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新闻心理学学科建设的几点看法_心理学论文

关于我国新闻心理学学科建设的几点看法_心理学论文

对我国新闻心理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意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建设论文,心理学论文,我国论文,几点意见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新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项目中,新闻心理学是起步较早、目前出版论著最多的。1981年,我国新闻学界开始发表新闻心理学的论文。以后这方面的文章越来越多,并且在一定时期形成过研究高潮,如80年代中期关于逆反心理的研究。1985年至1986年初,先是内部出版了一本著作和一本论文集,随后,复旦新闻系张骏德、刘海贵于1986年7月正式出版《新闻心理学》一书。至1994年,我们至少已经有了14本著作和2本论文集,还有多部书稿待出版。可以说,新闻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条件,已经初步形成。十几年来,许多研究者,特别是新闻心理学著作的作者们,为这门新闻学的边缘学科奠定了基础,为学科的未来发展作出了初步的贡献。

只要对照一下较早的著作和最近的著作,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的新闻心理学研究在认识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最初的想法,如虞达文在他的《新闻读者心理学导论》中讲的:“就是希冀借助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用以阐明新闻的现象,指导新闻的写作,催化新闻学的研究。”这在研究之初是必要的工作。现有的新闻心理学著作,基本上是在做这件事。1993年出版的刘京林的著作,则想到了建构新闻心理学的独立体系。她写道:“怎样才能使新闻学和心理学的结合不是捏合、‘缝合’、凑合,而是有机的融合、‘化合’,进而构成新闻心理学自己的独立体系,就目前条件看,要想做到这一点,犹如要喝干海水般的艰难。”尽管困难很大,但新的目标毕竟提出来了。

我认为,现在我国新闻心理学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即结束单纯用心理学的一般结论解释新闻现象,开始建构独立的新闻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在学科建设方面,我想以下几点也许应当考虑。

一,新闻心理学需要致力于学科体系的整体出新。这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近10年来已有的新闻心理学著作各有自己的体系,但由于原有的基础薄弱,这些体系一般尚不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主要是借助常用的与信息交流有关的心理学结论,说明各种可以直接体验到的新闻传播中的心理现象;形式上又自然分为记者心理、编者心理、读者心理几大块。这是形成新闻心理学必经的过程。下一步要做的是学科体系的整体出新,不落俗套,不陷窠臼,从宏观上把握新闻心理学的整体联系,揭示新闻心理自身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借鉴一下文艺心理学体系的建构过程。1982年,金开诚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这方面的著作《文艺心理学论稿》,随后出版的这方面的著作,形成了南北两大学派。1985年,滕守尧突破学派,从审美高度宏观把握文艺心理学的整体联系,出版了《审美心理描述》一书,接着是高楠1987年出版的40万字力作《艺术心理学》。前后六年,文艺心理学基本上完成了学科体系的整体出新。如果翻看一下最近几年出版的文艺心理学著作,尽管学派不同,都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门学科已有了自身独立的理论体系。我们的新闻心理学,也需要有创建者,以便使学科从经验性描述上升到较为深刻的整体理论性把握。

二,新闻心理学需要形成自身的概念体系。可能我们在写作新闻心理学方面的论文或著作的时候,有一种感觉,即隐约意识到新闻活动中的一些特殊的心理问题,但却由于所借助的概念本身的限制,没有或无法深入展开;著作的体系也只能根据已有的概念,做简单的理论推导。这种现象是研究新闻心理学的初级阶段不可避免的,下一步要做的是努力形成自身科学的概念体系,使新闻心理学真正自立于学科之林。

爱因斯坦认为,19世纪以前的哲学是推理的,而20世纪的哲学则是概念的。他写道:“我们从事于分析那些流行已久的概念,从而指明它们的正确性和适用性所依据的条件,……如果它们不能证明为充分合理,它们就将被抛弃;如果它们同所给定的东西之间的对应过于松懈,它们就将被修改;如果能建立一个新的、由于无论哪种理由都被认为是优越的体系,那么,这些概念就会被别的概念所代替。”(《爱因斯坦文集》第85页)爱因斯坦所讲的情景,也符合本世纪心理学在使用词汇、概念、范畴时的情况。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必须用一系列符合自己体系的概念和范畴予以表述。用原有的概念当然也是一种方法,但这毕竟不能替代一切。我仅读了几本与信息交流有关的当代心理学经典著作,就感觉到一个个新概念、新名词纷至沓来,应接不暇。例如,完形心理学的代表作《艺术视听觉心理分析》(作者:安东·埃伦茨维希,Anton Ehrenzweig),便有一套独特的自身概念体系,如具象、非具象、继发润饰、原始性危机、遮蔽记忆等等。这绝不是在卖弄名词,而是的确通过这些新概念创立本学科需要的特定范畴。当理解了它们的时候,就能够深刻地感觉到它们应当存在。

钱钟书曾使用过“通感”这个新概念,它指的是听觉表象、视觉表象和触觉表象的转换,例如把说书人的声音“通感”为“东洋烟火”、把荷花的清淡香气“通感”为“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这是实实在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于是钱老创造了“通感”这一概念来特指它参见《比较文学论文集》。我们的新闻心理学需要的便是这样的科学概念体系,如果没有适用于自身领域的概念,很难说这门学科是成熟的。

三,新闻心理学需要更多的心理学和科学方法论方面的知识准备。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新闻心理学论著提到要借鉴的只有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后两者还是最近被提到的。由于改革开放的形势需要,新闻心理学的研究是匆匆上阵的,还来不及了解更多的当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运用更多的现代科学方法论。在我们的研究已经取得相当丰厚的成果的时候,为了学科的纵深发展,形成自身的概念体系,进行大量的知识补充是必要的。

早在1954年召开的第14届国际心理学会议上,心理学家们就注意到应当研究信息交流的心理,对这个问题的兴趣使得当时与会的学者们每天晚上加班讨论,最后形成了一本论文集《心理学中的信息论》(编者:H.奎斯特勒,H.Quastler)。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60年代形成了认知心理学这门学科,以后出现了许多关于信息加工的模式和理论,例如网络模式、结构类型模式、建构模式、模板匹配理论、特征分析理论、视觉计算理论等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新闻心理的发生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我们现有的研究论著,尚没有充分运用它们。

新闻的传播与接受是一种信息交流活动,因此,涉及信息交流的一系列相关学科,我们都应当有所了解,例如符号学、语义学、思维科学、象征互动论、老三论和新三论、未来学、行为科学等等。与新闻心理学在某些方面接近的文艺心理学的各个学派,我们也应当有所了解,例如完形心理学、意识流理论、阐释学、美学接受理论等等。

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自己研究的课题,创造出适合本课题的概念体系,使读者获得一种深刻的洞察力和广阔的视野。以高楠的《艺术心理学》为例,他的责任编辑王大路这样写道:“没有一本书涉及这样多的心理学的流派:格式塔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学、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这、巴甫洛夫学说、乌兹纳捷的定势理论,以及国内外近年来有关人格、情绪、气质、灵感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显然,完整的知识结构是作者创造出自身概念体系的前提。

四,新闻心理学的研究要建立在心理实验和社会心理观察的基础之上。前面已讲到,一门学科的建设不能完全靠推理,特别是像新闻心理学这样的既有宏观的理论体系,又有微观实践基础的学科,没有心理实验和社会心理观察,仅凭作者的个人经验和他人的感知材料,是无法以“科学”称道的。最近的新闻心理学著作,附有几项心理测试的材料,显然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其实,就是宏观的理论研究,也需要一定的量化分析。文艺心理学的经典理论著作,有不少就运用了多项量化研究的成果。

由于新闻心理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除了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和社会观察外,我们对当代人的新的心理特征和人格特征,即当代人像问题,要予以注意,以便随时调整关于新闻心理条件的描述。在这方面,社会上已经提供了较多的调查材料。例如广电部、中国社科院新闻所、广播学院等多家单位合作的亚运宣传效果调查报告集《中国社会心理的轨迹》、由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完成的青年价值观对比调查报告《中国青年大透视》,以及最近出版的中国公民政治心理调查的报告集《中国“政治人”》等等。

五,从“点”的深入研究入手,再求“面”的整体出新。近10年来我国的新闻心理学著作,从“面”上着手研究的占多数,这是为了适应社会对新闻心理学研究的需要。若从研究的未来发展考虑,我们从现在起,似乎应当抓住新闻活动的某个环节,深入下去,形成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样经过若干年,整体的较为独立的新闻心理学,才容易形成体系。

从本世纪文艺心理学的发展看,它走的就是这条路子。研究者们分别以作者体系、作品体系或读者体系的某一点为主,同时顾及全面,创立了许多心理学理论,都是相当深入的。以美学接受理论为例,1976年,它的创始人之一H.尧斯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提出了七点论纲,从宏观上深化了关于文艺读者的理论,轰动一时。随后,他出版了数本宏观研究的著作;另一位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伊泽尔(W.Iser),则为奠定这一理论,进行了大量的微观研究,也出版了系列的著作。他们提出的一系列在这个小小的研究领域中的特有概念,如第一文本、第二文本、召唤结构、期待阈、垂直接受和水平接受等等,尽管有不同意见,但由于确有见地,得到了普遍的承认。

从我国现有的新闻心理学论著看,我们较为缺乏这种对某一具体课题的深入研究,即使有一些,也尚停留在经验总结的水平上。其实,一些说起来很简单的问题,有很复杂的心理依据,需要我们从多角度、多层面考察。为了使我国的新闻心理学尽快走向成熟,有必要统筹安排一下力量,从具体的课题着手,扎扎实实地搞上几年,出一批高质量的成果。

六,新闻心理学逐步转向大众传播心理学的问题。当代的新闻传播早已不限于报纸,而广播电视传播新闻的时间是有限的,单独研究新闻心理已经显得很不够了,需要从心理学角度综合考察大众传播媒介制作和传播的各种信息形式和内容,特别是声像传播的内容。其实,现在的大众传播学中有许多地方运用的就是心理学的一些原理。但在我国,大众传播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尚没有提到日程上。这里我只能讲一句:要考虑新闻心理研究领域的扩展问题。

标签:;  ;  

关于我国新闻心理学学科建设的几点看法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