行卡新品情况见表3。

2.大型银行收入增幅明显落后。截至2007年末,除中国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外,其他八家上市银行共实现银行卡业务收入169.83亿元,同比增加52.13亿元,增幅达42.3%。在八行中,只有招商银行的银行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过了80%,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华夏银行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同比增幅都在65%以上。虽然工、中、建这三家大型商业银行在业务收入总量上仍占绝对优势,但是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其他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

从对增量的贡献度情况分析,招商银行、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华夏银行等银行卡业务收入增加额对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加额的贡献度均超过10%,而工、中、建三行该项比例均低于10%。这表明,银行卡业务在推动中间业务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大型商业银行明显低于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

(四)信托及其他托管业务大型银行优势减弱

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各类投资基金数量、规模的不断壮大,推动了各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的迅速发展。截至2007年末,除中国工商银行等四行外,其他6行共实现信托及其他托管业务收入78.4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3.11%,对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的贡献度为5.85%(见表5)。

在6行中,招商银行的信托及其他托管业务收入增幅最大,同比增长超过12倍,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收入增量绝对值虽然大于中国银行,但是与招商银行相比仍有巨大差距。总的来看,以招商银行为代表的中型银行信托及其他托管业务发展要明显快于大型银行,而大型银行原来在该项业务中的领先地位已经逐渐弱化,甚至已经被以华夏银行为代表的中小型银行所赶超。从对增量的贡献度情况来分析,中小银行信托及其他托管业务对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的推动作用大于大型银行。招商银行的此项业务收入增加额对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加额的贡献度最高,达到了15.08%,华夏银行也超过了11%,而中、建、交三行该比例较低,中国银行的比例最低,还不到5%。

四、结 论

(一)各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有待提高

大型银行方面,中间业务收入额及其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只有中国银行超过了15%,但是增长缓慢,即每年增长不到40个百分点。工、建两行虽然增长迅速,但是占比相对较低。中小型银行方面,招商银行2007年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营业净收入的比例由2006年的10.15%上升到15.72%,增长相对较快,而其他几家银行均未超过15%的水平。总体来看,我国这10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较小,而一些国外同业在7年以前此比例就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如德国商业银行60%以上的收入来自中间业务;美国花旗银行等20家大银行的中间业务占比在70%以上;英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巴莱克银行中间业务的利润弥补全部支出的73%;香港地区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为22%。

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来源,提高收入占比已成为发展中间业务市场的新方式。近两年,私人银行业务已被公认为发展中间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的最大潜在业务之一。中国工商银行于2007年底在上海成立了私人银行部,部分中小银行也成立了私人银行中心等部门来拓展私人业务市场。相信未来几年,随着金融理财市场的发展,私人财务顾问、咨询、理财规划等私人银行业务会成为中间业务收入新的、较大的贡献点,在推动中间业务发展上所起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二)中小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较大型银行更为均衡

从增量构成来看,工、中、建、交四家大型银行的理财业务收入贡献度在40%以上,而代理业务、银行卡业务、信托及其他托管业务收入的贡献度均在10%左右,相对较低。可见,理财产品收入增长是拉动这几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小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量构成则相对均衡,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四项业务收入的贡献度要高于大型银行,中间业务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各项中间业务的共同拉动作用。

(三)大型银行收入增量优势逐渐缩小

金昱研究认为,当前我国的理财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存款的替代产品,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并不能与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完全等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理财产品只是中间业务中的一种衍生产品,并非一项常规业务。以代理业务、银行卡业务、信托及其他托管业务为核心的中间业务才是固定的或是常规状态下竞争或争夺的焦点。从对应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型银行在中间业务发展上已经滞后于以招商银行为代表的优秀中小银行。中小银行由于客户资源、网点布局等方面不占优势,无法在理财业务上与大型银行相抗衡,但这也激励了他们在其他中间业务中倾注更大的精力,尤其是在一些新兴的业务市场中,如私人银行业务及部门的开办与成立,部分中小银行的动作要早于大型银行等,中小银行的投入已初见成效甚至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四)将中间业务归于其本位价值

中间业务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它风险低,能够在不占用或少占用资本金的情况下增加收入,减轻银行对存贷款业务的依赖,从而平滑、缓冲宏观经济变化给银行经营带来的冲击。在一片欣欣向荣之中,冷静地将中间业务归于其本位价值,对于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是有意义的。从平均水平上看,中间业务由粗放式转为精细化发展模式势在必行。这就要求银行在产品创新、持续增长、稳定发展等领域追求中间业务质量的提升,将不同风险程度、盈利水平、服务周期的产品组合成完整的链条,确保中间业务能取得持续稳定的增长。

(五)关注风险防范比期待中间业务收入的持续增长更重要

一方面,外资银行进入国内后,中间业务的竞争已非常激烈,竞争必然带来价格的下降,引起中间业务总体利润的摊薄;另一方面,根据凯恩斯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中,由于存在着充分竞争,经济主体的边际收益存在着递减的规律,这一点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也适用,从长远发展来看,中间业务收入存在着递减的规律。虽然这一规律现在还没有体现出来,但随着充分竞争的深入,包括外资银行在内的境内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将会从持续增长向缓慢增长甚至负增长趋势发展。对于习惯了中间业务收入持续增长的各商业银行来说,是否还会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来开展中间业务,是否还会继续执行新的中间业务产品类别的准入制度,是否能以不降低中间业务的整体质量来换取业务收入的提高或是增长,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标签:;  ;  ;  ;  ;  ;  ;  ;  ;  ;  ;  ;  

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发展现状--基于2006~2007年10家上市银行年报数据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