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阐述论文_黄容

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阐述论文_黄容

黄容

身份证号码:440921198512168026

摘要:施工过程中,混凝土质量控制会对工程的施工质量产生直接影响。本文探讨了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其成因,对混凝土施工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有一定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控制技术

一、混凝土施工过程常见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混凝土裂缝。裂缝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裂缝的发生会对混凝土工程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常见的混凝土裂缝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水泥水化热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水泥水化热会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放热。水化热在混凝土内部集聚释放,此时,混凝土内部温度高,而外表温度较低,混凝土内外存在较大的温差,在混凝土表面产生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在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

(2)外界温湿度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工程尤其是大体积的混凝土结构在施工时,外界温度的变化容易使混凝产生裂缝。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受外界温度的直接影响,当外界温度快速下降时,会产生很大的温度应力,混凝土受温度应力的影响容易发生开裂。此外,外界湿度也会对混凝土裂缝产生影响,湿度降低时,混凝土干缩加速,此时也会发生会混凝土裂缝的情况。

(3)水灰配比不当引起的裂缝

这类裂缝主要出现在高强砼的施工中,高强砼水灰比取值没有限制在0.24~0.38 之间,就会产生裂缝。相同等级强度水泥,混凝土强度主要受混凝土水灰比得影响,一般情况下,混凝土所需的结合水,仅占水泥质量的四分之一左右。施工过程中,为保证混凝土必要的流动性,常常会加大水灰比,多余的水便留在混凝土中,形成水泡和气孔,而在荷载作用下,在孔隙周围形成应力集中,产生混凝土裂缝。

2.混凝土空洞、露筋

露筋是指混凝土中主筋包裹不严,或在混凝土的孔洞中外露的问题,混凝土表面超过保护层厚度,小于截面尺寸的1 /3 的缺陷,称为空洞。

混凝土保护层垫块漏放,垫块发生位移;混凝土浇筑时投料距离不合适,过高过远;未采取有效的防止离析的防护措施;混凝土振捣不足,导致混凝土粗骨料卡住;干硬性混凝土振捣不足等问题都会导致混凝土露筋、空洞现象的发生。

3.混凝土表面蜂窝

混凝土蜂窝指的是在混凝土浇筑后,表面无水泥浆,形成的分布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的蜂窝状的孔洞。

二、混凝土浇筑工艺及其要求

1、混凝土的浇筑

混凝土捣固除楼板采用平板式振动器外,其余结构均采用插入式振动器和人工用竹杆、钢筋插实相结合。

柱混凝土浇筑前,底部先填以5~10cm厚与混凝土配料相同标号的水泥砂浆,以免根部产生不密实现象,然后分段分层浇筑,每层厚度不大于500mm。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使用振动棒时快插慢拔,上下略有抽动,每点振捣时间一般以10~30S为宜,还应视混凝土表面呈水平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浆为宜。移动间距不宜大于作用半径的1.5倍,避免碰撞钢筋、模板及预埋件等,要不断提上放下振动棒,防止钢筋钳死振动棒。振动棒插入下层混凝土内的深度不应小于50mm。平板振动器移动间距应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能覆盖已振实部分的边缘。

柱混凝土浇筑至梁底标高以下100~150mm时,可在未浇筑的商品混凝土里拣出碎石(不要冲洗)埋补至梁底下50mm左右,用振动棒振捣均匀。柱混凝土浇筑后,及时固定上面的主筋位置,保证位置准确。柱浇筑后12小时内不得淋水,防止柱头混凝土标号降低。

梁、板要同时浇筑,浇筑方法应由一端开始用“赶浆法”,即先浇筑梁,根据梁高分层浇筑成阶梯形,当达到板底位置时再与板的混凝土一起浇筑,随着阶梯形不断延伸,梁板混凝土浇筑连续向前进行,并保证来回的时间间隔不超出规范规定。目的使混凝土的水化热尽快散失,不仅可以避免因浇筑层的长度过大,增大每层的浇筑时间,导致施工冷缝产生,而且由于每层混凝土量不大,混凝土散热快,各层间的约束力不太大,有利于防止温度裂缝和约束裂缝的产生。每层混凝土必须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浇筑完,逐层覆盖,循序推进,一次浇筑完。

楼地面混凝土浇筑过程,要按柱筋所标的标高(一般为楼层的+0.5m)进行通线检查标高,虚铺厚度略大于板厚,浇筑一定时间后用平板振动器振捣,用刮尺按控制标高刮平,并要考虑找坡。

浇筑混凝土同时经常观察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和预留空洞的情况,当发现有漏浆、变形和位移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浇筑混凝土最好室外气温较低时(150~200C)进行。不宜超过280C,但根据具体情况可做降温及保温处理。

2、混凝土的表面处理

因混凝土表面水泥浆较厚,在浇筑后2~3小时,按标高初步用长刮尺刮平,然后用木槎反复搓压数遍,使其表面密实平整,在混凝土初凝前再用铁槎板压光,这样能较好地控制混凝土表面龟裂,减少混凝土表水份的散失,促进混凝土的养护。

3、混凝土施工缝处理

施工时尽量避免留设施工缝,但如果相互搭接覆盖时间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时则应留置施工缝。施工缝宜留在结构受力(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柱的施工缝留在梁底,楼板的施工缝应留在次梁跨度的中间1/3范围内。

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须待已浇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小于1.2N/mm2时方可进行。混凝土施工缝表面应凿毛,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的石子及软弱的混凝土层,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且不得积水。

在浇混凝土前,宜先在施工缝处铺一层水泥浆或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混凝土应细致捣实,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

注意施工缝位置附近回弯钢筋时,要做到钢筋周围的混凝土不受松动和损坏。钢筋上的油污、水泥砂浆及浮锈等杂物也应清除。

4、混凝土的养护

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12h内淋水养护并加以覆盖。淋水次数可根据气温高低作适当调整。在气温较高时,尤其应注意混凝土外露表面不要脱水,所以须加麻袋覆盖,并浇水养护,指定专人经常洒水养护,保持湿润状态,普通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天面及防水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除在以上养护时间内必须保持湿润状态外,其余时间同样继续养护至28天(混凝土强度等级达到设计强度要求)。

三、结束语

混凝土施工控制以实现建筑工程质量控制预期目标为目的,作为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混凝土质量控制应贯穿于施工全过程。应对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充分的认识,强化工程管理,加强检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小利.混凝土裂缝问题分析[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30.

[2]郭猛.水泥混凝土路面常见问题及原因[J].科技咨询导报,2007,(23)

论文作者:黄容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7

标签:;  ;  ;  ;  ;  ;  ;  ;  

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阐述论文_黄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