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社会主义分析_生态危机论文

生态社会主义分析_生态危机论文

生态社会主义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态社会主义作为西方“新社会运动”的主流,目前几乎已风靡整个西方世界,其理论家预言,它将成为“一种指导大规模社会改革的流派和学说”,“是一种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社会主义。”因此,站在世纪之交的转折点上评析这一思潮,对于认识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的演变走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西方生态运动中的生态社会主义

当工业文明的巨轮驱动着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后半叶时,全球性的危机使人类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西方国家兴起了一场以市民为主体,以保护生态平衡、反对战争和核威胁、维护世界和平、保护人们正当权益为基本内容的社会政治运动,并逐渐汇成一股“绿色”思潮,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生态保护政党——绿党。

绿党是生态保护政党的总称。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的绿党是1972年5月成立的新西兰“价值党”,号称欧洲第一个全国性绿党是1973年成立的英国“人民党”(后来改称生态党)。1980年1月,有明确纲领、系统组织和影响广泛的德国绿党成立,并公开打出了生态社会主义旗帜。在此前后,意大利、荷兰、日本、加拿大、芬兰、卢森堡、奥地利、瑞典等国的“绿色”组织也纷纷成立。为了协调各国绿党间的行动,绿党成立了许多国际性机构,1976年成立的“生态欧洲”是第一个国际性绿色组织。为了统一欧共体各成员国绿党在参加欧洲议会选举时的思想,1984年6月召开了第一次欧洲绿党结盟大会,成立了“欧洲绿党”,并在1994年的欧洲议会选举时取得了23个议席。1987年8月在瑞典“环境党”的倡议下召开了一次国际绿党代表大会,20个国家大约300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大会呼吁世界范围的绿党,为了人类的未来联合起来,共同奋斗。

初创阶段的绿党被人们视为一支不象样的政治力量,由于它标明自己是传统政党的替代物,所以盟友甚少,右派势力把它看作是“生态学家、浪漫的极左分子、共产主义者和核武器的敌人”构成的乱七八糟的联合体,是“稀奇古怪”的东西,是不成熟和不现实的“浪漫主义和简单渴望”;左翼政党把生态社会主义看成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小资产阶级情绪中产生的与科学社会主义相对立的非马克思主义选择”。然而,随着绿党政策和主张影响的扩大,生态运动和生态社会主义在群众中,尤其在妇女、儿童、大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逐渐获得了广泛的支持,瑞士、比利时、德国、芬兰、卢森堡、瑞典、荷兰、奥地利等国的绿党进入了议会。此时,各个政治派别开始关注“绿色”组织,并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绿色的“濡染”。如澳大利亚共产党已从多方面寻找到与绿党的共同点,并提出了“红绿联盟”的纲领;意共也强调要和绿党、生态运动联合起来;德共提出绿党是其在反对垄断联盟政策中一个不可放弃的组成部分,并于1983年、1989年在黑森州、西柏林与绿党、社民党组成了地方联合政府,在1994年10月德国的总统选举中,绿党差一点和社民党联合执政。同时,绿党还吸引了民主社会主义政党的选民和后备力量,迫使它只有与绿党合作才能扩大和稳固政治势力。在西方政坛,虽然一些政党没有直接和绿党合作或接近的意向,但也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挑战和影响。如英国工党、德国社会党等,他们在自己的政策中注入了不少的“绿色”因素,以此吸引“染上”绿色思想的选民。

以“改良”和“激进”为尺度,西方生态运动可分为七大流派:传统保守主义、市场自由主义、福利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主义、绿色无政府主义和生态女权主义、主流绿党。传统保守主义、主流绿党、绿色无政府主义主张生态主义(生态中心主义),属于“绿色绿党”的阵营;革命的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主张生态社会主义,属于“红色绿党”阵营;市场自由主义、福利自由主义是改良的生态主义的代表,介于生态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之间。

生态社会主义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60~70年代),这是生态运动崛起的时代,以“罗马俱乐部”的诞生为标志。主要代表人物是前东德统一社会党党员鲁道夫·巴赫罗和前波共意识形态负责人亚当·沙夫。巴赫罗的代表作是《从红色到绿色》(1983),理论上主张生态人道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谋求“红色”(共产主义运动)和“绿色”(生态运动)的政治力量的汇合,主张组成一个由绿党、妇女运动、生态运动和一切进步的非暴力社会组织的广泛群众联盟,因而被誉为“西方社会主义生态运动的代言人”;沙夫是“罗马俱乐部”的成员,是最早介入生态运动的共产党人。巴赫罗和沙夫等人加入生态运动和绿党被看作是“红色”的“绿化”。

第二阶段(80年代),这是生态运动兴旺发展的时代,主要从事技术理性的批判。主要代表人物是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易斯和本·阿格尔。莱易斯的代表作是《自然的统治》(1972)和《满足的权限》(1976)。阿格尔的代表作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导论》,认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阶段。莱易斯和阿格尔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结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认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扩张的动力是追逐利润,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所带来的“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必然造成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出现提供了从本质上改变资本主义的可能性,应当根据马克思的见解,建立一个摆脱异化劳动和异化消费、人与自然和谐并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的“稳态”社会经济模式。他们还认为,现实的社会主义模式也不值得仿效,应当寻求一条把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与生态危机理论相结合,并能吸引人民参与的生态激进主义的革命道路。莱易斯和阿格尔的理论试图把马克思主义和绿色思想相结合被看作是“红绿交融”的体现。

第三阶段(80年代末以来),生态运动进入了更加深入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制度批判的层面。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学者乔治·拉比卡、英国学者里尼尔·格仑德曼、大卫·佩珀和安德烈·高兹等欧州学者和左翼社会活动家。格仑德曼提出“红色绿党”的概念,要求结合当代生态问题的严重性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生态危机问题给出答案,试图把生态运动引向社会主义。这一阶段出现了使“绿色”“红化”(共产主义化)的倾向。

二、生态社会主义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生态社会主义自称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为其理论基础,以生态学和系统论作为指导思想,认为:生产关系、阶级关系是经济、社会和政治剥削的根源;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资本主义形式即技术中心主义;以人的合理需要和利益为出发点,强调集体政治行动和从整体上改造社会;否定资本主义国家,主张建立一个绿色的、社会公正的、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的社会。其理论主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

1.对资本主义和“唯生产力论”的批判。生态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历史上起过巨大的进步作用,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逻辑必然是“唯生产论”,为最高利润而生产,其后果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不仅资本主义过去的发展已经欠下了生态方面的巨大债务,而且现在仍以占世界25%的人口消耗着占世界75%以上的能源和80%以上的原料,在全世界释放的可产生令人们忧心忡忡的“温室效应”的气体中,发达国家占2/3。所以生态社会主义者一针见血地指出,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

2.对新殖民主义的批判。生态社会主义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掠夺和剥削是造成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西方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不惜破坏他国的生态环境。例如,他们从第三世界进口木材以保存本国的森林资源,把第三世界当作原料仓库和垃圾场,倾倒有毒垃圾,向落后国家转移污染严重的工业等等,这是一种新殖民主义或生态殖民主义。虽然发达国家也叫嚷克服生态危机,但私有制和资本的本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

3.对军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批判。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推行霸权主义,组织军事集团,推行军备竞赛,武装干涉他国内政是当代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霸权主义从不认真考虑由于它们的敌对外交政策而引起的逐步升级的紧张局势,不考虑由于它们的对抗而可能产生的大规模屠杀,不考虑由于它们的竞争而造成的生态破坏。因此,生态社会主义坚决要求停止军备竞赛,销毁核武器,呼吁解散军事集团;同时,主张团结第三世界国家,建立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二)提出了一些值得探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1.关于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异化问题,生态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不仅发展了对自然的统治,而且把科学技术变成了统治人的工具,导致人成了商品的奴隶、劳动的工具、科技的附属品,人的需求、本能、天性受到推残和压抑;技术表面的合理性和中介性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畸形;对人的消费的操纵不仅成为延缓经济危机的需要,而且成为维持和提高利润率及实行社会控制的新手段,人在占有、享有和无休止的消费欲望中失去自我,成为单向度的人。

2.关于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问题,尽管生态社会主义内部态度不一,观点也不一致,但其理论家都试图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揭示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为人类摆脱生态困境寻找出路。例如,政治生态学就认为,不仅要对人的剥削关系进行批判,而且也要对盘剥自然进行批判;不但应当保留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社会理论的两个基本的范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且还应补充第三个同样重要的范畴——生产条件。

3.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应从社会系统的观点出发来看待资本主义国家中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乃至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方面的弊病,主张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实行自主的、创造性交往,反对围绕市场购买确定彼此的关系;反对利己主义和以“我”为中心,提倡集体利益和社会责任感;主张实行基层民主,把滥用权力降低到最低限度;主张放弃男人和女人狭窄的社会角色分配,废除家长制,尊重妇女的权力。

4.关于经济发展问题,生态社会主义主张用“生态经济”模式取代现行的“市场经济”模式,建立一种以保护自然和理智地使用自然资源并为后代着想的经济制度,即“稳态经济”。措施是:首先,把自然资源的消耗限制在既可以维持生态平衡,又能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内;其次,提倡“绿色工作道德”,反对那些旨在使资本家牟取利益而损害群众的技术;再次,大力发展“供选择项目”,如风能、太阳能和水利资源,以及有利于调动人的双手和大脑的小型的、半自动化技术,反对核工业和武器工业。

5.关于国际关系问题,生态社会主义反对军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和平共处,反对发达工业化国家对第三世界的剥削和不平等交换,从全球生态平衡的高度来看待和解决南北关系问题,从而建立新的国际新秩序。

6.关于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问题,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生态危机不可能通过改良来解决,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最终消除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必须实现工人阶级同其他阶层的劳动者、小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联合。

三、生态社会主义的缺陷和面临的挑战

(一)生态社会主义的缺陷

尽管生态社会主义声称是一种“保护生态的、自我管理的经济解放的社会主义,是一种历史上曾未有过的社会主义”,但纵观其理论和实践,可以发现其带有欧洲历史上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现代的民主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的影子,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缺陷。

1.生态社会主义片面强调生态问题,把生态问题看得高于一切,只是从人和自然之间的不可分离的关系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或用“生态危机论”来取代“经济危机论”,这就自觉不自觉地用人与自然的矛盾取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实际上,保护生态、建立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平等的关系,建立符合生态要求的非剥削社会正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2.生态社会主义具有浓厚的“向后看”的浪漫主义幻想。在发展经济上,它否定大型跨国公司的作用,力图建立一种小国寡民式的经济单位,并企图用手工劳动去取代现代化大生产,用分散的小生产同现代化大生产相抗衡,这无疑具有开历史倒车之倾向。同时,它提出的“稳态经济”虽有可取之处,但企图以只求产品质量和经济的“零度”增长为前提,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当今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对经济总量的增加形成严重压力的情况下,是不切合实际的,而且还会带来新的供应不足的严重后果。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也不公平,因为在这些国家发展经济、摆脱贫穷、解决温饱、保障健康乃是当务之急;在对待民族国家问题上,它认为“民族国家安全”的概念已过时,主张用“欧洲生态共同体”取代“欧洲经济共同体”,以生物区分布来划分地区,取代民族国家,这是一种不现实的幻想;在建立世界新秩序上,一些生态社会主义者直言要求建立“保护自然的世界政府”,要在“忘掉祖先的纠纷,忘掉意识形态的竞争,共同超脱西方与东方之间的对抗”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国际组织”。在阶级社会中,这种“新思维”纯粹是一种乌托邦;在政治理论、政治组织、政治倾向上,生态社会主义把系统网络思想和生态学作为唯一或者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本身就会导致片面性。在党内组织原则上,生态社会主义主张实行基层直接民主,把主要权力都交给基层组织,实行分散化和基层自治,追求一种“没有官员的网络系统思想”,这种片面强调“民主”和分散化,只能导致议而不决和无政府主义。在革命道路上,生态社会主义奉行非暴力原则,甚至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主张“以宽容对待不宽容”,提倡“人民的不服从”和“非暴力对抗”,这就陷入了改良主义的泥潭。在实现目标的依靠力量上,生态社会主义特别青睐于具有“生态意识”的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而把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力量——工人阶级视为缺乏“生态意识”、“染上了追求异化消费的习惯”、缺乏“觉悟和知识”的阶级,把解决生态危机的希望寄托于能认识到其理想社会的美好性并自觉为之奋斗的人身上,并企图得到资产阶级政党、公司经理们的“同情”和政府的“资助”。这就必然导致生态社会主义的宗派性、非科学性。

(二)生态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

1.生态社会主义作为西方政坛的一支新生力量,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执政党尤其是资产阶级政党及其一些右派组织,决不会希望生态社会主义“茁壮成长”,更不会“浇水施肥”,相反,会予以限制、排挤;左翼组织同生态社会主义的联合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政治和现实的需要,“红”与“绿”的真正融合尚需一个艰难的“磨合”过程。

2.生态社会主义的“特色”在于“生态”和一些“新社会主义”理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无论是西方右翼政党还是左翼党派,尤其是执政党,都会或多或少地借鉴和吸收生态社会主义的一些“新”思想,用以巩固和提高地位,争取选票。如意大利右翼议员已提出建立欧洲右翼生态组织与左翼生态组织相对抗;全球最大的政党组织——社会党国际在1989年召开的十八大发表的声明中,把生态问题放在突出地位;欧洲有十几个共产党组织也将这一问题作为重要目标提出。这样,生态社会主义的“特色”将不断被减弱,其自身的生存也就面临着危机和挑战。

3.生态社会主义是一个尚未形成系统理论的相当粗糙的流派和思潮。虽然一个抓住群众心理和振奋人心的口号、一个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象象征标记、一个天才的领袖人物,有时能比那些仔细推敲、深思熟虑的纲领能够带来巨大的选票收益和新闻媒介的叫座能力,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举,要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理论和运动,还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和自我超越。

标签:;  ;  ;  ;  ;  ;  ;  ;  

生态社会主义分析_生态危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