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高校高科技产业促进西部大开发_科技论文

发展高校高科技产业促进西部大开发_科技论文

发展大学高科技产业推动中国西部大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开发论文,中国西部论文,高科技产业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105(2000)02-0001-(04)

信息革命、知识经济正在改变着我们认识、适应环境的视角和能力,一体化正在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令人关注的趋势。一体化,不仅仅是各国经济发展之间的高度融合与互动,而且是全球范围的教育、科技、产业、经济发展之间的高度融合与互动。作为人类知识、信息殿堂的大学,正在社会舞台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中国经济正以她的高速发展和勃勃活力吸引世界的目光。因此,在新千年之初和世纪之交的时刻,探讨大学与社会发展,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无疑是有益和令人激动的。

一、中国西部开发的意义与战略选择

大学、高科技产业,都分别是一个系统,同时又是社会环境这一大系统的子系统。脱离环境大系统来探讨大学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及其相互作用是没有意义的,中国和世界的现实环境及其变化构筑了我们思考的空间和平台。中国的西部开发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和探讨中国大学与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最直接边界。

(一)中国西部开发及其意义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是全球性问题,中国亦不例外。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以东部沿海地区先行的中国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具活力的国家。但是,在欢庆这一巨大成就的同时,人们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东西部差距正在急剧地拉大:中国西部占中国国土面积的近60%,仅提供了不足14%的GDP。 中国西部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地和中国生态环境的“上游”,它的落后,将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制约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并对周边国家和全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中国中央政府正是从中国发展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看待中国发展中的东西部差距,作出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正是由于中国西部开发既具有重大的国内意义,又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因而不仅受到包括中国东部地区的国内拥护,而且受到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国际经济界、科技界、教育界和大型跨国公司的关注和积极响应,各国的考察、洽谈、投资纷至沓来,从而使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以西部开发为旗帜的新一轮高潮。可以设想,当广垠的中国西部快速发展,中国从根本上解决了“东西”问题之时,就是中国实现现代化之日。这也是中国为世界解决“南北”问题,推动世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标志。

(二)中国西部开发的战略选择

中国西部开发,是一项艰苦、长期的伟业,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中央政府对于中国西部开发提出: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关键,以科学技术和教育为先决条件,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的宏观思路,为中国西部开发的战略选择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和选择边界。

比较中国西部开发和二十年前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开放的差异,借鉴中国东部开放的经验,尤其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信息化、知识化的发展趋势明显,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大国,都把占领产业制高点作为巩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中国西部地区,难以甚至不可能借助传统的“资源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基于上述认识中国西部开发的战略选择的基本构架是:

第一,实施科技产业发展战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竞争力。

第二,实施知识发展战略。办好大学科技园区,加快高校科技产业发展,提升中国西部地区科技竞争力。

第三,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中国西部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中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竞争力;

在这一基本构架中,经济竞争力是主导力,科技竞争力是支撑力,人力资源竞争力是核心力,三力合力,形成中国西部开发的综合力,驱动中国西部地区高速、持续发展。

中国西部开发上述战略选择实质是依靠科技和教育,实现高速和可持续发展,从而为教育、科技、产业、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提供实现平台。

二、大学与中国西部地区高科技产业发展

中国西部地区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战略支撑点,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和技术以及对他们的源源不断的补充。大学和中国西部地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有着最直接的通道。

(一)创新与大学

创新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支撑,更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就功能结构而言,创新系统,应当覆盖科学、技术、经济(产业)等领域,划分为知识创新(提供新知识和新的科学成果)、技术创新(提供具有商品化、产业化前景的新技术和技术成果)、产业创新(包括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高科技产业开发和传统产业改造)三个有序而相互作用的子系统。保证创新系统高效运作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创新人才、创新活动、创新环境和机制(包括宏观和微观的创新意识、文化环境、资源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创新激励机制等)。中国的大学,直接为国家创新系统提供创新人才和创新活动两大基础要素,并通过大学的发展改善和优化创新环境和机制,同国家创新系统功能结构高度匹配。

1.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教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知识经济的核心资源是知识智能,载体是人才。创新的依托是拥有丰富知识和杰出智能的创新性高层次人才。拥有大批的具有杰出才智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国家创新系统高效运行,知识经济的发展之源泉和根基。

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培养人,特别是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从大专、本科、硕士到博士、博士后,从专业型人才到复合型人才,从专业技术人才到综合管理人才,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无疑是最主要的培养场所。高层次人才亦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产品”,培养具有杰出才智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更是大学成为名校的“名牌产品”、“拳头产品”。创新系统对人才的需求和中国大学的基本职能的“高度统一”,使大学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特别是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日益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技术,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报考电子科技大学各种层次的学生和社会各界对电子科大毕业生的需求空前的活跃,录取研究生和报考研究生的比例保持在1∶7,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需求与学校能提供的毕业生的比例高达在14∶1。可以预计,随着知识经济的逐渐来临,创新系统逐渐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将更为巨大。从这一角度出发,高校在国家创新系统中,起着基础的、决定性的作用。

2.创新活动与大学科研

广泛而有效的创新活动,是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创新活动的开展和有效性,既取决于宏观的创新环境,又受微观组织环境的影响。高校,既是人才智能资源培养基地,又是人才、知识、智能资源最聚集的社会系统。人才、知识、智能资源的聚集效应之一是推动创新活动的开展,激发和产生创造和创新。同时,大学和国际科技界、教育界有着广泛的学术交流,把握着当代最新科技发展脉膊,加之大学学术空气浓厚,学术氛围宽松,具有长期持续从事科研的传统 和积累,以及多门类、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学科结构,有利于组织和开展重大的创新活动。因此,大学是科技创新活动最理想的基地。知识技术创新是高校在知识经济时代又一重要功能,知识、技术是高校向社会提供的又一重大“新产品”。

知识创新是大学科技创新活动最重要的功能领域。到1999年,中国拥有普通高校千余所,其中本科院校604所。在高校的40 多万专任教师中,教授4万多人,副教授12万多人,拥有博士学位者2万多人,硕士学位者近10万人;24万多教师承担科研任务。近20万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中也有相当部分参加科研。因此在中国的七路科技大军(高校、科学院、国防、行业、地方、企业、民营)中,高校的科技高层次人才资源最为雄厚。大学高层次智能资源聚集以及学术氛围和综合性的学科结构有利于新的学科、学术思想和理论产生。因而,组织、开展开拓性、超前性、综合性的知识创新,是大学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使命。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学校拥有11个研究所,10个研究中心,4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有一支实力雄厚的高水平科技创新队伍,承担了大量的基础性、高水平研究项目、企业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最重要的创新基地。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但是,由于中国企业人才资源相对短缺,在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今天,拥有雄厚的人才和智能资源的大学,应当投身于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积极承担和开展技术创新。大学科技创新中的技术创新活动,既应当充分发挥自身所具有和形成的知识创新优势,又应当从国民经济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企业科技进步的需要来确定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项目,并实施资源集成,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开展高新技术创新和重大、关键、综合性的技术攻关,取得高新技术领域的突破,形成中国自主的知识产权,增强国家的经济科技竞争力。

(二)高科技产业发展与大学科技产业

产业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和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既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终极目标”,因而也是国家创新系统与中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效果的“终极度量”。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制约,中国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极为薄弱,大量的科技成果“沉淀”、“沉没”,未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业创新乏力,从而导致教育、科技、经济相互脱节,国民经济粗放式发展。因此,强化产业创新是国家创新系统急迫任务。

产业创新的基石固然是企业。但是,由于目前中国企业对科技成果的转化、消化、内化能力不足,无疑需要中国的大学在企业技术进步的进程中“送一程”。因此,中国大学的科技创新活动渗入产业创新活动,承担高科技产业“开发基地”功能,成为产业创新的“孵化器”、“推动器”,并通过发展大学科技产业、产生知识、技术、成果、效益的示范效应,诱发企业对科技成果和进行产业创新的需求,是中国现实国情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种基本选择。据不完全统计,到1999年11月初,中国上海、深圳证交所上市公司930多家, 大学直接上市公司和控股(第一大股东)上市公司虽仅20多家,但由于这些上市公司拥有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和从事高科技产业开发,因而成长性、业绩和股票价格数倍于其它上市公司。许多上市公司为改善股票的股市表现,亦纷纷与大学合作或进军科技产业,使“科技概念股”成为股市热点,就是大学发展科技产业,建设科技产业开发基地的这种示范效应的例证。

在中国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承担着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高科技产业开发基地三项极为重大的、任何其它社会系统所无法全部承担的历史使命。因此,把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建设成为教学、科研、高科技产业开发三位一体的基地,是自然的选择,更是中国西部开发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知识发展战略、科技产业发展战略三大战略,实现人力资源竞争力、科技竞争力、经济竞争力三力合一的必然选择。中国应当把重点大学建设为教学(教育)、科研(科技)、科技产业开发(产业)三位一体的基地,使高层次人才、高水平科技成果、高科技产业(企业)成为大学向社会提供的三大知识经济时代的智能性支柱产品。

(三)中国西部地区的高科技主导产业选择

在中国西部开发,发展高科技产业,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时,无疑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电子信息产业由于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大,渗透性强,不仅产业直接经济效益显著,而且对于社会科技进步、产业现代化作用巨大,成为各国和区域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只有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上有为才能有位。同时,中国西部地区,不仅已经形成了较为雄厚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工业存量,而且,西安、成都、重庆三市高校和科研机构聚集,是中国科技实力最为雄厚的城市,拥有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一批著名高校,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更是中国电子行业仅有的两所211工程大学, 形成了具有比较优势的电子信息产业的科技存量,加之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受地理区位的影响较小,因此,中国西部地区完全有实力和应当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将成渝地区、关中地区建设为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国防宇航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从而构筑中国沿海三区(环渤海湾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内地三区(成渝经济区、关中经济区、江汉经济区)的“新月抱三星”的经济带、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宏观布局。

三、建设大学科技园,推动中国西部开发

科技人才、科技成果主要聚集在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这是中国的国情,在中国西部则更加突出。以大学为源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中国西部开发的战略选择。因此,建立中国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杠杆支点最为现实的选择是加快发展大学科技产业。

(一)创办中国西部地区大学科技园

中国西部发展大学科技产业,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种经济效益的示范,推动和促进中国西部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大学发展科技产业,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企业(产业)创新的一体化,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研究)、产业开发的三位一体,大学科技园是其有效的实现载体。同时,大学科技园在着重科技成果孵化、科技产业开发的功能的基础上,内含科研、人才培养的功能,从而为大学实现学科、科研、高科技产业开发基地的良性循环提供示范和支撑。建立大学科技园,还可以变革传统的大学科技活动的事业体制、机制、模式为产业体制、机制和模式,建立大学科技创新活动与企业、产业、经济的体制、机制和模式的“接口”。

中国西部地区的成都、西安、重庆三市,聚集了一大批国内著名高校,具备了创办大学科技园的实力。目前,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已经批准在成都、西安、重庆创办大学科技园,这就为中国西部地区大学科技产业的发展和推动中国西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设了有利的条件。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已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大厦为龙头,沿学校周边的约3 万平方米的“校区园”和在成都现代工业港内占地800 亩的“校外园”组建了“电子科技大学科园股份有限公司”和以该校美国硅谷留学生为主体的“电子科技大学留学生科技创业有限公司”,校办产业总产值已达2.8亿元,科技园初显轮廓。目前,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的“校外园”的整体发展、建设规划, 包括“YAG新型投影电视”、“909工程”、 “嵌入式操作系统”等的重大成果产业化项目的实施方案已经形成,前期开发正在实施之中。一旦整体规划和重大项目产业化完成,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必将成为中国,尤其是西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源、驱动源。成都、西安、重庆的大学科技园应当与成都、西安、重庆、绵阳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成渝、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相互配套,并成为它们的成果源、技术源、人才源、示范园、核心园,形成“大学科技园——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园、区、带一体化,推动中国西部开发在更高的产业层次上展开。

(二)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思路

1.中国建设大学科技园,应当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

大学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人才、智能、科技整体优势的功能实现,将大学建设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高科技产业开发基地三位一体的社会单位(系统),大学科技园是其具体的实现载体和基地。因此,大学科技园不仅是大学科技成果的孵化基地,是大学科技创新活动的基地,而且是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的基地,是科研的基地。应当从大学发展的战略层次,从中国西部大开发,从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国家创新系统的战略定位来认识和发展大学科技园。

2.中国大学科技园和大学科技创新活动,应当遵循产业基本规律

即树立市场、竞争、用户、效益的观念,研究和分析经济建设和企业的需求,发现、发掘和及时抓住环境机会,确立科技攻关的方向和项目;科技攻关的开展,既集中和充分发挥大学的整体人才、智能、科技优势,又注重社会资源集成,在人力、物力、财力等科技资源配置上统一规划科研、成果孵化、转化(产品化、商品化、产业化)及科技社会服务(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应用的跟踪与改进等),使科技成果快速地获得应用、扩展和社会化,形成社会高新技术产业;选择少量的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市场)需求,技术含量更高,企业由于技术落差、风险等因素制约而难以消化的重大高科技成果,通过大学科技园的孵化、转化,建立大学独资、合资、控股、参股的高科技企业,发展形成大学科技产业。通过上述变革和举措实现大学科技园和大学科技创新活动的“人才、项目、经费、研究、成果、转化、产业、效益”的良性循环。

3.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应当有新思路

①大学根据经济、科技发展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形成大学综合的学科优势,为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奠定学科、人才、科学研究的坚实基础;

②大学科技园的科技创新活动(科学研究和科技产业开发),应当以改造人才的作用发挥与培养为核心,立足学科优势并努力实现三者的协同和相互支持;

③大学科技园的科技创新活动,应当建立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柱”(领域或方向)→“龙头”(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生产”重大的高新技术成果(科研)→开发重大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品化)→建立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商品化)→发展、扩散为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化)的园区内外相联结的“生产链”、“价值链”。

4.建设大学科技园,必须建立新型的运行机制

大学科技园,不仅应当遵循产业运行规律和企业机制运行,而且尤其应当建立开放机制。高校具有人才、智能、科技优势,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高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建设大学科技园,劣势同样十分明显。因此,开放建园,建立开放式的大学科技园,既实施资源集成,职能集成,不仅和当地政府,而且更注重产、学、研合作,共同建园,又实施开放运行。大学科技园内不仅有本校的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科研、孵化成果、培养科技企业),而且吸收别的大学、科研机构、企业进园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并且开展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活动。此外,还应建立大学科技园的园内与园外的联结机制和进退机制。产业的制造基地不应进入园区,进入园区的应是产业的决策机构、经营机构、研发机构;建立项目进入园区的科学评估机制,无论是大学内、外的项目,必须是重大的具有巨大社会需求和高技术含量的项目才能获准进入园区;对于已经成熟和在社会广泛扩散和应用的项目,则须及时退出园区,从而使大学科技园保持足够的动态性和旺盛活力。

中国西部开发是中国中央政府立足于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西部开发应当实施人才、知识、高科技产业三大战略选择,中国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应当建设成为教育(人才培养)、科技(科学研究)、产业(高科技产业开发)三位一体的基地,运用新的思路建设大学科技园,积极投身西部开发,推动中国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中国西部开发作出应有的贡献。

*[收稿日期] 2000-05-18

标签:;  ;  ;  ;  ;  ;  ;  ;  ;  ;  

发展高校高科技产业促进西部大开发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