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研究论文_谢众合

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研究论文_谢众合

浙江省舟山市鄞州区宁波建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宁波 315000

摘要:现今时代,国内建筑行业发展一路高歌猛进,正处于转型时期,传统的建筑工艺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也不符合国家大力提倡的绿色发展及建筑科技化的方向,并且传统建筑工艺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例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预制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行业内的创新产品,能与现代化建筑产业要求相符合,同时也能做到节能环保,所以,加强对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是目前建筑行业的未来方向。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应用

引言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模式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得到了有效应用,并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施工企业需要注重工程项目建设的高效性和节约性,应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予以优化。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预制装配式施工规模是一项新型施工工艺,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仍需进一步优化。

1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特点

1.1节约材料

这类建筑施工过程中,内外墙板、梁、柱等均在工程内部预制完成,施工现场钢模、木模等使用量减少约20%、40%。在工厂内部完成预制过程,混凝土、水泥、钢筋及水的用量都会明显减少,极大的避免了材料浪费现象,不仅可以减少成本上的投入,同时还能达到节约资源的作用。

1.2缩短工期

预制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施工周期短。在吊装梁、板与柱生产过程中,4~5个施工人员即可将工作完成,平均单个构件组装完成的时间约为30min,如果工程量不大,每天可吊装完成2~3层主体结构构件。如果单体建筑规模不大,与现浇混凝土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周期约可减少6个月。

1.3减少施工对环境的污染

传统建筑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带来一些污染问题,影响施工现场周围环境。例如,建筑工程施工中会产生大量噪声污染、空气污染及水污染等,而装配式建筑可从最大程度上降低施工对环境的污染,由于其构件可在工厂预制,到现场吊装,明显缩短了噪音的时长,对人们造成的影响不大。同时,养护阶段容易产生一些废水,装配式建筑同样可以有效减少这类污染。

2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

2.1预制内剪力墙施工技术

预制装配式建筑主要采用预制构件连接的方式,进而组装成为一个建筑主体。因此,构件的连接质量与施工的质量和使用性能等有潜在的关系。一方面,在施工过程中,通过选择螺栓,进行构件连接。该连接方式既精密,又能满足技术要求,另一方面,为能方便钢筋插入,需在安装环节中,在下层板中预留插钢筋的空间,同时运用螺栓连接,能将其他部位和剪力墙进行有效连接,使得这些部门都能紧密联系到一起,方便之后预制剪力墙的施工。另外,为能保障内剪力墙和主体工程实现有效连接,需要对连接的位置和墙体的稳固性等进行确定,这样才能在实施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时顺利完成后续施工工作,进而大为提升工程质量。

2.2预制叠合板安装施工技术

预制叠合板安装施工技术已成为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最为关键的施工技术。这种技术通过其较大的优势,被广泛应用至施工项目中。

一方面需要注重安装工作。在安装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安装尺寸与实际的尺寸出现偏差的情况。其对于安装的位置和安装的方向有很高要求。因此,需加强这2个方面的管理和控制。同时,叠合板在安装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如在安装时出现损坏,继而影响到下一个工序的施工。因此,在安装时需对叠合板给予有效保护,如果有条件的话,需要做好外围支板工作,以减少由于叠合板发生破损而造成的不必要浪费的现象,增加施工成本。

另一方面,需注重安装之后的浇筑问题。特别是在混凝土浇筑后,需重视对养护工作,进而当混凝土的强度达到规范值和标准值后,以进一步提高建筑的施工质量。

2.3预制窗体施工技术

在对窗体施工技术进行应用和研究时,需根据建筑设计需求,对窗体尺寸、数量和朝向等因素进行确定和考虑,这样才能保障窗体能够实现通风、遮挡、通光等方面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方面,为能保障预制窗体施工的质量,则需运用螺栓进行固定。即在窗体位置预留螺母,以对之后进行螺栓的固定。当预制窗体被运输到施工现场后,需根据窗体的位置对构件进行有效连接,并对预制构件的窗体进行位置调整,进而在保障施工质量的同时能满足预制窗体施工技术应用需求。

3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优化策略

3.1 PC预制构件厂内的质量控制

首先,关键质量控制内容。预制构件生产厂的质量控制重点是构件制作过程的控制,技术人员需要确保预留钢筋定位的准确性。其次,存在的问题。相关技术人员在未针对构件厂预留钢筋定位等内容进行控制之前,施工现场极易出现钢筋偏位、定位不准确等问题,在检查PC预制构件生产流程和预制插筋制作过程后发现,PC构件模具是造成预留钢筋偏位、定位不准确的主要原因。最后,实施措施和效果。施工技术人员通过优化预制构件厂的模具,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预制构件内预留钢筋的定位精度,优化之前的模具主要是将限位套筒垂直焊接至角钢一侧等边上的组合模式,利用套筒对其临时固定,这种方式只能够限制预留钢筋的水平方向,而施工现场预留钢筋偏位主要在垂直方向。

3.2合理地运用辅助工具

为了确保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的顺利实施,将施工任务落实到实际中,相关技术人员需要严格控制辅助工具的实际应用,辅助工具能够有效地提升预制构件的安装效果,有助于提升预制构件的保护作用。通常情况下,施工技术人员常用的辅助工具是转角板“L”形吊具,这种工具能够确保转角板安装效果满足相关要求,降低转角板的安装损坏率,而在平板制作和安装过程中,还能有效地处理“护角”问题,确保运输和吊装工作的顺利实施,避免出现预制构件破损问题。

4预制装配式建筑未来发展

现阶段的预制构件主要是剪力墙、叠合板、窗体及楼梯等,且BIM技术是一种数字信息化技术,通过构建施工模型来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盘的指导。BIM技术应用在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中,能够提前暴露问题,合理分配空间与时间,继而保障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和施工安全。目前这项技术主要是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应用。

1)在建筑施工模拟中应用。将施工过程全方位的模拟,以便将施工缺陷暴露出来,能够及时对方案进行调整。具体模拟施工过程时,还应综合建立工程的结构模型、场地模型及施工进度计划等内容,对施工现场进行空间与时间的模拟,从而直观地进行全工程周期的布置,及早暴露施工方案的不足,继而及时采取措施。

2)在施工现场的应用。首先,是对材料进场的管理,综合考虑时间与空间来合理分配场地。其次,对现场构件的吊装进行管理,对构件进行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准确性,规避错误。然后,对进度的管理,将BIM与施工进度计划进行整合,从而对施工进度有着准确的掌握。最后,进行碰撞检测,将预制的构件与现浇构件的模型进行碰撞检测实验,提前发现问题,防止现场施工时无解决。

结语

综上,建筑工业化是目前建筑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构建低碳型、环保型社会的关键所在。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不仅可以缩短工期,降低对材料的损耗,同时还能降低对环紧的污染,有利于流水化施工方式的形成。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优化施工工艺,创新施工理念,加强对施工安全与施工质量的控制,最终使建筑工程施工朝着工业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香,运喜刚,李莹,等.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建筑,2015(35):48-49.

[2]尹兰宁,吴汉柱,王星.预制装配式外墙板与叠合楼板施工工艺研究[J].钢结构,2016,31(2):97-100.

[3]王国保,罗斌,周裕桂,等.中海鹿丹名苑超高层预制叠合楼板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16,45(16):22-26.

[4]陈松山.浅谈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优势[J].建材与装饰,2018(43):21-22.

[5]孟令宾,吕洪友.东北地区装配式住宅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16):130-131.

[6]龙莉波,马跃强,赵波,等.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及其配套装备的创新研究[J].建筑施工,2016,38(3):367–369.

[7]李光辉.关于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门窗,2017,15(21):61.

论文作者:谢众合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3

标签:;  ;  ;  ;  ;  ;  ;  ;  

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研究论文_谢众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