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演进与可持续发展观_自组织理论论文

制度演进与可持续发展观_自组织理论论文

系统进化观与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该文比较了科学史上以达尔文进化论为代表的经典进化观与以系统自组织理论为代表的当代进化观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指出系统自组织进化观是当代世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关键词 进化论 系统 自组织 可持续发展

进化观,作为一种把非生命也包括在内的自然观,它关注天地生之间其中特别是人和自然——这里首先是与其最为贴近的自然——的关系,从而也就影响着人们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观点和态度。

进化观对于中国,具有特殊的意义。近代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振聋发聩,促进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新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掀起了“广义系统热”(包括“老三论”、“新三论”或“自组织理论”、“非线性理论”),系统演化发展的观点即系统自组织进化的观点,迅速波及到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之中,对于中国当代自然观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一、生物进化论——经典进化观

经典进化观是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代表的进化观。

近代科学的发展,天地都在演化之中的观点在19世纪上半叶建立起来,并促使人们进一步去探索演化的方向问题。进化,是向组织化程度提高、复杂性增加方向的演化。对于演化问题的深究,促进了经典进化观的诞生,迎来了科学史上的第一次进化论高潮。

首先是19世纪初法国学者拉马克率先提出了系统的生物进化学说,揭开了第一次进化论高潮的序幕。不过,拉马克并没有使用“进化”一词,而是赖尔1832年最先使用这个词来讨论拉马克的学说。〔1〕

19世纪下半叶达尔文进化论的建立,标志了这次进化论高潮的形成。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看来,生物普遍具有变异现象和巨大的繁殖能力,大部分变异都有遗传的倾向,生物为了生存繁殖都要争夺食物、光线、空间或抵御敌害,个体不良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者作为适应环境的适者得以生存繁衍。这就是“自然选择”或“适者生存”。

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代表的经典进化论,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演化发展的生物界,物种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现代植物、动物包括人在内,都是自然界长期演化发展的结果。经典进化论,迅速地渗透到包括社会文化和精神现象的众多领域之中,并对人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对于人和自然的关系的理解,本来,以进化观念为基础,就生命是从自然界发展起来并只能立足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来看,古人那种把大地视为自己的母亲的感情和信念应该得到加强。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长期以来人们并未自觉地向这一方向前进。

事实上,自从培根以来,近代科学世界观的塑造者们,在为科学的兴起摇旗呐喊的同时,也在为割裂人和自然的关系的思想鸣锣开道。培根已经把自然看作被动的“奴婢”,科学家的任务就是严刑拷打自然、逼迫自然说出它的秘密。“我思故我在”,笛卡儿以为人可以超然于自然之上来认识自然,主体成为客体存在的评价标准,人的活动也就理所当然地支配自然。这些近代大师们,把科学仅仅看作是控制和占有自然的知识。

特别是,近代科学技术在工业领域中的成功,与人战胜自然、统治自然的理想发生了时代的共鸣,似乎大自然就是被动地等待人们去索取。那时的工业规模总体来说仍然是局部的,自然界在人们的面前显得非常辽阔广大,可以向人们提供无穷无尽的财富。因此,科学技术从其开始蓬勃发展之日起,就成为人们向自然索取的手段,而不是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在与自然协调中发展的手段。

经典进化论的初步成功,开始摧毁着“天旋地转、亘古不变”的机械论自然图景,也动摇了那种世界是一部大机器的观念,但是它却没有摧毁近代科学的控制和统治自然的理想,也没有触及人和自然关系疏远的问题。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对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代表的经典进化论的概括。生存竞争,不仅包括物种之间的竞争以及物种与环境之间的竞争,也推广到了社会领域,而且也被当做是人对于自然的基本态度。强调物种之间的斗争时,把生命之间的斗争看得高于一切。强调物种与环境之间的斗争时,就把人战胜自然环境看作最高境界。片面强调竞争,力图战胜自然,向大自然索取,成为那时代工业化成功者们的心态。

“自然界里没有飞跃”。达尔文一再强调它是自己学说思想的格言,并认为与他的自然选择学说一致,从而标榜自己的学说是“缓慢而渐进的进化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严复率先向中国人传递的也正是这个基本观点。他主要是从世界观高度来介绍和阐发“天演之学”的。他亦认为:“故公例曰:万化有渐而无顿。”严复之所以选择赫胥黎的《天演论》来述译,原因在于他不同意斯宾塞的“任天而治”而忽视人的能动性,这不仅是中国人要“自强保种”之所需,而且也是为“尚力”、“尚德”,从而人就能胜天。〔2〕

系统自组织——一种新的进化观

20世纪下半叶系统自组织理论的兴起,塑造着一种新的进化观。它是由比利时科学家普里戈金1967年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开创的。

封闭没有发展,平衡也没有发展,这是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结论。该理论指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不论它是物理、化学的,还是生物学、生态学的,乃至是社会、经济或精神的),通过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即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耗散,从而就可能自发组织起来,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形成具有一定组织和秩序的动态结构。这种结构被称作耗散结构,就在于它是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和耗散来实现和维持的动态结构。它是一个关于物质系统的自发地组织起来的理论,所以也称为自组织理论。

发展是通过涨落达到有序,而且也就是自组织的机制,这是耗散结构理论的又一个重要结论。涨落普遍存在,但在传统的思维中涨落仅被看作某种不利于系统稳定存在的干扰、破坏性因素。耗散结构理论却发现,涨落可以是系统的创新之源,涨落也可以是系统发展演化的建设性因素。一定的条件下,当涨落得到系统整体的相应时,小的涨落就被放大成为引起系统整体进入新的有序态的巨涨落。涨落体现着系统中的竞争,“涨落放大”这里则已经是通过竞争到达合作,通过合作运动实现了质的飞跃。这里不仅有渐变,也发生了突变。

发展并非一往直前,而是充满着分叉和选择,这也是耗散结构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拉普拉斯决定论集中体现了近代科学提供的静态的轨道图景,只要前提条件给定了,事物的命运也就决定了,就将沿一条轨道运行下去,而且还将可以沿着这条轨道折身回返。但是,耗散结构开始向我们表明,复杂系统的发展是充满着分叉和选择的,系统在发生从无序到有序、从一种有序态到另一种有序态的转变时是充满着不确定性的。决定论和非决定论在系统的发展中难分难解地联系在一起,从量变到质变并非只有一条独木桥。随着系统自组织混沌现象中发现了内在的随机性,进一步深化了耗散结构理论开创的发展观。

系统的发展并非全然盲目瞎碰,而是具有某种“目的性”。目的是古老的长期引起争论的概念,近代科学排除了目的论而凸现了机械论。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系统理论的发展,在新的形式下又“复活”了目的论。控制论以负反馈解释目的性行为。自组织理论用吸引子来描述系统的自组织演化目标。钱学森也指出:“所谓目的,就是在给定的环境中,系统只有在目的点目的环上才是稳定的,离开了就不稳定,系统自己要拖到点或环上才能罢休。这也就是系统的自组织。”〔3 〕新的进化观看来,正如竞争和协同、正反馈和负反馈是相互联系的、可以相互转化的一样,目的性和创新性也是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转化的。

系统自组织理论把系统的发展看作是通过竞争达到合作,是合作之中仍然存在着竞争;系统的演化发展是在与环境的交换中也就是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中实现的,实际上发生着的是系统与环境的相互适应、共同进化。因此,从动力机制以及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的角度,可以尝试概括为“相竞相合,共同进化”。

相竞相合、共同进化,这是一种新的进化观。系统自组织理论的演化发展思想,开创了这种新的进化观,揭开了科学史上的又一次进化论高潮的序幕,并将伴随着我们走向21世纪。事实上,在耗散结构理论之后,随之出现的超循环理论、协同学等自组织理论,以及它们与突变论、相变理论等密切联系在一起,进而又与混沌学、分形学等理论紧密结合起来时,新的进化思想也就成长起来,使得我们对于新的进化观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

系统自组织进化观的形成,标志了科学史上的第二次进化高潮。詹奇率先把系统自组织看作一般的进化范式,指出这一范式是一种过程系统的宏观动力学,是系统与环境的共同进化,而且还有进化过程的进化。〔4 〕卡普拉也指出:以自我超越的动力学为中心的系统理论代表了进化论的新发展;这将使人们有可能用系统的动态类型去理解生物、社会、文化以及宇宙的进化。他还指出:与经典进化观以趋向平衡、片面适应环境不同,系统进化观认为,进化远远不仅是平衡的,而且是适应与创造之相互作用的展开;在系统进化观看来,环境本身就是一个能适应和进化的活系统;于是,问题的焦点就从有机体的进化转到有机体和环境的共同进化。〔5〕

共同进化——协调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而且“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6〕

可持续发展,英文为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字面上讲就是可支撑、可维持的发展。显然,这里强调了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以及协调地持续发展。

发展就不能是仅仅被动地适应自然,同时也需要在自然面前进行抗争,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和改造自然。没有这样的抗争,就没的人的发生和发展。人,作为业已觉醒的大自然的自我意识,尽管他不可能彻底地脱离自然界、必须立足于自然界为生,但是他同时又是一种自然界的异化力量、一种命定要与大自然进行抗争的力量。因此,从他出现在地球之日,他就与大自然母亲处于一种相互矛盾的处境。工业化的成功,又把这种矛盾推向了尖锐的境地。

物极必反,工业化时代的人和自然的异化也必然走向它的反面。20世纪下半叶人们的环境意识迅速觉醒起来,从而翻开了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的新篇章。50—6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引起重视,人们从主体对于客体的需要的角度来评价环境问题。70年代,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广泛性复杂性明确起来,人们注意到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社会改革问题。80年代,联合国高级专家委员会分别发表的“共同的危机”、“共同的安全”和“共同的未来”三个纲领性文件中,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结论。这一战略迅速地为国际社会所接受,人们开始深入到从相互关系的角度来评价社会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的生活,最基础的是经济生活。人类的发展,也就离不开最基础的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中最基本的内容也就是经济的发展。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战略,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实际上不计自然资源成本不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战略要把自然成本、环境代价计入经济发展之中。因此,可持续发展既是一种经济发展战略,同时也是一种环境保护战略,更是一种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战略,涉及到生命特别是人类社会在地球上的延续问题。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也就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这里首先是指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者的“共同进化”。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利用。可持续发展既不是无所作为地去适应自然环境,也不是去战胜和统治自然。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人毕竟是处于主体地位,他既要立足于主体对于客体的需要来评价客体,也要立足于客体对于主体的可能性来评价主体的需要。这里要求不断地从高一级水平上取得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人类社会的进化并协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共同进化。有时,这种态度也被称为生态学态度。

从系统思想角度看,人是嵌入自然系统之中来认识、改造自然并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因此,系统理论的建立,生态学包括系统生态学、环境科学的发展,都在促进重新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系统自组织理论的奠基者们,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了自己所创立的理论的生态学意义。耗散结构理论的创立者普里戈金和斯唐热把他们的哲学著作《从混沌到有序》加上“人与自然的新对话”的副标题,体现了新进化论者对待人和自然关系的态度。〔7〕

拉兹洛把新的进化观称作广义综合进化理论。他指出,古希腊特尔斐城阿波罗神殿提出的挑战是“认识你自己”,今天我们面临的挑战是“认识你怎样进化”,“广义进化综合理论把我们同自然重新合为一体。”〔8 〕未来学家托夫勒则把新的进化思想看作是第三次浪潮的文化。他认为:“在对进化的认识上,曾经认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达尔文主义,实际上只适用于某些特定的场合。……人类将成为进化的‘设计者’。”〔9〕

原始人,敬畏自然、紧紧赖自然的恩赐为生。近代人,超然于自然,以为自己可以片面地战胜和统治自然。当代人,要与自然结成新的联盟,在与自然协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就是人类系统与自然环境协调进化。新的进化观,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件重要观念性武器。

可持续发展,也就是一种新的天人合一观。传统的中国思想文化中,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和谐的思想是主流思想。普里戈金说:“我相信,我们正是站在一个新的综合、新的自然观念的起点上。也许我们最终有可能把强调定量描述的西方传统和着眼于自发自组织世界描述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10〕新进化观,成为两种传统结合的一个理论基点。

注释:

〔1〕拜纳姆、布朗、波特合编,宋子良等译:《科学史词典》,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211页。

〔 2 〕冯契:《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29—138页。

〔3〕钱学森等:《论系统工程》,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年,第245页。

〔4〕詹奇著,曾国屏、吴彤、宋怀时等译:《自组织的宇宙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4—15页。

〔5〕卡普拉著,冯禹、向世陵、 黎云编译:《转折点——科学·社会·兴起中的新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31—214页。

〔6〕诸大建:《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年,第12期,第28—29页。

〔7〕普里戈金、斯唐热著,曾庆宏、 沈小峰译:《从混沌到有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8〕拉兹洛著,闵家胤译:《进化——广义综合理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153页。

〔9〕托夫勒著,朱志焱、潘琪、张炎译:《第三次浪潮》,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28页。

〔10〕湛垦华、沈小峰等编:《普列高津和耗散结构理论》,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第Ⅵ页。

标签:;  ;  ;  ;  ;  

制度演进与可持续发展观_自组织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