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选择的关系*_语义分析论文

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量词论文,语义论文,动词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主要通过动词与动量词的选择关系,结合动词与动量词的语义特征分析,把动量词分为四个层面:A、通用量词,B、自主量词,C、借助量词,D、情态量词。相应把动词分为有量动词、自主动词、有依动词以及持续动词、累计动词和空间动词,并着重对情态量词进行了详尽的语义分析。在此基础上描绘出一张动词和动量词相互选择的流程图,指出:动词与动量词之间的选择关系首先取决于动词内部的各个小类,也依赖于动量词本身的语义特征,还涉及动词的有关对象。文章提出了句法结构中语义不自足性的制约问题,并讨论了动量词与名词组合的种种复杂关系,试图从语义选择的角度来对句法组合作出新的解释。

动量词,数量上似乎没有名量词那么丰富,组合上似乎也没名量词那么复杂,所以历来有关量词的研究总是以名量词为主,〔1 〕对动量词往往只是轻轻一笔带过。因此,我们对动量词的认识至今还只是一种直接的语感或者习惯。其实,动量词自成一个系统,内部形成几个不同的层面,并显示出各自不同的个性,它与动词的选择组合涉及各种因素,很值得深入地进行研究。本文打算在对动量词进行语义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按它与动词的选择关系,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以期揭示动量词的特点及其匹配机制,并讨论动量词与名词组合的性质与特点。

一 动量词的四个层面

传统语法把动量词分为两大类:专用的与借用的。专用动量词较少,个性很强,一般不再分类,主要有:“次、回、下、番、通、气、阵、遍、趟、场[1]、顿、场[2]”等。借用动量词则包括五类:

1.时间量词:借用某些表时段的时间名词。

2.器官量词:借用表示人体某些可以发出动作的器官名词。

3.工具量词:借用某些动作所凭借的工具名词。

4.伴随量词:借用表示某些动作所伴随产生的结果名词。

5.同形量词:借用同形的动词。

这样的分类,优点是简明、方便,界线比较清楚,但是,这只能说是量词来源上的分类,是一种孤立的、静态的分类,对动量词的功能分析与语义分析并无多大的实用价值。

我们打算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即主要通过动词与动量词的选择关系,结合动词与动量词的语义特征分析,来给动量词进行多层面的分类。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可以跟动量词组合的,只有含有“动量”内涵的动词才有资格跟动量词组合。“动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语义范畴,它是动词的动作性的一种具体表现。动作越具体,动作性越强,它能组合的动量词也就越多;反之,它能组合的动量词就越少。而且,前者所能组合的动量词的层面也就越深入,后者所能组合的动量词的层面则越肤浅。如果没有什么动作性的动词,则不大可能或者根本不能跟任何动量词进行组合。

吕叔湘先生指出:“动作的次数,一方面和‘量’的观念有关,一方面也和‘时’的观念有关。”〔2〕这话很有道理,因为我们发现, 在所有的动量词中,有两类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典型的,它们处于动量词系统的第一层面:

A[1] 计数量词:次、回

A[2] 计时量词:年、月、日、季、周、小时、分钟、秒钟、代、世、世纪、辈子、会儿,等

A[1]类仅仅是简单的计数,它们表示的是动作的重复性,不考虑时间因素,也没有别的附加意义,语义最为单纯,因此它可以自由地跟“有量动词”相组合。反过来讲,如果我们讲某个动词可以跟动量词组合,那么它至少或起码应该可以跟A[1]动量词组合。〔3 〕A[2]类是时段的计时,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性,任何动作进行,或者动作完成以后转入状态,都必然跟时间密切相关,因此,动作或状态都离不开时间这一根本属性,“有量动词”除了跟A[1]能自由组合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选择不同的A[2]自由组合。

“计数量词”A[1]与“计时量词”A[2]合称为“通用量词”A, 构成了动量词系统的第一层面。我们可以给“有量动词”与“无量动词”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凡是可以自由地跟通用量词A[1]或A[2]组合的动词,叫“有量动词”,记作V[,a]。凡是不能自由地跟通用量词A[,1]或A[,2]组合的动词,叫“无量动词”,记作V[b]。[b]。实际上也不可能跟其他动量词相组合。

目前汉语语法学界对动词有各种不同的分类,由于分类的目的不同而采用了不同的标准。传统的分类是采用语义范畴结合语法功能的标准,例如把动词分为:1)动作动词;2)使令动词;3)趋向动词;4)心理动词;5)存现动词;6)能愿动词;7)判断动词;8)先导(形式)动词。〔4〕这八类动词跟通用量词A的组合情况是很不相同的。根据我们观察,这里大体上有三种情况:(一)能愿、判断、先导(形式)这三类动词都属于“无量动词”。(二)动作、使令、趋向这三类动词基本上都属于“有量动词”。(三)心理、存现两类动词内部小类分别属于“有量动词”与“无量动词”。

心理动词,也包括一般所谓的认知动词,大部分属于“有量动词”,例如:爱、爱护、爱惜、担心、惦记、反对、同情、服从、感谢、害怕、理解、忽视、怀疑、怀念、忌妒……,为一般心理动词。

另有一小部分只能带谓词性宾语的动词,属于“无量动词”。例如:感觉、感到、认为、以为、乐意、决意、妄想、企图……,为谓宾心理动词。

存现动词,凡表示出现、消失、增加、减少的动词,多属于“有量动词”,例如:出现、消失、消散、消逝、增加、缩小、减少、增多、增添……,为消现动词。

另有一小部分只表示存在的动词,属于“无量动词”,例如:在、存在、有、具有、含有……,为存在动词。

综上所述,动词的小类跟“动量”范畴的关系可以归纳成下表:

动量词的第二层面,由与动词同形的B[1]“同形量词”与B[2]“短时量词”“下”构成,合称为B“自主量词”。

并非所有的有量动词都可以构成“V一V”格式,只有“自主动词”才可以构成“V一V”格式,非自主动词一般不能构成“V一V”格式。〔5〕例如:

看一看 学一学 洗一洗 扫一扫

*病一病 *塌一塌 *完一完 *遇一遇要特别说明一点:我们这里讨论的动词,实际上已经排除了上述属于“无量动词”的成分,例如“属于、等于、像、如、能、是”等,因此只限于“有量动词”中能否构成“V一V”格式的。

“V一V”中的V如为单音节动词,“一”可以省略, 形成省略式“VV”,即所谓动词重叠式,它的语法意义兼表示动量,又表时量。动量有“尝试”义,时量有“短暂”义。所以,当我们说“吃一吃”时,这一格式一方面表示试试看,另一方面又表示动作短时间里完成。在这点上,“V一下”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是相仿的。“V一下”也兼表动量(敲一下,敲两下)与时量(等一下=等一会儿)。〔6〕所以,“V 一V”格式原则上都可以跟“V一下”换用。

V如为双音节动词(AB),一般没有“AB一AB”格式, 或者省略数词“一”,构成“ABAB”式,或者干脆采用“AB一下”格式。例如:

*研究一研究/研究研究/研究一下

*打扫一打扫/打扫打扫/打扫一下

*了解一了解/了解了解/了解一下

*统计一统计/统计统计/统计一下

AB如为动宾结构式的双音节动词,特别是离合词,也常采用“A 一AB”格式。例如:

洗一洗澡 理一理发 结一结婚 睡一睡觉

当然,“V一V”与“V一下”还是有区别的。从结构上讲,“V 一V”可以有省略式“VV”,而“V一下”没有省略式“V下”。从语义上讲,“V一V”(“VV”)更侧重于尝试,所以数词往往限于“一”,如用其他数词则往往改用“V几下”格式,可见,“V一下”更侧重于动量。例如:

拍一拍/下 ?拍三拍 拍三下点一点/下 ?点三点 点三下

但是,如果V后跟上时态助词“了”, 则可以说:“拍了三拍”“点了三点”,这时的动量是非常明显的。因为“V一V”与“V了一V”,“V一下”与“V了一下”是不同的,带上“了”,表示动作已经完成,不再有“V一V”和“V一下”的尝试义了。〔7〕

动量词的第三层面为“借助量词”,主要是显示跟动作有关的人体器官、工具及伴随结果,它包括三个小类:

C[1]器官量词:眼、头、腿、手、口、拳、脚、巴掌、指头……

C[2]工具量词:刀、枪、罐、锄、笔、鞭子、斧子……

C[3]伴随量词:步、声、圈、程……

凡是必须借助于某种器官、工具或必然伴随有某种结果的动作动词,可以叫“有依动词”,例如“砍”必须用刀或其他工具,“打”必须用拳头或其他东西,“叫”必定伴随着声音,等等。另外一些动作,如“等、住、调查、安排”等不一定要依靠什么东西来进行的,则可称为“无依动词”。当然,即使“有依动词”也不一定非带着“借助量词”不可,如用上则其作用主要是加强动词语义的形象性。但是,反过来,“无依动词”则决不允许跟“借助量词”组合。

动量词的第四层面D为“情态量词”,它们都是个别的专用量词,富有各自的情态特色,这些情态量词又可以分为三个集合:

D[1]持续量词:番、通、气、阵。

D[2]整体量词:遍、顿、场[1]。

D[3]空间量词:趟、场[2]。

这些情态量词对相结合的动词都有一些特殊的要求,这主要取决于动词的语义特征以及情态量词的语义特征。由于情态量词个性很强,所以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二 情态量词语义分析

(一)持续量词:番、通、气、阵

“番”与“通”语义相近,表示费时费力地去做某件事,主要适用于言说动词,如“议论、汇报、介绍、报告”,或者跟言说有关的动词,如“调查、研究、表演、重复”。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要求,一般中性动词既可以带“番”,也可以带“通”,例如:

研究了一番/研究了一通争论了一番/争论了一通

打听了一番/打听了一通解释了一番/解释了一通

但是,“番”与“通”仍然有差别,这主要表现有褒贬倾向,“番”表示花费较长时间或较多精力去做某件事,并尽心尽力,力求完美,因而有褒义倾向。“通”虽然也费时费力,但动作比较随便、凌乱,因而有贬义倾向。当V前面有褒贬义明显的状语时, 在选择动量词时就泾渭分明了。带褒义状语的,例如:

深入地研究了一番/ * 深入地研究了一通

认真地争论了一番/ * 认真地争论了一通

仔细地打听了一番/ * 仔细地打听了一通

郑重地解释了一番/ * 郑重地解释了一通

带贬义状语的,例如:

* 无精打采地研究了一番/无精打采地研究了一通

* 怪叫了一番/怪叫了一通

* 马马虎虎地打听了一番/马马虎虎地打听了一通

* 胡诌了一番/胡诌了一通

* 嘻皮笑脸地争论了一番/嘻皮笑脸地争论了一通

* 乱写了一番/乱写了一通

* 随随便便地解释了一番/随随便便地解释了一通

* 瞎扯了一番/瞎扯了一通

如果动词本身有明显的贬义倾向,则通常倾向于选用“通”,而较少或不选用“番”,例如:

挑剔了一通/ ?挑剔了一番 嘀咕了一通/ ?嘀咕了一番

嘲弄了一通/ ?嘲弄了一番 讽刺了一通/ ?讽刺了一番

如果动词本身有明显的褒义倾向,有时也可以选用“通”,这时就可能带上贬义倾向,例如“表扬了一通”“安慰了一通”“赞美了一通”,似乎这些动作都非真心实意的。

有明显贬义倾向时,也可以选用动量词“气”。并有不间断地、一口气完成的附加义,这时动词以单音节为主,例如:

乱踩一气 乱唱一气 乱闯一气 乱抄一气

瞎猜一气 瞎扯一气 瞎吹一气

除了言说动词以及与言说有关的动词之外,常选用“番”的动词还有:参考、采购、考察、表示、办理、筹备、打量、处理、整顿、挣扎、测量、参观、忙碌、巡视、计划、周旋、摆弄、闯荡,等等。常选用“通”的动词还有:打、写、吃、跳、比、背、拨、抽、咳嗽、折腾,等等。显然跟“番”组合的动词都是表示比较复杂费时费力的行为,而跟“通”组合的动词则主要是表示可以连续进行的具体动作的。

另外还有一个“阵”(“阵儿”“阵子”),它的语义特征主要是两个:一是动作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体现一种“持续性”;二是动作相对集中、急剧,体现一种“密集性”。它主要适用的动词为:

1.自然界现象,例如:下了一阵雨,落了一阵雪,刮了一阵风,响了一阵雷。

2.声响,例如:发出一阵娇笑,传来一阵笑语,响起一阵掌声,迸发一阵咳嗽。

3.心理感受,例如:心酸了一阵,痛苦了一阵,苦熬了一阵,羡慕了一阵。

4.其他持续性动作动词,例如:等了一阵,锄了一阵,抵抗了一阵,打听了一阵,比较了一阵。“番、通、气、阵”这四个长时量词,各有特色,虽有一些交叉,但主要是互补。

(二)整体量词:遍、顿、场[,1]

这三个动量词共同的特点,一是动作累计量较大,二是动作整体性强。

“遍”强调动作从头到尾进行了一次,具体讲有两方面含义,A 义是指动作的对象不止一个,从头到尾按顺序一个不漏地进行,侧重对象的完整性,例如:

(把那沓钱)数了一遍(把那些书目)抄了一遍B义是指动作的对象不是简单的而是复杂的, 动作对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没有遗漏地进行,侧重动作的完整性,例如:

(把那件事)想了一遍(把那套拳)打了一遍但是,离开了一定的语境,这两个语义常常是很难分清楚的,例如:

(把所有的桌子)擦了一遍(A义)

(把那张新桌子)擦了一遍(B义)

(对每个人)解释了一遍(A义)

(把那件事)解释了一遍(B义)

显然,A义与B义的区别,必须依靠上下文及语境才能予以确定。但不管如何,动词V必须是可以反复进行的,因此,像“代表、耽误、 到达、创造、闭幕、毕业、代替、担任、担心、逮捕”等瞬间动词不能与“遍”组合。

“顿”强调动作必须累计到一定的量,行为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1.饮食行为:吃了一顿面条,请了一顿点心,包了一顿饺子,欠了一顿酒席。

2.打骂行为:教训了一顿,批评了一顿,揍了一顿,骂了一顿。

“场[1]”(chang)强调有头有尾的一个事件,不仅累计量较大,而且经历的时间也较长。行为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1.自然现象:下了一场雨,刮了一场风,发生了一场地震,燃起了一场大火。

2.社会活动:进行了一场革命,开展了一场讨论,经受了一场考验,打了一场官司。

3.个人行为:哭了一场,病了一场,恋爱了一场,看了一场热闹,受了一场虚惊。

(三)空间量词:趟、场[2]

这两个动量词侧重于空间,在一定的空间里移动或进行。

“趟”,表示行走、趋向以及与行走有关的动作行为。语义特征是,一去一来为一趟,即说话时强调动作后又恢复到原处所,〔8 〕所以也强调动作行为的整体性。

1.行走行为:走了一趟南京路,飞了一趟广州,跑了一趟市场。

2.趋向行为:来了一趟上海,去了一趟美国,进了一趟城,上了一趟楼。

3.跟行走有关的动作行为:搬了一趟土,运了一趟煤,开了一趟车,送了一趟礼。

“场[2]”(chǎng)表示在一定的场地上完整地进行了一次活动,主要指文艺、体育、考试方面的活动,例如:

放了一场电影 演了一场京剧 进行了一场考试 看了一场球赛举办了一场晚会

“场[1]”与“场[2]”的区别在于两点:一是前者侧重于时间与动量,后者侧重于空间,即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场所;二是“场[2]”适用的动词范围比较固定、明确。

三 制约动量词选择的若干因素

动词与动量词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选择的关系。首先是取决于动词本身的语义特征,这决定了动词并非自由的而是受到某些条件制约的跟动量词进行组合。根据动词的特点,可以分出“有量动词”“自主动词”与“有依动词”等。一般地说,这个选择过程可以用下面这张流程图来表示:

①号阀门,只有有量动词才可以通过。②号阀门只有自主动词才可以通过。③号阀门只有有依动词才能通过。④号阀门只有持续动词才能通过,⑤号阀门只有动作可以反复进行的累计动词才能通过,⑥号阀门只有依赖于一定空间才能进行的空间动词才能通过。至于对情态量词的选择。同样也取决于动词内部的各种小类。根据上述第二节的分析可以归纳如下:

1.番:言说动词,跟言说有关的动词,表示费时费力的复杂行为的动词。

2.通:言说动词,跟言说有关的动词,表示可以连续进行的具体动作的动词。

3.阵:自然现象、声响、心理感受等持续性动词。

4.遍:可以反复进行的动作动词。

5.顿:表饮食、打骂等的动词。

6.场[1]:自然现象、社会活动、个人行为等动词。

7.趟:行走、趋向以及跟行走有关的动词。

8.场[2]:文体活动动词。

其次是取决于动量词本身的语义特征。以动词“看”为例,如只是简单的计数,可选“次(回)”(看了一次),如要说明持续的时间,可选计时量词(看了十分钟),如只表示很短时间,可选用同形量词(看了一看/看了一下),如果具体表现这一动作的形象, 可选器官量词(看了一眼),如要进一步显示“看”的情态,在情态量词中可以与之组合的有好几个(看了一阵/看了一遍/看了一趟/看了一场[2])。

持续量词(番、通、气、阵)当它与动词组合时,所表现的行为是开放性的,它的量是模糊的,缺乏整体观念。而整体量词(遍、顿、场[1])以及空间量词(趟、场[2])与动词组合时,所表现的行为是封闭性的,它的量是确定的,有一种整体观念。试比较:

下了一阵雨/下了一场雨 解释了一番/解释了一遍

调查了一通/调查了一趟

“下了一场雨”给人感觉是有始有终、有头有尾的;“解释了一遍”则意味着无一遗漏,没有例外;“调查了一趟”包括一去一回、完整的过程。而与之相对的“下了一阵雨”“解释了一番”“调查了一通”则不能体现这种语义特点。

最后,我们要特别指出的是:动词跟动量词的组合不仅仅取决于动词与动量词本身的语义特征,有时还涉及该动作的有关对象,这里有两种情况:

一是动词本身语义不够具体,而它的宾语却是表示某种具体动作行为的词。例如:

挨了一顿批评 做了一番解释 发表了一通演说 经受了一场考验“批评”“解释”“演说”“考验”均为动名词兼类。

二是动词与宾语一起构成某种行为,这种行为才有可能与相应的动量词组合。例如:

发了一通脾气 抽了一顿鞭子 创立了一番事业 掀起了一场风波单说“发了一通”“抽了一顿”“创立了一番”“掀起了一场”语义均不能自足,必须带上相应的名词宾语。

有时,名词宾语的语义也会影响到动量词的选择,例如:

发表了一通谬论 *发表了一番谬论

散布了一通谣言 *散布了一番谣言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个制约因素是跟动词V相关的对象。

这相关的对象一般出现在宾语位置,有些也可以出现在主语位置。例如:

演说发表了一通 考验经受了一场 脾气发了一通 鞭子抽了一顿

四 动量词与名词的组合关系

通常认为:“表示动作单位的量词”叫动量词,语法特点是“能用在动词的后边说明动作的次数”;而“表示事物单位的词”叫名量词,语法特点是:“能用在名词的前边说明事物的数量”。〔9〕但是, 当我们碰到如下语言事实:这是一次战争/这是一次冒险。“次”从语义上讲是表示动作单位,但形式上却是修饰名词,两者按上述定义恰恰是矛盾的。此外,当我们碰到如下语言事实:看了一场演出/吃了一顿点心。不知道应该分析为“看了│一场演出”呢,还是分析为“看了一场│演出”。

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动量词的语义定义跟它的形式特点有一致的地方,也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对这不一致的现象必须作出合理的解释。

首先要解决的是词的同一性问题。请看下面三类用例:

A去了一回北京 B当成了一回事 C听了一回评书

A的“回”与B的“回”显然不是一个词,虽然同形但不同义。A 的“回”是动量词,B的“回”是名量词。C是有歧义的,“回”可以理解为动量词,跟A相同,也可以理解为名量词,但是它跟B的“回”由于不同义,也应是不同的名量词。因此,C的结构层次实际上有两种:

C[1]:听了一回│评书

C[2]:听了│一回评书

确定词的同一性以后,如果动词后面只带“数词+动量词”,或者先带宾语再带“数词+动量词”,那么比较好办,例如:

他找了一次他找了你一次但是,如果动词先带“数词+动量词”后再带宾语,就比较麻烦了。例如:

他看了一次电影他进了一趟城他念了一遍生字这里的“一次”“一趟”“一遍”是动词的补语呢?还是后面名词的定语呢?朱德熙先生认为:“从意义上说‘一趟、一次、一遍’表示动作的次数,可是从结构上说,却是修饰后边的名词的”,理由是,因为可以说:一次电影也没看/一趟城也没进/一遍生字也没念。而“一次电影也没看”等跟“一碗饭也没吃”“一本书也没看”在结构上是平行的。〔10〕

我们认为这一看法是可以讨论的,上述两种结构存在着许多不平行的推导式。例如:

进了一次城进了一座城*有一次城没进过 有一座城没进过

一次城也没进 一座城也没进 *一次城出现了

一座城出现了

一次次进城*一座座进城

*这是一次城 这是一座城

以上推导式说明:只有在表示周遍性意义时,“一次城”才可以作为一个语言单位出现于句首,其余情况下,它都不成为一个语言结构,这跟“一座城”在任何情况下都成为一个语言结构显然不同。对“一次城也没进”这种语言现象,我们以为可以用“仿造”来解释,它所仿造的正是“一座城也没进”。“仿造”在语言现象中并非罕见,例如“睡觉”实际上是并列关系,“小便”实际上是偏正关系。但它可以仿照“革命”“充电”,构成“睡了一次觉”“小了一次便”。这样,我们就把“进了一次城”分析作“进了一次”(动补)带上宾语“城”的结构,同时也承认“一次城也没进”中“一次城”是一个偏正(定心)结构,即承认动量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作定语。

事实上,动量词“次”的情况还更复杂,请看下面两组例子:

A.进了一次城/吃了一次饭/补了一次鞋/看了一次戏

B.进行了一次冒险/召开了一次会议/经受了一次考验/取得了一次胜利

我们可以用三个标准进行测试:

1.“一次N”能否独立构成一个结构,并做“是”的宾语。例如:

* 这是一次城/一次饭/一次鞋/一次戏

这是一次冒险/一次挫折/一次考验/一次胜利

2.“一次N”处于句首的肯定句式是否成立。例如:

* 一次城/一次饭/一次鞋/一次戏就够了

一次冒险/一次挫折/一次考验/一次胜利就够了

3.“次”能否重叠后去修饰N。例如:

* 一次次的城/一次次的饭/一次次的鞋/一次次的戏

一次次的冒险/一次次的挫折/一次次的考验/一次次的胜利其中最重要的是“一次N”能否成结构自由运用,显然A的“一次N”与B的“一次N”是有明显区别的。

我们把A式中的动词记为V[1],名词记为N[1],把B式中的V记为V[2], 名词记为N[2]。V[1]都是具体的动作动词,V[2]则为抽象的动词;N[1]都是具体的事物,而N[2]则具有动作行为的含义。有的更是动名兼类词(如“冒险、考验”)。A式只有一种分析,即“进了一次│城”,B式则属多切分结构,既可以分析为“进行了一次│冒险”,也可以分析为“进行了│一次冒险”。如果按第二种分析,“一次冒险”为偏正(定心)结构作“进行”的宾语。

根据以上测试的标准,可以把所有的动量词及其组合的结构作一次全面的分析,大体上有五种情况:

(一)只能分析为数量短语作补语。

看了一下│屋里瞄了一下│点心干了一气│活

摸了一下│桌子想了一下│理由喝了一气│凉水

(二)数量短语作补语与作定语两种分析并存。

发生了│一场│争执 看了│一场│杂技 下了│一场│大雨 安排了│一场│电影

引起了│一场│战争 打了│一场│球赛 刮了│一场│狂风 进行了│一场│笔试

(三)数量短语在动词后只能分析为补语,但它与名词组合可以有条件的出现在句首。

去了一趟│北京~一趟北京│花了不少钱 写了一遍│生字~一遍生字│写得他挺累的

发了一趟│列车~一趟列车│可以乘八百人 背了一遍│课文~一遍课文│背得还不够

(四)出现两种组合:A.只能分析为数量短语作补语;B.两种分析都成立。

A.抽了一通│香烟 显了一通│威风 做了一通│恶人 哭了一通│老爹

B.扔了│一通│手榴弹 发了│一通│牢骚 打了│一通│锣鼓挨了│一通│批评

A.整理了一番│企业 检讨了一番│过失 解释了一番│原因 研究了一番│计划

B.讲了│一番│道理 下了│一番│功夫 创立了│一番│事业表达了│一番│好意

A.说了一阵│话 打了一阵│球 走了一阵│路 干了一阵│活

B.下了│一阵│雨 响起了│一阵│枪声 发出了│一阵│咳嗽吹来了│一阵│香气

A.请了一顿│客 发一顿│脾气 抽了一顿│鞭子 招来一顿│闲话

B.吃了│一顿│饭 罚了│一顿│烤鸭 遭了│一顿│毒打 挨了一顿│臭骂

(五)只能分析为数量短语作定语,这时的动词都是V[b](无量动词):

这是一次冒险 成了一场演出 给予一番勉励 等于一顿臭骂

尽管我们承认动量词可以修饰、限制名词,但它明显不同于名量词对名词的修饰限制。书论“本/部”,读书才说“遍”;饭论“碗/斤”,吃饭才说“顿”;电影论“部”,放电影才说“场”。因此,当动量词修饰名词时,相应的动词有三种情况:

1.“数+动量+名”移到句首,表示周遍性,相应的动词后移,动作与动量关系仍很清楚。例如:

一趟城也没进一遍书也没读完

2.“数+动量+名”出现在句首作话题主语。后面相应的动词跟的是一种情状补语,该动词既表示与动量联系,又表示与情状结果的联系。例如:

一番话说得他心惊肉跳。三顿饭吃得他妻子心疼不已。

3.“数+动量+名”出现在句首作话题主语,相应动词没出现(隐含着,可以体会出来),句中出现另外的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某种动作行为导致的结果,这是一种隐性的动量关系。例如:

一趟广州就花了他八百元钱。一阵风雨打得桃花都落了。

鉴于以上情况,有人主张把这解释为动量名量兼类,〔11〕我们认为“兼类”说法不妥,因为除了“下、气”,几乎所有的动量词都可以修饰名词,换言之,极大部分的动量词都是兼类了,而如果一类词中大部分都是兼类,那么就要从根本上考虑这类词的划分是否有意义了。所以,根据它的主要语法功能和所表示的语法意义,还是看作动量词为宜,但同时也承认在一定条件下,动量词可以修饰名词,这时它的词性并没有改变为名量词。

* 本文在第四届现代汉语语法研讨会(1994.4芜湖)上宣读。

注释:

〔1〕拙文《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 《中国语文》1993年3期。

〔2〕《中国文法要略》232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

〔3〕有少数动词,如“保持、爱护、爱惜、出发”等跟A[1]“次、回”组合有困难,但可以跟计时量词A[2]组合,所以也属于“有量动词”。

〔4〕范晓等《汉语动词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

〔5〕少数非自主动词有例外,如“你醒一醒!”“你长一长就够着了。”但这都是有条件的,参看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6〕朱德熙《语法讲义》66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

〔7〕同〔6〕68页。

〔8〕有的方言里,如上海话,没有动量词“次、回”, 而“趟”的用法却大大扩充,可以说:“看一趟戏”“打一趟球”“吃一趟饭”。

〔9 〕张涤华等主编《汉语语法修辞词典》, 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

〔10〕同〔6〕51页,117页。

〔11〕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商务印书馆,1979年。

标签:;  ;  

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选择的关系*_语义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