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学校改革的思考与实践_组织环境论文

近十年来学校改革的思考与实践_组织环境论文

学校十年改革的思路和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路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前身是培桂中学,曾改名中山医学院附中,是一所普通完全中学。十年来,我们系统规划学校工作,进行学校整体改革。1985年实行校长负责制后,我们就提出把十六中建成“队伍强,质量高,校风好,环境美,开放型的,有特色的学校”,并制定了三个三年规划。第一个三年规划抓好工作常规和秩序,形成良好的校风;第二个三年规划进行校园整体改造,改善办学条件;第三个三年规划,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我们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实现整体优化。实现整体优化,就会产生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增值效应。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学校各种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各科教学、各种活动、各种力量相互配合和协调。各个层次、各个年级、各个阶段相互衔接和联系,不但搞好要素本身的优化,要素之间的关系,更注意搞好整体结构。在抓好“五优化”(队伍优化、教育优化、教学优化、管理优化、环境优化)的同时努力实现整体优化,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整体优化,为国育人”的思想指导下,我们逐步探索了一条“五变”、“五加强”、“五结合”的教改新路: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偏重智育转变为全面贯彻方针,加强德育和心理素质培训,做到思想教育与教学活动结合;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联系,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结合;由重知识轻能力转变为重视能力培养、个性发展,加强教学实验、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做到理论与实践、课内和课外结合;由重教轻学转变为重视学力开发,加强学法研究和学法指导,做到学习知识与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结合;由教师“中心”、“满堂灌”转变为学生主体,实行启发式教学,加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做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和谐结合。

一、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是育人的基础工程。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形势的德育体系。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实现德育工作立体化。即从微观上说,校内各种力量(领导、教师、职工,班级、团队、各科教学)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从宏观上说,学校、家庭、社会三股教育力量有机联系,形成方向相同,力量相聚的“合力”教育网络,建立充满活力的教育整体。其中学校教育是教育系统工程的主体,起主导作用。学校一手调节社会影响,一手抓家庭教育的指导。

1.发挥学校德育工程主体作用。 ①增强育人意识,实行全员教育。做到领导管理育人,教师教书育人,职工服务育人。做好后进生转化,每个教师要定人、定措施、定期检查考核,形成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风气。②编写思想教育系列,深化思想教育。使学校德育工作逐步由“三全管理”(即全员管理、全程管理、全面管理)实现“三化”(即科学化、序列化、制度化)。早在1987年就组织力量编写了各年级思想教育系列,《中学生思想教育手册》、《中学系列班课班会汇编》,对学生进行系列教育,结合“两史一情”教育,讲了“国荣篇”、“国耻篇”、“国魂篇”、“国兴篇”、“国策篇”、“国格篇”等六个系列班课。建立学校三大系列活动(即十月合唱节,十一月体育节,五月科技艺术节),对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灵活多样教育。组织少年团校、党课学习班,举办礼仪学校,进行“三旗”(队旗、团旗、党旗)教育。坚持开展“学雷锋创三好”活动。③抓好主渠道,发掘教材的教育性。结合各科教学,从五个方面进行德育渗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增强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加强群众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打好基础;通过劳技课和科学实验进行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爱护公物的教育;抓好非智力因素,进行道德、情感、意志、毅力、品格的培养;培养学生追求新知、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和为祖国富强、人民幸福的献身精神。根据各科教学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如政治科“社会主义祖国在前进”手抄报或资料剪辑比赛。④形成观念,养成习惯,落实行动。德育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所以我们十分强调“在实践中育人”,“在实践中考核”。1987年我们就制定了《十六中学生行为规范》,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在校做好学生,在家做好孩子,在社会做好公民”活动。建立了行为规范考核评分制度,把自我考核、班委考核与教师考核结合起来,把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结合起来。

2.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 家庭教育是德育系统工程的起点和基础,我们一向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发挥家长教育作用。①创办家长学校。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帮助家长总结家庭教育经验,汇编出版《中学生家庭教育》(科普出版社出版),编印《学校与家庭》,加强与家长联系。②建立三级(校、级、班)家长委员会。发挥家长委员会的四个作用:即在用先进思想体系、正确的政治观点和首先规范教育子女中起促进作用;在密切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中起桥梁作用;在支持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起骨干作用;在总结推广家庭教育先进经验,当好孩子“第一位”教师中起模范作用。③实行普访。每年高一、初一新生入学前,我们都利用暑假组织教师对新生进行普访,了解学生情况,征求家长意见,制订新学年计划。

3.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力量,建立教育网点。 ①成立区、街、校委员会。协调区内各种教育力量。②建立配套的德育基地。主要有军训、学农、学工、社会公益劳动基地,以及参观活动的教育点。③组织校外辅导员队伍。请英雄模范、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到学校讲课,组织、指导学生课外活动。④建立春游、秋游活动系列。每学年组织学生春游、秋游轮流到不同的地方进行爱祖国、爱广州教育。

二、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教学是学校中心工作,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目标。我们认为,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是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学思想。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正确认识教学的功能。我们把“全面打好基础,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创造才能,提高人才素质”作为指导思想,把优化课堂教学作为重点,把开发学力作为突破口。

1.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 要求正确处理“五个关系”达到“两减”、“两高”。即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打好基础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与发展非智力因素、课内与课外、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少重复性或无效劳动,达到高质量、高效率。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教的过程与学生学的过程同步。有的教师提出要力争把课上成“四高”:即高情绪——使每节课成为师生共同创造、享受的过程;高效率——精心选材,合理安排,坚决摒弃“题海战术”、“超时运作”;高层次——使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思维方式,重视方法论的讨论;高感受——把课上成有趣味、有哲理、与人生感受密切相关的课。有计划组织各类公开课,进行启发式、讨论式、讲练式或单元教学试验。在教改实践中总结了许多好的经验,都具有实践和指导的意义。

2.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当今时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很快,学校教授的知识永远落后于新知识的诞生,因此开发学力,提高学习能力,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而且也是培养适应未来人才的需要。开发学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马克思说过“人们通过追求他自己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历史”;其次,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减轻学生的负担和压力,让学生能自主进行学习;再次,要加强学法指导,实现“两过渡”,即初中由依赖教师到相对独立阶段过渡,高中由相对独立向基本独立阶段过渡。因此,在教改中,我们十分重视学法的研究,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写了《中学生学习方法讲话》一书(共13讲)作为教材,在初一、高一开设学法课,并发动和指导学生总结学习经验,编印了《中学生学习经验集》。学生学习能力,只能通过学习实践中培养,因此在教改中,制定相应的学习常规,把学法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出抓好六个环节,培养七个习惯,训练八种能力,并改革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办法。学习成绩的评定,不但要看考试成绩,还要看学习习惯、学习表现和创造的能力。做到三个结合:即平时考查和学期考试结合,考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结合,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结合。

3.打好基础,发展个性特长。 普通中学是基础教育,要给学生打好基础(包括身心发展的基础和继续学习的基础),与此同时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以适应多层次、多规格各类人才的要求。①抓好基础年级和基础学科。加强语文、数学、英语科的教学,注意做好初一与小学、高一与初中的衔接,扎扎实实打好基础。②开设选修课和职技课。加强选修课的计划性,注意处理选修与必修关系,毕业会考与高考的关系,提高素质与减轻负担的关系。加强职技课的实践性,除高中开设电脑课外,初中也开设打字、裁缝、电器,从94年开始还在初一办了两个英语班和一个数学特色班。③课外活动作为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加强指导。要求每个教师组织或指导一个小组,培养一、二个“尖子”。

4.加强教学领导,抓好教学管理。 学校领导管教学,主要是管好教育思想、教学计划(包括课程设置、课时安排、课表编排、制订教学要求和制度)教师安排和教学设备。①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有经验教师编写《各科教学目标》,内容包括六个方面,思想教育、知识要求、能力培养、学法指导、课外阅读和活动、检测评估。以此作为教学出发点和参照系,调控教学过程,评价教学效果。②抓好教学常规。提出备课、听课、作业批改、课外活动(课外阅读)等要求,建立检查和考核制度。③重视信息反馈,加强教学调控。通过听课、参加备课、阅卷调查和座谈会,了解教师对教学要求,学生和家长对教学意见,及时改进教学。如91年学校领导集中听了全校121个任课教师的课,召开了12个学科的教学分析会。94年又召开了12个班学生座谈会和数学等学科教学的问卷调查,进行学情“会诊”。

三、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校环境建设(包括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是学校基本建设。优美自然环境对人的心理产生直接的情景作用,使人精神焕发,是一种美的教育,美的享受,是“无声语言”,巨大的教育力量;优良的文化环境,良好的传统、校风,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每个成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总之,校园环境建设,对启迪学生智慧,开阔学生视野,砥励学生志向,优化个体人格有重大的影响。

1.从育人的战略高度,把教育环境建设作为育人的基础工程,环境教育课程。

2.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精心设计,严格管理。 不但做到三化(美化、绿化、净化),而且突出三性(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体现“高”、“精”、“深”、“广”。我校地处老城区,生均不足10平方米。几年来,我们对学校校园进行整体改造,完成了9000多平方米的基建任务,花了100多万元改善设施和美化环境。先后在校园内新建了富有教育意义的两座雕塑;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名人诗词、手稿的书法景墙和向雷锋、张海迪学习的宣传画景墙;有中学生守则等34幅瓷片画;有设计新颖的宣传橱窗12个;还有别致的读书廊、书法廊、地图廊、历史廊和喷水池,开放式的地理园、生物园等。地上、墙上、空中处处都有育人环境,美的熏陶。

3.既抓自然环境建设,又重视文化环境建设,既重视外在美,更重视内在美、心灵美。 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形成“志、勤、严、美”的良好校风;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净化语言环境,培养高尚情操。来校参观的同志给我们许多鼓励,说学校“无土不绿,无地不用,无处不美”,“是真正育人的好地方”,“学生在这样的环境学习是很幸福的”,“教师在这样的学校工作很有意义”。

四、搞好学校内部管理

学校的管理,就是要把学校的人、财、物、时、空、信息管理好。其中人是主要的,管理的核心是管好人,管理的目的就是要调动人的积极性,逐步实现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和管理手段现代化。

1.调整学校机构,实行层级管理。 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从教导处分出教研室,加强教育科研,从总务处分出生产教育处,发展勤工俭学,扩大创收门路。基层设级组和科组,实行年级组办公,强化层级管理。级组对年级教育教学工作全面负责、全面管理,统筹安排教育、教学和各种活动,更好发挥教育的整体效能。减少科组事务,加强科组教研科研活动,业务学习,集体备课,总结交流教改经验,组织全校性课外活动和讲座。

2.健全管理制度,落实责任制。 从1982年起我们逐步制订了教育、教学、行政管理等一系列制度,汇编印成《十六中管理制度》,从校长到职工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工作质量标准和检查办法。校长主要抓好四条:①出主意,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上级指示和学校情况提出办学意见,拟订学期(学年)工作计划;②作非常规决策,对一些重大问题,经过调查了解、集体研究,敢于作出决定,敢于负责;③协调各部门各方面的工作,帮助干部解决困难;④调查研究,检查督促。学校重大问题或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如住房、奖金分配方案、管理制度等,都交给教代会和学代会讨论,充分发扬民主。根据学校工作特点,保持稳定性和持续性,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又要坚持改革不断创新。并把经过实践证明是好的经验,补充和修改制度,转化为常规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3.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实行“二聘”“二制”。 即校长、教师(含干部、职工)实行聘任制,对工作责任心不强,师德差,工作水平低的,不予聘任,转为富余人员,只发基本工资;对在岗人员实行基本工作量制,达到基本工作量,每月发岗位津贴,年终对工作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给予浮动奖励工资(一级或二级),把学年考核与评定职务,评选先进结合起来,对工作成绩特别显著的一次过发给大明奖(奖教奖学基金),教育科研成果奖、特殊贡献奖。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引入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克服过去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大锅饭”、“铁饭碗”,平均主义的弊端,在承认人格平等的基础上,正视劳动价值的差异,体现多劳多得,优劳多酬,发扬优胜劣汰,达到激励先进,鞭策落后,刺激效率的目的。考虑到当前实际情况和心理承受力,差距也不要拉得太大,更不能计得太细,造成斤斤计较,矛盾重重。正确处理精神与物质、个人与集体、局部和整体,现实与未来的关系。

4.创造宽松环境,增强自主发展的活力。 学校工作有本身的特点,具有综合性、可变性和长效性,因此学校管理要遵循教育规律。教师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需要宽松的环境和良好的气氛,让教师有发挥智慧,施展才华的时空。制度不要管得太死,计划也不要订得太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竞争性、自主性,鼓励主动工作,自求发展。学校要努力为社会、家庭和学生服务,满足他们的需要,以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不断增强自身发展的活力。每个人树立个体本位思想,增强责任感,主动地、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只有这样学校才有生气、活力。正因为我们敢于“标新立异”,思前人之所未思,发前人之所未发,十年来学校工作年年有所进步,办出自己的特色。

五、努力建设一支素质好的教师队伍

学校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人才,关键是教师。“教改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教师面貌决定学校的面貌,学校的整体改革必须依靠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德育优化、教学优化、管理优化、环境优化,关键是队伍优化。近几年来,我们十分重视从组织、师德和业务上加强队伍的建设,逐步建设一支师德风尚好、业务水平高、群体意识强、“精干、高质、高酬”的师资队伍。如全国优秀教师、巾帼建功标兵、省特等劳动模范、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共产党员温惠恩,全国优秀教师梁凤华等,他们的工作和模范行动对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声誉有很大的作用,是学校宝贵的人才。

1.加强教育,严格要求,树立良好的师德。 教师作为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对教师的道德应有更高的要求。乌申斯基说过“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中的一切”。师德是对学生施加影响,用于教育学生的手段,对形成良好校风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重视进行师德教育,在教师中开展“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师德赞”的活动,发动学生和家长写老师、赞老师,确立形象,树立榜样,并对教师行为规范提出明确要求,进行严格考查。评价一个教师的工作从三个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综合作用,不但看课堂教学,还要看学生特长的培养和教师行为对学生的示范作用。

2.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 任何改革都离不开理论指导,教学改革也是一样。实现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思想现代化。随着教育改革深入,我们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信息空间,开阔知识视野,用先进教育思想武装教师,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利用政治学习和教研活动时间组织讲座,进行专题学习和研究;坚持在职或脱产进修;举办骨干学习班和新教师岗位培训班。要求教师过好“四关”(会用电脑,使用电教设备,开设选修课,指导课外活动),开展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提高。加强学习,作为促进教学改革的手段,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措施,实现教育现代化、学校工作上台阶的保证。做到工作计划化、学习专题化、总结论文化。每学年进行论文评奖,召开教育科研年会,好的在年会上交流或推荐报刊发表,近几年来在各种刊物上发表文章有200多篇。

3.改善物质条件,满足精神需求,增强凝聚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离开物质条件改善就谈不上社会地位的提高。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是完全必要的。特别是由于过去遗留的问题较多,教师要求提高待遇的愿望更加迫切。因此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增加经济收入,提高教师福利待遇。新建二幢教师宿舍和一幢单身教工宿舍,解决教师住房困难。为教职工建舞厅、卡拉OK室 和健身房,供教师工展活动。教师除需要改善物质生活条件外,更重要的是精神安慰,追求工作满足感和成就感,比别人需要更多的是感情报酬。因此,我们注意尊重老师的劳动,承认他们的劳动价值,给教师创造条件施展自己的才华。如评选优秀课,收集出版教育、教学经验集《教苑菁华》(省教育出版社出版),设立《群英册》、宣传栏和荣誉室,记录、宣传教师先进事迹,并组织各种活动,沟通心理,交流感情,增进了解。

十六中从一般学校到“民间重点”、省的一级学校,确实走过了一段不平坦的路程。但我们还存在不少问题,工作的差距还很大,任重道远!我们要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探索规律,增强整体思路,加倍努力工作,把十六中办成高质量的、现代化的学校。

标签:;  ;  ;  ;  

近十年来学校改革的思考与实践_组织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