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红”色词族的构成方式分析论文_周梅

汉语“红”色词族的构成方式分析论文_周梅

周梅 昭通学院人文学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摘 要:汉语“红”色词族的构成方式及其特点的研究属于其语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可以进一步来阐释汉语“红”色词族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汉语 红色词族 构成方式

本文仅对汉语“红”色词族的构词形式作分析。以单复音、以搭配方式来分类都显得不恰切,所以笔者考虑将汉语“红”色词族分为以下几种加以分析:

一、“红+其他颜色词”或“其他颜色词+红”

这一类也是其构词能力比较强的。多个颜色词结合起来一起用,更彰显了颜色词的构词能力,对于研究颜色词更具说服力。而在研究“红”色词族的同时,将其他颜色词也一起进行对比研究,能在对比中分析出“红”色词族一些组合特征来。如:红青、红绿、红白喜事、红黑、红粉、红丹、红黄绿紫、红绿相间、红绿离披、绯红、粉红、朱红、褐红、紫红、赤红、粉红、绛红、丹红、青红皂白、黑红、灯红酒绿 飞红点翠、红中罩白、姹紫嫣红、万紫千红、白里透红、红飞翠舞、堆红叠翠……

可以看出“红”在跟其他颜色词组合搭配时,以“白”和“绿”居多,其中“红”色和“绿”色的搭配最为鲜明生动。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这些巅峰之作里还可以找寻到很多类似“红”色和“绿”色搭配的典型例子。这正是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中重对比的真实写照,也正好印证了文学大家对于“红”色的钟爱,从一个侧面也揭示了中国颜色文化的渊源流长。

二、红+修饰词

“红+修饰词”这一个类别数量偏少一些,因为它的结构成分是“红”为中心词,其后的修饰词是用来支配中心词“红”的,而且“修饰词”是表程度和状态的词,不包括名词。它与“红+事物”这一类不太一样。“红+事物”的中心词是“事物”,“红”是用来限定“事物”的,所以要区分出“红+修饰词”和“红+事物”两类来。另外还要加以说明的一点是,“红+修饰词”中的这个“修饰词”一般是表示状语的词,也可以是表示补充说明的词。前者如:红嫩、红艳、红腻、红瘦、红鲜等。后者如:红得发亮、红下棱登、红得发紫、红得可爱、红得像火、红得吓人、红得烫手、红的可怕、红了半边天等。通过“红”后面的这个修饰词的修饰和限制,将“红”的程度表现得更真切了。有的“红”趋于火的颜色,就用“红得像火”。有的“红”给人的感觉有些枯涩、不饱满,那就用“红瘦”,让人可以见字明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是“红”色词族构词方式的一大特点——以物呈色。好多例子都可以类似分析,不一而足了。

三、修饰词+红

和“其他颜色词+红”相区别,“修饰词+红”的结构重心在“红”上。“修饰词”处于附属地位,是用来支持中心词“红”的,并且“修饰词”是表示状态和程度的词,不包括名词。而“其他颜色词+红”这一类中的“红”和“其他颜色词”处于平行结构,之间可以插入“和”而不改变其意思,“修饰词+红”之间不能加入表并列的“和”,最多也只能加表偏正的结构助词“的”,但这种用法都很少,绝大部分都不这样用。来看几个词语:微红、深红、浅红、淡红、艳红、轻红 、繁红、嫩红、殷红、绯红、愁红、苍红、大红、飞红、挂红、通红、鲜红、老红、暗红、浓红、新红、娇红、乱红、一点红、一线红……

从以上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修饰词”可以是形容词,如“微、深、淡、嫩、新、乱”等;可以是动词,如“飞、挂”;也可以是数量词,如“一点、一线、一片”等。我们还可以发现,由“修饰词+红”所组成的“红”色词族中,有纯表颜色程度的,如深红、浅红、丹红、艳红、大红、鲜红、浓红等;有表动作而仅跟“红”有间接联系的,如飞红、挂红。至于像“愁红、乱红、新红、苍红、繁红”等这些又不仅仅只是表示颜色的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它们还带上了一些特殊的感情色彩,这是汉语表意丰富性的一种体现。

四、修饰词+红+色

这一类是在“修饰词+红”(这里的“修饰词”也仅指表程度和状态的词,不包括名词)的后面附加了一个“色”字,这只是形式上的相同。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修饰词+红”类的“红”色词族后面都能添加这个“色”字呢?不是的。我们知道,在上面我们将“修饰词+红”的“红”色词族分成了三类,一类是纯表颜色程度的,一类是表动作的,还有一类是带有特殊感情色彩的颜色词。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三个小类中,只有纯表颜色程度的这一类能在后面加上“色”字而不改变其意思,并且合乎汉语语法规则。如,可以说深红色、浅红色、绯红色、大红色、暗红色等,而不可以说老红色、愁红色、新红色、乱红色、飞红色等。另外,经过分析,我们知道,“事物+红”后附加上“色”字既符合原意,也遵循了汉语语法规则。例如:猩红色、杏红色、桔红色、橙红色、品红色、水红色、血红色、桃红色。但是也有一个问题,“猩、杏、水、桃、桔”等。我们一般不能说玫瑰红色、杜鹃红色、苹果红色、朱砂红色、石榴红色。

“修饰词+红+色”这一类偏复杂一些,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应该把其成立条件都弄清楚,不可缺漏,也不可增添。

参考文献

[1]苏新春 汉语词义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

[2]杨振兰 现代汉语词彩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

[3]曹成龙 汉语颜色词研究[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02。

论文作者:周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1月总第25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5

标签:;  ;  ;  ;  ;  ;  ;  ;  

汉语“红”色词族的构成方式分析论文_周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