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新区成为西部经济的新亮点_科技论文

西安高新区成为西部经济的新亮点_科技论文

西安高新区成为西部经济新亮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安论文,高新区论文,新亮点论文,西部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年前西安市在郊区一块麦田上奠基建设高新区时定的目标是:创立新体制、新机制,激活本地科技资源,辐射带动西安乃至陕西的经济发展。进入新世纪,已建设十年的西安高新区交了一份出色的答卷:累计转化科技成果3500多项,其中440多项被列入国家科技产业计划;技工贸总收入和工业总产值猛增了130倍和147倍;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已成为主导产业,并以此为高新技术辐射源,向南北传递、渗透,在西安以及陕西省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中,开始显示方向性的作用。

十年建设和发展,西安高新区在全国形成了非常突出的特色和优势。从1994年以来,在国家科技部每年一次的评估中,西安高新区综合发展指标一直名列全国53个高新区前4位。1998年以来连续3年拉动西安GDP增长4个百分点以上,占增长总量的三分之一。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崔林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西安高新区依靠创新飞速发展的实践其影响已远远超出高新区本身,它的发展不仅带动全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全市经济加快发展,还形成了知识经济特有的扩散与聚集效应,并且在观念更新、新机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内陆科技园区发展、带动关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

重新认识发展优势

西部地区区位优势和改革开放之初政策优势的先天不足,使招商引资、经济发展相对处于劣势。但西部地区在“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聚集的科技人才和奠定的现代工业基础,也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就西安来说,虽然“不沿江、不靠海、不沿边”,却拥有居于全国前列的科技实力,大学、科研院所众多,每年有2000多项科技成果与发明专利问世。这种“劣”与“优”就决定了西部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要依托当地科技资源,使其真正成为新的发展优势。

西安高新区坚持以自主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跳跃式发展。成功地培育出一批年产值过亿、产品占据国内市场50%以上的“知识型小巨人”企业。大唐电信、开米化工、东盛药业、协同软件、通视数据、康鸿电子、中扬电器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脱颖而出,成为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科技产业的先锋。

西安通视数据有限公司,是由七八位年轻的科研人员领办的。他们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开发出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通视多媒体信息接收系统”。这项可传送多种媒体信息的产品一经问世,便受到国内外市场青睐,产品供不应求。为其提供零部件的新加坡飞利浦公司动用全部生产能力仍无法满足需要,不得不专为其扩建生产线。预计通视公司今年的产值将超过2亿元。

西安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1993年创办以来,利用西安原邮电部第十研究所雄厚的科研开发力量,短短几年时间里就取得了骄人业绩: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具有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P30超级数字交换机;推出我国第一台可以商用化的M30国产数字蜂窝移动交换机,被国家正式批准进网,并被摩托罗拉公司购买,开了我国向世界电信王国输出高科技电信产品的先河;自行设计制造和成功拥有世界上容量最大的集成电路交换芯片,实现了在一块芯片上可同时传输4000路电话的目标。目前“大唐”已成为中国电信产业“四大家族”之一。

营造产业聚集效应

高新技术开发的高风险性以及我国投资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决定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能像过去那样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或银行贷款。目前,融资渠道不畅、贷款难、知识产权交易难是科技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探索、建设科技投融资体系是科技园区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西安高新区在体制创新的实践中,按照“政策鼓励、财政引导、社会参与、市场配置、企业运作”的方针,逐步培育出针对科技企业发展阶段不同需求、以创业投资为主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在创业阶段,设立“青年科技人才创业基金”和“留学生创业基金”;在发展阶段,设立“信贷担保基金”,建立银企定期沟通制度;在科技企业高速成长阶段,以园区财政参股设立示范性风险投资公司和制定鼓励风险投资政策的办法,培育风险投资事业;在科技企业规模和管理上台阶阶段,积极组织企业推介,帮助企业改组上市。目前,区内已经聚集了6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和投资管理公司,40多家中介服务机构。加上金融机构和前来投资的上市公司,有上百家国内外投资机构在园区开展投资业务。

西安高新区把帮助和促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提高企业创新活力的主要手段。针对一些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其技术开发能力、融资能力、管理水平已经受到其股权和公司治理结构制约的问题,抓住其需要规模扩张的时机,采用培训和引导的方式,帮助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另一方面,对入区国有企业,也引导其建立股本多元化、经营灵活、公司治理结构科学合理的现代企业制度。西安高新科技园区现有各类科技企业3025家,其中85%的企业是民营企业,97%的企业是按照《公司法》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

长期以来,由于体制的原因,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产学研脱节,不仅导致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而且导致科研和技术成果不能顺畅、迅速地进入产业领域。西安高新区根据科研院所和高校加快体制改革的要求,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大力推动高新区与一批重点大学和研究院所共同建设专业科技园区和大学科技园区。专业科技园区由大园区创造条件,有的成立联合开发公司,由重点大学、科研机构或两院院士领办,成为领办单位的教学科研基地、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对外学术交流基地。这就大大调动了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积极性,发挥了其整体优势。目前正在建设的有光电子科技产业园、新材料科技产业园、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园、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西北工业大学科技园。加上已经创办的国家级软件园、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共有8个专业园区。这些专业园的建设速度很快。西安高新科技园区已经成为由多个专业园区、大学园区、区域园区组成的多功能科技园区。

十年来,由于制度创新能力所营造的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使高新区形成吸纳并有效配置要素和资源的整体竞争力,产生了良好的产业聚集效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商前来投资兴业。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香港、台湾等28个国家和地区在高新区设立企业411家,投资总额12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IBM公司、HP公司、NEC、富士通、大金、博世、西门子、ABB、飞利普等纷纷在高新区创办企业和设立研发机构。西安高新区已经吸引各类银行机构20多家,开展投资业务的投资公司和上市公司等机构100多家,会计、审计、律师等中介服务机构40多家。中国人民银行西北大区行总部、中国电讯陕西总公司、西安海关、中国证监会西北大区总部、西安科技成果和产权交易所等不断进驻园区。高新区从业人员已达11.93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各类人才54000多人、具有高级职称者12000多人、硕士2800多人、博士630人、归国留学生213人、留学生创办的企业已经达到61家。

培育新型企业家

西安高新区在1993年就成立了创业服务中心。运用企业经营方式帮助科技人才创业,面向创业者和科技企业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这一资源配置完全不同于计划经济下政府对企业的管制式资源分配,它是按企业化运作、非盈利的专门从事科技企业孵化的组织,它为科技人员和中小企业提供共享设施、种子资金、管理咨询、企业家培育、国家产业扶持计划申报、知识培训、开拓融资渠道和产品市场等全方位的服务。目前创业服务中心已成为全国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企业孵化器。创办以来累计孵化科技企业248家。共有7500多名科技人员在中心创办科技企业,其中归国留学生200多名,创办留学生企业56家。到2000年底,已经有75家企业从孵化器毕业,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这批企业以其高素质的团队、高技术的产品和高速度的成长,成为国内外投资机构踊跃投资的对象和园区的新兴骨干企业。

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的陈耀强,1995年在创业中心种子资金的支持下,创办了西安康鸿电子材料公司,几年来先后组织开发了“温控风速继电器”、“高压泵体”等六大类新产品,其中“高压泵体”70%出口欧美市场。如今,像陈耀强这样由一个科技人员成长为一个懂技术、会经营的优秀企业家,在高新区有一大批。他们的成功不但改变了过去科技人员往沿海发达地区外流的局面,而且使当年流出的一大批人才又回到西安来创业。

西安高新区还对企业普遍提供孵化器式的服务,形成了包括投融资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生活服务在内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将以往的政策优势转化为环境优势。

标签:;  ;  ;  ;  ;  ;  ;  ;  

西安高新区成为西部经济的新亮点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