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逆向物流活动的博弈分析_可持续发展论文

企业逆向物流活动的博弈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流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物流活动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垃圾和废品,由此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和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各国政府和公众也对环保问题日益关注。在美国,议会在过去几年中引入了超过2000个固体废品的处理法案,垃圾填埋场的数量急剧下降,而且允许使用填埋方式处理的产品数目在1993年由原来的7683个减少到5345个,1995年更降至3518个;在德国,1991年就开始强制工业企业回收所使用的包装材料;在日本,1997年国会通过了强制回收某些物资的法案。同时,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企业为了提升在消费者中的形象,允许消费者购买产品后因产品的功能或型号不符、小瑕疵等原因将所购产品退回。这两方面提升了物料循环利用的理念——达到了资源再生、物料增值和成本节约的目的,取代了传统的物料单向运作模式。这种与供应链传统物流方向相反的新型物流——从消费者回到生产商,就是最近受到广泛关注的“逆向物流”(Reverse logistics)。

目前,国内外学者及研究机构对逆向物流有着不同的定义表述。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定义是:逆向物流是对原材料、加工库存品、制成品和相关信息从消费地到起始地的高效率、低成本的流动而进行的规划、实施和控制的过程。

由于逆向物流活动能有效实现企业利润、消费者需求和社会利益三方面的平衡,因此,在21世纪,选择实施逆向物流活动将成为企业经营的必然趋势之一。

1 企业逆向物流行为的博弈主体分析

企业逆向物流行为中,博弈主体一般包括三类:企业、消费者和政府。它们参与实施逆向物流的目的不同,寻求的收益不同。企业是一个经营实体,通过物流活动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实现资本的增值和收益的最大化。企业实施逆向物流活动的目的在于提升企业形象,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支持,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长期利润最大化。同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还要接受政府的管理与监督。消费者参与逆向物流活动的目的在于获得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提高自身的生活环境质量,体现较高的生态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社会的管理者、企业的监督者、冲突的仲裁者,是各种社会权力的集成者,其职能是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这些职能和角色决定了政府参与逆向物流活动的目的在于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附图

图1 政府监管不力、消费者环保意识不强时的企业间博弈模型

附图

图2 政府监管得力、消费者环保意识增强时的企业间博弈模型

附图

图3 消费者之间参与逆向物流活动的博弈模型

附图

图4 政府企业之间参与逆向物流活动的博弈模型

在各博弈主体实现其收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容易损害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消费者也有自私的一面,而政府同样有缺陷。角色、职能、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它们的行为方式差异很大,但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在三方利益的博弈中,企业、消费者、政府三者都不能独自占优,它们必须合作、相互监督,才能实现企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使消费者满意,并达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平衡。

2 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在企业之间的博弈中,博弈主体为企业A和企业B,双方的策略行为选择都是:实施逆向物流活动或不实施逆向物流活动。尽管企业实施逆向物流活动可以带来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企业的长远经济效益,但从短期来看,企业在实施逆向物流活动时会产生大量的回收处理成本,而且很多回收处理成本不一定都能带来经济利益,甚至很多会造成亏损,而且逆向物流活动与正向物流活动容易产生冲突,如与加工、库存等环节的相互冲突。

假设在政府监督不力和管制不完善、消费者环保意识不强的情况下,企业实施逆向物流活动获得的收益为5个单位,不实施逆向物流活动获得的收益为8个单位,则可得图1的博弈模型。

从该博弈模型可以看出,企业不实施逆行物流活动,双方都可以获得8个单位的收益,而都实施逆向物流活动,双方只能获得5个单位的收益。因此,在目前政府监管不力、消费者环保意识不强的情况下,短期内企业的最优决策是不实施逆向物流活动,结果是博弈双方都陷入囚徒困境,企业不能可持续发展,整个社会的效益也不能提高。

在政府监督得力和管制不断完善、消费者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实施逆向物流的企业产品销售更好,对环境的危害更小,还可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企业实施逆向物流可获得10个单位的收益,不实施逆向物流只能获得6个单位的收益,此时的博弈模型为图2。

从该博弈模型可以看出,企业不实施逆行物流活动,双方都只获得6个单位的收益,而都实施逆向物流活动,双方都可以获得10个单位的收益。因此,在政府监管得力、消费者环保意识增强的情况下,企业的最优决策是实施逆向物流,博弈双方的结果是都实施逆向物流活动,从而实现帕累托最优。

3 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分析

消费者是产品和服务的最终购买者,他们是否参与逆向物流活动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可实施逆向物流产品的价格和消费者的价格承受能力,二是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一般情况下,可实施逆向物流的产品价格相对不实施逆向物流的产品价格要高,如果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不成熟,消费层次低,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强,就不一定参与逆向物流活动,不购买可实施逆向物流的产品;相反,则会购买可实施逆向物流的产品。因此,在该博弈中,博弈主体消费者A和消费者B的策略选择都是:参与逆向物流活动(即购买可逆向物流的产品)或不参与逆向物流活动(即不购买可逆向物流的产品)。由于消费者消费产品具有外部性,也就是说,当消费者都消费可逆向物流的产品时,环境得到保护,所有消费者的福利都增加;当一些消费者消费不实施逆向物流产品时,环境受到破坏,其他消费者的福利会下降。由此可得图3的博弈模型。

从该模型可以看出,如果所有消费者都购买可逆向物流产品,则整体福利最大;如果部分消费者购买可逆向物流产品,部分不购买,则不买的消费者就会“搭便车”,最终,每个消费者的最优选择都是不购买可逆向物流产品,这种纳什均衡使得所有人的收益都得不到提高。因此,只有提高消费者的健康意识、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同时给予可逆向物流产品合理的价格,才能让消费者都积极购买可逆向物流产品。

4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分析

在该博弈中,消费者的策略选择为:购买可逆向物流产品或不购买逆向物流产品。企业的策略选择为:实施逆向物流活动或不实施逆向物流活动。当企业实施逆向物流活动,而消费者主动购买可逆向物流产品,则双方达到纳什均衡,双方收益均得到保障;当企业实施逆向物流活动,消费者不购买可逆向物流产品时,企业的最优策略是不实施逆向物流活动,此时消费者的收益将减少。因此,从长远来看,只有双方都参与到逆向物流活动中来,即企业实施逆向物流活动,消费者购买可逆向物流产品,双方的总体收益才能达到最大化。

5 企业政府之间的博弈分析

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定变迁的诱导因素在于市场主体期望获取最大的外部利润。一旦行为人发现制度的不均衡和外部利润的存在,就会产生制度变迁的需求和动力。在逆向物流活动中,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体现在为市场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游戏规则,并对市场的运行进行必要的组织、协调、监督与控制。环保以及逆向物流相关政策法律的出台,就是政府与企业之间博弈的结果,或者是政府与企业之间博弈的均衡过程。

政府参与逆向物流活动的行为有两种:积极支持和非积极支持。政府的积极支持行为表现为:政府出台有利于逆向物流活动的相关政策和法律,对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实现关、停、并、转,并积极宣传和引导实施逆向物流活动等。政府非积极支持行为表现为:不为实施逆向物流活动的企业积极创造条件,对不实施逆向物流活动且对环境危害严重的企业监管不严,处罚不力等。企业实施逆向物流活动的行为有两种:实施逆向物流活动和不实施逆向物流活动。由此可得图4的博弈模型。

从该博弈模型可以看出,当政府采取支持政策时,企业实施逆向物流活动。这时,参与逆向物流活动的双方处于博弈均衡状态,其结果是双方受益。当政府非积极支持时,企业采取逆物流的成本将由企业独自承担,企业的最优选择是不实施逆向物流活动,这时政府和企业双方也处于博弈均衡状态,其结果是双方的长远利益受到损害。

6 结语

从上面的博弈分析可以看出,企业是否实施逆向物流活动,是企业、消费者和政府多方博弈的结果。要真正实施逆向物流活动,首先,企业作为生产者和利益既得者,应该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和社会责任,从我做起,切实实施逆向物流活动,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政府作为社会利益的最高代言人,有义务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鼓励企业和消费者积极参与和实施逆向物流活动,同时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最后,作为产品的消费者,要从自身的身心健康和生存环境着想,不断提高生态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企业利益、消费者需求和社会利益三方面的平衡,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标签:;  ;  

企业逆向物流活动的博弈分析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